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一家亲 发表于 2011-12-13 11:06:41

嘉院客座讲师曾宪元热爱客家山歌纪实

嘉院客座讲师曾宪元热爱客家山歌纪实
发布时间:2006-11-03       来源:梅州日报


                        本报记者 何碧帆

    今年6月,一群山歌爱好者兴致勃勃地前往蕉岭长潭采风。“哎……对面的阿妹哎……山歌溜等来……”嘹亮激昂的声音在山野间久久回荡,那充满原始韵味的号子,仿佛将人们带进了原始的客家丛林。让人难以想象的是,有着如此明亮、高亢的嗓音并能将客家山歌演绎得如此出神入化的竟是一个瘦小的外地青年。

    他叫曾宪元,毕业于星海音乐学院,今年28岁,生于汕尾市海丰县一个客家小山村,但自幼在深圳长大。年纪轻轻的他目前已经在广州创办了一间声韵音乐特训中心,兼嘉应学院电脑音乐专业的客座讲师。他每个月都得两次驱车五六个小时,往返于梅州、广州之间,旅途的劳累可想而知。有人不禁感到疑惑,他这么不辞辛苦地到梅州讲学,到底为了什么?为了钱吗?据了解,在广州,电脑音乐有着很大的市场,授课的时薪是梅州的三倍多。为了名吗?他同时还是中央音乐学院远程音乐教育学院的特聘教师,同时还获得了首届闽、粤、桂、赣山歌大赛银奖,岭南民间文化艺术节金奖等多个奖项。那到底是为什么?

    曾宪元道出了谜底:“是山歌,是山歌的魅力!”


http://www.meizhou.cn/comm/NewsImages/M/0611/03/f2f37e3d0ece4549ae6fae93723a0f8c.jpg


                        曾宪元在表演客家山歌。

    初次接触,与山歌结下不解之缘

    2004年,曾宪元随南国艺术学院的高级顾问刘庆棠教授到梅州采风,在兴宁、大埔等小山村,曾宪元第一次接触到梅州最原生态的山歌。在丛林中,在溪水边,原始而充满野性情怀的山歌号子让曾宪元流连忘返、热血沸腾。虽同是客家人,但因为自小随父母出外,却对客家文化接触甚少。也许是与生俱来的认同感吧,他从小就对客家文化非常感兴趣,尤其是客家山歌,甚至到了痴迷的地步。但由于条件的限制,他只能接触到一些广州地区流传的新山歌。而今,终于亲身听到了梦寐以求的山歌,怎不叫他热血沸腾?

    回广州的时候,曾宪元跑遍了梅州的音像商店,将能够搜到的客家山歌搜罗一空,又托人买了一些著名山歌大师的CD,将行李箱塞得满满的,方才满意地启程。

    自此,每天晚上他都要听上一首客家山歌才能入睡,还将CD上的山歌拷成MP3,随时随地地学习。有时候,参加一些广州地区的表演,回来后他也会唱上一首山歌。但因为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他这个时期唱的还是普通话版的新山歌,对于旧山歌,他怕唱得不好,给它抹黑,很少唱。

    为学山歌,只身来梅讲学

    今年三月,曾宪元应邀到嘉应学院讲学,担任该校音乐系《电脑音乐制作》的客座讲师。面对突如其来的邀请,曾宪元陷入两难之中。一方面,如果能来梅州讲学,哪怕一个月只有两次,也能更好地学习客家山歌;另一方面,自己的特训中心还有大批的事务要忙。最后,经过深思熟虑,曾宪元还是决定到梅州来,寻找他的客家山歌。

    每个月,每隔10天,曾宪元就会到梅州来上了一星期课后,再回到广州,周而复始的生活有些单调却也充实。在梅州,他的生活除了上课,还是上课。不同的是,除了给学生们上课,他还自己上课。刚到嘉应学院时,他意外地发现,著名的山歌大师汤明哲竟然是音乐系山歌班的客座教授,同班的还有许多梅州山歌界的人士和爱好者。这一发现让曾宪元兴奋得好几天没睡好觉。从此,他成了山歌班里最勤奋的学生。

    由于自小在外面长大,虽然也会说一些客家话,但已经是多种语言的混合体,因此曾宪元平时都不大敢说客家话,担心一开口就会被人笑成不伦不类。然而,要学正宗的客家山歌,语言和发音很重要,为了学好它们,曾宪元下了不少功夫,也吃了不少苦头。每次上课,他都把汤教授讲课的内容和唱的山歌用MP3录下来,回到教师宿舍再仔细揣摩,认真模仿。他甚至把自己唱的山歌也录下来,拿给老师和同学听,让他们多多指出不足的地方。而今,曾宪元唱起客家山歌来,娴熟有余,韵味十足。再也没有人取笑他发音不准或吐字不清了。汤教授对曾宪元更是赞赏有加,曾表示要推荐他到国外演出。

    据了解,最近我市推出的新山歌中,其中一首《月光光》便是交给曾宪元负责配排和制作。曾宪元感慨地说:“这对我是一次很好的机会,也是对我工作的肯定和信任。客家山歌源远流长,我现在学到的还只是皮毛,但我会继续努力,学习和发扬客家山歌的精髓。”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嘉院客座讲师曾宪元热爱客家山歌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