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外省客家移民─ 战后河婆客的集体记忆与认同之分析
本帖最后由 andrew 于 2012-4-9 08:05 编辑【文/蓝清水 (中央大学客家政治经济研究所毕业生)】
目前台湾的族群分类,并未考虑闽南、客家、外省、原住民四大族群内部的歧异性,因此,以均质化的方式进行族群研究,往往无法解释现存的现象。1945年之后由大陆各省市迁台的外省客家人,既被外省人研究所忽略,也完全不在客家研究的视野之中。
透过回溯河婆客家移民的移民过程,发现战争与天灾是促使他们移民的推力;观察他们在台湾生活的适应情形,则移民网络既是牵引他们移民台湾的因素,也是生活适应上的重要社会支持;客家语言的保存与擂茶饮食习惯的延续,不但连结了祖籍地认同,强化了客家认同意识并使客家文化得以长存;宗亲会与同乡会则在凝聚移民力量与协助生活适应与增强族群认同均起着积极且正面的作用,祖庙在广东省揭阳河婆镇的三山国王信仰,则成为河婆客家移民信仰的中心,藉由每年元宵节三山国王绕境的攑王爷仪式,河婆客家移民得以进行公开宣示,且藉此凝集、振奋并重现与原乡连结的集体记忆,三山国王信仰与攑王爷仪式且成为整合在地人与河婆客家移民进行在地化的媒介与途径 ;而最主要的是经由语言、饮食、宗亲会、同乡会以及三山国王信仰与攑王爷仪式而得以不断地以身体的实践来再现以及增强集体记忆,又透过集体记忆增进凝聚使认同意识强化。
河婆客家移民兼具外省与客家双重的族群身分。研究发现无论是在族群认同取向,迁台后的在地化过程,自谋生活的河婆客家移民因为拥有客家族群身分提供了融入在地的捷径,在族群认同上则趋向于客家认同而非外省人认同,与其他外省人因为有国家机器的庇护反而较难以融入地方社会,在族群认同上内部差异极大其他外省人却以外省人为自称,两者之间出现相当大的差异;国家认同上河婆客家移民与其他外省人较接近,即呈现强烈的祖籍地认同以及自称大陆人具有中国意识的台湾人,而非本省人比较高选择率的台湾人认同。本研究以河婆客家移民这种既是外省人又是客家人的双重游移身份,凸显了目前台湾惯常以均质化的方式论述外省人或客家人的缺失。
我舍友就是客家的 他说话我都听不懂 呵呵 :victory: 河婆人应叫河婆人,不要称河婆客。記住。 在台的河婆人有多少,大马有很多。
是唯一的以鎮成立同乡会的客家人。 http://hepo.org/
http://www.jiexi.net/ 马来西亚主要流行惠州客话和河婆客话吧 本帖最后由 namlow 于 2012-4-9 19:28 编辑
回复 7# 客家一家亲 的帖子
不是的.
本应嘉应州话的多, 但后代大都在讲广俯了.
河婆人没有大埔人多.
惠州的后代也大都在讲广俯了.
在东马惠州人多.后代会讲客话和西马很不同. 本帖最后由 怡保客 于 2012-4-9 23:48 编辑
namlow 发表于 2012-4-9 19:25 https://www.hakkaonline.com/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回复 7# 客家一家亲 的帖子
不是的.
本应嘉应州话的多, 但后代大都在讲广俯了.
不予苟同,人数和语言保留是两码事。东马客话保留得最好,砂拉越西部河婆客话使用率高、东部则是比较复杂(一般认为是嘉应口音),沙巴不用说,必须是惠阳口音。
大埔人是很多,但大埔客话有多流行大家心照不宣。
1394打戲路-竹竿炮(台灣_河婆客家)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zcxOTMxNjQw/v.swf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cxOTMxNjQw.html 回复 9# 怡保客 的帖子
大埔人在东马不多,沙巴只有两百,其他的有两万以上.砂拉越的大埔人也应不会比其他的多.
相对来说西马大埔人就多了.
回复 9# 怡保客 的帖子
大埔人是很多,但大埔客话有多流行大家心照不宣。
虽然不是大埔话, 但还是客话.
有一次在去南马的嘉应会馆的BUS上,年青的都在讲广俯话了.这可去问问嘉应会馆的会长.
namlow 发表于 2012-4-10 00:4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回复 9# 怡保客 的帖子
虽然不是大埔话, 但还是客话.
西马客家都是这种走向,比较常见的是在家说客话(亲戚),在外说其他语言(友人、陌生人)。这种情况相信大埔年轻人也不例外。 回复 13# 怡保客 的帖子
所以要推动用客話唱流行的歌,現代的歌。
扭转時勢,推动客話!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