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ugang 发表于 2012-2-14 01:13:29

客家墓葬风俗心理剖析

本帖最后由 wugang 于 2012-2-21 12:35 编辑

客家人历来讲究葬风水,修祖坟。旧时代发了财的人家一般要办三件大事:买田、做屋、修祖坟。修阴宅和修阳宅一样重要,可见其地位。近年来这股热潮有愈演愈烈之势。本文试图对地区居民的墓葬风俗作心理剖析,找出其历史渊源和现实想法,以去其糟柏,取其精华,古为今用,善待其事。  墓葬风俗具有其文化内涵,它表现了人们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纪念先祖的思想、方法、手段,是一定的宗教仪式、建筑艺术、地理常识、伦理道德观的反映,所以我们可以从虚、实各方面对其风俗进行研究,进一步分析形成和支配这些风俗的心理。
  一、从墓的种类看念祖念恩、福荫子孙的心理
  浏览客家地区的田野、山间,各式各样的坟墓几乎无处不在,老的、新的,大的、小的,高的、矮的,数不胜数。这是客家人世世代代沿袭下来的一种风俗。笔者在乘坐京九线列车北上时曾留意观察到,这种现象在粤东北、赣南都很普遍,江西吉安以上逐渐减少,而赣中北以上就几乎见不到了,从鄂东大别山区至冀东以上的平原地区见到的都是简单的坟头、坟包,有的还有墓碑,有的连简单的墓碑都没有。可见客家地区的坟墓是一道有特色的风景线,是客家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笔者通过几年来的观察、调查、思考,认为研究墓葬的各种形式对研究墓葬风俗的变化发展及促成变化的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很有必要。
  1.按墓的外观形式可以分为:
  (1)坐椅地堂式 这种坟墓是依山势或坡势而建成前低后高、左右象靠椅扶手的形式,墓碑前一般有半圆形旱池,这种式样在客家地区流行的时间最长、范围最广,从一些留至今日的宋、元、明古墓,大多都属这类,客家地区举目都是山野荒坡,这种墓式选在山地荒坡上,因为客家地区山多耕地少坷见客家先民珍惜、爱护耕地,不让死人与活三争耕地。
  (2)大葬地 在地堂式的墓碑后挖有个安放棺材的大坑,用砖块砌好拱市均占葬时直接把棺材放置其中,以后不再挖起骨殖,实际上是一种简化的二次葬,因费用大,是过去有钱有势人家才能采用的显示财势的做法,实际上是继承了中原的大户人家建阴宅、筑寿城的传统做法。
  (3)墓庐式 建一个小房子,里面放置陶制骨罐,不用墓碑,可以放多个骨盒,骨盒上写上名字。这类阴宅主要分布在五华、惠州一带。
  (4)墓亭式 墓建在亭内或亭后,亭建在路边的可以供路人避风雨,主家修亭多有纪念、炫耀之用意,因建亭费用高,近年来多为有钱人家所采用。
  (5)山庄墓园式 多为近年来政府民政部门征用山地建公墓,如梅县的白鹤仙庄、南榕仙庄。
  (6)纪念碑式 这是近年来新出现的一种形式,碑体可高可矮,占地有大有小,工费料可比传统的地堂式少,占地也可小些,可以建在平地上,因此易为人们接受。
  2.按安葬次数可以分为:
  (1)一次葬 死者去世后由主家择时择地埋葬,只用土坟,不设墓碑,待三、五年后尸体腐化为自骨时择日起出白骨在骨罐中。有的因各种原因会成为永久性的一次葬。
  (2)二次葬 将骨罐择时择地安放在永久性墓中。客家人认为,只有完成二次葬,才算尽了做子孙的责任,才心安理得。
  (3)待二次葬 骨罐暂寄于荒山上或田头地坎下。这是因为主家还没有经济能力或没有合适的时机而采取的过渡办法,这段过渡时间往往因各种原因而拖延多年,甚至因年代久远而成为无主骨罐。
  3.按纪念对象分为:
  (1)先辈墓 为纪念家中或族中祖辈而修建。绝大部分属于这一类。
  (2)先烈墓 为纪念为国为公牺牲的烈士、先贤而建。
  (3)无主墓 义冢--收集无主、无名骨殖集中安葬,使得亡灵得安,由行善积德之人或团体集款捐建而成,属慈善之举。古老人之墓--在修屋、修路或动土时挖到无主或无名骨殖,移地安葬,使其得以安魂,是主家避凶邪求平安的折衷之举。
  4.按坟头数分为:
  (1)单坟 一个坟墓一块碑,多数为夫妻合葬形式,但也可只葬一人或同时安葬几代、同代几位先人。
  (2)连环坟 一个坟墓并立二块或三块碑,可安葬同代或几代多位先人。
  (3)群坟 家族的基园、公墓、山庄、义冢二、从安葬仪式看求财求福发达的心理
  客家人的二次葬有其独特的一套仪式,尽管各地不尽相同,但其基本内容及形式所反映的是居民讲风水、求平安、求发达的心理。在客家地区"葬风水"成了安葬先祖的别称。
  下面以梅县一些地方流行的习俗仪式为例看其一套做法。
  安葬先人很主要的目的是为了福荫后人,因此,要安葬先人的主家首先要请风水先生选择阴宅地点。阴阳先生有其讲究阴宅的山形水势、吞吐沉浮、穴库包藏的一套。主家为了择块风水宝地以保佑自家财丁兴旺、人才辈出、富贵双全,多愿听信阴阳先生信口开河。然后把全家的时生月日交给阴阳先生听信其根据什么八门、八卦、廿四山、六十龙透地以及八字(年、月、日、时辰)、四柱生克等艰涩难懂的阴阳术语去选定吉日。这时阴阳先生往往会故弄玄虚,诌出常人听不懂的东西以抬高其身价,但往往也会为讨好主家拿大点的红包而刻意迎合主家的意思对吉课作变通。
  骨罐下葬仪式则更集中地反映了这种心理。
  备好香纸三牲以犒慰先灵,请来土地神、山神以护卫先灵。
  准备工作还有"暖金"--在安放骨罐的土坑内烧柴火。骨罐客家称为"今昂"即金罐。
  时辰一到,"升金"--由子孙捧起骨罐传到坑内。
  呼龙词--风水宝穴葬在龙脉上大吉大利。
  发龙火--点香烛、献三牲。在用土填满土坑时,风水先生念"十进粮":(以土喻粮)
  一进粮,高登宝座;二进粮,大吉大昌;
  三进粮,万事如意;四进粮,积谷千仓;
  五进粮,荣华富贵;六进粮,金银满箱;
  七进粮,财丁兴旺;八进粮,子孙满堂;
  九进粮,财源广进;十进粮,长发其祥。
  粮泥上得"钟"(满得隆起之意),福主赚钱过广东;
  粮泥上得平,福主发福盖省城。
  泼龙水--土坑填满后,往地堂左右泼水,以水带财。
  发粮米--风水先生一手把盛米的竹箕,一手向周围撒米,众子孙亲朋张开衫帕接米,接得越多越好,带回家里放入缸以求财粮不断。风水先生边撒米边念发粮词:
  发东方甲乙木,儿孙世代食天禄;
  发西方庚辛金,沙箩量米斗量金;
  发南方丙丁火,儿孙世代早登科;
  发北方壬癸水,儿孙世代中高魁;
  发中央戊已土,儿孙能文又能武。
  一要千年富贵,二要人丁兴旺,
  三要三星拱照,四要四海名扬,
  五要五谷丰登,六要六畜兴旺,
  七要七女下凡,八要八仙庆寿,
  九要九子登科,十要十年身到凤凰池。
  添灯--点亮灯笼或防风船灯带回家中,意为家家户户添丁。
  敬酒--祭祀礼仪,敬先祖。
  奉财宝--烧衣纸给下界先人及众神仙。
  捡香--在离开时,每人捡一支香带回家中,意为香火不断。
  园坟--园满结束,谢师、谢土地神,可在以上仪式结束后接着举行,也可另择时日进行。
  点龙火--用竹筒装煤油插放在坟后呈半园形,入夜点火,有点一晚或数晚的,意为光宗耀祖、光照后人。三、从墓形及墓碑内容看重源流重风水重炫耀的"三重视"心理
  客家人的墓葬历来都很讲究风水,梅县民间传说古时有几大风水名墓,如"屠刀"、"蜘蛛结网"、"锦锻铺地"等。
  其中"屠刀"安葬的是杨氏来梅始祖杨云山由的,位于梅城东厢现在的吕帝庙前,一口大水塘形似屠刀,或是取其犀利之意,子孙两代就出了四位进士一位教谕。其碑文主要如下:
  大清乾隆九年甲子岁九月吉旦立
   定光古佛 一九八六年四修
  大宋乾德二年蒙定光古佛立墓
   康熙壬寅年冬月吉日重修
  大清乾隆甲子年再修
   光绪十九年复修
  考赐进士朝议大夫讳云岫杨公
始祖 墓
  妣敕封积庆夫人杨母欧阳夫人
  杨氏子孙繁衍,其基被认为风水好,香火鼎盛,世代相沿,直至改革开放后的八十年代惠州杨氏后裔仍组团前来祭拜。
  可见客家墓葬风水习俗早在宋代已有了。
  客家地区有些族谱对先辈安葬、风水名有专门记载。如《陈氏族谱》上载有上至先祖在宁化石壁时的风水地:飞蛾扑水、张天海螺、虎形、龙形、冲天风、犀牛望月、美女怀胎、双龙出洞、渴马饮泉等,后来迁居到各地仍有记载。如兴宁的蛇形、猛虎跳墙,上杭的寒婆炙火、雄牛推车,蕉岭的饿虎吐肉、千蛇挂树,梅县的海螺形、凤形,武平的风吹罗带,平远的梅花落地等。
  其他各姓均有类似的记载,如美女照镜、翠鸟等滩、孩儿坐栏、百鸟归巢、二僮讲书、雄鸡扑翼、猫儿洗面等。
  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把山水动物化、人格化,把祖先的仙逝看作是回归大自然,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取其吉祥如意的形像,以祈求葬个风水宝穴,庇荫后人升官发财,繁衍昌盛。
  下面我们再从碑文的内容看"三重视"心理。
  例一是录于梅城东郊麻子岗一坟的碑文:
  宣统三年岁次辛亥十月吉旦
   男 广西候补府经历 养新
   钦加五品衔汉教
   养直
   习江苏试用县丞
  皇清覃恩诰封恭人谥敬慎八十六寿张母梁孺人
  孙贡生 资明 资敏
  孙监生 资勤 资清 资慎 资远
  曾孙 浔昌 复昌 富昌 贵昌
  元孙等立
  例二为剑英公园侧廖屋的廖氏先祖纪念坟,兹先录其碑记如下:
  明永乐御史廖睿太公纪念碑
  御史碑记
  公讳睿,字文聪,明程乡莆心子岌人。闽粤赣总族谱载,成祖永乐年登进士第,历官监察御史,廉介正直,为朝野推崇。
  公人才魁悟,颀黑而戚,出巡四川,吏民怀德畏威,归里创筑新塘(笔者注:其部分现为剑英公园内之水域),分溉莆心、杨古状、自土三乡,田廿五顷廿五亩,塘周一千二百五十丈,民至今赖焉,事详州志。
  …
  缅怀先贤,以铁笔纠弹权奸,抗疏成祖,毅然辞官,高风亮节,固堪垂范后世,而兴筑水利造福桑梓,尤是流芳百代,乡民君子,蒙君德泽,荣我家乡,是为记。
  廿一世孙 五大房后裔同立
  廿一世孙 润德(台湾)拜撰
  公元一九八八年十月吉日
  再录其墓前立的两杆旧石柱式的华表上所刻:
  永乐癸未进士十九年
  钦擢北京御史后升任四川巡按廖睿
  正统元年拔进士授文林郎任
  河南确山知县廖纲
  万历大明岁贡任广东封川县训导
  廖振宗
  崇祯大明岁贡任广东博罗县
  训导廖集梧
  顺天乡试中式一百二十一名举人
  廖纯仁
  康熙癸酉科中式三十九名举人廖新发
  乾隆乙卯恩科中式第五名副魁廖□□
  例三为五华横陂魏氏始祖墓,碑文为:
  公元一九八六年仲冬月重修
  魏氏始祖考田公一位之基
   合大房子孙永祀
  地堂左右有对联及横额:源远流长
  元公石城迁夏阜 嗣孙繁衍遍全球
  墓房建一座敬祖亭,柱联为:
  敬宗睦族垂风范 祖德盛人播海疆
  旁有一碑刻:
  台湾新竹县魏氏宗亲访亲代表团魏云杰先生等捐资绿化东山留念。
  从客家墓碑上除可看出子孙排辈外,还可以看出主人的心理,如有:
  继续努力 克己复礼 光 文
   启 昌 仁义礼智 繁荣昌盛
  事实上,有些墓主家子孙不一定有那么多,而是配够好看,取好兆,先有名后添丁也可能。
  从以上可以看出碑文所显示的重视源流,炫耀祖宗功德,希求万世昌盛的心理。
四、从墓的发展和现状看攀比心理
  解放前,能搞二次葬的人家有几种,一是当官做生意发了财的人家,二是走南洋赚了钱的人家,三是死地主--用公尝的地产、财产,四是为了葬一个好风水不惜节衣缩食的家庭,前三种是有财力的,第四种无财力,勉强为之,为数不多。
  1958年全民炼钢铁,许多地方挖坟墓的砖作砌高炉,好一些的坟墓都被毁坏,直至改革开放之初的二十多年间人们对祭祖修坟都心有余悸、噤若寒蝉。
  1978年改革开放后,华侨、港、澳、台同胞回乡探亲、寻根问祖、祭祀祖先的逐年增加;国内有财力修祖坟的人家也与日俱增,在这种大气候下修祖坟得以死灰复燃。最初多是华侨、港、澳、台同胞,接着是国内先富起来的人家,再后来是许多温饱后的家庭,出现了攀比之风,一是比你修我也要修,二是比谁的修得好,谁敢花钱讲排场。
  笔者对梅县南口镇一个管理区的三个自然村作过一个调查,三个村分别有12户、11户、15户,改革开放后先后有6户、4户、9户修了祖坟,总计占50%;费用从几千元至二、三万元之间。
  新修或重修的坟墓多是沿袭旧俗,修在山地荒坡旱地上但也有修在门前屋后田地里,形式上也不断推陈出新,如基督徒的有十字架的坟已累见不鲜,潮式夫妻合葬阴阳墓(夫妻同一块碑,涂红漆的名字表示尚活着的),也为客家人所采用。政府民政部门兴建的山庄公墓也应运而生。主事人由男到女,过去老的坟碑上鲜见有妇女主持安葬先辈的,现在己随处可见,过去女辈后代名字不上碑,现在也屡见不鲜了。
  从以上的发展变化可以看出几个特点,一是形式多了二是面广了,三是女辈的地位明显变化了。
  究其攀比心理我们也可以看出居民深层的意识:有钱有势求长久,始得温饱求发远,承先启后求昌盛。
  五、正视现实,因势利导,健全管理
  改革开放以后宽松的政治环境和日益改善的经济条件造成了新修坟墓多,举目遍山野的局面。在耕地日益减少人口日益增加,环保问题越来越突出的今天,我们对十多年来乱建坟墓的现象进行反思,将会有利于今后做好墓葬管理工作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诚然,客家墓葬习俗深受中原汉人生重享受、死重厚葬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其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
  1.大操大办,浪费财物。
  2.封建迷信,讲究阴宅风水。
  3.占用土地,与活人争耕地。
  4.损毁山林,破坏环境。
  5.争坟争地,引发姓界、族界矛盾斗争。
  6.不少党政干部参与葬风水,是滋生腐败、影响党的威信的一个原因。
  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近年的修祖坟热又有其有利的一面。
  1.通过安葬先祖满足了一些华侨、港、澳、台胞的"安先,荫后人"的心理要求,增强了家乡的凝聚力,促进了公益事业,对积极引进外资,发展家乡经济起到了一定作用。
  2.为客家文化历史、人口迁移繁衍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资料。
  3.与公益慈善事业结合,墓道、墓亭方便了行人,有些美化绿化起了促进作用,如五华魏氏始祖墓区。
  4.纪念先人功德,起到砥砺后人的作用。有的家族同时设立奖学基金、慈善基金。
  因此我们应以积极慎重的态度妥善对待客家二次葬这社会历史现象,去其糟柏取其精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设。
  首先应该尊重历史,正视现实,对于过去己安葬的坟墓,只要对两个文明建设无甚妨碍,我们应取"和平共处"的态度。
  其次是做好引导工作,加强揭露封建迷信宣传,反对违法修坟占地,用唯物主义无神论对待安葬先祖,宣传火化,宣传植树葬骨灰等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做法。
  再者是做好管理工作,充分发挥民政部门办的公墓、山庄的作用,节约用地,尽量减少乱占土地、乱修坟墓、破坏环境的现象发生。二、客家民系艰难心路历程的深层表露
二次葬的历史由来已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据考古发现,在5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就出土了几座二次葬的坟茔。此葬俗在一些少数民族流传至今,如东北鄂温克、赫哲族等,南方的瑶族、畲族、壮族等。但是,在汉民族礼制思想的统治下,挖祖坟、拾骸骨,一而再、甚至再而三的丧葬习俗显然与所宣扬的孝道是格格不入、大逆不道的。因此,二次葬“在殷周以后,在中原地区即已绝迹”。③但标榜中原贵胄出身而的客家人为何仍能保持着远古的葬俗,笔者以为这显然与客家民系艰难的心路历程所造就的危机意识紧密相连。
首先,客家民系艰难而独特的迁徙历史形成了客家人无时不在的危机感。客家民系是一个迁徙的民系,他们自东晋末年起由中原腹地不断南逃,直至到达当时汉人极少的岭南山区,迁徙历史长达上千年。需要指出的是,这种迁徙是被迫的。汉民族是极重“根”的民族,而迁徙生涯是漂泊的、无根的,为寻求迁徙途中精神的支柱,客家人通过祭祀文化来与传统的根紧密联系在一起。同时,中原传统文化要求人们“事死如事生”,以及“丢什么都不能丢祖先”。所以,在先民第一次背井离乡的时候,由家族中的长子或其他男子掘开祖先的坟墓、拾起残留的骸骨、装在准备随身携带的陶罐里,担挑肩背而行,因为他们清晰地认识到此一去不知何日是归期,为了能与祖先永远在一起,为了便于日后的祭祀,更是为了让祖先在迁移的过程中能给他们生存的鼓励与力量、给他们精神上的支柱,他们掘祖先墓的勇气战胜了礼制思想不能掘墓的传统思想,以另一种形式诠释着“……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的孝道。此外,在漫长而毫无结果的艰苦跋涉中,客家先民披荆斩棘、风餐露宿,尽管团结奋斗、自强不息,仍不可避免地会有老弱病残者往往倒毙于迁徙途中。对于无家可归的南迁之民来说,迁徙的特点导致生者无安定之所,死者亦无葬身之地,于是第一次埋葬草率而匆忙,这在他们看来是对祖先的极度不尊重。所以,等到安定下来之后再寻找途中亲人的骸骨,带到新居地进行隆重的二次葬。逃亡战乱的生活阴影像挥之不去的乌云萦绕在客家人的心头,他们时刻不敢放松警惕,既要提防迁移途中恶劣的自然环境中所出现的豺狼猛豹,又要想着战乱中如何更好地保全家族的生命和利益,危机感因此而生。
其次,客家民系恶劣的生存环境逼就了客家人的危机意识。尽管客家人历经千辛万苦由北而南辗转反复而到福建、江西、广东等社会相对稳定平安之地,但等他们到达时,富饶之处早有先到者占领,他们只有躲到山多田少、土地贫瘠的偏僻山区。正是由于客家地区总体上山地多,平原地少,可耕种地更少,人多地贫的人地矛盾因而很快突显出来;也正是人地矛盾的不断升级加剧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如客家人与当地土著人、客家人内部不同家族间,对于土地、水源、山林等有限自然生存资源的争夺便在所难免,有时还愈演愈烈。这方面的记载在客家地区的文献中连篇累牍。但基于中原祖训的教导,客家人在对争夺资源的方式上,并不一味地采用武力,他们认为风水也是一种有力而且相对“文明”的斗争方式,以谋求生存与发展的更好空间。恶劣的生存环境使得客家人生活步履维艰,困境中的客家人需要一种强有力的心理支撑,二次葬即是这种支撑。他们通过对风水的改变来试图达到自己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如科举功名等)等的改变。而对风水的改变最行之有效的方式就是改变祖坟的地址,即二次葬对风水具有重大的影响。因而,崇尚丧葬礼仪的客家人无疑对二次葬,无论是在选址还是在择时乃至在方式上都进行了极至的发挥。在这种连生存空间都要不断地努力而艰难地去创造与维系的社会环境下,客家人不可能享受安逸的生活,危机意识也就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并且代代延承。
三、客家民系风水观念的直观表现
风水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经过历代的发展完备,到宋代逐渐形成两大流派和体系:江西形法派和福建理气派。江西派和福建派均流行于我国南方地区,但比较而言,福建派仅传于浙中,用之者鲜,而由杨筠松所创立的江西派以阴宅理论为主,广泛流传于江西、广东、福建等省区,这正是客家人聚居之处。
客家地区风水何以如此盛行?何晓昕先生指出:“东南多山多水,风土温润,有‘山泽多藏背,土风清且嘉’之美称,其巍峨的山脉,起伏的丘陵为风水新理论的诞生提供了实验地……”。而客家聚居地正是处于这种藏风聚气的有利的风水地势中,这种绝佳的地理环境为风水师们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和发挥场所,进一步推动了风水理论的发展。此外客家先祖南迁之时正是中原风水盛行之时,待客家人到达南方定居之后,便将中原这种对待天地人三才思想的风水理论在实践生活中加以发挥。因而,风水文化是客家民俗文化中的重要组成内容,它渗透并影响客家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客家建筑后广为种植的风水林是客家人风水最大原则“山环水抱必有气”的一种具体体现,又如粤东围龙屋前的池塘即是风水中朱雀形象。而二次葬正是作为祖先、自然环境与生者三者之间有效的连接体,其习俗得以延承和发挥。阳宅尚且受到如此重视,受以阴宅理论为主的江西派风水观影响至深的客家人,他们对阴宅的相看更是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而客家二次葬则是对风水观念的最直接的表现形式之一。客家民系注重风水在二次葬葬俗上表现在两方面。
一、当家庭中出现什么不吉祥的事情,总是要请“风水先生”来看看,众多的祖坟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重要的考察对象,风水先生也总能从中挑剔出某个或某些祖坟存在的风水问题,然后建议主人迁葬。正如民国《上杭县志·礼俗志》卷二十所载:“……为祸福所感动,归咎于先坟,有一迁再迁屡迁者。”
二、对二次葬的地点、时间、仪式等很讲究。地点的选择尤其重要,他们认为否能为祖宗坟茔觅得风水宝地,对子孙后代的兴旺发达关系甚大。
客家人所强调的风水宝地要义有三:
一是要有龙势。即山脉绵延起伏、层峦叠嶂、罗列有序、奔腾有势等;来龙之势的大小主导着富贵的等级及人丁的兴旺。
二是要有局。即对景罗列各峰,湾环回托,或旗或鼓,或印或案,皆应为基地所用;局主导功名官禄。
三是要有水。即基地前面有对逆的江河,但江水又不是直冲基地,而是水口回环带水;水主财路。因此,为寻得风水宝地,他们宁愿等上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若一时间找不到吉地,便把金盎寄放于山间岩穴或田头地坎,以待日后安葬。这种暂时寄存“金盎”,俗称“寄岩子”。在州志、府志、家谱等中这类记载比比皆是。据明代嘉靖年间《惠州府志》记载:“长乐、和平滋不忍弃亲于土之说,有停柩期年、三年而后葬者,或葬不数年,惑于风水,启土易棺,火化而改葬者。”再如兴宁,“纳骨于瓦瓶,名曰金瓶,迁葬而之它……亦惑于地师,数数易。……”到了清代,这种风气更是盛极一时。《嘉应州志》记载:“葬数年必启视,洗骨,贮以瓦罐。至数百年远祖,犹为洗视,或屡经起迁,遗骸、残蚀止于数片,仍转徙不已。甚且听信堪舆,营谋吉穴。”清人张新泰《粤游小志》载:嘉应州一带:“粤俗惑于风水……乃有既葬后,或十年或十余年复出诸土,破棺捡骨,谓之洗金。”由上述引文可以看出,风水原因是客家二次葬不可忽略的原因。在如台湾客家人的二次葬甚至被称为“捡风水”,在梅县丙村二次葬也被称为“做风水”。由此可见,风水观念对客家葬俗,尤其是二次葬的影响之深。

yanxiuhong 发表于 2012-2-14 21:15:33

这个帖子信息丰富,谢谢楼主,有很多知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客家墓葬风俗心理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