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ttp://news.163.com/10/0816/11/6E731M4G000146BC.html 谭元亨:广东客家文化研究全国领先,后继乏人堪虞2010-08-16 10:17:00 来源: 人民网(北京) 跟贴 0 条 手机看新闻 作为国内最大的客家文化研究所所长,华南理工大学谭元亨教授的成就可说已经很不小。他是第一位出版《客家文化史》,系统介绍客家文化形成发展的专家;他出色地编辑出版了《华南两大族群的文化人类学建构——重绘广府客家的文化地图》;在他的十二卷文集中,著有《客家魂》四卷本、《老圃》等六部长篇小说,此外,还有一批客家研究专著……近期,由他主编的我国第一部省级客家史研究成果,150万字的《广东客家史》也即将要出版了。日前,记者在他的寓所专访了这位衣着朴素、仿似邻家阿伯的博士生导师,请他介绍了自己近年来客家文化研究的新成果、新见解。
记者:谭教授,我们知道,早在1999年,您就在华南理工大学建立了全国最大的一个客家文化研究所。当时为何会想到要成立这个研究所?到如今,研究所在客家文化研究方面又取得一些什么成就?
谭元亨:当时,华南理工大学的老校长刘焕彬,他是兴宁客家人,对客家文化研究很有兴趣,他知道我在这方面有一些成果。我们在几次会议中见面,他就提出让我到华工牵头成立这么个机构,我也就同意了。
成立研究所,华工领导在经费及各个方面方面是非常支持的。但是毕竟是在一个工科院校搞文科,可能也存在一些认识理解上的不足吧!像工科的项目一做就是几百上千万,我们这个项目当时成立之初经费是5万元,后来出书也拨了经费出版。研究所当时除了我,还请了五、六个学者,但都是兼职的。研究所成立两年之后也就是2001年,我们的《客家研究文丛》就出了第一集,共三本书,而且很快就申报成功了国家十五重点规划图书。目前,我们的《客家研究文丛》已陆陆续续出版了40来本,内容包括客家文化研究和客家人物传记等,今年还会有十几本出版,我们的目标是向100本迈进,相信很快就能实现。
记者:广东的客家文化研究现在在全国处于什么样的水平?
谭元亨:广东客家文化的研究在全国是处于领先地位的。最早可追溯到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开创了全国客家学研究的中大教授罗香林。广东客家人口在全国最多,广东在客家文化研究方面的人也是最多的,光是在中大、华师、华工、外语外贸大学这四所大学里,搞客家文化研究的就有20多人。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这批搞客家文化研究的人年龄都比较偏大,年轻人搞客家文化研究的很少,我很担心后继无人啊。今年,我带了一个专门搞客家文化研究的博士生,这在全国也是第一个吧,但可能也只能带一个了。因为按规定,我的年龄过两年也不能再带了。
记者:有人认为,崇文重教是客家文化的精髓,您认为这种说法准确吗?它又如何与其他民系区分开来?
谭元亨:崇文重教应该说是客家文化的本质之一吧。如何与其他民系区分,举个例子,客家人有“公田”或叫“学田”的一种做法,就是将族里的一部分田地作为公用,拿出来专门供族里的小孩读书上学用,而且是不分贵贱,胡耀邦当年就是靠“公田”上的学。这种做法在其他民系里是很少见的。
客家人从汉代独立分出来以后,受汉民系的影响就没那么大了,比如,其他民系直到解放前,妇女都一直裹脚,而客家妇女从宋代起就不再裹脚。
客家人的“特立卓行”在战乱的年代更为明显,中国近现代史上,广府人做商人的比较多,而客家人在军事、文化、政治方面出的人才比较多,解放前中山大学有一半学者可能是客家人。
记者:您认为,这个“客家魂”应该是什么?
谭元亨:我理解的“客家魂”,应该更是一种永不满足、永不停止探索脚步的精神。客家人身上似乎有着漂泊的因子,客家有句俗话——“走得出去是龙,走不出去是虫。”他们即使到了沿海也会往外走,走到世界各地,去追求更好的生活。这就是为什么梅州作为一个山区,会与江门、潮州一样,能成为广东三大侨乡的原因吧。
记者:去年,您出版了《客家文化史》,它能否作为外人系统了解客家民系、客家文化形成发展的窗口?
谭元亨:可以的。到现在为至,在国内比较系统的、完整的呈现出客家文化的,《客家文化史》还是第一部,国外就更没有,我在这本书里提出了这些年来研究客家文化的一些新见解、新发现。
记者:能不能简单给我们介绍一下?
谭元亨:一个观点,还是我在武大读作家班时形成的——过去讲三、四世纪发生的世界民族大迁徙,都只讲到因匈奴的西进入侵,而引发的欧洲大陆民族大迁徙,没讲到当时在东方发生的大迁徙,这是不完整的。因为当时匈奴的南进入侵,还造成东方的民族大迁徙。东部的民族大迁徙从自称为汉王的匈奴人刘渊那时的河套、西安、洛阳地区往南,经过大别山直到江南这一带,最远的迁到了广东。这一次大迁徙,到广东的人还是比较少的,大量的留在了江南一带,这就是世界民族大迁徙的东方部分。现在很多世界史的著作再说三、四世纪世界大迁徙,已经把东方部分包括进去。
我在书中还提出了一个较新的研究成果——客家人近代史上的六次崛起。
一是客家人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起义,洪秀全的祖籍在梅县,居住地就在客家地花县,起义的是桂平也是客家人聚集地,几乎所有的将领都是客家人,他们一路打到湖南、天京(今南京),提出了一个口号“本地客家总相同”,积极发动当地民众,协调关系。
二是戊戌变法。“六君子”中的刘光第是客家人,据梁启超后来的记述,刘光第在被斩首时,头飞掉了,身体还伫立不倒。戊戌变法当时在北京除了光绪皇帝外,并没有获得更多支持,反而是在湖南得到了更多的响应,湖南当时建邮局、修铁路、办报纸……维新运动开展得很红火,主要是因为两个人的大力倡导,一个就是当时的湖南巡抚陈宝箴,也就是陈寅恪的祖父;另一个就是当时的湖南布政史黄遵宪,两人都是客家人。戊戌变法失败后,陈宝箴被慈禧太后送白绫赐死,黄遵宪因各国公使力保才幸免于难。湖南新政还影响了后来的黄兴、蔡锷、毛泽东等人。
三是辛亥革命。领导孙中山、廖仲凯、邓演达、张民达等是客家人,当时的兴中会、同盟会一半以上会员都是客家人,支持辛亥革命的海外华侨大多是客家人。他们为辛亥革命提供了大量的财政支持。
四是红色土地革命。广东的南雄、大埔、饶平是中央苏区县,闽西的几个县,赣南地区,可以说客家大本营都成了中央苏区的根据地,红军长征走出去的8万红军中,有5万人是客家人。
五是抗日战争。共产党的3支抗日队伍――八路军的朱德,新四军的叶挺,东江纵队的曾生,3个领导人都是客家人;国民党10大战区中,有6个战区司令官是客家人,像薛岳、张发奎等。
第六就是当代客家学研究的复兴,包括客家文学、客家民俗、山歌、客商等的研究。
记者:谭教授,我们知道,您还是建筑学方面的专家。我们曾经参观过河源的苏家围,据说那也是典型的客家民居,前有池塘,后有竹林,您能否给我们解释一下它的布局?
谭元亨:客家围屋讲究前面有半月塘,后面是风水林,将围屋当作“胞衣”一样的保护起来。讲究得水、藏风,这样才能聚气,才能兴旺发达。其实客家建筑文化又是一个宏大的课题,我们未来有机会可以和大家进行专题探讨。(杨洪、王俊霞记录整理)
http://news.163.com/10/0816/11/6E731M4G000146BC.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