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社会建设不断加强 幸福河源加速推进
河源:社会建设不断加强 幸福河源加速推进2011-11-28 11:56:15 新闻来源: 河源日报核心提示 2008年11月,市委书记陈建华撰写并在本报发表《公园城市构想》,提出了建设“公园城市”、“万绿水城”的构想。如今,随着“公园城市”战略的逐步推进,一批立足自然,着眼生态,结合人文、地理、历史等建设出来的公园精品、小游园和街头绿地、绿道,让市民生活在“不出城廊而有山水之情趣,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雅致”的美好家园中。
公园城市建设让市民有了更多休闲佳地,而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则让市民的身体健康有了更多保障。
2009年,我市医改序幕开始拉开,用“小财政”撬动“大医改”,开出3张“处方”, 缓解“看病难”、“看病贵”。大刀阔斧的医疗改革,显现出可喜成效。据统计,2010年,我市人均期望寿命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时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是一个全国性难题,而河源交出的答卷是:今年1-8月,我市有9463名2010届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达98.1%。自2008年以来,我市连续4年由市委书记、市长组团赴华南师范大学举行河源籍大学毕业生座谈会暨教师现场招聘会,分管人事、教育的副市长及市教育局局长等官员全程参与,此举在全省尚属首创。
“十一五”时期的5年,是我市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的5年,是社会建设活力迸发的5年。各级政府把越来越多的财力用于改善人民生活,涉及交通设施、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领域,其中2010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中民生支出比2005年增加2.2倍,年均增长26.4%,有力推动了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5年来,市区农贸市场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一批农贸市场改造或建设,之前“脏、乱、差”的市场如今已被市民拿来和超市相媲美,科学合理的布局,更让市民在家门口就可以买到菜。
5年来,我市借企业的“东风”,既促进企业的高速发展,又保证务工人员对岗位的需求。2008年至2011年8月,河源累计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92.8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27.6万人,在全省每年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考评中名次靠前。
5年来,城市公交的发展让市民津津乐道。目前市区共运行公交车131辆,公交线路21条,线路覆盖大部分中心城区,基本能满足大部分市民的出行需求。
5年来,一批批经适房的推出让不少市民一展欢颜,而今年,我市新建保障性住房将达到5469 套,其中经济适用住房 644 套,廉租住房545 套,新增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178 户,公共租赁住房2558 套,棚户区改造1544 户。
http://www.hyorg.com/uploadfile/article/uploadfile/201111/20111128115642443.jpg 河源文化广场一角。未来,中心城市和周边地区将有30个公园,它们与城市街头的小公园、绿地连成一体,共同组成“城中有园,园中建城,城在园中,人在景中”的“公园城市”。
http://www.hyorg.com/uploadfile/article/uploadfile/201111/20111128115643154.jpg 去年3月29日,陈建华等市领导在华师大招聘会现场为河源籍学子加油鼓劲。2007年至2011年,我市共赴华师大举办4次招聘会,均由市委书记或市长亲自率队揽才,共引进了1000多名高素质教育人才。
http://www.hyorg.com/uploadfile/article/uploadfile/201111/20111128115644235.jpg 市妇幼保健院新院。2006年启动市人民医院新院建设以来,河源又重点改造了市中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均按三级医院规模建设,总投资额近5亿元。
唱响“公园城市”梦想 幸福,其实有时可以很简单:周末,和亲友或爱人去逛公园吧!几年下来,市民不知不觉就发现身边的公园多了起来。先是梧桐山公园、笔架山公园,如今客家文化公园第一期又正在火热建设之中。
2008年11月,市委书记陈建华撰写并在本报发表《公园城市构想》,提出了建设“公园城市”、“万绿水城”的构想。今年1月,市五届人大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河源市公园城市专项规划》。如今,河源正向“公园城市”挺进。笔架山公园和梧桐山公园是我市打造“公园城市”的一个开始。2010年9月16日,改造后的笔架山公园和新建的梧桐山公园正式开园迎客。
梧桐山公园海拔335米,占地面积近3000亩,项目总投资约3400万元。该公园以青山碧水、奇山异草、溪流湖沼为主体,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发展理念,巧妙结合了客家文化、园林文化、人文历史和现代文明的文化特色。在梧桐山公园,沿登山道而上,可见3处观景平台,可以不同层次向远方眺望景观。而站在山顶,极目远眺,市高新区、东江商贸物流城、老城区、新丰江大坝、东江教育城、东源县城,整个城市景观尽收眼底。
据了解,在我市目前的规划中,未来,中心城市和周边地区将有30个公园,这是公园城市的“骨架”,它们与城市街头的小公园、绿地连成一体,共同组成“城中有园,园中建城,城在园中,人在景中”的“公园城市”。
“骨架”公园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与市民日常生活贴近的城市公园,比如客家文化公园、东江文化公园、恐龙文化公园以及新确定的华南城市公园等;二是郊野型公园,比如梧桐山公园、笔架山公园;三是风景区公园,包括越王山公园、桂山公园、东江画廊公园等。
公园城市到底是什么模样呢?《河源市公园城市专项规划》提出了“一环、二轴、多点、网络化”的空间布局。一环,即桂山、梧桐山、笔架山等城市外围绿地构成的环城生态绿地;二轴,即东江、新丰江滨江岸线组成的以景观、休闲、旅游、生态为主的城市景观轴线和生物通道;多点,即镶嵌于城市中的大型“骨架”公园;网络化,即以河流绿化带、道路防护林网、林荫大道等“绿色廊道”为脉络,以休闲公园、花园、小游园为节点的网络化绿地。
正在动工建设的客家文化公园无疑是我市公园城市战略中的重头戏及龙头项目。客家文化公园一期占地45 公顷,主体建筑为图书馆、博物馆、观景阁,均位于公园主轴线上。按规划,公园将在东南西北开设5个出入口,其中南面为主入口,公园内规划有自行车道和完善的人行系统。为解决永和路的主入口交通问题,设计方将采用永和路局部下穿,并在南端设置交通岛,在交通岛上建设人行道的办法。
站在公园山顶看到的风景特别好。往南可以看见笔直的中山大道直连到新丰江边,把城市分成两块;西北方向则可以看见造型奇特的望郎回山,巍峨耸立;往东和往西看,则是秀美的城市风光。据了解,公园的一期入口广场、历史阶梯等项目有望在明年春节前完工。“在清澈的湖畔,和家人或情侣一起漫步;沿着历史阶梯,观赏一路丰富多彩的客家文化;将自己置身山顶,展开双臂,仰望或俯视都会有不一样的风景……这是许多市民对客家文化公园的畅想。而这种畅想,在不久的将来就会成为现实。
“公园城市”的梦想之树,现已开始抽枝开叶,渐渐鲜活。
“小财政”撬动“大医改” 公园城市建设让市民有了更多休闲佳地,而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则让市民的身体健康有了更多保障。
有健康,才有小康。道理人人会讲,但真正面对“看病难”、“看病贵”这个堪称尖锐的难题时,可谓满眼荆棘,尤其是在河源这个经济欠发达地区。正如市长彭建文所强调的,唯有坚定信心、明确任务、攻坚克难……用“小财政”撬动“大医改”。
那么,怎样用“小财政”来撬动“大医改”?河源给出的“药引”是“优势医疗资源的培育”。
自2006年启动市人民医院新院建设以来,河源又重点改造了市中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均按三级医院规模建设,总投资额近5亿元。
优势医疗资源的培育仅仅是“药引”。缓解“看病难”、“看病贵”,河源真正开出的第一张“处方”是构建四级医疗网络,以市3所大型医院为龙头,建成市、县(区)、镇、村四级医疗机构。简单说,就是让市民“小病家门口治,大病有地方治”。
第二张“处方”是保障。今年,河源继续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等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建设,其中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参合率目前已达98.9%,基本实现了对全市的覆盖。不仅参合率大幅提高,补助标准、补偿水平也水涨船高。2011年,我市各级政府再次提高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的补助标准,医疗费用报销封顶线也由8万元提高到了10万元。
为更好地保障残疾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今年年初,河源把残疾人康复项目纳入了医保报销范围,逐步将符合规定的残疾人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范围。下岗工人黄伟斌每月都要到社保部门领取医药费报销金。54岁的他,不幸患上了尿毒症,每周要到医院做两次透析,每次600元左右,加上一些常规药物,一个月下来仅医药费就要5000元左右。幸亏他参加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住院费用和门诊费都可以报销。黄伟斌对记者说:“要不是参加了医保,我连医院的门都不敢进。”
此外,据统计,2009年以来,全市共完成1572例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复明术,对15岁以下人群补种乙肝疫苗,并对农村生育妇女免费补服叶酸和对农村生育妇女住院分娩给予补助……
第三张“处方”是管理。医生医德差、看病贵、药价虚高,怎么办?河源给出的办法是一面倡导医德医风建设,一面大力查处,一面大力完善医疗机构和医疗资金的管理,三管齐下。效果可谓立竿见影。据统计,今年5月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急)诊次均药费同比下降了15.41%,住院次均费用同比下降约13.71%,病人药物费用占医疗总费用的比例逐渐下降趋势明显。
大刀阔斧的改革,显现出了可喜的成效。据统计,2010年,我市人均期望寿命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全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5.34‰,婴儿死亡率4.17‰,均比“十五”期末有较大幅度下降;儿童保健管理率92.52%,妇女保健管理率95.74%,住院分娩率92.56%,均比“十五”期末有较大幅度提高。
4赴华师招聘 政府搭台唱戏 “就业戏”不好唱,何况是“就业大戏”!河源有何高招?
10月13日,河源中学。新任高一语文教师梁伟正在授课,但在几个月前,她还是一名在校生。梁伟系出名门——暨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她与河源结缘源自我市第4次赴华南师范大学举行的招聘会。
由市教育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自2008年以来,我市连续4年由市委书记、市长组团赴华南师范大学举行河源籍大学毕业生座谈会暨教师现场招聘会,分管人事、教育的副市长及市教育局局长等官员全程参与,此举在全省尚属首创。4年来我市共拿出2000多个编制面向高校毕业生招聘教师,进场应聘人数更是高达近万人次,4次招聘会共招聘教师1000多 人,解决了一大批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而4赴华南师范大学招聘的背后,也隐隐显现了河源在解决就业问题方面的一个核心思路——“搭台唱戏”。至于这个“台”怎么搭、“戏”怎么唱,也是大有讲究,考究的是政府及各级部门的执行能力和创新能力。以时下全国性难题——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为例,河源交出的答卷是:今年1-8月,我市有9463名2010届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达98.1%。
98.1%是个惊人的数字。河源是怎么实现的?除了林林总总的现场招聘会外,为了大力促进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河源有关部门和高校可谓费尽心思,现场招聘会有了,网上招聘行不行?河源推出了 “网络招聘周”。一周太短?那就推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让各部门都参与进来,牵线搭桥……一系列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专题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仅仅这样,有关部门尚嫌不足,干脆充分利用应届毕业生返乡报到和办理失业登记的契机,启动了高校毕业生实名制信息库建设,对高校毕业生开展政策咨询、就业指导、就业推荐等,实施“一对一”就业帮扶。与此同时,还推出了“以创业促就业”的政策,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实现自主创业,加强对大学生创业的服务指导工作,优化大学生创业环境,完善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组织有创业愿望并具备一定条件的大学生进行创业培训,先后帮助大批大学生成功实现创业,其中龙川县的刘志峰更是荣获了“广东省2010年大学生创业先进个人”称号。
善借“东风”解决就业 单纯“搭台唱戏”尚有缺憾,毕竟就业岗位不可能凭空而来,解决就业问题,根本还要靠发展。河源能提供这么多的教师岗位靠的是大力发展教育的契机,那么更庞大的群体——返乡农民工、外来务工人员、复员退伍军人、大中专毕业生……他们的就业岗位和就业问题怎么解决?河源的解决之道是要善于借“东风”。首先借企业的“东风”,既促进企业的高速发展,又保证务工人员对岗位的需求。据统计,2008年至2011年8月,河源累计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92.8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27.6万人,在全省每年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考评中名次靠前。其次借行业的“东风”、产业的“东风”、园区的“东风”。以东源县为例,该县围绕“城区及乡镇创业孵化基地”和“五大产业群”建设,重点建立以电子加工业、轻纺制衣业、陶瓷制造业、旅游服务业、高效种植养殖业及农产品深加工业为主体的创业导向体系,不断强化创业政策扶持,让企业得以稳步扩张,并围绕这些企业,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培训,扶持企业的同时,引导就业,让就业有更加明确的目标。
更宏伟的规划则是整个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建设。一直以来,河源都在不断完善县区、乡镇(街道)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市直及各县区均设立了人力资源服务市场,99个乡镇(街道)建立了人力资源劳动保障事务所。市、县两级人力资源服务市场与全市“一区六园”紧密衔接,发挥县区、乡镇(街道)公共就业平台作用,及时发布企业用工需求信息,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
一系列“好戏”的出台,赢得阵阵掌声。据统计,今年1-8月,全市新增就业人数35568人,完成省下达全年任务的89%;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1142人,完成省下达全年任务的92%;安置“4050”等就业困难人员就业4973人,完成省下达任务的9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32%,对比计划下降了0.68个百分点。全市就业工作总体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十一五”期间,我市着力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在公共交通、公园建设、市场改造、教育事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为群众解决了一大批热点难点问题,群众生活水平持续得到提高。
■亮点城市公交成风景线
公交车司机蓝师傅是我市第一批公交车司机,见证着我市公交车的发展历程。今昔对比,蓝师傅由衷地感慨,现在的公交车可以说是一道风景线。
1994年,我市首批公交车线路开通时,蓝师傅成为我市第一批公交车司机中的一员,当时的公交车比较简陋,没有空调,一到夏天,车内热得像“蒸笼”。2002年,河源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之际,市区的所有破旧公交车都换上了当时最高档的空调豪华车,蓝师傅负责的5路公交车全程有10余公里,开车的时候不仅可以感受城区的繁华热闹,还可以欣赏郊区的风景。天气炎热的时候,车内有空调。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批为河源公交作出贡献的中巴车变得破旧“衰老”,车子一发动,“屁股”就冒黑烟,已跟不上城市交通快速发展的脚步。有网友称,当时的公交“一脏二乱三差”,一上车摇摇晃晃,车况比较差,公交车数量少,线路不合理……市民对覆盖面广、优质便捷的公交服务的需求日益迫切。市民的抱怨声也渐渐多起来,城市公交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从2004年开始,我市不断调整完善路网与静态交通设施,提高通行能力,打通断头路,改造路幅不协调、通行能力低的城市道路,结合新区、工业区开发和老城改造,完善东环路东线道路;开辟公交专用线路,实施“公交优先”;加强公共停车场与公交场站设施建设;改善交通组织等。
2010年5月1日,市民期盼已久的新公交车终于露面。新公交车的外观可用“美丽大方”来形容——漆面颜色为草绿色,整体造型简洁现代,内设有同步滚动字幕显示报站、全车制冷系统等现代化设施,一举改变之前公交车车型较老、外观陈旧、服务性能较差的现状。在试运营期间,许多市民争相乘坐,对新公交车带来的方便及舒服环境赞声一片。新公交车运营的第一个月平均每天发送的乘客达4万多人次,共发送乘客120多万人次。
随着车辆的更新,“挑剔”的市民对公交服务态度又有了更高的要求。公交公司顺应民意,接连出台措施改善服务,告诫司机尽量避免出现“快进、急刹车”等现象,做到平稳行驶。新公交车运营至今,多数乘客持肯定态度,认为司机的态度大有改观,并能提醒乘客尊老爱幼,在扒手较多的路段,能叫乘客提高警惕保管好财物,这些都是进步的具体表现。
据了解,目前市区共运行公交车131辆,公交线路21条,线路覆盖大部分中心城区,基本满足大部分市民的出行需求。
今年8月,市长彭建文就我市城市公交发展情况进行调研。他指出,公共交通事关民生福祉、城市形象、城市发展后劲以及环保生态建设,要从战略的高度增强公交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要尽快制定河源市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实施方案;加紧编制城区公交的专项规划;加快公交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公交线路网的覆盖面;同时要处理好政府、企业与市民的关系,大力支持公交建设,力争明年“五一”前,让我市城市公交有更好的改善。
市场买菜像逛超市http://www.hyorg.com/uploadfile/article/uploadfile/201111/20111128115644444.jpg 市区永安市场。该市场去年落成,一举解决了长安路西片区及周边民众的买菜难问题。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市区农贸市场升级改造,目前市区共有蔬菜批发市场2个、禽畜批发市场1个、水果冷冻批发市场1个、综合性批发市场14个,基本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菜篮子”市场体系。
李女士现在最关心的事是几时能进驻升级改造后的市区兴源市场做生意。2010年8月前,她在兴源市场里卖鸡蛋等,尽管这个市场相对较好,但由于买菜的人越来越多,而过道窄小,市场内一定时段显得很拥挤,地面卫生也不太好。
兴源市场进行改造期间,李女士等摊主只能在市场外卖菜,她是在市场右侧的小巷里摆小摊,生意受到一定影响,但她并不抱怨。在李女士看来,只有市场环境变得更好,才能吸引更多消费者前来买菜,生意受影响只是暂时的。
如今,兴源市场的改造已进入尾声,看着白色的外墙和里面全新的摊档,李女士盼望着兴源市场尽快投入使用。
2009年,我市开始推动农贸市场建设及改造升级工程。当年5月31日,市区永安、永福2个农贸市场动工建设,永和、兴源、公园3个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启动,拉开了市区农贸市场规划建设和升级改造的大幕。2010年8月12日,新建设的市区永福农贸中心市场开业,干净整洁的农贸市场被群众称为买菜像逛超市般舒适。
王女士家附近有农产品平价商店,但她有时宁肯多走几步路去永福市场,因为那里菜品丰富,挑选余地大,尤其是买菜环境,简直可以和超市相媲美,走在市场里面再也没有之前脏臭的困扰。
截至目前,我市共规划新建和改造升级市场22个,其中新建7个,永安、永福市场已开业,源西市场已动工建设,永丰市场的项目设计方案已获批准,群丰、东城和福星市场建设用地正在协调中;改造升级市场15个,公园、永和、卫星、火车站、城南市场已完成改造,兴源、新江、东埔市场基本完成改造,上角中心街、朱门亭、桥东、埔前市场已动工改造。此外,我市采用农超对接模式,已建成农副产品平价商店37家,其中市区16家、各县21家,今年年底全市平价商店将达50家。
广厦千万间 群众俱欢颜 张先生的单位在市区红星路西边,家现在市区兴源东路,尽管路途远了些,但他心中仍高兴,再远,这房子是自己的,而之前离单位近的房子却只是租的,是别人的。
张先生去年幸运地抽到了经适房,他现在还记得抽到房子打电话告诉妻子时的情形,电话那头传来妻子的话:“我们终于不用再租房,有了自己的家了。”
张先生在一家事业单位上班,工资2000多元,在抽到经适房前,一直靠租房居住。2005年,儿子出生后,妻子便开始有些怨言:工资不高,买不起房子,不能给儿子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张先生听到妻子的埋怨,心中很不舒服,但也只能安慰她。当时房价已升到约2500元/平方米,张先生那点工资供房款后,儿子的奶粉钱都成问题,而妻子又要带小孩无法找工作。
日子就这样过着,房价却是一路猛涨,张先生心里憋得慌却无可奈何,只能祈祷房价有跌的一天。2010年底,张先生达到单位抽经适房的条件,并获得市里抽房的机会。那时,他和妻子开始憧憬着能抽到经适房。果然,张先生梦想成真,第一次抽经适房就“中奖”了。当晚,张先生和妻子带着儿子在外面吃大餐庆祝。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保障性住房建设,以“小财政” 支撑起住房“大保障”的局面。2007 年,我市开始建设廉租房,以解决城市最低收入群体的住房困难。目前,该项工作已取得显著成效。针对近年来逐渐增多的 “买不起房又达不到廉租房租住条件”的“夹心层”,2008 年政府开始研究公租房建设工作,到今年,首批政府直建公租房项目正式动工。市直位于市区西环路石苟坪保障性住房项目,预计明年7 月底前可竣工交付使用,届时将使160 户家庭受益。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我市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不仅进行城市棚户区、垦区危旧房及农村危旧房改造,还要建设公共租赁住房、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尤其是针对贫困群体和新毕业大学生的公共租赁住房、廉租住房,将解决高房价下低收入群体的住房困难问题,帮助中低收入阶层改善居住条件,提高生活质量。
据了解,今年,我市新建保障性住房将达到5469 套,其中经济适用住房 644 套,廉租住房545 套,新增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178 户,公共租赁住房2558 套,棚户区改造1544 户。今年的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 44 个,在市、县政府的强力推动下,各个项目现都在施工之中。而在“十二五”期间,我市将建设各类型保障性住房1.9 万套,利用廉租住房补贴和住房货币补贴以及实物配租新增解决2万户住房困难家庭,市区人均居住面积达到40 平方米,实现家庭住房小康水平。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