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员 发表于 2012-4-12 12:54:54

代发:客家武林笔记

破风八刀

抗战时,令日寇闻风丧胆的西北军大刀术,据说有个响亮的名称——破风八刀。
查阅许多资料,“八刀”好像只有“三刀”,大致是斜向成扇面猛力拉起,猛力砍劈,如此进退,左右循环。有一首抗战歌曲唱道——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这一句唱出了西北军大刀刀术的精髓。
拳击技法,无非是左右直拳、勾拳、摆拳、砸拳等等的变化组合;刺刀术基本动作也无非是左右上下防刺和突刺等等的变化组合。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实用的战术动作往往极为简洁有力,关键是运用者的功力与发挥。
技能的运用,大致是在力量、速度、精准方面下功夫。正如读书百遍,其意自见;拳打千遍,其意自见。
戚南塘平倭,其戚家军“侵掠如火”、“不动如山”,其中的原因是艺高胆壮。《纪效新书》《练兵实纪》均将练胆与练艺相提并论。
传说,倭寇与明军作战,倭寇善跳跃,倭刀闪闪。明军接仗,望风披靡。戚将军制狼筅,组合鸳鸯阵法,一举破敌。
狼筅,以胆大力沉者持执,御敌于丈外,鸳鸯阵中刀手、枪手、藤牌手等跟进搏杀。戚家军越战越勇,百战不殆。倭寇惊呼“戚老虎”。
一粒体积小而高速旋转的乒乓球飞来,我们可以轻松挡回,为什么一把体积较大而速度缓慢得多的兵器杀奔过来时,我们束手无策?原因很简单——恐惧!
大刀,刀猛力沉,威风凛凛,一刀在手,豪情万丈。刀光闪处,有破风之声。

流民大伯

抗战时,潮汕流民成群结队涌入闽粤赣边,往往数百十人一群,其首领人称“大伯”或“流民大伯”。流民日出乞食,有严厉帮规,“流民大伯”则出行坐轿,威风凛凛。
某日,武邑象洞乡某大户人家办喜事,大宴宾客。有“流民大伯”率衣衫褴褛众流民络绎而来。某管事者说,给些剩饭剩菜打发算了。房长叔公大喝:慢着,你后生仔懂个啥!即趋前向“流民大伯”恭敬施礼,说,光临寒舍,十分多谢,请问宾客来了多少?摆几桌?“流民大伯”笑笑,伸出三根指头。房长叔公即在厅堂摆放三桌,恭请众流民入席。流民涌入,打竹板,唱山歌,满口吉祥言辞,桌上好酒好菜片刻间如风卷残云。酒足饭饱,“流民大伯”接过赠礼道一声多谢,率众鱼贯而出。
房长叔公送客返回,冷汗淋漓。原来,邻村某户办喜事,怠慢了“流民”。“流民”大闹,打烂主人门窗锅盖水缸,上房揭瓦。保安队闻迅赶来弹压,竟被流民一一扔入河塘。
传言,“流民”多有旁门武功,有时横蛮霸道,除死无大债,有时又讲规矩,秋毫无犯。乡村富人,多不敢撄其锋。
讲述者言,曾亲见某流民入厅堂乞食,某壮勇搬谷垄(乡村脱谷克器物,黄土竹片混合制作,重数十斤),砸向流民脚面,流民猛抬腿,谷垄直飞天井屋顶。壮勇大惊失色,转瞬逃循。
近读林国平主编《文化台湾》(九卅出版社),言清乾隆年间,闽粤移民中有一群“衫裤不全”、“赤脚终生”、“游食四方”、“居无定处,去无定方”,“风餐露宿”、“夜宿庙观”、“鼠窃狗偷”者,此为“罗汉脚”。
“罗汉脚”似于“流民”有某些相似之处。

踢场子

曾见广东大埔文史资料,言某一民间武术家往连城走江湖做把戏,此人手上嘴上功夫都好,膏药走俏。连城为远近闻名武术之乡,俗谚云“打不过连城”,其巫家拳、黄家拳等内外兼修,端的是厉害。早有好事者将江湖中人行踪告知当地拳师。当地拳师率众来,江湖口诀答问后,即邀广东拳师比试。广东拳师猛龙过江,艺高一筹,连城拳师守约退出。

连城棍术

余就读凤凰山时,入校武术队,为散打冠军倪金福师傅(闽西武术馆馆长)开山门弟子之一。余颇善写,学艺浅。同宿舍吴同学为连城人氏,曾表演筷子入咽喉功夫,又操练连城棍术一套。踢腿出棍,挡格突刺,乌龙摆尾捣击,乘势拦斫,如此循环,威猛异常,乃知好棍术必挟杂枪术刀术,枪棍刀诸术合一,乃为实用技击。

漳州客家拳师

传闻,有客家人曰游青龙,于清末在漳州传艺,建“双发登龙堂”。
游青龙擅长太祖拳,传子午拳、八卦拳、三脚虎拳等十数种,其中又有“蚯蚓翻沙拳”、“桥头翁拳”,名称不常见,不知有何典故。
器械中有铁棍阵法。
据说游青龙任侠好义,曾云游四方。有诗云:“手舞卓狮足带剑,云游四方访豪杰。”有英雄气。

大埔“铁手”

大埔为广东纯客家县,此地曾有位武林奇才,有“铁手”、“神腿”美誉,此即刘凤山。
刘凤山为清嘉庆年间大埔县湖寮岭下村(一说为坡头坑)人,其功夫出自泉州南少林寺。
刘凤山出师门后,授徒兼卖草药为生,足迹遍布粤闽赣三省。传言曾于潮州城力敌三十余地痞无赖,震动全城,人称“通城虎”。经知府推荐为潮州开元寺武术总教头。
刘凤山派武功拳法特点是短桥短马兼长桥大马,开合伸展,刚柔并济。
据说,若见拳师施展“归心移墙”、“五虎下山”、“美女照镜”、“翠子登潭”、“标子连环”招式者,必与刘凤山派有莫大的渊源。

石屐

屐,就是木头鞋,一般俗称木屐。
传言有一位客家武林前辈用大麻石凿成了一双四五十斤重的“木屐”,朝夕苦练脚力腿劲。
此人即是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壬辰科武状元李威光。
李威光(1735—1795年),字作楫,号韬序,五华县华城镇黄埔村人。
李威光自幼习武,功夫超群,殿试夺魁,钦点为武状元。
客家武林有“吕妃助亲”掌故(见上文),传言此故事原型之一即李状元。“吕”为“李”之误。
武举殿试,考场森严,众目睽睽,岂容小人在考场器械上作弊?乾隆为明君,岂容“吕妃”干政?所谓“吕妃助亲”故事,时间地点人物均语焉不详。这一传说,为客家人幽然使然。幽默中含有几分自谦、笑谑与亲切。
传言,李状元石屐仍存故乡。

借风

客家武功中,有“借风打人”一说。其要点是避开对方兼实施攻击并使之失去重心倒地。其关键是“躲闪让位”得当与精准猛力还击。与之相对应的,是“夺位”。“位”实质是对方的重心所在。客家武功中,常有“中门夺位”与“边门夺位”两大类战术。拳谚说:“庸手比武拳对拳,高手比武位夺位。”《孙子兵法》说:“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铜箭穿腮

广西博白县龙潭镇客家人有“铜箭穿腮”绝技。
为恭迎天神下凡驱魔,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与二月初二,该镇百姓进行“舞神龙”民俗活动。
据云,此两日上午九时许,全镇各家各户将酒食摆满大街小巷十数个“神坛”。早有一班人等在神庙请来菩萨,由龙狮开道,沿线巡游。簇拥者一路演武唱歌。
中有数人,以铜令箭(重约600克,长约50厘米)穿腮而过,箭头从左腮外穿出,牙咬箭身,弯曲令箭贴紧右脸,以红绳固定在头部。
铜箭为利器。据介绍,历七小时奔跳舞动,表演者安然无恙。

上杭技击家

丘荷公著《上杭县志》有“方伎传”一卷,中列国术技击家四人,中都人丘和盛即上文“磨石做扇”人物原型。薛衷和,少习少林技击术,“乡试,道出剑津,泊舟荒渚。”夜半有十余匪徒来袭,薛以汗巾飞钱击败众匪。丘正元,精通技击“软硬二术,恂恂如儒者。”县志载,丘“能以两指夹足陌制钱,使人用巨绳曳之不为动。”太平天国末年,太平军过上杭,老态龙钟的丘老先生避居在石室中,手持双铰,太平军数十根竹竿长枪不能逼近。另一名家为胡成魁,上迳人,“精拳棒,专用木耙。”
近读《地犬术》一书,言永泰一技击名家功夫高强,村人急关大门之际,技击家单掌插入,门弥合,手掌安然无恙,门缝留有深深指印,迄今犹存云云。
观其技法,似与上杭丘老先生同出一辙。金庸先生武侠小说曰:少林金刚指力。

叶底藏花

余少时住外公家,此地为岩前大布村龙兴围。有四叔公者,恂恂如儒者。传言其青壮时走遍江(西)广(东)福(建)三省,是个能人。一日,四叔公见顽童在禾坪嬉闹,遂教以“叶底藏花”招式。但见一刀在手,片刻藏于掌心肘腕,一翻掌,成握刀势,刀尖向外。其手法快如闪电,变换在瞬息之间。顽童苦求四叔公教以刀术,老人笑笑走开,始终不传。

流民拳

客家武术诸流派中,有流民拳。一说客家武术即流民拳;一说是南迁诸民系各拳种的合称,因客家发扬光大,成为客家拳的固定称谓。另有一说认为,流民拳系咏春拳的变种。
吾观流民拳演练,见其刚劲威猛,招招实用,一击必中要害。
近年,流民拳在台岛盛行,在国际大赛中,此拳派选手屡屡夺魁,故台岛军警专此操练不辍。
有流民拳师介绍,流民拳系在客家民系南迁中形成,第一招“让”,第二招“忍”,在“忍让”的两招中,看出对方破绽,第三招出手,直奔要害,一击不中,立即变招,再击不中,猛出绝招,三招无效,即知对方为高手,久斗必吃大亏,遂撒腿跑脱。此所谓“三招不倒,回头就跑。”

苏三娘

太平军中多客家女将,苏三娘即其中之一。
苏三娘,广东钦州灵山县客家人,聚众数百聚啸山林,劫富济贫。太平军兴,苏三娘与邱二嫂各率二千余众投奔。苏为女营将领。太平军攻克南京后,罗大纲与苏三娘分领男女军攻打镇江,苏三娘女军先登克城。
有诗歌写道:“八百女兵都赤脚,蛮衿扎袴走如风。”湘军将帅曾左胡在书札中,称太平军女军为“大脚蛮婆”,痛恨间似有几分敬佩。
其实,客家妇女是刚柔并济的,“大脚蛮婆”外,还有个称号是“贤淑辅娘”。当代文坛泰斗郭沫若先生有诗赞道:“健妇把犁同铁汉,山歌入夜唱丰收。”

恶僧

当今武侠影视或小说,武僧多为匡扶正义者,以“十三棍僧保唐王”故事演绎成的《少林寺》为典型。弱小善良者,纵是恶势力步步追杀,一入少林寺,即闻梵音钟声,安全脱险。
在闽粤赣边客家地区,武僧形象因人因时地而异,往往目为凶顽之辈。
说是有某彪悍武僧,手托数百斤石臼沿古城古镇店家乞讨,进店,则置石臼于柜台。见此庞然大物,店主惊呆,乖乖如数奉上银钱。
通常,在武僧四处欺诈之后,有某位武林高手,大凡是其貌不扬的老人,路见不平,出手制服了武僧。

腰带功

传说某人遇数十名持兵刃者围攻,某人解腰带浸水,舞动之间,夺尽对手武器。
此为老生常谈事。
吾邑象洞乡南去数十里,为上杭武术之乡中都,此地“五枚拳”远近闻名。
说是邱阿二少入庵练功,神尼授以红腰带,嘱其紧捆腰间,须臾不可解开。
邱阿二苦练十年,功成下山,八百里汀江水路护镖数年,未逢敌手。
某日,邱可二押船来到武邑湘店,适逢店下墟日,遂上岸小酌。饭店中有一位江西老表,在邻桌哼哼冷笑。
邱阿二问:“笑脉个(什么)?”
老表说:“笑一个男子人,扎条红腰带做脉个(什么)?”
邱阿二说:“本命年么。”
老表不再说话了,扒完三大海碗米饭,结账走人。临出店门,又回头笑了:“年年都是本命年么?去年俺也看见过你哟。”
邱阿二脸红了,不知是喝多了还是霞光映照。
饭店临江,江上,白帆点点,红霞满天。
船只结伴靠岸过夜。阿二入船,辗转难眠,思前想后,就一把松开了红腰带。
阿二猛然感到浑身软绵,如腾云驾雾,迷迷糊糊进入了梦乡。邱阿二梦见了神尼,梦见了好事,一泄如注。
次日,旭照入窗,船老大招呼起锭开船。众船逆水上行。
邱阿二照例应巡查各船,起床,竟摇摇晃晃立足不稳,重重跌倒。
急听岸上人喊马嘶,一群匪徒夹岸追来。
为首一人,就是昨日所见老表。

神力

客家地区,多流传一些武林中人“神力”的故事。
说是某做把戏的,一掌劈开花岗岩大石块,一指击穿铁板,一掌斫断碗口粗树木等等;说某教打师傅,抱起谁谁,飞过数丈高墙;说某某妇媳与婆婆论理,妇媳历数婆婆过失,手指在石板上划线,宛如刀刻;说是某某,抱起千斤石柱;说某某上京考武状元,夜宿农舍,见一孩童推磨,运转如飞,次日某某试推石磨,竟是纹丝不动;说烈马奔逸(或马车奔驰),眼看踩踏(辗压)途中老人幼童,拳师箭步上前,一把扯住。众人掌声如雷,等等。
这些传说,多是在原有基础上夸大其辞。为什么这样说?看看举重、跳高、跳远等项目世界冠军成绩,我们就明白了。

残忍武者

真正的武者,应具有侠者的情怀,于是,武林高手最终多成为慈眉善目的老人。
家乡人常常如此说。
也有一些习武者误入魔道,体现出残忍的一面。
说是习武者某某,云游天下,学得一身绝世奇功。多年后返回家乡,见村口一儿童单掌劈石,功力非凡。某某思忖,黄发少儿有此功夫,长成必为自己争霸武林障碍。遂施以杀手暗算,儿童口吐鲜血,临终前说出老爹姓名,呼唤老爹报仇雪恨。某某狂呼一声,昏獗踣地。原来此儿童正是某某亲生儿子。
有传说书生某某读书荒郊草庐,某夜一神秘女子投奔,相谈甚欢,遂云雨焉,遂生子焉。
某夜,月白风清,女子失踪,书生正绕屋徬徨之际,女子一身夜行装,携剑提革囊归来。灯下,女子说,俺实为江湖中人,今夜大仇得报,将与君永诀。说完,一闪即逝。
但闻田野风声,书生呆立怅然。
片刻,女子又返回,说不忍小儿悲苦,俺再见一面,最后喂一次母乳。
女子入屋良久,无声无息。
书生入内室,但见小儿身首异处,女子则杳如黄鹤。

气功大师

说的是某恶棍为非作歹,某老人笑眯眯地靠近,轻拍其肩劝说。数日后,恶棍突然半身不遂。
又说此老人只是手掌拂过其肩,恶棍回家,皮肉完好,并无异常,全身骨骼竟寸寸断折。
更为神奇者,说是老人手抚剑匣,剑匣纤尘不动,匣中铁剑则为齑粉。
客家地区流传的武林气功大师掌故,故事曲折,跌宕起伏。笔者在此仅概述其大要。
铁钉
铁钉是客家武林掌故中的常用道具。传说某镖师携两袋铁钉,遇敌挥出,敌应手倒地。则此铁钉如侠义小说中黄天霸之金钱镖,直追现当代速射武器枪弹。
传说某甲挑战某乙,某乙嘻嘻一笑,招呼用茶,说家具老旧失修,稍等片刻。说罢,取出一把五寸铁钉,射入坚硬檀木桌面,复挥掌猛拍,铁钉齐齐没入。又说修错了,伸两指夹出。又此这般,某甲自知不敌,锐气大减,借故逃离。
传说某地功夫高手,某次参加朋友聚会,酒酣耳热之际,射出多枚铁钉,将悬挂灯笼原有铁钉一一置换。功夫高深,出神入化。

竹狼叉

“拿竹狼叉来!”
客家地区若发生武力冲突,晒衣物的竹狼叉就成为人们手中的利器。
竹狼叉、板凳、锄头、扁担一类“兵刃”,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昔时演练此工具者,所在多有。
曾见《武林》杂志某期,广东梅州客家地区发掘整理出一套“锄头”功法,附有组照。中有妇女,着一套功夫服装,腰系布带,挥锄作金鸡独立状,表情专注而严肃。我翻阅揣摸其套路攻防要素,觉得并无特异之处,一笑放回书堆。
竹狼叉实为狼筅。周纬著《中国兵器史稿》中说:“长一丈五尺,重七斤,有竹铁二种,附枝必九层,十层十一层尤妙。”
明嘉靖年间,倭寇侵扰东南沿海,戚南塘、俞大猷等名将力战破之。戚家军创有“鸳鸯阵”,其中的一件兵器,即为狼筅。
持狼筅者,必有勇力。狼筅系倭刀克星。戚继光著《纪效新书》,详载其功法。

中湍上刀山

武平县中湍村有“上刀山”习俗。
每年农历十月十五日,全村人云集孝经绾“打醮”,逢寅、申、巳、亥年,则“大开法门”“上刀山”。
十月十五日,已是秋高气爽时节,中湍乡村田塅中央竖立一根二丈多长“碗头”粗大木柱,木柱两侧穿插36把锋利短刀。时辰到时,黄布裹头缠腰赤脚的“弟子”足踏刀梯攀缘直上,因“铜皮铁骨祖师”保佑,竟是毫发无损。
另有“过火坑”、“过钉床”、“吊米斗”等项目。
2001年11月,笔者经过采访后,撰文《客家绝技重现江湖》载《客家》《客家纵横》等刊物。其后,福建电视台“发现档案”曾作系列报道。在此不赘。

茅山道

茅山在岭南的一处深山,是个很神秘的地方。其神秘,不仅仅是崇山峻岭连绵,云雾终年不散,还在于它是道教法术的圣地。说起“茅山法”,江湖中又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马发贵明日就要出山了。出山前,按照太祖师传下来的规矩,要经过一道严格的测试。
大家知道,禅宗少林寺弟子的测试,是凭实力打出木人巷。茅山呢?
茅山道术变幻无常,所以它的测试也素无定式。
马发贵站在紫宵殿左侧一棵古松下发呆。
马发贵是武邑枫岭寨人,来茅山学道有十年了。
这个十年,有太多的故事,其中的一件,最让马发贵刻骨铭心,那就是结伴同行上山的一学艺的女子竟然是他的师娘。
从武邑到茅山,千里迢迢,青山叠叠,一路上又发生了什么故事呢?没有人知道。
十年,门规森严的茅山,马发贵竟然没有和师娘说上十句话,偶尔四目相对,又各自急速慌乱闪开。
日出时分,紫霄殿前。
马发贵黄衣持剑,师娘白衣执剑,分立两边。
师父鹤发童颜,端坐太师椅,众弟子站立三厢。
山风猎猎,神坛太极旗飘飘扬扬。
三柱香燃尽。
两剑游走,剑光四射,落叶纷飞。
飞天神剑,从来没有让老人失望过。
“再过三十招,发贵必败!”三师兄轻声说。
“五十招。”二师兄说。
“一百招。”大师兄说。
九十九招,马发贵挥剑,飞天剑落地。
师娘苦笑。
马发贵向师父叩了三个响头,抱拳施礼辞别众兄弟下山。
马发贵回武邑后,其茅山法威名震动闽粤赣边,成为一代宗师。
马发贵晚年,常对着遥远茅山,轻轻叫唤阿凤阿凤阿凤。
比武时,马发贵原无胜算,情急之下,他轻轻说了些什么——谁也没有听清楚谁也没有留意,师娘一怔,马发贵挥剑,飞天剑落地。

神行者

客家武林掌故中,常有所谓的神行者,一夜来回数百里杀贼取物如闲庭信步。
前述《飞毛腿》已录有此类传奇故事。
无独有偶,唐朝刘恂著《岭表录异》也有此类记载。
说韶州(今韶关、曲江、乐昌、南雄、翁源等客家聚居地)翁源有一位叫麦铁杖的,开始时在陈朝吃公门饭,常执伞随驾。一到晚上,麦铁杖就潜往丹阳郡行盗,天亮前返回。陈朝国都建康(南京)与丹阳郡治所宛陵(安徽宣城)相距一百五十余里,来回三百余里。麦铁杖的这等神功使人难以察觉。后来,丹阳郡捕头根据“盗贼”踪迹等推断,怀疑是陈后主御前高手麦铁杖所为。陈后主因爱惜人才,一笑了之,不再追问。陈亡后,麦铁杖因战功为越国公杨素重用,官至太守。
刘恂说:“今南海多麦氏,皆其后也。”
据当代地方史学者考证,今福建省武平县为“南海国”中心地带。县城西南中山镇为“百姓镇”,有麦氏后裔。不知是否与麦铁杖有关?

女“强盗”

客家地区对于女强盗的传说,多半有夸赞的意思,古今皆然。
少时,余往废品收购站卖烂铜铁,见有一老太婆来卖鸡毛鸭毛,此人动作麻利,却少说话。老人走后,一位打算盘的精干职员立即大呼小叫,对同事说,你知道她是谁吗?她就是大土匪婆某某,双手会打枪,连脚趾也会打机关枪呐!
若干年后,翻阅县文史资料,知此人为国民党地方军某少将旅长小妾。少将旅长因内部火拼被杀害于上杭。此女子率部设伏黄土岭,袭杀福建省保安处处长及随从。报仇雪恨后,退隐江湖。
赵云著《一个少将遗孀的回眸》言之甚详,谓此女子有善心,有祖传秘方云云。在此不赘言。
严格地说,速射武器时期的“武功”,不列入客家武林掌故。因其精神上有相通之处,附记一笔。
古时客家地区“女强盗”均为武艺高强者,故事类型大致有如下数种:一是说某“女强盗”比武招亲,暗中留情,招来某某“帅哥”,甚至是直接将“帅哥”掳上山去,强委身焉。此故事模式大致与“杨家将”故事及“李信与红娘子”故事类似。一说是某“女强盗”行走墟镇或山间,某浪子见色动心,言行轻佻,“女强盗”施技惩罚,轻者,伤筋断骨;重者,性命不保。一说是某世家公子携财物远途跋涉,途中遇“女强盗”,不敌,财物掳尽,正绝望间,忽听铃声响起,一女子策马而来,如数物归原主,复打马绝尘而去。

旧棉胎

话说武邑某拳师与“八虎”冲突,奔逃至旅店,请求帮忙。店老板对“八虎”武功早有耳闻,大惊失色。某拳师说只要一床旧棉胎和一根木棍。
某拳师借来旧棉胎弄湿捆绑上身,持棍昂然出走。
“八虎”追到旅店,得知某拳师情形,虽人多势众,不敢再追击。
旧棉胎在这里相当于刚柔相济的特殊盔甲,某拳师武功高强,一棍在手,又得此宝物,已立于不败之地。
近读赵源英《新会围城记》,其中说到有鹤山客勇上千名,配合官军剿匪,“客勇身裹旧棉胎,虽热不解……见贼炮不避,直前斫贼,与官军焚瓦窑巢。”如此看来,旧棉胎还有抵御枪炮的功用。
抗战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八路军战士披上几层棉被,穿过密集炮火拦阻,勇往直前,抵近目标,一举把鬼子的碉堡炸飞。
这真是:旧棉胎,善防身;打鬼子,立新功。

夜袭

1939年冬、1940年夏,驻广州日寇重兵两度进犯粤北,国民革命军第十二集团军连战皆捷,歼敌甚巨。
第六十二军一五七师中将师长练惕生战功卓著。1939年12月下旬,率部袭占从化牛背脊,歼敌1900余,断敌退路,敌惶恐后撤,十二集团军全线反功,大胜,此为第一次粤北大捷。
据老兵们回忆,练师长攻克并固守牛背脊阵地时,曾精选军中威猛勇武者,身穿短裤,乘黑夜摸入敌营,遇穿长裤者,即猛刺几刀,遇大腿光滑者,迅即松手。如此一夜混战,杀敌甚众。老兵说,夜袭队员都是有功夫的客家后生。
据国民革命军第六十二军老军长黄涛回忆:“国民党军队也经常在夜间派队袭击日军小据点,不管有无斩获,天亮前即退回。”(详见《望到底、佛公坳、耀洞之战》)。
练惕生(1898—1967)原名警兴,又名文勋、仰功,字揖五,号耀尘,福建省武平县岩前镇人。1940年,获“海陆空甲种奖章”和“干城勋章”,晋升为国民革命军第六十二军中将副军长。八年抗战期间,练惕生率部歼敌11000余(据南京档案馆馆藏资料等),为抗日名将。
练惕生抗日战功,详见拙著《抗日将领练惕生》(海峡文艺出版社2005年出版)。

快刀

话说客家梅县籍元帅叶帅在部署抓捕“四人帮”的时候,说过一句名言——以快打慢。
这场特殊的著名“战役”,正义战胜了邪恶,光明战胜了黑暗。
叶帅与在下的族叔公练惕生中将是云南讲武堂同窗好友,一学步科,一学炮科。叶帅叱咤香湘时,叶为团长,练为副团长。据回忆,叶帅求学云南时,曾与日本教官比剑,叶有客家武功底子,剑快如风,大胜。
1976年的京城行动,叶帅言“以快打慢”,是否回想起遥远的云南故事?不得而知。
却说客家武功掌故中,“快”字诀大有名堂。
说是某高手出刀,但见刀光一闪,八仙桌纹丝不动,人走,八仙桌四只桌脚齐齐折断,一桌酒菜轰然落地。同例说法的另一版本是,高手出刀,一排蜡烛火光吞吐,轻敲案台,蜡烛齐整栽落。
又有一拳师上墟场做把戏,地痞来踢场子。拳师随手捡起地面一节甘蔗,往空中抛去,旋即拔刀,刀光闪动处,百数十甘蔗片飘飘坠地。此等功夫,令地痞面如土色,呆若木鸡。
空中抛物,一般武人出手一刀两断,已属不易。浮空中一劈再劈,则近乎天方夜谭。
更玄乎的是,某一刀客持无色透明簿如蝉翼兵刃,酒店遇敌,未见其动作,饮酒如故。敌怏然退出,行百十步,阵风吹过,身首异处矣。
近读唐•张鷟《朝野佥载》,有一位将军叫辛承嗣,他为了显示自己的快捷,曾经解鞍栓马,脱下衣甲,躺在地上,好像是很悠闲的样子。此时,按辛将军的命令,一位壮士从一百步策马持枪奔杀过来。辛将军从容解开绳子备马,穿上衣甲,上马盘枪迎击,一瞬间将壮士擒获返回。
笔记小说中,不着一词形容辛将军的速度。“承嗣鞴马解绊,着衣擐甲,上马盘枪遂拒,刺马擒人而还。”在一百步距离快马来袭的短促时间内,辛将军作出了一系列的复杂连贯动作,速度之快,可以想见。
由此可见,说什么“快速反应”,一大堆形容词,一大堆的副词,实在不如几个准确的动词。连贯的动作,“快”在其中。
辛将军使用的兵器是枪,可算是“快枪”了。细想,高手的决战,一枪刺出之前,快如闪电的,又岂止是枪?同样,高手挥动的快刀,又岂止是刀?

昆吾八剑

传说中的昆吾山,是出产“赤铜”的地方,连山上的草木都长得刚劲有力。由此看来,“赤铜”应当不是一般意义的赤色的铜,我想极可能是宇宙空间里的一种特种金属。东晋的王嘉著有《拾遗名山记》一书,其中说到有“昆吾八剑”,分别是揜(掩)日、断水、转魄、悬剪、惊鲵、灭魂、却邪、真刚。
剑如其名,不必多作解释。笔者认为其中的揜(掩)日、断水、转魄、悬剪需要特别关注。
古书说,持揜(掩)日剑指日,就会使太阳失去光明,因为此剑的阴柔之气超越了阳刚。我的眼前浮现出一位衣袂飘飘的远古壮士,在旷野,举剑向天,日光渐渐地黯淡黯淡,以至于暮色四合。
抽刀断水水更流,而这柄名叫“断水”的神剑,却可以使流水分开而不再合拢。记得西方《圣经》有摩西分开红海率众出埃及的记载。那么,宇宙空间真的有这种物质吗?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说,超过光速可以使时间倒流。这是科学理论,我们无法不相信。问题是,未来的人类真的拥有超光速的飞行器吗?应该会有的。同理,我也坚信上古人类有一柄独特物质特殊功能的兵刃,它叫“断水”。“断水”已经失踪了,但我想总有一天,会完好无损地回到一位有缘人的手中。
“转魂”神剑,古书记载说是用来指月的,可以使月中的蟾兔倒转。上世纪70年代,美国“阿波罗”载人飞船成功登上了月球。我们知道,阿姆斯特朗并没有发现包括蟾兔在内的任何生物,当然,也没有发现桂树等任何植物。如此说来,“转魂”神剑“以之指月,蟾兔为之倒转”一说为子虚乌有了。其实,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来考虑,一是“转魂”果真使月球偏转;二是“转魂”使人产生了幻觉。两者比较,产生幻觉的可能性似乎更大一些,因为,月球距离地球持剑者,太遥远了。另外,月球的质量使神剑可能很难转动,即使转动了,地球上必然有风雨雷电潮汐变化等等的反应。
“悬剪”剑,也极神奇。古书说“飞鸟游过,触其刃,如斩截焉。”其中的“游”字,当作“贴近飞过”解。
朋友们应该注意到了,昆吾八剑之所以神奇,是因为都有一种共同的物质能量——剑气。不同的物质含量不同的形制不同的操作方式,可能产生出不同的剑气。

蓑衣斗笠

在江南地带,或者说在闽粤赣边客家地区,披蓑衣,戴斗笠者,通常是出苦力的农人。有句俗语说:“撑伞时不见亲家,戴笠嫲时碰到了。”意谓落泊模样遇见姻亲,很没有面子。
在武侠世界里,戴一顶破斗笠者,往往是武林高手。如果此人还披了一件蓑衣或是黑色的斗蓬。不用问,此人一定是一位绝世顶尖高手。
这样说来,在客家地区通常认为贫贱、劳碌、不入大流的斗笠蓑衣,时来运转,居然成了武侠世界的一种显赫的符号。
之所以如此,可能是出于如下数端。
形态之威仪。斗笠与蓑衣以其刚硬的质地、线条、造型,极大地扩大了个体生命自身的空间,浑然一体,形动影移。我们注意到,当侠客扯低斗笠时,神秘和杀气更是弥漫四周。从另一个角度看,斗笠蓑衣类似于盔甲战袍,其暗示的效果也很容易唤醒人们遗传基因中有关战场杀伐喋血的遥远记忆。
历史上,清军善战,铁骑过处,沙尘飞扬。想想看,清朝官员顶戴补服与蓑衣斗笠是否同出一辙?问题是,白山黑水与烟雨江南,南北殊途;制服与雨器,功用不一。为什么也有某种特殊的相似之处?
形态之威仪。
曾见山间层层金黄稻田,秋空万里,禾雀乱飞。田间稻草人,竟也是蓑衣斗笠的模样。
普通实用。江南多山,山上多竹,竹干破篾条编织,杂以竹叶,便成了斗笠。土圆楼围龙屋前后左右,种栽棕榈,树影婆娑。剥下棕皮,搓揉为绳编织,杂以稻草,便成了蓑衣。
入客家农舍闲杂屋,迎面就有一些斗笠蓑衣挂在土墙上。
江南多雨。春雨,直到青梅黄时也难得停歇;夏雨,此时烈日当空,片刻大雨倾盆;秋雨,绵绵密密,时断还续。
公元1982年的一个夏日午时,我在闽西武平县象洞乡洋贝村一个叫“上坎田”的梯田插秧。一阵“竹篙雨”沿山脚飘泼而来,穿戴蓑衣斗笠的我不急不慢地从这头插到那头。雨脚打在泥田里,溅起细小的雨花。直起身,看茫茫雨雾,听四周砰然有声,我明显地感到了斗笠蓑衣散发出的丝丝温暖。这种温暖,集中在背脊贯穿全身。
蓑衣斗笠是农家的日常用物,实在是再普通实用不过了,可以遮风挡雨,可以垫坐,可以扇风,可以被盖。当然,只要你愿意,还可以装盛野菜野果地瓜萝卜西瓜南瓜。
一把精致的宝剑。
一把粗重厚实的铁刀。
试问,那一把更有杀气?
铁刀。因为铁刀太普通了,太实用了。因为普通,它随处可见,也随时可以“豁出去“拼杀”,因而随处随时充斥着杀气;因为实用,我们不止一次地看到,无数的参天大树曾在铁刀的斫杀下轰然倒地。
我想,蓑衣斗笠的侠士,不宜腰悬宝剑,更适宜一把铁刀。
传说武当派武功创造人张三峰(丰)为元末明初辽东懿州人,风姿魁伟,须髯如戟,常年一笠一蓑,手持刀尺,笑傲江湖。


作者:练建安
单位:《福建文学》编辑部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代发:客家武林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