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楼博物馆 客家历史的"羊皮卷"
[ 来源:中国文化报 | 发布日期:2012-01-23 | 浏览( 475)人次 | 投稿 | 收藏 ] 福建省永定县、南靖县和华安县各有一座土楼博物馆。10年前,我国福建土楼“申遗”工作启动后,最终正式确定由永定、南靖和华安三县的“六群四楼”共46座土楼,以“福建土楼”的名义正式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经过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的现场评估考察,2008年7月,在加拿大魁北克城举行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福建土楼”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申遗成功的3县,随后在各自辖区内选择了一处最具代表性的土楼改建为博物馆,向世人介绍福建土楼不同的建筑风格、历史、文化、民俗。高龄民居改建博物馆
改建成博物馆的3座土楼都拥有数百岁或近百岁的高龄。2002年,龙潭楼被改建为南靖土楼博物馆,馆内设有15个展室,全面展示南靖土楼的早期开发、土楼的建造技术和文化内涵、土楼人的生活习俗、南靖杰出的历史人物等内容和各种文物。
龙潭楼建于清代康熙年间,距今约有500年历史。土楼四面环山,楼前有一个池塘,清澈见底。在土楼的左边,有一道小门,据说是古时候楼主人为引风水而加开的。龙潭楼附近有一个溪,溪很长,当地人称之为“龙”,溪水流到这个潭子里面,所以叫龙潭楼。龙潭楼共有4层,每层16个房间,共64间,呈周边对称形状排列开来,围成一个内院。东西南北四角,则各安有一部楼梯通向各层楼。楼内有一口8米多深的水井,吸取地下深处花岗岩隙中泉水,水质甘纯清甜,故取名为“龙泉”。
华安县的“福建土楼博物馆”由南阳楼改建而成。土楼的石制匾额上雕刻记载,这座土楼始建于公元1817年1月。南阳楼与东阳楼、二宜楼共同组成华安县福建土楼世界文化遗产的内容。
同样叫做“福建土楼博物馆”的还有永定县的振福楼。振福楼建于1913年。建楼者苏振泰,贫苦出身。他读过几年私塾,先学刨烟,后学卖烟,在广东、上海等地经营烟丝生意发财,选择了这片风水宝地,用几万大洋建起了振福楼。时至今日,它仍富丽堂皇。它按八卦布局设计,楼内用了许多石料和砖料,雕刻精细,也是一座外土内洋、中西合璧的土楼。
为什么是土楼
在我国,土楼民宅主要散布在闽西的永定、武平、上杭及闽西南的南靖、平和、华安、漳浦等地。其造型、装饰和建造工艺世所罕见。土楼,俗称“生土楼”,因其大多数为福建客家人所建,故又称“客家土楼”。它以生土作为主要建筑材料,掺上细沙、石灰、糯米饭、红糖、竹片、木条等,经过反复揉、舂、压建造而成。楼顶覆以火烧瓦盖,经久不损。土楼高可达四五层,供三代或四代人同楼聚居。
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46座福建土楼包括福建省永定县的初溪土楼群、洪坑土楼群,南靖县的田螺坑土楼群、河坑土楼群,华安县的大地土楼群等,主要分布在福建西部和南部崇山峻岭中。不单是最常见的圆形土楼,还包括了方形土楼、交椅形土楼等,覆盖了完整的土楼群建筑样式。
福建土楼的形成与历史上中原几次著名大迁徙相关。西晋永嘉年间,即公元4世纪,北方战祸频仍,天灾肆虐,当地民众大举南迁,拉开了千百年来中原汉人不断举族迁徙入闽的序幕。进入闽南的中原移民与当地居民相互融合,形成了以闽南话为特征的福佬民系。辗转迁徙后经江西赣州进入闽西山区的中原汉人则构成福建另一支重要民系——以客家话为特征的客家民系。
福建土楼所在的闽西南山区,正是福佬与客家民系的交汇处。这里地势险峻,人烟稀少,一度野兽出没,常常盗匪四起。聚族而居既是根深蒂固的中原儒家传统观念要求,更是聚集力量、共御外敌的现实需要使然。福建土楼依山就势,布局合理,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的“风水”理念,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是一种自成体系,具有节约、坚固、防御性强等特点,又极富美感的生土高层建筑类型。这些独一无二的山区民居建筑,将源远流长的生土夯筑技术推向极致。
史料记载,一次震级测定为七级的地震使永定环极楼墙体震裂20厘米,然而它却能自行复合,这足见土楼的坚韧。
特色圆形土楼
圆形土楼是客家民居的典范,有人把它们形象地比喻为“地下冒出的巨大蘑菇”。这种圆楼通常由二三圈组成,由内到外,环环相套,外圈高10余米,三到四层,有一二百个房间,一层是厨房和餐厅,二层是仓库,三四层是卧室;二圈为一至两层,二层一般是客房,中间是祖堂,是居住在楼内的几百人婚丧喜庆活动的公共场所。楼内还有水井、浴室、磨房等设施。
永定承启楼具有“土楼之王”的称号。相传它是从明崇祯年间破土奠基,至清康熙年间竣工,经3代,历时半个世纪,规模相当宏大。直径73米,走廊周长229.34米,全楼为三圈一中心:外圈4层,高16.4米,每层设72个房间;第二圈二层,每层设40个房间;第三圈为单层,设32个房间,中心为祖堂,全楼共有400个房间,3个大门,2口水井,整个建筑占地面积5376.17平方米。全楼住着60余户,400余人。“高四层,楼四圈,上上下下四百间;圆中圆,圈套圈,历经沧桑三百年。”就是这座楼的生动写照。
在南靖县境内,有一处歪斜程度堪比比萨斜塔的古建筑,它就是号称“东倒西歪楼”的裕昌楼。裕昌楼是一座圆形土楼,建于元末明初,建造年代较比萨斜塔仅晚十几年。裕昌楼共有五层,房室270间,从三层开始,楼内回廊木柱便从左向右倾斜,最大斜度达到15度。而第四层回廊的木柱又以同样斜度反方向从右向左倾斜,两层楼的木柱看上去东倒西歪,可是若把一层至五层的木柱回廊看成一个整体,最底部的木柱和最顶部的木柱却是保持在同一条轴线上的。这也是这座楼东倒西歪了许多年仍然屹立不倒的“绝密”所在。
[字号:大 中 小]
(编辑:俞虹)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