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运昌隆文运兴 弘扬正气德艺馨
国运昌隆文运兴 弘扬正气德艺馨
——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的笔记
温竞清
中华文化五千年,曾创造出灿烂文明,为人类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为世人所肯定的。如何在传承和保护的基础上,伴随中华民族的复兴,再现文化盛世,体现中华文化核心竞争力,是我们要回答且难以回避的问题。国运昌,文运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明确指出要“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对外文化交流,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促进文化相互借鉴,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要“增进国际社会对我国基本国情、价值观念、发展道路、内外政策的了解和认识,展现我国文明、民主、开放、进步的形象”,要在“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同时,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胡锦涛同志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始终坚持德艺双馨,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承担起弘扬文明道德风尚的历史责任”。这一要求建立在对文艺规律的深刻认识之上,抓住了德与艺二位一体的辩证关系,是文艺工作者坚守艺术理想、承担社会责任、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指针。因此,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艺工作者责无旁贷。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我们的民族肩负着将五千年文明古国,带入现代化大门、实现全面复兴的重任;我们的党承担着率领13亿人口,在思想文化空前激荡的时代洪流中巍然自立、走向富强的使命。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要想在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有所作为,首先要充分认识当代中国文化的特征内涵,进一步学习和理觧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精神实质。那么,当代中国文化的特征是什么呢,当代中国文化是当代中国现实与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是帮助国际社会认识和理解当代中国的最佳载体。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加快推动当代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是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实现文化强国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当代中国文化是在继承、弘扬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在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广泛吸收和借鉴外来优秀文化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发展而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其发展动力是改革开放,发展主线是“三个面向”,即“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目标是民族复兴。当代中国文化主要呈现出如下鲜明特征:当代中国文化是传承的文化、是发展的文化、是包容的文化、是和平的文化。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绵延不绝、生生不息,是当代中国文化进步发展的深厚根基。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本质特征。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到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学发展观,这些思想都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不断创新的结晶,为传统中国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兼收并蓄、包容百家体现了当代中国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当代中国文化始终坚持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同时面向世界,坚持尊重文明的多样性,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平等交流,互相借鉴,创造并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开放包容的民族形式与民族风骨。从传统文化到现代文化,从民族文化到流行文化,我国各种文化和谐共生、相互影响、融合发展,显示出当代中国文化开放包容、海纳百川的胸怀。中国文化是崇尚和平的文化,中国和平发展道路构成当代中国文化的重要内涵。当代中国文化追求和谐文化,反对冲突文化、暴力文化、强权文化,坚持对内构建和谐社会,对外推动构建和谐世界。在当代中国,无论是科学发展的观念、和谐社会的目标,还是改革开放的道路,都是中国文化和谐精神与中国人民和平愿望的集中体现。和平发展的当代中国文化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赢得各国人民的赞赏。在继承、发扬、学习、借鉴的基础上,当代中国文化通过尊重差异、包容多样、鼓励创新、宽容失败,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与时俱进,开拓进取,以宽阔的视野、博大的胸襟和包容的气魄,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发展道路。
今天,我们在学习六中全会《决定》文献精神时,首先要认真领会全会《决定》提出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的深远意义和现实意义。六中全会《决定》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总纲领,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说得好:“建设文化强国,形成民族的强大凝聚力。一个民族国家若一盘散沙,没有凝聚力,绝对不是一个强国。因此,要建设成一个强国,不仅仅要有强大的经济基础和科技力量,还要有强大的文化力量。改革开放以来,一方面社会活力大大增强,另一方面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动,一个多元的社会已经呈现在我们面前。这种多元性不仅表现在利益上,而且表现在思想上。所以,中国13亿人的思想文化出现了多样性、选择性、多变性等一系列新特点。在这种情况下,怎样使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增强,这是我们现在碰到的一个难题,也是我们要解决的课题。所以,要建设文化强国,首先就是要通过文化来整合整个社会,以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建设文化强国,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很快,但是新阶段有许多难关需要我们去攻克,有许多社会矛盾需要我们去化解。这个时候尤其需要一种精神的动力和智力的支持。所以,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文化强国,就是要用文化来更好地为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因为文化是经济、政治、社会的反映,又可以反作用于经济、政治、社会。所以,建设文化强国是为了更好地推动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发展,全面实现我们的现代化目标。现代化是我们几代人梦寐以求的追求,要在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到2050年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仅取决于经济的发展,而且越来越取决于文化的发展。建设文化强国,是要在全世界面前树立一种全新的形象,增强我们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中国从鸦片战争以来,一直被人看不起。所谓的“东亚病夫”,不仅仅指的是我们的物质条件差,而且指的是我们的文化素质差。所以,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中国人大批走向世界,这是一件好事。但是如果我们的国人在国际经济政治和文化交流中表现出不文明,留给世人的就是一种不佳形象。这种情况下,怎么让人看到一个大国、强国形象呢?所以,我们建设文化强国,从总体上讲也是为了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建设文化强国,归根到底是为了造福我们的民族和人民。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能够不断向前发展,就是因为我们血管里流淌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但是,血液是要更新的,否则就不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也不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所以,建设文化强国就是要“造血”,造一个新鲜的血液,给我们这个民族增添新的力量。这个新的力量,归根到底就表现在我们中国人思想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上。这是我们中华民族一个最大的福祉”。只有深刻认识和领会以上战略意义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把握发展规律,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中文艺与社会、文艺与人民、文艺与时代的关系。科学发展需要建设文化强国。科学发展必然要求文化的发展。科学发展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的全面发展。毫无疑问,没有文化的发展就不是科学的发展。科学发展观空前地突出了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没有文化的发展繁荣,就不是科学发展。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因此要以文化人,引领时代风气之先,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文化的特征和内涵,从而更好地承担起神圣的使命,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指导文艺实践。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理想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奋勇前进的精神动力。摆脱贫穷落后,争取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儿女世世代代的梦想和追求。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已深深融入我们的民族意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之中,成为各民族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价值取向。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道德是人的基本价值规范,是社会生活安定有序的基石。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全面系统、准确通俗的表达,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全体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得失、作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和谐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当代文艺的重要内容。
当今时代,文艺家作为公众人物的社会影响越来越大,所担负的社会责任也越来越重。可是,在深刻变化的社会转型期,思想观念多样多元多变,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文化创作生产中低俗媚俗、一切向钱看、脱离现实生活等问题,这是文艺工作者必须面对的时代场景。如何实现文艺的社会价值,净化心灵、烛照前行,这是文艺工作者必须回答的时代命题。坚守崇高艺术理想,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坚持正确文化立场,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把积极的人生追求、高尚的情感境界、健康的生活情趣传递给人民,弘扬人间正气、塑造美好心灵,是当代中国文艺工作者的立德之要、立功之基、立言之本。胡锦涛同志号召广大文艺工作者“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承担起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放歌的历史责任”,为新时期文艺创作指明了正确方向。“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永远同人民在一起,艺术之树才能常青。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证明,什么时候坚持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就能创作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完美统一的优秀作品,社会主义文艺就会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什么时候偏离或忽略了“三贴近”,文艺作品就苍白无力、枯燥无味,社会主义文艺的生机就会缺氧乃至窒息。所认,在价值理想上,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力求文艺作品以真善美的力量和形式,揭示和传播引领社会进步的思想观念,推动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在现实生活里,要坚持以国家发展和民族进步为念,把艺术创作融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奏响时代主旋律。在个人追求中,要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倡文以载道、以文化人,更好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中华文化大发展和大繁荣的良好气候与丰厚土壤已经形成。面对新形势新挑战,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进一步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的凝聚力、影响力和感召力,正成为当代中国文艺工作者的新使命。
放眼历史发展的长河,文艺始终都是一种特殊的力量,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激励人民前进,引领社会进步。文艺如水,柔弱却坚韧,它能春风化雨穿透人心,鼓舞人、激励人、涵养人、凝聚人。在战争年代,文艺是一支轻骑兵,文艺工作者被称为不拿枪的战士,因为文艺也能唤起工农千百万,激励军民斗志昂扬、奋勇杀敌。在和平时期,文艺是人们心灵的港湾、精神的家园,文艺工作者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因为文艺陶冶人们的道德情操,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历史经验证明,高扬先进文化的旗帜,文艺就能始终激励人民前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坚持“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实践“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显得更为迫切,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放歌,愈益成为广大文艺工作者需要不断唤起和坚守的文化自觉。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放歌,意味着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自觉把人民满意作为最高标准,自觉把“三贴近”作为文艺创作的重要原则。一个文艺工作者能走多远,关键在于能否立足服务群众的基点和归宿,站稳群众立场,增进群众感情;一部文艺作品能有多大的生命力,关键在于能否把握现实脉动、反映人民心声。
所认,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力求文艺作品以真善美的力量和形式,揭示和传播引领社会进步的思想观念,推动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在现实生活里,要坚持以国家发展和民族进步为念,把艺术创作融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奏响时代主旋律。在个人追求中,要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倡文以载道、以文化人,更好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广大文学艺术工作者要坚持德艺双馨, 弘扬文明风尚。无论是个人品德、职业道德还是理想信念、思想境界,“德”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集中体现,是文艺工作者立身处世之根、人格魅力之本。无论是艺术才华、艺术能力还是艺术思想、艺术风格,“艺”是艺术造诣的集中展现,是文艺工作者成就事业之基、艺术魅力之源。德与艺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唯有德艺双馨,才能使高尚的人品和高超的艺品相得益彰、行之久远,承担起弘扬文明道德风尚的历史责任,文艺工作者一定能在这场关系民族复兴的伟大进军中不负重托、不辱使命,书写下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辉煌篇章。
总之,要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推动文化又好又快发展。要使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不仅仅是宣传文化部门的事,而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任务,是全社会的任务;文化改革发展不仅仅是吹拉弹唱、写写画画,而是内容丰富,直接关系到政治、形象、环境、生活和经济建设;文化改革发展不仅要靠体制内,更要调动和依靠体制外。我们要迅速扭转对文化改革发展的一切不正确认识,正确对待娱乐文化,正确对待外来文化,正确对待历史文化,各级领导应当加以重视,加以引导。把思想统一到党中央关于文化改革发展的决策和部署上来。文化自觉,更要求头脑清醒。抓文化发展,要从实际出发,研究和尊重客观规律。想当然,拍脑袋,只凭主观愿望,不顾客观条件,乱上文化项目,是一厢情愿,是盲目蛮干,是可怕的“文化大跃进”。文化发展,拒绝头脑发热。抓文化发展,要有自己的创意,文化是最需要创新的;抓文化发展,要珍爱资源,要立足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拒绝破坏文化和自然资源;抓文化发展,要重视内容健康。文艺工作者更要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生动形象地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推动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要大力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生动反映家庭亲情、人间友情和社会真情,讴歌真善美,让人们在艺术享受中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引导人们努力营造新型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在创作过程中,要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放歌,意味着把人民作为表现主体、服务对象,着力歌颂人民生动实践、展示人民精神风貌,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走到生活深处,走进人民心中,从人民群众的火热生活中挖掘素材,从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中提炼主题,从人民群众的审美需要中汲取灵感,创作才有不尽的源泉、无穷的活力;说群众想说的话、讲群众能懂的话,作品才会雅俗共赏、深入人心。波澜壮阔的改革进程,民族复兴的时代主旋律,呼唤着文艺有更大的繁荣发展,也为文艺繁荣发展提供着丰沛的动力源泉。
面对难得的历史机遇,我们激情满怀。伴随着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广大文艺工作者开拓进取,奋发有为,一定会推动社会主义文艺取得更大发展和繁荣,我们必将迎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更加辉煌的未来!有理想有抱负的文学艺术工作者都要奋力担当起时代赋予的使命,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大力发扬创新精神,努力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正是:国运昌隆文运兴,喜催号角启新程。春风逐浪传诗意,盛世推波送画情。美德弘扬強国曲,科学发展富民生。中华自古多才俊,正清和爱写善真。
2011年12月4日于深圳紫竹斋灯下
笔者电话:137 9825 2692
QQ邮箱:1624652922 @qq.com
http://bbs1.people.com.cn/posts/06/D1/A9/1A/A114403610.jpg
http://bbs1.people.com.cn/posts/06/D1/C0/31/A114409521.jpg
古 风
文化強国斯大同
温竞清
神州金龙腾时空,
美德新风五星红。
蓬勃生机百花放,
科学发展万事通。
诗韵精深佳篇欣,
艺苑繁荣春潮涌。
中华传统耀寰宇,
文化強国斯大同。
http://bbs1.people.com.cn/posts/06/D1/FF/04/A114425604.jpg http://bbs1.people.com.cn/posts/06/D1/FE/E1/A114425569.jpg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