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正是客家原乡之一
客家大本营是指梅州、河源、惠州、韶关、龙岩、赣州等六个地级市,此外,深圳是否也应该被视为客家大本营的组成部分,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探讨这个话题,我们一定要了解客家大本营的判断标准。我们看梅州、河源、惠州、韶关、龙岩、赣州等六个地级市,它们有共同特点是:1,这些城市与客家族群的形成过程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是客家族群最终形成的和长期定居的所在地;2,这些城市的客家族群形成时间具有同一性,而且这六个城市当前的主流文化是客家文化,主流方言是客家话。3,这六个城市都是各个时期客家族群外迁的原乡。相对而言,一般认为深圳的客家人是清代因“禁海”、“解禁”等政策,从东边的惠州府、嘉应州、潮州府等地迁来的。形成时间要比惠州等六个城市要晚一些。而且当前深圳的主流文化已经不是客家文化。但我认为深圳应该被视为客家原乡的组成部分。“客家大本营”和“客家原乡”可以理解为两个不同的概念,“客家大本营”是客家主要的迁出地、来源地,如龙岩、梅州、赣州、河源等,而“客家原乡”则有更广泛的概念,作为客家华侨重要的祖籍来源地之一的深圳,自然是“客家原乡”之一!因为现在的深圳市拥有为数众多的海外华侨,而他们基本都属于客家族群,也就是说,祖籍在宝安县的海外华侨,他们几乎全部都是讲客家话的,讲围头话的反而几乎没有。从旧宝安县地域迁到海外的侨民,他们都跟惠阳籍的客家华侨走在一起,纵使是跟东莞籍走在一起的,也都是讲客家话。惠、莞、宝三地相连,形成东江三角洲(珠江口东岸)典型的客家侨乡。尽管宝安、东莞两县原来都属于广州府,但宝安籍华侨几乎全为客家人,东莞籍华侨则是客、广参半,只有定居港澳的宝安籍才有讲围头话的,旅居海外的宝安籍则均为客家。因此,宝安县自然而然地成为海外宝安籍华侨的“客家原乡”。据统计,现在深圳市约500万户籍人口(主要为原居民)中,讲客家话者占65%以上,而余下的30%也并非清一色使用广府系方言(即围头话、广府话、疍家话),而是包括了具有客家话因素的大鹏话、尖米话等等。如果把这些具有客家话因素的方言都算上,那么在深圳原居民中,使用客家话和受客家话影响的方言者,比例可高达85%。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如果以户籍人口数来看的话,当前深圳的主流方言仍然是客家话无疑!再从历史角度来看,现在学术上主流的意见认为客家族群在梅州、河源、龙岩、赣州等地的定居、成型,至少不会晚于宋朝,那些怀着狭隘思维顽固地认为客家人的形成时间在清初的言论,根本也是站不住脚的,经不起批判,是不攻自破的。因为明末清初并没有大批中原人南迁,所以客家人在南岭东部地区(龙岩、赣州、梅州、河源)的定型,绝对不会晚于宋朝,甚至如果以血统来论,被命名为“客家人”的这个族群,根本就具有岭南土著民族(古代百越)的血统。而在深圳,旧宝安县那些以“本地人”自居的人又是什么来到宝安县这块地方定居的呢?据围头人的家谱记载,现在可以考证到的最远的也都是在南宋时期,这一方面的史实请各位有心的网友可以去查资料了,现在可以查到关于围头人形成的资料也不少,随手可得,在此就不赘述了。也就是说,被称为“客家”的族群和以“本地”自居的围头人在岭南地区的成型时间,竟然是在同一个朝代!只不过后来被以“客家”命名的族群和以“本地”自居的围头人形成的地点不同而已,前者在梅州、龙岩、赣州、河源一带,后者在旧宝安县当地。后来被命名为“客家”的族群在岭南地区形成的时间,并不会晚过围头人,客家人和围头人都是宋朝之前已经从中原迁到岭南,只不过被命名为“客家”的族群原来定居在梅州、龙岩、河源等地,仅仅是迁到宝安县的时间比围头人晚而已。以“本地”自居的围头人,本质上也是泛客、先客,而根本不是深圳这块土地上最原始的居民。换而言之,在深圳这块土地上以“本地”自居的围头人,本质上也是客家。
我们看一个地区是否客家城市,除了要看这个地区原居民形成的历史时间、来源,还要看这个城市的居民的流向、发展趋向。从前文中我们已经看出,深圳的原居民的形成时间来看,事实上两个族群都是岭南本土居民,只不过一者是宝安县当地特有原居居,一者是从岭南另一处迁来。而我们看深圳居民的流向又如何呢?这主要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当地的华侨多属哪个族群,二是当地目前的居民多使用哪种方言。这个我们前文也已经提及,深圳(旧宝安县)籍华侨几乎全部都是客家,而且深圳目前的在籍人口之中,客家人的比例也不低于65%。所以,将深圳视为客家原乡之一的组成部分,是符合事实的定论!最后再拿邻近的东莞来反证,东莞目前的主流方言和户籍人口则主要为广府系,客家系所占比例仅在25%以下,而且东莞华侨之中也只有近半为客家,东莞籍华侨的客家比例也比宝安籍的低很多。所以暂时无法将东莞归类为客家原乡,而深圳则已经可以视为客家原乡。顺道提一提,现在的汕尾地级市和三明地级市也管辖了陆河、海丰、宁化、清流等客家人口迁出地,在某种程度上汕尾和三明也可视为客家原乡。总结全文:梅州、龙岩、河源、惠州、赣州、韶关等六个城市是毋庸置疑的“客家大本营”,深圳、汕尾、三明、清远是客家原乡、客家城市,而未必能视为客家大本营。再有就是如广西贺州、北海、玉林、四川成都等城市,只能当作客家新城,而不能视为客家原乡。
本帖最后由 hd136302 于 2012-3-18 07:39 编辑
据统计,现在深圳市约500万户籍人口(主要为原居民)中,讲客家话者占65%以上,而余下的30%也并非清一色使用广府系方言(即围头话、广府话、疍家话),而是包括了具有客家话因素的大鹏话、尖米话等等。
深圳有那么多户籍人口?是不是入籍政策放宽了,很多暂住转户籍了。
甚至如果以血统来论,被命名为“客家人”的这个族群,根本就具有岭南土著民族(古代百越)的血统。
“具有某种血统”与“以某种血统为主”是不同概念。
换而言之,在深圳这块土地上以“本地”自居的围头人,本质上也是客家。
“客家”这个名字不要拿来等同于“移民”。最反对广东一些媒体的“新客家”词汇,按这个说法,美国的欧洲血统人(白人)也是“客家”——移民,只有印第安人才是原住民。
总结全文:梅州、龙岩、河源、惠州、赣州、韶关等六个城市是毋庸置疑的“客家大本营”,深圳、汕尾、三明、清远是客家原乡、客家城市,而未必能视为客家大本营。再有就是如广西贺州、北海、玉林、四川成都等城市,只能当作客家新城,而不能视为客家原乡。
不同意这个说法,三明市的宁化、清流二县和明溪部分就是“客家大本营”的一部分,因此三明市(现代政区的说法)就是“客家大本营”的一部分,龙岩市也是。
汕尾、清远、深圳、东莞的客家地区部分与传统的“客家大本营”接壤的,其实也可以视为“客家大本营”的一部分。
深圳东部,北部比较多客家
西部宝安一带,则是东莞粤语的多。 同意楼主的说法,3楼补充也很准确 回复 3# yanxiuhong 的帖子
说得对、我就是东部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