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客家人的“添丁炮”盛事
异彩纷呈的年俗,是赣南客家人的盛事。每年春节,来自全国各地的摄影家和民俗研究学者相约赣南,不辞劳累,游走在赣南的围屋、乡村田园,寻觅独特的客家年俗,而独特的客家“添丁炮”场景更是他们不会错过的。 “添丁”寓意着人丁兴旺、家族繁荣。在赣南客家的老辈人习俗规矩里,过去一年里,谁家生了男孩,在来年的正月初二到元宵散灯的时段,家族中的长辈约定好日子,到村里的家族祠堂中请喝“添丁酒”、放“添丁炮”,为添丁接喜迎兴旺,也为过年增添了喜庆气氛。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观念也在改变。人们燃放“添丁炮”,更多要表达的是对国富民强、兴旺发达、迎春接福的喜悦之情。“添丁炮”,这一传统民俗,正在以一个新的起点,继续响彻赣南的村落,寄予着希望与幸福。迎春接福“添丁炮”□记者刘念海 文/图宁都县石上镇放“添丁炮”阵容。龙南县田心围的“添丁炮” 农历大年初二这天,龙南县武当镇田心村的村民们聚集在田心围前,燃放撼天动地的“添丁炮”。田心围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是盘龙状客家围屋的经典建筑,具有完善的防卫设施,围屋内有叶氏宗祠——“茂松堂”。田心围规模十分宏伟,梁柱构架紧实精致,仓厨齐备。田心围里设置了5座炮角楼,有300多间房屋,门坪则是用河卵石铺成的。我已连续几年到田心围拍摄放“添丁炮”的民俗活动了,但仍乐此不疲。
今年大年初二,我和摄影发烧友们驱车赶往田心围。早上8时左右,车队到达田心村时,田心围里已经传来了断断续续的鞭炮声。在赶往田心围的路上,不时遇到不少戴着头盔、穿着雨靴的男人,挑着爆竹,往祠堂里送。我们一行人急匆匆地走到田心围,融入到祭祀的人群中。在祠堂前,有一口方形池塘,寓意为留水存财,池塘周围站满了过来看热闹的村民。人们用竹篮提着鸡、鱼和酒等贡品陆续进入祠堂祭祖,祈求祖先保佑家族平安、人丁兴旺。
祭拜结束后,一些村民在祠堂前用竹竿将鞭炮串起来,靠在墙根,做好燃放“添丁炮”的准备。祠堂内,唢呐声、锣鼓声响起,6名年轻的村民挥舞着一条5米长的黄龙,翻腾起舞。此刻,按小孩出生的时间顺序,添丁了的男人点燃一条鞭炮,奔跑出堂外,其他村民也点燃了准备好的鞭炮。一时间,一条条火红火红的鞭炮炸得满天飞舞,爆炸声震天动地。为了不被炸伤,许多村民耳朵里塞着棉花,头上戴着头盔、戴上口罩,甚至有的戴上防毒面具燃放鞭炮。浓烟、碎红的纸屑,直上云霄。很多摄影人为了拍得精彩镜头,无所畏惧,与放鞭炮的村民一起冲入硝烟中。这般激烈的场面持续了一个多小时。从“火线”上下来,好客的当地人已早早端出了土产果子,犒劳我们这些摄影人。
宁都县石上镇的“添丁炮”
每当听到鞭炮声,思绪就会把我带到宁都县石上镇石上村元宵节燃放“添丁炮”那宏大的场面中。历史悠久的石上村距宁都县城19公里,村里有3000多人,大部分是李姓,有一个总祠堂和6个分祠堂。“割鸡”仪式在正月十四下午举行。当天,“添丁户”手擎大公鸡,紧随其后的两个人抬着用竹竿卷起的鞭炮,一路燃放。鞭炮后面跟着的人用竹篮提着香烛、鸡等贡品,一家跟着一家来到村头汉帝庙。一些人家请来的鼓乐队及村庄舞龙队也翻腾起巨龙前来助兴。人们吹着唢呐、打着鼓、放着鞭炮,开始了环村巡游,任激昂的情绪肆意挥洒。到了正月十五的下午,街道上,不少村民扛着或抬着一捆捆大鞭炮往村里走。上前询问,得知不少是“添丁户”的亲朋好友。当地村民说,只要家中有人有添丁之喜,亲戚朋友都会齐上阵,参与放“添丁炮”。
从元宵节下午3时开始,村里年轻的男女便扛起鞭炮,老人打起鼓来敲起锣,往自家祠堂走去。不一会儿,6个祠堂门口两旁的墙上堆满了鞭炮竹竿。祠堂里,香火兴旺,一排排的“担灯”挂在祠堂中央。“担灯”是宁都石上特有的灯彩之一,“担灯” 每组有6只灯笼,用一根贴有红纸条的杠子串起来当提手。“担灯”的灯笼是用竹篾编制的,呈圆筒状,红纸裱糊,面上剪贴着彩色双喜灯花。依照祖传的规矩,每一组“担灯”需要两只同样形状的小灯笼陪同,由男女孩童挑着,被称为陪送灯。下午4时许,村里土铳鸣响,6个祠堂的“添丁炮”同时点燃。男人们耳塞棉花,在炮火中,在竹竿间,英勇燃放“添丁炮”。手捂着耳朵的孩童或蹲在地上,或闯进烟雾中捡鞭炮。那场面气势磅礴,轰轰烈烈,有排山倒海之势。那一刻,是一个宗族的荣耀,是一座村庄的荣耀。全村的老老少少无不怀着阳光般的心情,翘首注目,共享这太平盛世的喜悦之情。看似普通的放鞭炮,已由一声声巨响,渗透到了每个赣南客家人的心里,绽放出一朵绚丽的赣南年俗奇花。 gndaily.com
放“添丁炮”,喝“添丁酒”。这一大家族团聚多喜庆。
宁都县石上镇的“担灯”准备巡游村子。
在龙南县武当镇田心围,一对年轻夫妻带着孩子参加“添丁炮”祭礼活动。
这跟南康正月初一“”扛花子酒颇为相似。“花子”就是新丁。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