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ugang 发表于 2012-2-13 03:34:45

锦田屏山邓族见证香港客家人千年“智慧”

本帖最后由 wugang 于 2012-2-28 02:04 编辑

公元1103年(北宋崇宁二年),见识了香港元朗、屯门一带如何土地肥沃、山清水秀之后,一个叫鄧符協的人做出了一个决定——举家迁往东莞岑田,也就是现在的香港元朗锦田。  那一年,宋徽宗才继位两年,一代抗金名将岳飞刚刚出生。这个原籍江西吉水的進士任广东阳春县令,本身精研風水,任满辞官后带着子孙来到元朗从事农业开发,甚至将自己曾祖父母、祖父母和父母的遗骸都迁葬到这里,尋龍點了幾穴名墓。 由此可见,风水观念对客家葬俗,尤其是二次葬的影响之深。
鄧氏祖墳http://fskingdom.com/forum/attachments/day_081116/20081116_920f1bd66505b2db913aDP3e8bkkREaN.jpg
丫髻山http://www.fengshui-chinese.com/discuz/attachments/forumid_10/ak1_FVYZCUO3Eusb.jpg
  錦田鄧氏邓姓家族从江西吉水—广东阳春—新界岑田(北宋)—大埔头—竹村等(宋末)到了明朝萬歷年間,鄧氏後裔鄧啟勳已是富甲一方,擁有良田萬畝;成為第一望族而他們的不少旁支亦從錦田一帶遷移到粉嶺等各地定居。粉嶺龍躍頭的5圍6村都是鄧氏後人生活的地方。上水侯氏侯姓家族原籍番禺,南宋進士侯五郎之子侯卓峰在上水河上鄉開村。 从广东番禺—深圳沙井(北宋)燕川、荷坳(宋末);粉嶺彭氏原籍江西宜春南宋彭姓家族从河南—江西庆陵—广东潮州—东莞—粉岭龙山(元末)另外,大埔泰亨文氏都是宋朝大臣文天祥堂弟文天瑞長子文應麟之後裔。;上水廖氏於元代中葉從福建汀州到此開基廖姓家族从江西宁都—福建汀州—广东东莞—深圳福田、上水风水(元末)。这些客家民众在入迁新界北部后即在当地开村立业。
元朗廈村鄧氏宗祠 http://www.heritage.gov.hk/images/monuments/83/831.jpghttp://i37.photobucket.com/albums/e92/Kai_Fong/Hong%20Kong%20Gallery%202/HaTsuen12.jpg元朗廈村鄉友恭堂鄧氏宗祠重修進伙儀式http://www.youtube.com/watch?v=UoCXmbGpjh8
http://www.youtube.com/watch?v=ORFrhx_4La0&feature=related

廈村(或廈村鄉)位於元朗區西部,東面是天水圍新市鎮、天水圍位於香港新界元朗區西北部,周邊被屬屏山鄉事委員會的沙江圍、馮家圍、輞井村、蝦尾新村等村落包圍,距離中環市區大約25公里。天水圍新市鎮是區內大型新市鎮,人口超過25萬。天水圍原本是元朗市西北部的一條圍村。周邊的地方前身如南生圍一樣,是一大片魚塘(基圍)。最初天水圍的土地由台山趙姓族人圍墾造田開荒及擁有,原叫趙家圍,趙姓堂號天水,後改今名。
南面是洪水橋、北面是流浮山,原是盛產的蠔田,近海污染後沒落。
廈村鄉仍保留太平清醮的習俗,每十年舉行一次,對上一次是在2004年11月20日至25日舉行。沙江天后古廟為廈村鄉各圍村的信仰中心,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天后寶誕皆舉辦廟會及搶花炮活動。
廈村鄉太平清醮2004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c/c6/HaTsuen2004_3.jpg
之后,鄧符協的其中一个曾孙,他的長孫鄧元禎在1216年開始在于天水围的屏山定居,成为屏山邓族的祖先。如果你坐上港铁来到天水围,一出站就会看到保佑了邓族后人数百年的风水塔“聚星楼”。这正是香港第一条文物径——屏山文物径的第一站。
  沿着文物径,你可以穿过屏山邓族后人聚居的村落,一访香港客家围村文化和宗族文化。据说,在这一带向村民问路,称呼对方为“邓先生”、“邓太太”或者“邓小姐”准没有错。 而邓氏宗祠,这个三进两院式的宏伟建筑,至今屹立在屏山,供奉着邓族祖先的神位。
  宗祠由屏山邓族的五世祖、一个元朝的正二品官员兴建。三进大厅上的梁架雕刻精美,屋脊饰有石湾鳌鱼和麒麟。最后一进的祖龛宗祠,现在仍作屏山邓族祭祖、庆祝节日之用。宗祠内记录了屏山邓族历代的功名,最近的一位是清代的五品太医院使邓松年,他在北洋医学堂毕业之后,曾被派送哈佛大学深造医学博士
屏山鄧氏宗祠。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6/63/TangAncestralHall03.jpg/800px-TangAncestralHall03.jpg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6/6c/TangAncestralHall04.jpg/450px-TangAncestralHall04.jpg而在文物径的另外一站邓族文物馆,你可以看到种种有趣的文物,从用广东话注释的成语课本、新嫁娘的华丽裙挂,到斗蟋蟀的复杂用具和古老的婴儿餐椅。
  历史上,当鄧符協决定举家迁往元朗的时候,香港还是个盛产珍珠和盐的渔村,北宋政府甚至还没有设立官盐场禁止贩卖私盐。他大胆的决定不能不说是英明——在接下来的近千年历史里,远离中原主战场的香港,一直都是躲避战乱者的选择。
  邓家迁到元朗170多年以后,南宋小皇帝赵昰被元军追打,逃到香港官盐场内的九龙城建立行宫,得到逃亡路上难得的半年休息。而这时候,当年阳春县令的子孙已经在香港新界各地根繁叶茂,鄧符協的子孫鄧自明甚至娶了据說是宋高宗的妹子(郡主),,就是著名的趙氏皇姑祖婆,葬在東莞,每年祭禮非常隆重。宋皇姑墓(又称赵玉女墓)在东莞狮子岭,始建于宋淳祐六年(1246年),占地面积80平方米。http://tour.sun0769.com/dg/you/jd/W020090817543073752025.jpg



http://www.zangshu.com/ifeng/uploadfile/201008/20100819052928313.jpg   墓主人赵玉女,传说是宋高宗的妹子(郡主),孝宗赵眘之姐,光宗赵惇之姑。时值宋室南渡,国势倥偬,兵慌马乱,皇姑流落民间,而获江西赣县令邓铣收养,后邓氏勤王有功,其子邓惟汲(自明)遂及配皇室,恩封税院郡马。皇姑洞明人情世故,眷恋东莞田园风光,因之夫妻奏请归故里,获光宗恩准。

   据邓氏重修墓记记载,“宋淳祐五年(1245年2月初7日),皇姑卒,享年87岁”,诏命官谕葬,并命当时的风水明师、大宋国师厉伯韶亲自主庚,选址造墓,立“坤申向之原”,赐祭田10顷。
http://www.zangshu.com/ifeng/uploadfile/201008/20100819052931978.jpg   皇姑坟历经明清两代三次重修。先后于1483年、1570年、1712年进行过重修。建国后,墓室多次被盗,上盖已倒塌,在颓垣败瓦中仍可见墓室的砌砖。1988年,旅居香港的邓氏后裔捐款重修,在东莞文物部门的协助下寻回原墓碑,重整墓面,恢复原有的华表,并新建一座“宋姬亭”,新筑的道路直至墓前。现成为东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1月7日第四批公布)
http://www.zangshu.com/ifeng/uploadfile/201008/20100819052932972.jpg1988年重修时,在墓左中部壁上发现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东莞知县马逢乐对保护该墓的碑刻。 赵玉女(1159~1245年),南宋高宗之女,宋室南渡时散于民间,被起兵勤皇的东莞人邓锐收留,后许配其子邓惟汲为妻,宋光宗即位后,玉女得认为皇姑,其夫邓惟汲被封为“税院郡马”,附城主山村的女婿黄寿昌被封为“郡马婿”。宋枢密院丞相赵汝遇特为黄寿昌书写了“国戚名家”的木匾额(匾长2.36米、宽0.95米),字为阳刻、贴金箔,今挂在主山村黄氏宗祠内。赵玉女住所多种梅花,故称“梅墅”,今存部分遗迹。風水坐寅申兼艮坤,缝针坤申向,恰合杨公《天玉经》所言:“双山双向水零神,富贵永无贫。坤山坤向水坤流,富贵永无休”之吉格。碑坐箕宿三度,周天56度,正是杨公罗盘解之祖--《天玉经》中:“天星若然安在内,家活渐富贵”之宿度,也即俗所谓“分金差一线,富贵便不见”之明师线也。此正是“天玉秘传几人知,明师盘线识者稀”,国师手段,于此可见一斑    因周围填塞,地势不明,既立此线,原地局必是右水倒左,西北来水,东南去水,后询之当地村委长者,果然!由此又可证师传之三元玄窍风水,乃得杨公风水之秘,覆之古今名宅而皆验也,右水倒左、左水倒右之论,非三合风水所独用,实三元风水之至理,关乎地局之生死,如不得诀,罗盘皆空,吾遍验大江南北,每至一地,未开罗盘,吉凶已明,神验无比,观今所谓明师者,多执罗盘死理,而不知地之生死,真乃瞎子摸象,甚是可畏,即便三僚先生,未得真传者,亦多不明此诀,今在此点出,有慧根者自悟。

鄧符協這座【仙人大座】墓穴的碑文:(之前是刻於碑上,因碑面已經風化多時,所以從新立碑於旁)
四世祖考宋進士陽春縣令承務郎符協鄧公、宋敕封妥人廖、胡氏之墓。
公諱符,字符協,迺處士諱旭公之子、承務郎漢敝公曾孫也,登宋崇寧二年進士,官陽春令署南郡体階承務郎。公性好士,置田以資四方力來學者。生二子曰陽曰布,陽生一子珪,珪生二子元英元禧:布生一子瑞,瑞生三子元禎元亮元和,始分為五大房。子孫繁盛,分處於東新二縣,數千餘人。公與安人合葬於新安土名丫髻山仙人大座寅甲向之原。自宋元明至皇清甲戌歲六百餘年,所矣世承福蔭,科甲代不乏人。公之封塋允稱福地,然歷世化久遠,墓貌改舊,玆闔族子姓,鳩工維新,乃於甲戌八月初七壬寅日興工重修,立碑永垂不朽。
康熙三十三年歲次甲戌八月初七穀日五大房子為立http://www.fengshui-chinese.com/discuz/attachments/forumid_10/aka_nxYARNSR3D4x.jpghttp://www.fengshui123.org/bbs/attachments/g/gCt8_MDMyLUEwNS3PycjLtPPX+Q==.jpg

http://www.loksifu.com/blog/pics/20111024-sydj3.jpg
後記 : 以上的相片拍攝於2011年重陽節後【仙人大座】重修後的新墓相http://www.fengshui-chinese.com/discuz/attachments/forumid_10/akb_GYXLdDHTgCgZ.jpg鄧符協入粵後的數百年,子孫都忙於建基立業,當時的確是沉靜了好一段日子。鄧氏入住岑田(錦田)後,人丁大旺,家家戶戶安居樂業,後又加上當時宋、元、明朝的交替,所以對於祖上留下來的祖宗山墳就漸漸忘記了。。。五百年後,鄧符協這座【仙人大座】墓穴,已經被後人忘記得一干二淨,變了座沒人打理的荒墳。及後於明嘉靖四十五年時間,當年遠居他方的元朗鄧氏第十三世孫鄧蒸便差遣兒子鄧靈範遠道從內地走入元朗祭祖去。當年鄧靈範回到祖堂找了鄧元輝就一同上山找開山老祖那兩個祖墳山處,他們走向丫髻山,先找到了第一世祖的【玉女拜堂】http://www.loksifu.com/blog/pics/20111017-ylbt5.jpg,再幾經艱辛,才能於草叢中找到破爛的【仙人大座】。見這情況,鄧靈範當堂就跪於墳前哭了出來,及後回家告知老父,就連同老父一起,帶備工具再上山修墳去。由於當年鄧蒸父子並不是富戶,而錦田鄧氏對於修墳之事亦不見踴躍,所以父子二人就於墳旁搭了屋子,擇了吉日就動工修墳,一修就修了三年。完成之日,鄧蒸更另立了碑文,指子孫荒廢祖宗之墓,是子孫之罪,深感不孝,希望後人不要重蹈覆轍。
不過百多年後【仙人大座】又再度被荒廢,及後於清朝年間始有鄧氏後人重修。





點擊放大http://www.fengshui-chinese.com/discuz/attachments/10/10_10_12.jpg

荷葉跋龜真龍正結,穴中的主人是鄧洪儀。鄧氏能夠繁花盛開,這穴應記一功。荷葉跋龜穴位於錦田水尾村附近, 該穴也為十大名穴之一http://fskingdom.com/forum/attachments/day_081106/20081106_51d3c352f12cf4ce692cEKk3De0DNSp5.jpg http://fskingdom.com/forum/attachments/day_081106/20081106_2e527330d013caea6702wUW6mpvh5AHR.jpg

此穴是根據 楊公 的 流星定穴法所點,雞公山是扯旗破軍形,結穴也同樣是扯旗形。由雞公嶺來龍,其中最長一脈,頓趺起伏,蜂腰鶴膝,再束氣,拋出2金星,前面咁大邊道點穴呢!?是毡唇,對正唇的中線點穴,前又有案山,又有青山的尖峰來相朝,可謂龍真穴的。雖然呢個墓有成600年歷史,但仍有後人修葺,氣派依然,足見其家族繁盛。

喝名:荷葉跋龜
地點:雞公嶺
主人:鄧洪儀
碑坐:甲山
碑向:庚向
祖山:破軍旗形,最長一枝脈,沿途峰腰鶴膝,最後束氣,金星結穴
砂手:天乙太乙夾輔有情,四應無差
明堂:案山朝山通通有齊,明堂更可容干軍萬馬
特徵:低龍結穴,發官發富發丁,富貴雙全
葬日:
驗証:子孫元勳慷慨捐ニ千石賑災,受縣令嘉許,將岑田易名錦田,時之勳富甲全縣
明萬曆十五年,因鄧氏後人鄧元勳輸粟救災有功,岑田才改稱為錦田,以示其阡陌縱橫、錦繡千里之意,錦田一名,便一直沿用至今。 鄧元勳輸粟救災 鄧元勳輸粟救災一事,發生於明萬曆十五年(公元1587年),其時新安縣大旱,饑荒成災,新安知縣邱體乾想起岑田鄧元勳是著名的富翁,家中擁有良田萬畝,生平又樂善好施,便派員向他借款散賑,鄧元勳一口便答應輸穀一千石。這數目在當時大約太驚人了,知縣聽了幾乎不敢相信,命人覆詢,鄧元勳仍說他確是要捐輸一千石,並且說穀都存在倉裡,隨時可以派人來搬運。 知縣邱體乾聞訊後,隨即親自封發船隻率人到岑田去取糧,搬足一千擔。據說起運之日,運糧船首尾相接,遮蓋得河水也看不見。 岑田外還有田產 邱體乾在參觀岑田的時候,只見阡陌縱橫,土地膏腴,風光如畫,不覺脫口而道:「這樣好的地,哪裡是岑田,這簡直是錦田!」於是,岑田從此便稱為錦田了。據說,鄧元勳除了岑田以外,在官富司轄下的九龍、長沙灣甚至港島的銅鑼灣、石排灣一帶都有他的田產。











到邓达智,这个屏山邓族的第26代传人、香港著名的时装设计师向人们介绍,他小时候如何在屏山祖屋的酸枝贵妃床上纳凉、过年在祠堂吃盆菜的时候,当年的村镇已经成为今日这个700万人口的国际大都市香港。而这,是近千年前的鄧符協自己也没有想到的。目前香港的客家人约有200万人,其中70%是「老客」。 盆菜是東莞市長安鎮以及香港新界的圍村裡的新界原居民的傳統食物,已有數百年的歷史,是一種雜燴菜式。傳統的盆菜用木盆或銻盆盛載。每逢喜慶節日,例如新居入伙、祠堂開光或新年點燈,新界的鄉村均會舉行盆菜宴。每逢大時大節,村民都會享用盆菜。而現時新界原居民祭祖時的「食山頭」亦以盆菜為主。


  老客的先人是清朝初年实行奖励垦荒时,由广东、福建、江西来到香港承垦官府荒地的客籍农民。

  居住在新界乡村的老客五大族(The Five Great Clans)。仍然保留着客家的方言和习俗,所居住的房子亦别具建筑风格。客籍房宇建筑的主要部分分为上、中、下三厅和左右横屋。三厅也称三栋。人口增多时,客家人往往增筑横屋。横屋四角有时筑有炮楼,称为四角楼屋或围楼。荃湾陈氏三栋屋和沙田曾氏大围就是典型的客籍房宇建筑。

  大部分新界的客家人来港都在“迁界事件”时或以后。 简单地说,客家人就是因为新安县的居民不够而被招来开垦的“客籍”居民,对当时的经济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香港客家人多半是在1700年至1750年间从粤东移民到香港的,但也有少数在1800年以后才迁入。 他们的祖籍地一般是五华、兴宁、梅县,也有少部分来自福建和邻近香港的惠州一带。 由于他们移民来港的时候数以万计,建立了400多座村庄,在人数和经济能力上可以和本地人抗衡,因此没有被同化。 香港原屬廣東省的寶安縣,是客家人的傳統聚居地之一。17世紀末,客家人就開始向香港遷移,香港仍未開埠前客家人是香港原居民最早之一,該地區因而被人叫做「客家村」。在英國殖民香港以前,香港336個村落中(例如孟公屋),客家人的村落多達128個一直到1930年左右廣東裹廣府人(廣府民系)移民至香港,人數才漸漸多於客家人。目前香港的客家雜居各處,約佔當地居民三分之一,客家語被粵語取代。


  直到1970年代以前,客家人在香港新界的乡村居住,过着简单朴素的农村生活。 他们的生活条件比本地人艰苦,比较乐于外出谋生。香港、深圳早期客家渊源



      历史文献记载(有关香港新界早期的历史资料见之于萧国健的《香港新界家族发展》(1990),香港:显朝出版社;《香港古代史》(995),香港:中华书局;王庚武《香港史新编》(1997),香港:三联书店;刘蜀永《香港史话》(2000),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等书籍。)香港新界地区本属前清新安县管辖之地,该区原为牵、徭、蛋等土著的聚居之地。北宋末年开始,由于中原战乱,北方的居民遂有举家南徙;南宋末年,中原地区为蒙元游牧民族所占,那些不甘沦为外族奴隶的民众,更相继南徙。进入现在广东的河源、惠州、韶关、梅州、深圳、香港等地,成为进入广东地区的又一批客家人。据新界氏族的谱牒研究所得,英國人接管新界時新界五大氏族(The Five Great Clans)聯手抵抗,惟以失敗告終。如新界文姓家族文天祥堂兄的後人,當年文天祥一家移居惠州,家族移居今日深圳。由於文天祥無子,所以堂兄的兒子入繼。是从四川成都—江西永新—广东惠州—深圳黄松岗(宋末)新田文氏開地始祖為文世歌葬於屯門菠蘿山上之風水穴「蝦公地」http://www.fengshui-magazine.com.hk/No.54-Dec01/2-4.jpg。另外,大埔泰亨文氏都是宋朝大臣文天祥堂弟文天瑞長子文應麟之後裔。http://www.fengshui123.org/bbs/attachments/1/14b5_MDI0LUMxMS336PfrzcLT8ZX4.jpg文氏名墓-麒麟吐玉书
四山-一個偶然會聽到的名字,原來是指九龍四山,一個多世紀前,分別由牛頭角、茜草灣、茶果嶺和鯉魚門四條客家村落所組成。這四條村之所以得名是由於位此處的花崗岩,石質良好,適合建築之用,因此此處開採石礦以作建材蓬勃,因而得名。

其實香港開埠之初,客家人在此聚居而以採石礦為生者,為數不少,客家人所指是客籍人士,以長樂嘉應州、惠州為最多,亦有來自五華、東江、淡水等。而香港採石工業,並非只在四山出現,港九各地均有石礦場,而四山則因為石質最優良而為人熟悉。

香港開埠初期,因為需要進行大量建設,對石材需求殷切,令客家人在港採石的人數越來越多,而採石業的蓬勃,造做了一批因石材致富的華人。而當中,沙田曾大屋主人曾貫萬最有代表性,曾氏來自五華的,而此後相繼有曾氏同鄉,鄧元昌及曾氏族人等人。

十九世紀,石行的分工及傳承十分強調血綠關係,而這批來港的客家人,互相扶持。憑藉個人經驗,令整個打石行業於十九世紀中起處於高峰期,期間香港城巿面貌,以致重要建築物所需的石材均來自本土出產。而維多利亞城的存在亦有賴此本土的天然資源。

香港自十九世紀中乃內地艱苦謀生的其中一個出路,一些會在此空間停留工作及居,有更多的內地人會透過香港此轉口港的地位到世界各地當華工。而熱門地除了舊金山三藩巿之外,還有澳洲等地,當中後來在香港建築業、教育及教會的建築均有影響的,便是其中之一。

林護十三歲便由新會經香港到澳洲,成為虔誠的基督徒,25歲在回港的過程中,遇上經澳洲教會介紹的建築師,而因為他懂英語的原故,留港充當翻譯,後來自立門戶,與兄林裘謀合組建築公司。香港多項填海及著名大廈均有參與興建。建築工程公司日益壯大之餘,他熱心參與教堂的興建,時至今日,他有參與興建的聖瑪利亞堂、聖保羅堂等具歷史價值的建築物仍然存在,另外他亦支持辛亥革命,由公司出資資助革命軍餉,同時資助中國日報、革命報刊等。另一同期好友,同是經營建築事業的譚肇康,亦熱心於革命,甚至1911年廣州黃花崗起義失敗,譚肇康便為犧牲的革命烈士料理身後事,足見他們除了在社會上擔任建築事業之餘,亦熱心於社會及國家事務。

1911前有熱心於國家事務的建築商,但1911之後,崛起的建築精英,既受革命運動的成果,雖然沒有參加革命運動,但仍在刻苦的環境中,苦學成功,成立建築公司。何耀光便是其中一個較為突出的,時至今日,他的建築公司仍然存在,何氏亦是最提倡教育的,他撰寫的新思想與舊道德,曾指出:「為了全人類的幸福繼續發展,和進步起見,時代化的舊道德是必須繼續保持和發揚光大,使全人類都能在道昌明下共同生活。」在這背景底下,他亦熱心辦學,而辦學亦是建築界中常見的,目的是希望下一代可以得到新知識,以貢獻社會。而由打石開始,建造業的發展歷史,不單是行業的歷史,也是與香港歷史發展同步,而遺下的痕跡,亦足以反映他們在歷史中擔當過的角色,只是較少人有組織地追尋他們現在的痕跡。










level 发表于 2012-2-13 10:20:39

林护,母校里有一栋以他命名的建筑“林护堂”。

月明中 发表于 2012-2-13 15:59:41

可惜香港客家人已剩下不到10万人会说客家话
是世界上语言同化消失最大的区域

wugang 发表于 2012-2-13 17:50:22

本帖最后由 wugang 于 2012-2-18 19:25 编辑

回复 3# 月明中 的帖子
那是必然的!香港是廣府文化絕對優勢之環境!出生於香港的上海人又有幾個會講上海話?港英时代有些香港长大的英國人一口流利廣府話,不看人你根本想像不到是英國人在說廣府話,廣州甚至發起保護廣州話運動,怕其優勢語言文化受污染,總之家裡除非父母都講客家話,小孩自然會講,否则客家話早晚在香港消亡,雖然客家人不是容易被同化的族群,這讓人不得不佩服廣府文化的魅力!,其實客族佔香港居民人口將近一半,但文化上卻是弱勢族群,在台灣則沒有這危機,因為閩南話在文化上佔不到絕對優勢客族不斷壯大,只有在馬來西亞沙巴州客家話佔絕對優勢,連馬來人,福建人都講客家話!廣府文化是以地域語言區分的,你講甚麽話就被分類為甚麽人,香港也很多潮州人,大伙被分類為廣府人,廣府文化的精髓是丢那媽三字經下的團結往前衝!迷粵曲癮大戲,慣飲早茶,保守懷舊,拜神燒衣化寶,講究陰陽風水地域觀念濃厚,有點排外心理,重貞操,新娘三朝回娘家例由婆家送大紅燒豬,如果燒豬沒皮那是會出人命的大侮辱,表示新娘嫁前失身非處女,對娘家是抬不起頭的侮辱!廣府人一般拒絕辣食愛甜食,不吃生冷熬粥得熬到綿看不到米粒才及格,愛吃雞無雞不成宴,看不起西餐也不屑吃西餐,怕臊腥味畏菜寒涼煮白菜得放薑但又愛飲凉茶降火,天稍冷就燉藥材打邊爐吃野味好補身,愛吃蛇羹貓狗田鼠肉,禾花雀禾虫,中秋吃炒田螺,平常愛煲老火湯,每頓飯要湯水足。煲糖水消夜,守信義,尚武术,最主要還是對其本身傳統文化的執著和自豪感。相信了解粵文化的人士都同意我說法,廣府人問你吃饭没,你答我吃麵了,那你就是還沒吃飯,廣府文化麵只能算是點心,從來不算正餐。自古說粵人飯稻羹魚,意為吃米飯喝魚湯

曾建中 发表于 2012-2-13 20:47:05

:victory:
学习了。

情系珠江 发表于 2012-2-14 12:37:08

香港新界邓符协、文氏等多个“围头”家族属于广府族群,莞宝方言区,这是众所周知的,本地意识强。历史上与“客家”相对。东莞、宝安、新安在历史上实际上是同一地域。明代以后才逐渐分离。清代以后复界才有客家迁入新界。吉水属于赣方言区。此外,宋代以前的族谱记载基本上是文化认同。

情系珠江 发表于 2012-2-14 12:43:36

本帖最后由 情系珠江 于 2012-2-14 12:44 编辑

宋元两代以前开发港九地域的,是广府族群围头(莞宝方言区)人。族谱指向吉安等地域,是一种文化认同。中国南方族谱均如此,不是谁的专利。

skc 发表于 2012-2-14 13:40:34

新界五大家族都说围头话。上水廖氏,原说客家话,但便于子弟学习,100多年前,族人改说围头话。横台山邓氏是说客家话。但屏山邓氏是说围头话。宋元两代之前,开发香港和澳门的有福建人,建佛堂门天后庙和妈阁庙,但他们后人都改说莞宝方言。

hd136302 发表于 2012-2-14 15:03:12

横台山邓氏是说客家话。但屏山邓氏是说围头话。
因此可以说:屏山邓氏不是客家人。

skc 发表于 2012-2-14 15:24:06

对。但在新界,围头人和客家人身份不大明显。很少人说围头话,也很少人说客家话,都说白话。记忆中,邓达智也会说自己是客家人,相信他能听懂围头话和客家话。

kkk1900 发表于 2012-2-14 19:33:36

月明中 发表于 2012-2-13 15:5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可惜香港客家人已剩下不到10万人会说客家话
是世界上语言同化消失最大的区域

应该不止,新界客家人只在自家圈子讲客家话.

skc 发表于 2012-2-14 20:51:01

个人发觉新界客家人说白话原因,是用白话更能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族中有80岁的以上的客家长者,在我小时候确实常说客家话,但今天,已改说白话,就是说客家话,也很白话化。

wugang 发表于 2012-2-14 21:36:42

本帖最后由 wugang 于 2013-6-1 13:36 编辑

屏山鄧氏沒否認自己是客家人,只是不會說客家話!,但他們感情上傾向與廣府人認同,自稱本地人其實祖先是宋朝才遷入香港的,所謂的圍頭話根本就是東莞話,其關係等同潮州話與閩南話般密切但又有別,潮州人也不否認與福建的文化臍帶關係,而是解釋為唐朝行政管轄割潮入廣後,潮州人就是廣東人了,但潮州人感情上親廣東而遠福建!
唐朝的垂拱二年(公元686年),从潮州到泉州,各割出一部分,设置了漳州。现在, 潮州话可以通行漳州,漳州下面的云霄、诏安、东山、漳浦、平和等县市,也都有潮剧团,演出潮州戏,可见,两地的历史渊源,是连在一起的。由此可见,唐朝时候的潮州,原来是曾经跟福建的福州和江西的虔州接壤的。韩江的一个源头,是在汀州的新罗县(今龙岩市长汀县),另一个源头,是在循州的兴宁县(今紫金县,兴宁县今属梅州)。可以想象,韩愈那个时候的韩江,除了汀州段和循州段外,是完全在潮州自己的地域里流行的。

  唐天宝元年(742年)改称潮阳郡,唐天宝3年,(闽中)割潮州归岭南,唐乾元年(758年)再复潮州。 潮州商人是中国三大商帮之一英國人說他們是中國的猶太人
潮州20道名小食  炒粿条、溪口卤鹅、牛杂粿条、鸭母捻、潮州墨斗丸、潮州手捶牛肉丸、糍壳、潮州春饼、蚝烙(酥)、高堂菜脯、姑苏香腐、五香油橄榄、梅花饺、上汤牛肉、金都牌咸菜皇、莲香猪仔巢、糯米饭桃、咸水粿、锦绣雀巢、萝卜酥、开元善素、香酥沙律卷、香酥鸡翅
潮州23道名菜  红烧大排翅、水晶龙虾、明炉烧为、韩江花似锦、白灼大海螺、蝴蝶拼盘、满园鲍菊、什锦冬瓜盅、鲤鱼跃龙门、红焖海参、金龟孵卵、芙蓉官燕、乌鸡炖鱼翅、满园秋菊、金笋雪蛤羹、白果局鞭花、橙汁鳗鱼、玉盏蟹黄燕、千禧麒麟鱼、竹林藏奇珍、潮州烤鳗、潮州溪口卤鹅、茶香鸡。
潮州人從不認為祖先是從福建遷入的,風俗與福建也不同,自認為是行政劃分把他們劃進了廣東省,千萬別把他們歸類福建,他們就是廣東人

youtube視頻

解密百年香港 - 租借新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jTYX4GRyhM
抗英烈士
聯手抗英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6JwUJBabPU

namlow 发表于 2012-2-15 10:20:14

本帖最后由 namlow 于 2012-2-15 10:24 编辑

屏山鄧氏沒否認自己是客家人,只是不會說客家話!
在这里我把他们叫做"浪漫客家人", 哈! 哈!


标题版块作者回复/查看最后回复

浪漫客家人要知道的一二..................缤纷生活namlow2010-10-20 20:000465namlow2010-10-20 20:00:51
一个浪漫客家人的"客家"界定!客家论坛namlow2009-8-23 10:00301441skc2009-9-7 12:08:31

skc 发表于 2012-2-15 11:17:13

新界围头话相比深圳沙咀围头话听来更似白话。语言学把东莞宝安方言同属一系。东莞人和新界围头人一向有
姻亲关系,但不是很多围头人听懂东莞话。我认识不少围头人都不认为围头话跟东莞话相似。他们很多听懂龙岗客家话,但就听不懂东莞话。我接触新界五族,只有上水廖氏会说自己祖先是客家人。其他四族都会说是本地人。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锦田屏山邓族见证香港客家人千年“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