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aqi2004 发表于 2011-12-23 16:48:17

 连城拳

连城拳
  
  南田黄家拳 宋端拱二年(989),南田村(今隔田村)黄九四郎护送巡检张某回河南时,被保荐到登封少室山(今嵩山少林寺)拜蔡、董、孙三位僧师学习少林拳术。数年后,思乡别师返家。从此,少林拳术在隔田村和附近乡村广为流传。清顺治十七年(1660)拳师黄思焕前往浙江经商,结识宗族拳师黄百家及师傅王征南,三人互相研讨交流,编创一套独具风格的“南田黄家拳”。此拳曾经流传上杭、长汀、龙岩、清流、宁化、永安、三元(今三明)、明溪、沙县等地。民国初期还流传到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泰国。新中国成立后,隔田村群众习武风气复盛,农闲或雨天,群聚祠堂、厅堂,由拳师教练武术。该村多次得到福建省体委的嘉奖,被誉为“武术之乡”。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隔田村武术活动受到冲击。世代相传的武术典籍《隔田武谱》和供练武之用的长4米、重60公斤的大刀,以及枪、剑、棍、钯、钩等练武器械,被视为“封建遗产”。遭红卫兵焚销。1976年10月,粉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后,隔田和附近乡村的武术活动随即恢复。1977年12月,共产主义青年团龙岩地区委员会和龙岩地区体育运动委员会在连城文川乡隔田村和长汀县庵杰乡联合召开全区农村体育工作现场会,总结、推广农村开展体育活动的经验。1985年,隔田中学体育教师黄奎祥根据县内现存的零散武术资料和采访老拳师黄宗耀、黄湖佬、罗柏祥、罗柏权、陈德其、李瑞龙等人的拳术套路,编写成《连城拳·拳械录》,送省体委体育文史资料征集办公室汇编出版。
  洋地巫家拳 巫应寿是少林拳师,原籍宁化石壁,于雍正末年迁居姑田镇洋地村。儿子巫承辐生下四子,第三子宣吉,又名必达,字有能,出生于乾隆十六年(1751),是连城巫家拳的创造人。必达自幼体魄魁伟,膂力过人,立志习武,祖父为之特造60公斤大刀、75公斤武石,并精心传授少林武术中“刀劈三关”、“苍穹揽月”、“韩信点兵”等高难度的刀法。必达勤学苦练,达到武艺娴熟、挥舞自如的境界。青年时期出家,走遍大江南北的名山古寺,拜师访友,将少林拳与内家拳相结合,编创了独具风格的连城巫家拳。乾隆末年,必达先到湖南株洲大石围李大魁家,后移住湘潭马家河冯南山、冯连山两兄弟家传授拳术。此后,连城巫家拳在湖南省的湘潭、长沙、株洲、岳阳等地广泛流传。1985年,在武术挖掘整理工作中,湖南省体委已编辑《连城巫家拳》一书出版,存入国家武术文库。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连城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