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aqi2004 发表于 2012-1-6 20:22:55

连城客家过年习俗

本帖最后由 jiaqi2004 于 2016-1-28 18:20 编辑

                                          
             春节将至年味渐浓在这里先祝各位客家乡亲节日快乐,万事如意。
             连城过春节,习惯上从腊月甘四日“送灶”开始,到正月初五“出年界”为止,其中包括“送灶”、“入年嫁”、“除夕”、“元旦”等。“入年界”之前,家家户户都要进行一次全面彻底的卫生大扫除(俗称“kiu屋”),力求清洁。
         送灶 腊月甘四日(或廿三日)送“灶君”上天。晚饭后,把灶台、几案、锅碗瓢盆洗涤干净,在“灶君”神位前供上桔饼、甘蔗、冬瓜糖、柿饼等诸般素品,然后焚香烛,将原来贴在灶后墙上的“灶君”像(或写上“九天东厨司命灶君”的红纸)撕下烧去,最后放鞭炮,送灶完成。至正月十三日或十四日,又如法供奉,贴上新的“灶君”像,叫“接灶”。各种贡品里头甘蔗是不能少的,整根放在灶台上斜靠在墙上,甘蔗上帖小张红纸条,其它贡品上也放张红纸条。
          人年嫁 腊月廿五日为入年嫁,是民间技像安神的日子。家家户户在厅堂中挂上自己祖宗的画像或家图(直至元宵节后才收下),换贴天地、祖宗、“土神”等神位,贴上春联、年画、吉祥图、吉祥语等。(我们小时候一般都帖毛主席和华主席的画像)贴春联时还要把家里的桌椅板凳啊,各种用具都要贴一小张红纸头,连墙上的钉子也裹上红纸。到年二十八九年三十夜这三天是一年里最忙时节了,每家每户都在准备年料,炒豆子、炒花生、炒地瓜片、蒸糖糕、炸麻蛋子、煮米冻、池鸡、池大草鱼等等等等---(我们小时候只有炒豆子、炒花生、炒地瓜片、这些茶点不像现在超市里什么都有)
         除夕 除夕俗叫大年日。这天,要将下锅的生米稍煮令软捞起准备初一、初二食的“岁饭”,盛社饭甑里稍蒸后抬起,用凳垫着放在厅堂中供奉祖宗。饭甑外壁贴红纸花,饭上放有桂圆、红枣、花生(外壳染红)、红蛋等,并插上“摇钱树”(家庭主妇用红纸剪成一串串钱币挂在乌柏树枝上叫“摇钱树”)还有插上红筷子。饭甑后边设香案,除点烛烧香之外,还摆有鸡、鱼、肉、芹菜、大蒜、糕饼等荤素供品,以祈招财进宝、四季平安。(这种习俗城关好像不多见,我在禾刀坑(地名)见过,那天刚好是大年三十我去我姐家送年她们家刚好在供奉祖宗。那甑饭被那些新买的红筷子和那些红花生、红蛋染得红红的,给我盛了一大碗那种红米饭,不吃又不礼貌我是硬着头皮吃掉的。)年三十晚上,全家吃一顿丰盛的晚餐,酒、红蛋、面条、是少不了的,连不喝酒的小孩也要小咪一口。叫“吃年饭”;厅堂及各个房间都点火开灯,长夜不熄,叫“点岁火”当然烧香放炮堆松明烧岁火是少不了的。小孩都盼过年终于盼来了那时我们小孩都会把新衣服新鞋子放到床头好年初一早早起来穿,那晚大人都会叫我们那晚睡觉时脚要伸直这样才会长高。连城城关,过年还有不池鸭、不食米粉一说,因“鸭”与“押”谐音,米粉像绳索,又是白的,认为食鸭与米粉,来年会有刑灾;家家不扫地、不倒垃圾,否则,认为将财扫走、倒掉,来年会破财。                                                                                                                                                                     
             说说“送年”女儿出嫁了娘家要给女儿送年一般在腊月甘二到年三十这段时间送。
             立春有“新年春”和“老年春”之分好像“新年春”热闹一些。很少在老家过年都忘了。那天,家家户户大门口都要插蜡叶,蜡叶上粘上红纸条,交春那会每家每户鞭炮齐鸣,鞭炮烟和烧松明的烟混合起来,整个小城都笼罩在烟雾之下。据说交春那一刻立一枚鸡蛋在神桌上手放开那鸡蛋能立住。(试过确实能立住,但不确定是不是真的那样神奇。因为第二天我拿下鸡蛋时发现神桌上放鸡蛋的地方有个很小很小凹)
            元旦 正月初一日按农历历法推定的时辰大开中门,烧香烛,堆松明,大放鞭炮,贴上“开门大吉,万事如意”的红纸条,俗称“开门”。清早或上午到祖祠祭拜祖宗图像。这一天第一次与人见面要互相拜贺,根据不同对象互道吉祥语,如“加福加寿”、“财发万金”、“步步高升”等。初一吃年糕,意谓年年高升;吃桔饼,意谓诸事大吉;吃咸鱼(谐意“行时),意谓时运亨通。(初一不煮生米,不扫地)这天大人们都会到自己宗亲祖叔家拜年品尝各家酿制的老酒,孩子们则拿着红包上街买玩具买鞭炮。随着初一的到来街上开始能听到敲锣打鼓声,舞龙舞狮又开始了。他们的队伍走家串户,谁家在门口放串鞭炮他们的队伍就进那家里舞。小孩跟在他们队伍后方捡那些没有炸了的鞭炮乐此不疲。根据连城当地的风俗,这种表演意在为人家驱赶邪魔歪气。
            拜年 初二起给亲友拜年,所谓“初一祖,初二郎”,意即初一拜祖宗,初二开始外甥给娘舅、女婿给岳父岳母拜年。拜年的时间可迟至初五,但过去大多数人家经济不宽裕,“年初五、六,有酒无肉”,没有好招待了。
         初四拜图(拜族谱这里说的是莲峰文川李氏)那天李氏宗亲都要拿着香烛、鞭炮到老屋祠堂来拜图,此图其实是一张挂在厅堂的超大族谱大约二十几平米。此图每一世为一层,条系于名下或一子至几子而止非常清楚画工细致。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元夕”、“上元”、“灯节”,有游龙、游灯等活动。十三至十五日夜晚,均有游龙灯。龙灯有“滚龙”、“红龙”、“大龙”各种,花灯有方、圆、菱、多角形等式样,玲珑透剔,灿烂辉煌。伴游的还有少男少女扮装的“花棚”、“故事”,尾随彩旗彩车,锣鼓琴萧乐队演奏,乐声悠扬动听。沿途单位、商店、居民迎龙接灯的爆竹、焰花响声喧天,深夜不绝。
          元宵节的娱乐活动,较为突出的有城关的游滚龙、花灯,文川的舞龙、舞狮,北团的游角灯,姑田的游大龙,庙前的红龙缠柱,四堡的游龙灯,罗坊的走故事,隔川的游大花灯等,各具特色,自古就驰名遐迩。(如有兴趣来连城过元宵节的朋友建议正月十四先去姑田看大龙看完赶回连城。早的话还能看到林坊的大龙,林坊的龙比姑田小但也很壮观每年正月十四晚都会游到县城,十五到罗坊看走古事因为水里走古事只有十五才能看到。)
          元宵节除游龙游灯外,还有闹元宵(节日前后宗亲齐集祖庙放焰火、饮酒,十番伴奏)、偷青(城关十五日晚饭后,人们都愉摘邻近荣地的菜叶、葱、蒜,表示偷来了青,则青春常驻、新年胜旧)、吃珍珠圆等习俗。 二十天川有闹花灯(记得小时候我们家族里也有闹花灯本房祖叔齐集老屋各自带上酒菜十几张桌,吃酒猜拳很热闹,吃完开始放烟花,那次还把新衣服烧了个大洞,还好正月正头没有挨骂。过完天川日就不能老呆家里了,该出门的出门,该下地干活的下地干活。其实春节到这里才算结束。


jiaqi2004 发表于 2016-1-28 23:08:26

转眼4年过去了,今年又没回老家过年不同的是今年把老妈接出来了。有人说有妈的地方才是家,但我觉得应该再加一句,“梦里的地方才是家”。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连城客家过年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