边走边谈:寻路到客2
传统喜庆习俗(一)诞生礼仪
标志着一个人出生的庆贺和祝福,是人生中的开端礼仪。
催生 出嫁女儿怀孕快分娩时,一般是婴儿出生前一、二十天,娘家要带着鸡、鸡蛋、面条、粉干等来到女儿家“催生”,有预祝平安出生之意。如母亲已不在,则由嫂子去催生,中午要设宴招待。
小孩出生后,女婿要带着鸡、蛋、米酒(有的带几十斤)到岳家去报喜,外婆家要请客,至亲友好都会来参加,以表示祝贺。外公、外婆会回赠鸡和红蛋。
做三朝 小孩出生三天,要做“三朝”。先给小孩洗澡,请接生婆吃饭。外婆会送来大公鸡、鸡蛋、面条、糯米粉等。要做“三朝酒”,宴请外婆及亲房。有些地方还要给至亲亲友送红蛋,亲友在满月前会回送鸡、鸡蛋、面条等物。 做满月 婴儿出生一个月,要做“满月”,外婆会送来大公鸡(很多地方送大阉鸡)、鸡蛋,还会送来婴儿穿用的衣服、小被、帽子、项圈、风衣、裙、银手镯和背带等,舅舅、舅母、姨姨等女家亲戚,一般都送小母鸡、鸡蛋、衣服、布料等,姑姑、叔伯等男家亲房也会来庆贺。
一百天 小孩出生100天,也要庆贺。这一天,外公和女家的伯叔会拿公鸡来庆贺,其他亲属一般都要给婴孩送红包。
做周岁 孩子出生一周岁,要做“周”,庆贺孩子“得周”。周岁比满月更为隆重,来庆贺的客人也更多。
(二)成年礼仪
客家的成年礼仪分男、女两种,男子的成年礼仪叫做“冠礼”,女子的成年礼仪叫做“笄礼”。
(三)寿诞礼仪
做生日 客家人与各地的习俗一样,每年做一次小生日,十年做一次大生日,但以做大生日较为普遍。从十岁“启十”起,一直做到四十或五十岁,到了六十以上,可称为祝寿。做生日要吃寿面和荷包蛋,示意长寿百岁。
祝寿 祝寿时,出嫁的女儿要送来大公鸡,还要送寿衣、寿帽、寿饼、寿鞋、寿袜,从头到脚一整套,父亲做寿,同时也要给母亲送上一整套,此外还要送来寿轴、喜炮、寿烛、公鸡以及寿桃、寿面、寿饼、寿酒、寿肉等。其他人来祝寿,一般亲友送寿幛、寿联,或者再加上送礼金。 不少地方,七十岁以上高龄、子孙多、家境较好的老人祝寿,要举行拜寿仪式。
客家人生日和祝寿,是知情人自行送礼,上门祝贺,先贺后请;除内亲、至交有发请贴外,不贺不请。
(四)建房迁新居
客家人把建房和乔迁新居亦视为重大喜庆之一,要进行隆重庆贺。
建房时,房屋定位,房门定向都要请堪舆先生测定,竖柱上梁时,要张灯结彩,贴红联。新房建成后,要在入宅的前一天晚上,进行“驱邪”、“除煞”,然后才能迁入居住。
迁入新居时,要随带灯笼(或油灯)、火笼、秤等进屋,还要带一窝小鸡,蒸一甑饭捧进新屋,以示新丁兴旺,喜气盈庭。迁新居要办“入宅酒”,宴请亲友和建屋工匠及帮工等。菜肴中要有韭菜、豆腐、猪肠、猪血和米糕等,示意长长久久,发财高升。
揭西客家源流
地处榕江上游的揭西县有九十多万人口,客家人占了百分之五十多。与揭西县毗邻的五华、陆丰、普宁等县,其中五华全部是客家人,丰顺百分之九十是客家人,陆丰与普宁也有相当数量的客家人。
客家人的祖先可以追溯到中原黄河流域,客家人从黄河流域往南辗转迁移的时间则可从西晋年代算起,分别经历了三次向南大迁移。西晋永嘉之乱,是由于少数民族大举入侵中原。匈奴、羯、氏、芜、鲜卑等少数民族在黄河流域大肆掠夺、屠杀,黄河流域四分五裂,战争频繁,人民民不聊生。当时居住在河南、山西、陕西、河北、山东、安徽一带的汉族人民为了躲避战乱,跟随当时的汉族政权向西南大迁移。汉族一部分在陕西、山西的难民,逃亡到湖北、荆州一带,沿汉水流域逐渐迁移到湖南洞庭湖一带,之后再流到广西的东部定居下来。另一个部分原来居住在山西南部和河南的汉人,则逃到安徽、湖北、江苏、江西一部分地方,然后再沿鄱阳湖流域,有赣南至闽边等地。这三部分向南迁移的汉族人,大多是后来再向南迁移的客家人的祖先。
客人第二次大规模向南迁移时间在唐末、五代年间。唐朝帝国后期,出现了藩镇割据之乱,同时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军荡南北,接着梁、唐、汉、周五个朝代的频繁更迭使得中原人民又一次经历了战乱之苦。部分榆安澜已经逃亡到皖南、赣北的汉人再次向南迁移,直到赣南,福建汀州等地。也有一、部分客家移民,向西迁到广东的河源、惠州和韶关。
宋朝、元朝年间,汉人又一次大迁移。赵匡胤虽然统一了中原,结束了五代十国大分裂的局面,但由于后晋石敬塘时把燕云十六州长城以外险要之地割让给了辽国,因此宋辽两过的战争不断,到了辽国被金国消灭后,金国大举进攻宋室五朝,宋徽、钦二帝被俘,帝制政权只好迁到杭州偏安一隅。此后,北方的蒙古族兴起,公元一二三四年,蒙古族灭了金国后挥师南下,丞相文天祥、爱国将领陆世杰、使得很多汉族被迫在前次迁移。这时客人由闽西移到高雷、钦谦一带。上砂庄姓的始祖就是参加文天祥领导的勤王兵队,失败后到上砂砂坑洞避难开基的。
除了三次大迁移外,还有几次属区域性的客人迁移,一次是明末张献忠领导的农民起义进入四川,与当地武装冲突,双方伤亡惨重,致使四川人口大为减少田园大片荒废。清康熙十年,下诏奖励外省人入川。因此接近四川的湖南、湖北两省入川的客人较多,故称“移湖广,填四川”,而广东、福建两省的客人,也是此时进入四川的。朱德的曾祖父在清中叶,由广东始兴进入四川。现在的四川成都、涪陵、广汉等十县聚居的客人,都自称是“广东人”,并说是梅州五华迁去的;在山城重庆还有一条街“五华街”,聚居着客家人。一九二九年冬,朱德军长率红四军到梅县县城时,他在孔庙门口向广大群众演说,就是用一口流利的五华客家话。
另一次区域性客人向外迁移是太平天国失败以后,因天王洪秀全是有嘉应州今梅县的石坑村迁去花县的,军中很多是嘉应州的客人。这些人在兵败后逃亡台湾。揭西客人的祖先,除了上砂庄姓的祖先是在宋末从福建的永春县经潮州到上砂开基,五经富曾姓人的祖先是元代从五华迁到五经富开基及五云彭姓人的祖先是在明洪武年间由五华长乐迁到五云开基外,其余大多数是在明成化前后由嘉应州或闽南迁到河婆来开基的,距今已有五百多年了。 河婆客人在明、清两带也有向外迁移的。蔡姓七世的延兰公就是在明崇祯五年,由尖田尾迁移到东莞的官仓开基,而部分蔡姓人又从东莞迁入宝安松岗和深圳的蔡屋围。蔡姓还有从尖田尾迁到惠东多祝开基的。清同治年间,员埔黄姓人有迁到惠来葵潭开基。曲湖贝姓也有迁到广西昭平开基。这些人至今完全保存河婆客话和风俗习惯。
此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上砂和陆丰罗溪一带的客人由于太灾旱,逃亡到江西的吉水、泰和、兴国等县定居,现在那里聚居着十多万广东客家人。 从清代至一九四八年,河婆客人也有移居台湾,约有几千名河婆客家人,还成立了《河婆同乡会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不少河婆客人响应号召开发海南,这些人较多集中在占县,肇庆的封开也有一千多河婆客人。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