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林认祖归宗 钟绍京后代达70万,這也是鍾氏烈,接兩大系祖譜常混肴世系的主因
本帖最后由 wugang 于 2012-3-23 20:17 编辑玉林认祖归宗 钟绍京后代达70万,這也是鍾氏烈,接兩大系族譜常混肴世系的主因
玉林认祖归宗 钟绍京后代达70万来源:锺耀明博客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时间:2011-11-15 22:13 点击: 90次
玉林钟氏开基祖宜萬公,原籍广东东莞茶园村,任南宋广西提点刑狱公事,南宋灭亡后偕儿隐居鬱林,生息繁衍,裔孙 播迁邻邑五属及以远,今拥有15.92万之众。宜万公堂兄弟育万,仕提刑监察使统军,宋亡后也隐居邻玉林的陆川县,今有2万余人。由于天灾人祸,这两支钟 氏的源流世系紊乱不清,茫然无绪。
从玉林鍾氏族譜看,这两支钟氏的源流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出自烈系遐龄,实际上这种说法中掺进了离昧、接,宗系模糊。另一种是出自接系紹京,这种说法的 源流世系清晰有序。许多有识之士都发现了玉林钟氏源流不清这个严重问题,只因为多方面的原因,一直未得到解决。去年,中华钟氏宗亲总会决定修编《中华钟氏 宗谱》,副执行编辑钟树芳多次督促玉林钟氏文化研究会,赴粤走访,梳理清楚源流问题。
http://www.zhonghome.com/uploads/allimg/111106/1516064493-0.jpg
http://www.zhonghome.com/uploads/allimg/111106/15160B532-1.jpg
今年3月23日,月林和耀明赴东莞茶山淳家坊,两地宗亲会面,对照族谱,查看古迹,发现《淳家坊钟氏族谱》及半醒公墓碑载:“先世浙之霅川人。宋雍熙间, 有讳穆府君者,任岭南南雄路别驾,因居南雄珠玑巷,生六子,其子玠府君,始徒广州之新会。数传至掌教宝安儒学克贤,卒于官,子葬之宝安山,由于在宝安家 焉。传四世至亮公,于南宋孝宗隆兴中,任福建归宁主簿,致仕,始择地隐居茶园。我族数百年来,保世滋大,盖自公始也。”,“道六讳宜万,海平公次子,广西 全州提点官,宋末徒广西鬱林州,遂卜庄于东宁乡,名曰钟村”,“德明公,道六子,随父迁广西鬱林州”。这些情况,与州背村钟氏宗祠的《先系》石碑铭文一 致。《先系》对源流世系的记载是:鍾離昧有二子,次曰接,实我钟氏所自始也。数传至钟祥祖,子匡。世居颍川者,鍾皓尤著也,皓子迪、迪子繇,繇三子邵、 毓、会……法遵子绍京,工于书,号小钟,以繇号大钟也。绍京三子,播徒四方,数传至穆祖,生六子,长讳玠,又传至亮,亮传成道,成道传学海,学海传伯昌, 伯昌传享,享传玉京,玉京传宜万(道六)。前人为了防止族谱佚失或被篡改,常把重大事件勒石铭记。背州石碑是玉林鍾氏源流世系的最有力的证据,因此断定, 玉林钟氏出自接系绍京支,出自烈系遐龄之说属讹传。
http://www.zhonghome.com/uploads/allimg/111106/15160B552-2.jpg
今 年6月16日,我们又赴新会,经与《古冈州钟氏总谱》主编,85岁的钟显宗、钟润庆俩宗亲多次沟通,双方一致认为:370年前的明代,新会旧谱就已经明 载,东莞茶园皆吾一脉;新会柔公与茶园穆公所在年代相同、经历相同,第二代派字相同,后代名字谐音相近,既然多项相同或相似,相信很难有如此巧合,断定柔 公即穆公,从今开始,可以互认,你我记入柔公支系古崗鍾氏族譜源流世系非常清晰,互认后,玉林钟氏的源流世系顺理成章。此举得到了鍾華鍾氏宗親總會 及钟树芳的肯定。
http://www.zhonghome.com/uploads/allimg/111106/1516064220-3.jpg
玉林钟氏认祖归宗,使绍京公一支又增加了20万裔孙。之前,绍京支仅国内就有100多房族,遍布30多个市县,人口达50余万,其中嘉銮支14.1万,嘉壁支1.1万,嘉王咢支30.1万,嘉玮支4.67万。现在玉林纳入后,嘉銮支32.02万,绍京裔孙达67.89万,泱泱巨族,是为越国公陵神灵荟萃,荫佑后代繁荣昌盛,螽斯千古也。
http://www.zhonghome.com/uploads/allimg/111106/1516063248-5.jpg
這也是鍾氏兩大系祖譜常混肴世系的主因
玉林钟姓源流研究报告(一) 2011-10-04 17:26:50|分类: 族史文坛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根据玉林宜万公各支系族谱的记载和民间传说,宜万公以上的源流有三种说法,分别是友武遐龄说,友武理说和绍京穆说。这三种源流中,友武遐龄说占主导地位,从清代乾隆时期起至今已有230多年,影响深远,基本被认可。友武理说上世纪末才出现,大多人不屑一顾。绍京穆说虽然早于友武遐龄说,并且后来又一直与友武遐龄说同时并存,有时甚至同载一谱,但始终不能占上风,几乎被遗忘。三种说法,孰是孰非,莫衷一是。曾有钻研者提出质疑,但成不了气候。1989年,北流市退休高中教师钟伯龙与玉林市粮食局干部钟显绩在编纂《钟氏溯源》时,对友武遐龄说提出了质疑,一石激起千层l浪,引起了各方面的广泛注意。2010年,中华钟氏宗亲总会在编纂《中华钟氏宗谱·总卷》的准备工作中,发现玉林宜万公支系源流紊乱,烈接两系混淆,钟史研究部副部长钟树芳当即电促玉林钟氏文化研究会,务必在2011年7月1日前梳通宜万公以上源流,不得有误。总会的指示引起了玉林钟氏文化研究会的高度重视,遂成立了由钟月林、钟耀明两位常务副会长兼副秘书长与广西钟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钟纪钧(北流人)三人组成调查研究小组,开展此项工作。自2010年12月至2011年6月底,研究小组翻阅了大量族谱、县志、报刊杂志,赴东莞,下新会,上吴兴,走访族老长者,爬山涉水,勘查古迹,获得了大量信息,一些信息甚至是前所未闻的,非常珍贵,对源流具有指导性和决定性的作用,现在我们将这些信息系统整理,并结合我们的共同看法,向广大宗亲报告于下。
一、友武遐龄说是天方夜潭,以孙作父
友武(1040-?),烈公第46世孙,北宋福建汀州井秋坑人,进士,官至中丞。遐龄(1204-1278),烈公第52世孙,友武公七世孙,南宋人,出生于福建汀州井秋坑,1248年兄弟5人由汀州迁广东长乐(今五华县)铁炉坝开基,成为钟姓烈系入粤始祖。遐龄后代较发达,钟灵毓秀,因此遐龄成为闽粤桂赣几省响当当的历史名人。
根据玉林现存历史资料看,友武遐龄说最早出现于清乾隆元年(1736年)翰林院编修、广西正考官、浙江嘉兴秀水县人沈昌为吾族写的《钟氏家谱序》:“居家垌者有友文、友武、友勇”,友武公“传大相,相传天柱,柱生五子,号曰五龄。遐龄生四子,名安、俊、全、亮。自宠公迁南康赣郡,厥后由赣迁闽,居闽中者长汀为盛,又迁南雄朱玑巷。至亮公始迁广东东莞茶园村。五传至玉京公,公生二子,长曰隆字雄万,次曰道六字宜万,在宋德佑时赶贼有功,封提刑使司。宋亡,避居鬰林东凝乡,是为鬰林钟氏鼻祖。”从此,友武遐龄源流不断被引用,遂成一流派:烈公……友武——理——大相——天柱——遐龄——亮——成道——学海——伯昌——享——玉京——宜万。清代的前期和中期为康乾盛世,政通人和,国泰民安,民间修谱之风甚盛,吾族各支多次修谱,都以友武遐龄为源流载入谱中。此举一直传承至今,修谱者大多顺手拿来袭用,人云亦云,照本宣科,遂约定俗成,友武与遐龄就成了公认的玉林钟氏源流中的两位始祖。
2006年,广东钟氏宗亲会在五龄入粤开基的紫金县召开了五龄公专题研讨会,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和族老参加,五龄的历史得到了全面中肯的总结,澄清了许多疑点,纠正了一些错误提法。正确了解了遐龄公,解释论证友武遐龄说就容易了。
1、遐龄公1248年迁长乐铁炉坝,后又择居齐昌十二都蚕施村东坡岭,后徙东莞,南宋末,1263年又移居琴江都南岭。遐龄生五子:钟念、钟全、钟安、钟俊、钟亮、分迁紫金县内14支系。钟亮生五子:钟朝举、钟朝钦、钟朝琳、钟朝振、钟明远。除钟明远留居南岭外,其余四兄弟外迁江西、四川。钟俊有裔孙迁东莞,钟全第十几代孙也迁东莞。钟明远后裔在广西桂岭有分支,这都是一百年后明朝的事。经查,钟亮及其后裔没有迁东莞的记载。所以,友武之七世孙亮公不是东莞茶园开基祖。
2、遐龄公生于1204年,而宜万公生于1237年,比遐龄晚33年。按友武遐龄说,宜万公是遐龄公的第8世孙,这样,短短的33年就繁衍了7代人,每代不到5年,速度快得实在难以置信,简直是天方夜潭!我们认为,遐龄公与宜万公应该是远房叔侄关系。
3、东莞茶园钟氏始祖亮公于宋隆兴间(1163-1164)任福建归宁主簿,据此推算其当生于1120年前后,比遐龄公早80多年。按友武遐龄说,亮公是遐龄的儿子,那么儿子就比老子大80多岁,又是天方夜潭!我们认为,遐龄应该是茶园亮公的远房曾侄孙。数典忘祖,以孙作父,本末倒置,有违伦理。
4、遐龄公幼子亮,估算生于1240年前后,比茶园亮公晚120年,两人不是同时代的人。所以,此亮公非彼亮公,同名而已。
从以上情况可知,遐龄公与茶园没有任何关系,把他视为茶园钟氏祖先是完全错误的,应该彻底纠正,不能够再以讹传讹,贻误后代。至于为何这种错误说法长期得到广泛认同,传承几百年,《钟氏溯源》认为是因为“没有认真推考朝代顺序”、“有的倚赖过重,以为经过某名公整理,自是滴水不漏,无懈可击,因之放胆抄袭,不再细究其弊端,从而谬种流传,贻误后代”。(未完待续)
玉林钟姓源流研究报告(二)
2011-10-27 09:45:55|分类: 族史文坛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友武理说出现于2002年九龄支编写的一个族谱,发行的面不是很广,影响不大。此说把茶园和玉林公认的茶园开基祖亮公都抛弃了,把成行,成性,成道挂靠到友武次子理之下,明显不妥。从谱中“24.317”这个数字看,编者是刻意追求平均生育间隔时间。随意舍取祖先换来的东西族人是不能接受的。有武理说对后代的影响不能忽视。
看到这里,你也许会问,玉林钟姓族谱为什么乱成这样?答案很简单,就是封建宗法制度的影响,所有姓氏都不同程度有这种情况。古代史官跟着皇帝走,真实记录一切活动,记录的这些 材料初叫起居注,后来演变为国家历史,地方沿袭写成志,民间沿袭写成族谱。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府设谱局,主持修订百家谱,民间也模仿修编自己的族谱,以便鉴定或确定各个人的出身贵贱,作为门弟、选官、继承、婚配的依据。所以,那时候的国史、地方志、家谱都是很真实的。唐末、五代十国时期,各地农民造反,天下大乱,门阀制度被废止,不管是士族族谱还是庻民族谱,一侓被焚毁。从此,“亡失旧谱,上世次序不可复知”。
人们不知道先祖世系,昭穆伦次皆乱。宋朝的一批士大夫忧心如焚,苏洵、欧阳修、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文天祥等主持编修了自己的家谱,从记住的先祖往下写到最小一辈。欧阳修编修的国史《新唐书》和皇族家谱《宗室世系》则上 溯到了上百代,他自己的家谱《宰相世系》却只上溯到已知的五世祖,因为五世以上情况不明。
农民起义军焚烧史书 据此,历史学界认为,几乎所有姓氏的族谱,不说上溯到春秋战国,即便上溯到唐代都是伪托。既然如此,玉林钟氏族谱亮公之前,也就是北宋、五代十国、唐阶段源流世系的真实性就不能不怀疑了。明代嘉靖皇帝恩准民间建祠堂,各地建祠堂之风兴起,并催生了联宗修谱之风,随意上溯、攀附望族、冒接世系、乱认先祖,会千万人于一家,统千百世于一人的统宗统系现象出现。这就影响到了封建世袭继承制度的实行。 清代乾隆二十九年(1764),朝廷实行全国谱禁,规定追溯先祖时,禁止妄自攀附,只能以五世祖或始迁祖为始祖,超过五代的上溯之祖视为伪托,朝廷分封和选官时不予采信,还要追究欺君罔上之罪。所有新编族谱,必须呈送地方官府审查,上溯有违者一侓删节毁版。仅江西就查出有1016姓始祖荒诞不径,被删节或毁版处理。谱禁没能持续多久,到了嘉庆、道光时期,统宗统系现象再度泛滥,混乱更甚,为祖先封官加爵、本末倒置、移旁作父等匪夷所思的现象纷纷出现,成为修谱的通病,编修出来的族谱,其真实性就可想而知了。
这时期,玉林钟氏修谱对源流世系的记载情况如下:
明代洪武丙子年(1396)编修,溯源失考。嘉靖癸卯(1543),举人桂茂修编,宜万公以上未追溯。 清代康熙乙未年(1715),庠生信泉修编,溯源失考。雍正十三年(1735),翰林编修沈昌作序,绍京穆说,但绍京至亮未追溯。雍正至乾隆年间,举人钟崙编修,友武遐龄说。乾隆元年(1736),举人济川编修,溯源失考;翰林编修沈昌作序,友武遐龄说;四十二年(1777),举人济川编修,溯源失考。嘉庆丙子年(1816),举人章元编修,友武遐龄说。道光间,东莞茶园焕文编修,绍京穆说;二十八年(1848),庠生渭潘编修,溯源失考。咸丰十一年(1861),六品顶戴宪英编修,绍京穆说。同治间,清幽洞毓秀编修,溯源失考。光绪九年(1883),进士章元编修,绍京穆说,刻碑《先世》。 可见,我族族谱于清代时一修再修,也一错再错。从玉林三杰之一、进士章元前后两次修谱情况看,清末一次的绍京穆说否定了所有其他说法,并勒石定论。 ( 参考文献:邱家儒《文化认祖与血缘认祖并存的修谱方法》)----【未完待读] 0 玉林钟姓源流研究报告(三) 2011-10-31 16:53:09|分类: 族史文坛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绍京穆说的可考证资料最早见于清代雍正十三年(1735) 沈昌作的《鬱林钟氏族谱序》。沈昌,浙江嘉兴秀水人,雍正八年会元榜眼,进士,翰林院编修、考官,曾主考顺天、贵州、广西乡试,后来辞职返乡设帐授徒。雍正十三年主考广西乡试时,与应试贡生钟崙(大平山陈秘塘人,14世,中式第5名举人)关系密切,称钟崙为“余门下士”。沈昌在《鬱林钟氏族谱序》中说,钟崙“入都携其家谱索序于余”,“夫以钟生英年积举,绍厥家声,于上接颍川之始,必无忝其祖考。今稽先牒,取谱未详者,罗列于首。传曰,公侯之子孙,必复其始,钟生毋忘其祖哉。”
《鬱林钟氏族谱序》节录:
绍京,字可大,工于书,号小钟,相唐睿宗,从元宗诛韦氏,拜银青光禄大夫,封越国公,赠太子太保。京三子,嘉谔、嘉玮、嘉璧。嘉璧晋州长史,嘉谔太子典膳郎,山阴县公,嘉玮佐领军会长史(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厥后族姓蕃衍,播徙四方。居洪州者钟传,唐末封颍川郡王,又封南平王。传二子匡范,匡为袁州刺史,范为江州刺史(新唐书载)。居合肥者钟泰章,五代梁寿州团练侯,次女为南唐光穆皇后。居龙南者有钟佃,宋元丰
鬱林钟氏族谱序
间举进士,治行称第一,皆赣县裔也。其由赣县迁闽者,长汀为盛。后又迁粤东之南雄珠玑巷(南雄钟氏族谱载)。又迁粤之东莞茶园村,茶园之始祖讳亮,宋授迪功郎,福建归宁主簿。生成道,字国伦,冠带义士,妣马氏,齐眉八十。生学海,号野萍,有隐德,称为文隐先生,妣叶氏。生伯昌,妣余氏,合葬罗裙铺地岭。生讳亨,赠迪功郎,妣袁氏。生玉京,任提举司,妣林氏。生二子,长曰隆,次道六 ,任广西全州提点,至宋亡隐居鬱林之东宁乡(鬱林钟宜万公墓表载)”。
沈昌的这个观点,只是绍京穆说的雏形,因为还没有提到穆公。 但是,恩师为钟崙追溯的祖先,钟崙不认同,他在后来修编的《钟姓世系考》中写道:“绍京公晚年由洛阳卜居江西,为南康之开基祖也。嗣后世遥族繁,南宋远祖贵公又修宗谱,崇创气公为初世祖”。因为,“明万历壬午(1582),广州府通州宜万公第十代孙钟四麟至各支分徒其居,有南京、颍川、许昌、长社等处共千余丁。此时天下大乱,长社遭殃,宗族多迁他郡,族谱失落。后因先公为扬州令,在宿公都督府中寻出旧谱,始知源流也有迁往湖广漳州象垌武平坑石屈都岭处,所居者皆友勇友武公之流派也。”以下则是关于友武遐龄世系的记述:友武—理—大相—天柱—遐龄—亮—成道—学海—伯昌—亨—玉京—道六。
一年后,乾隆元年(1736),沈昌再次为我族谱写序时,源流也改为友武遐龄说。修编国史的大儒沈昌都改口了,“亡失旧谱,上世次序不可复知”的困惑实在够大啊。
150年后,光绪年间,进士章元在沈昌的绍京穆说基楚上,增加追溯了绍京与亮之间的穆、玠、克贤,即绍京数传至穆,穆传玠,数传至克贤,又数传至亮,成为比较完整的世系源流,并勒石一锤定案,敲定为玉林钟姓源流世系。但是,友武遐龄说还不时出现,有时甚至与绍京穆说同载一谱。
下面是绍京穆说相关资料的照片:
潘岭谱
州背《先系》石碑的详细记载
(未完待读)
玉林钟姓源流研究报告(四) 2011-11-03 17:49:52|分类: 族史文坛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史缺有间,觅无线索”使溯源成为修谱的首个难题。
既然已经勒石确定绍京穆说为玉林钟姓的源流,那么我们就沿着前辈指示的源头方向追宗认祖,弄清世系的具体情况。
绍京穆说的关键是穆公,从穆公往上溯至绍京,往下寻至亮,是调查研究的着眼范围。因为绍京之前和亮之后都已经很清楚了。
关于穆公,玉林族谱载:“穆祖再举进士,任南雄别驾,居珠玑巷,生六子,长子玠,传克贤”。茶园族谱载:“宋雍熙间,有讳穆府君者,任岭南南雄路别驾,因居南雄珠玑巷,生六子,其子玠府君,始徙广州之新会。”目前,我们掌握的情况仅此而已。
南雄即今广东省南雄市,位于粤东北部,毗邻江西、湖南。五代十国时,南雄辖今两广地区,乾亨四年(920)置雄州,北宋初的开宝四年(971)改为南雄州,明洪武元年(1368)置南雄府,皆沿袭唐与五代十国建制,州设别驾一职,佐刺史掌州事,因乘驿随刺史出巡而得名,正五品。穆公宋“雍熙间(984-987)任南雄别驾”。
南雄珠玑巷是汉民族由北方向南方迁徙的集散地,宋元明时期,从珠玑巷南迁珠江三角洲一带就有103姓187族,其中迁新会20姓,包括钟姓。珠玑巷现在有钟姓等19姓。钟纪钧于2011年4月到南雄珠玑巷和浙江吴兴(古称霅川)调研,没有获得任何关于穆公和本支系的资料。现在的吴兴,没有钟姓村落,都在清代前迁往沿海地区去了。
南雄珠玑巷的房子都挂着姓氏的牌子
玉林和茶园的 穆公在南雄做官,儿子由南雄迁新会,后代迁茶园。新会《古冈州钟氏总谱》 也称,新会钟姓始祖柔翁也在南雄做官,儿子由南雄迁新会,后代也迁茶园。这些基本情况,两地惊人地相似,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新会钟姓与玉林、淳家坊钟姓宋代世系概况如下:
从中可以看到,绍京后代有四支迁茶园。第一支是10世严,大概时间是唐末。第二支是15世里(罗)生,大概时间是北宋初。第三支是19世应龙,大概时间是北宋末。第四支是24世,大概时间是南宋中晚期。没有茶园始祖亮迁茶园的记载。这里面有什么玄妙呢?我们逐支进行了研究。
第一支严,唐末由赣州迁茶园,时间超前二三百年,显然不是亮支。第二支罗生,其先辈未居新会,属今清远龙塘镇三嘉支,与亮支情况不符。第四支是南宋中晚期由新会苹冈村迁茶园,时间晚100年左右,也不合。在第三支,我们发现了三条重要线索。
(一) 明代崇祯甲戌年(1634),新会17世孙鼎臣写的《钟氏族谱序》载:“东莞讳继英,进士提学,皆吾一脉英华也”(《古冈州钟氏总谱》第306页)。继英,字乐华,是亮公第20代孙,明代嘉靖四十四年(1565)进士,官拜两广议事,东莞县志和茶园族谱均有载。
新会钟显宗编的《古冈州钟氏总谱》
(二)明崇祯四年(1631),广东遂溪颜村《钟氏族谱》载:“东莞讳继英进士提学,陶村讳善经进士,其自古冈之九世曰羲旦,为五伦公”(灵山钟毓熙编《钟氏族谱》第109页),意思是说,东莞茶园继英出自新会羲旦。一语道破,亮公属于羲旦这一支。
灵山钟毓熙编的《钟氏族谱》
(三)新会《古冈州钟氏总谱》第57页载:“羲旦分居东莞”,第295页载:“东莞茶园村,应龙公支出”。羲旦的高祖父柔在南雄做官,居珠玑巷,曾祖父瑶(注意,与穆之子玠同派,都是王字偏旁)由南雄迁新会。羲旦的孙应龙由新会迁茶园,曾孙声曾(注意,与亮之子“成道”同音),声曾以下世系失考。
茶园与玉林的世系,亮公之前至穆公之后模糊不清,曰数传,往上接不通。而新会声曾以下世系失考,往下接不通,两地情况又如此相似,将两地族谱对接,世系就贯通了。
新会说迁茶园的是应龙,而茶园说是亮,那么应龙就是亮。类推,瑶就是玠,柔就是穆。
这么说,也许有名字、生卒年、居住地、官职、功绩等的矛盾。许多学者认为,因为北宋、五代十国、唐末时期天下大乱,史书被焚烧,所以此前古人物的名字、生卒年、居住地、官职、功绩等不能太计较,只要总体合理,细节问题放后边再研究,再完善。
南汉皇帝刘岩,为了不被推翻,改为“大食商人后裔”。欧阳修为李姓写的谱序,误把契丹裔李光弼说成是唐高宗李渊之弟李海的9世孙。1997年,毛泽东的小女李纳按族谱到云南澜沧寻祖,结果在澜沧连毛姓人家都找不到,却在500公里外的丽江毛家湾找到了韶山始祖毛太华的后代140户1000多人。
明代成化十七年(1481)族谱载:“韶京生一子万里,万里生二子曰镛曰珸”,后来载:“韶京生三子,嘉壁、嘉锷、嘉玮”,现在载:“韶京···子四,嘉銮、嘉壁、嘉锷、嘉玮”。
明代隆庆二年(1568),新会族谱载:“钟氏先自金陵徙居岭南之南雄,不知几传,自南雄徙古冈亦十二世矣。族大而无谱···请余修之,余辞,以文献无征”,“几更文献,多所残厥,伤其血脉,未贯无异”,“数书不一”。
新会柔公墓于清代1837年重修。现在 ,碑文已模糊不清。新会谱载韶京衍至柔共十二代,平均每衍一代31.2年,而柔、柔的父亲和祖父只间隔17年,柔的后代清远和新会等的宗亲都觉得不太合理。
由于历史的原因,谱牒不见,寻找无路,过问无门,觅无线索,“绝大多数姓氏,想要一代不少地真实珠串链接开基始祖,都是不可能的”(谱牒家邱家儒语)。谱牒不会一蹴而就,也不会尽善尽美,后代修谱只能根据蛛丝马迹,网罗辑来,世代相承,补漏改错,逐步完善。
(未完待读)
玉林钟姓源流研究报告(五) 2011-11-04 00:01:00|分类: 族史文坛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韶京公至宜万公衍24代,平均每衍一代24.1年,韶京公至穆公衍12代,平均每衍一代24.3年,韶京公至亮公衍18代,平均每衍一代26.1年,这些数字都是符合常理的,也是公认的合理的平均生育年限。
(全文完)
“這也是鍾氏兩大系祖譜常混肴世系的主因”,
楼主所言,有一定的道理 本帖最后由 wugang 于 2013-5-4 00:58 编辑
用科学方法去考证,总能纠正千百年来的错误!恭贺玉林钟姓族亲认祖归宗! 从玉林钟氏族谱看,这两支钟氏的源流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出自烈系遐龄,实际上这种说法中掺进了离昧、接,宗系模糊。另一种是出自接系绍京,这种说法的 源流世系清晰有序。许多有识之士都发现了玉林钟氏源流不清这个严重问题,只因为多方面的原因,一直未得到解决。烈系与接系同根同源,都是商室子姓微仲衍之后,源于和公子烈同宗同源的宋桓公三子遨,公子遨为宋襄公委派出使晋国,生子改姓伯名扈。他的孙子伯宗任晋国大夫,钟姓
因忠直敢谏而得罪了执政的(谷阝)氏而被杀,伯宗子州犁出奔楚国,仕于楚,官太宰,食邑于钟离小国(今安徽省凤阳县东北20里),子孙遂姓钟离。
秦朝末年,楚霸王项羽的大将钟离昧,在项羽失败后,遭刘邦追杀,自刎而死。其次子钟离接为避父难,于公元前201年,在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县)去离单姓钟。他是继钟烈之后又一支钟姓的受姓始祖。
钟姓接系是源于长葛,以邑为氏。宋桓公裔孙的一支被封在一个叫钟离(今安徽省凤阳东北)的地方,于是其后人就以封地为姓改姓钟离。秦朝末年,钟离后裔钟离接为避难,远离家乡,迁居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改姓为单字钟,成为颍川长社钟氏的始祖。钟烈、钟接是同宗同源,均为宋桓公御说之后。
绍京之后裔钟英郎(1207~1256年),于南宋理宗嘉熙二年(1238年)由兴国迁居于雩都县北乡长乐里(今马安乡),这一支钟姓已传承31代。
南宋理宗宝庆元年(1225年),兴国县光裕后裔钟应炎,迁至瑞金县城东关朝阳门附近,以后发展为“东关族”,并逐渐成为邑中望族。现在除分布在江西省赣南各县市外,在福建、广东、湖南、四川等省和港、台等地区也有分布。
钟接,是霸王项羽的大将钟离昧次子,原名钟离接。公元前201年,钟离昧遇害,为避祸,时任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令的钟离接去离字单姓钟,成为钟接系受姓始祖。
据《长葛县志》记载,魏晋南北朝时期,钟接这一支钟姓是邑中望族,早在汉代,钟氏已有多人位居高官。三国以后,由于门阀制度的保障,使得这一家族一直保持着显赫的地位,成为颍川名门。从东汉至盛唐600多年间,在政治上,钟繇、钟毓、钟雅、钟绍京等,都是当时王朝的辅政大臣;在军事上,钟会、钟雅、钟诞、钟蹈等,都是能征善战、镇守一方或运筹帷幄的将军;在文学上,钟繇、钟会、钟琰、钟嵘等都著书立说,名垂青史;在书法艺术上,钟繇被尊为楷书鼻祖,钟绍京被称为“小钟”(与钟繇并称为“大小钟”),两人都有很深的造诣。其中,最有影响的有钟皓、钟繇、钟会、钟雅以及钟嵘等。
公元548~552年,南朝梁发生“侯景之乱”,战乱给长江中下游人民带来了极为严重的灾难。时任浙江临海令的钟宠,于552年辞官,携家眷南迁到江西虔州(今赣州),成为接系南迁始祖。至此,同宗同源的两支钟姓犹如双江汇流又重新走到了一起。 钟氏先祖将中原文化带入赣南,与各姓氏先民一道,为赣南的开发和客家民系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钟宠去世后,其后代又迁至平固原(今江西兴国)。钟宠的玄孙钟恒生四子:法通、法询、法广、法遵,全都在朝为官。法询第4子于唐睿宗景云元年进中书令,封越国公。
钟烈生于公元前334年,而钟接生于公元前248年,因而可推断出,钟烈先于钟接在河南得钟姓。因河南颍川一直是钟氏发展繁衍的中心,故也有钟氏源于颍川的说法。有些谱说钟接是钟烈之父,实属无稽。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