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深处有个广东坪 客家人把“9”读成“勾
秦岭深处有个广东坪 客家人把“9”读成“勾http://news.hsw.cn 来源: 华商网-华商报2012-02-07 03:53
“日头不过河,先生不放学,满堂的学生气不过。日头过了河,先生放了学,满堂的学生笑呵呵……”79岁的颜家贤老人用广东口音吟唱着这首歌谣。如果不是亲耳听闻,怎么也不会相信在秦岭深处,居然会有人讲广东话——其实这不足为奇:颜家贤是客家人的后代,他的先祖240多年前迁居至此,地名因此也被称为“广东坪”。
广东坪位于商洛市商州区北宽坪镇,是个只有百余户人家的小村庄。村里大多是颜姓、赖姓的客家人。颜家贤说,颜氏先祖是孔子的弟子颜回,他是第82世嗣孙,也是迁到商洛的第10代。据其自编的《广东坪村颜氏支谱》记载,其先祖从山东迁徙到广东,又于清乾隆年间迁到此地,最初地名是杨家街,“我们是广东的客家人嘛,就把这里叫‘广东坪’啦!”
客家,是指古代移居闽、粤等地的中原人的后裔。据说客家南迁的历史,远至秦汉,近者明清,往往到了一地后,“说客家话,唱客家歌,传承家族的堂号”。颜家堂屋的祖宗牌位上,表明着祖先名号,并在牌位下端写着“簋”、“簠”,意指祭器,“我们祖先迁来时,带不了这些沉重的青铜祭器,就写个字表明敬重的意思。”这是秦岭深处的客家人与当地人不太相同的地方。
还有个特征就是客家话。除了会用广东话唱客家歌谣,颜家贤还会讲些简单的客家话,把“1”读为“鸦”、“9”读“勾”……村里的多数客家人见面问候都会用广东话,但见到当地人,就是商洛口音了。到了春节时,客家人还会扎起花灯,有竹马、云彩,载歌载舞,欢唱一番。
遗憾的是,记者春节后前往这个客家聚集地探访时,并未看到这些景象。颜家贤老人说,如今年轻人早早就出门打工去了,留在山里的都是些老人、孩童,也无力举办这种活动了,但客家人的血脉和独特的客家口音,还会在大山深处流传。本报记者孙强
白云深处有人家,秦岭深处有客家! 估计后生都不太会讲了 aliaobaba 发表于 2012-2-14 20:0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估计后生都不太会讲了
看过视频,录像者跟几个儿童客家话对话,广东坪的孩子还会讲客家话。 陕西客家村落罗家湾
---------------------------------------------------------------------------
○ 严 峻
横贯于我国中部的秦岭山脉,是黄河水系和长江水系的分水岭,同时又是我国地理上的南北分界线。它在陕西境内的一段,是整条山脉中最精彩、最迷人的地方。那里不但自然风光雄伟壮丽,而且蕴藏着让人领略不尽的人文风采。我早就听说那里分布着一些客家人居住的自然村落,多年来一直记挂在心,总想把它弄个明白,直至2003年10月参加威华采风团到了陕西,才遂了心愿。
陕西客家联谊会的乡亲告诉我们,他们近年来曾组织5批20余人次,到商州、柞水、洛南、丹凤、华县、华阴等市县实地考察,发现有10个村的男女老少都能说客家话,23个村子有一部分人能说客家话。他们对这些村落的祠堂、牌匾、墓葬、族谱等进行录像、录音、拍照、摘录、记录,保存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这些资料足以证明,客家村落在陕西的存在是毋庸置疑的。
为进一步弄清这些客家村落的历史和现状,我们选择了商洛市黑龙口镇罗家湾,作了详细的了解。
罗家湾地处秦岭深山。罗家湾现有480多人,全都姓罗。他们的上祖罗尚华于清乾隆30年(公元1765年),带领全家从长乐(五华)辗转迁至商州西乡泥峪川(即今黑龙口镇罗家湾),成了罗氏在这里的开基祖。他所建的罗氏宗祠“豫章堂”,经历了漫长的岁月风雨之后,现前厅已塌,后厅犹存,仍然供着祖宗牌位、贴着堂联、挂着“豫章堂”灯笼。在他的墓碑上,“广东长乐人氏,迁至陕西商州西乡秦岭铺”等文字仍清晰可辨。始修于北迁之前的清康熙57年(公元1718年)、重修于北迁之后的清嘉庆7年(公元1802年)的族谱,被一直珍藏至今,上面记载着豫章堂罗氏迁移繁衍的轨迹。所有这些,已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数千里外的罗家湾人,200多年前是我们的近邻。
更让我们惊叹不已的是,罗家湾人至今仍保留着鲜明的客家特征。全村上至耄耋老人,下至三岁小童,都能说正宗的长乐(五华)客家话,例如见面时说“路项(上)辛苦哩”、“食知饭么”,称呼上辈为“阿公”、“阿婆”、“阿爸”、“阿姆”,把吃一日三餐说为“食朝”、“食昼”、“ 食夜”等等。他们崇尚智力,这么一个偏僻的穷山沟,一百多年前就有了自己的小学,连邻村的小孩都可以到这里念书;解放后,出了10多个大学生,还有一个博士研究生。他们重视伦理,和睦相处、遵规守法,半个多世纪以来,从未发生过刑事犯罪案件。他们热情好客。他们喜欢唱山歌。妇女勤劳、贤惠。如此种种,不正是我们客家人的基本特征吗?
罗家湾人现在还比较穷。最让人揪心的是交通、教育两大问题。从村至镇,原来只有一条羊肠小道;1989年出动全村16岁以上劳动力,历经半年,开出了一条长7.5公里、宽约3米的土路,可通机动三轮车;后来又经过不断扩修,现在这条土路晴天已可通中巴,但雨天还是不行。罗家湾小学虽说是百年老校,但至今仍非常简陋,6个年级、100多名学生挤在3间教室,实行复式教学。穷不夺志,罗家湾人正为摆脱贫困而努力奋斗。采风过后,在我心中又多了一种说不清的牵挂。罗家湾,你好吗?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