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清代的客籍實業家 廣泰成墾號---黃南球
《台灣通史》卷35的<貨殖列傳>------黃南球自從漢人入墾台灣以來,拓土闢園、經營貨財,以致揚名顯貴者不在少數,然而在連雅堂《台灣通史》卷35的<貨殖列傳>裡,卻僅僅列了陳福謙、李春生、黃南球三人而已,頂多也只再兼述他的岳父沈鴻傑,人數之少,連5隻手指都數不滿。為何如此呢?從連雅堂的前言,可以窺知一二:
「台灣為農業之國,我先民之來者,莫不盡力●畝,以長育子孫,至今猶食其澤,而經營商務,以操奇贏之利者,頗乏其人;以吾思之,非無貨殖之材也,政令之所囿、官司之所禁,雖有雄飛之志,亦不得不雌伏國中,以懋遷(交易)有無而已。」
他的意思是說,台灣並非沒有產業經營人才,而是受到政令限制和官府的束縛,讓人難伸其志。
其實《台灣通史》的〈商務志〉裡也說到,台灣「商務之盛,冠絕南海」,所以,能擺脫政府監視、突破政令緊防,而「多財善賈,雄視市鏖」的產業台灣人多矣!雖然有人批評「無商不奸」,但他們各逞其能,創造「台灣經濟奇蹟」,因此還是有記傳的必要。
清治台灣的初期,政令僅及於台灣縣(今台南)與附近地方,直到 1721(康熙60)年朱一貴事件平息之後,台灣增設了彰化縣及淡水縣,理番和開山、拓墾事業才開始趨向積極。18世紀初,台灣中部的移民漸增,有從南部北上的大墾戶,也有從唐山來的「新移民」。泉州人施世榜和客家人張達京是當時中部地區的拓墾代表人物。其中,施世榜引濁水溪興築施厝圳,灌溉境域有八堡之廣,占彰化平原大半;而張達京與岸裡社土官潘敦仔簽訂「割地換水」合約,取得土地,並結合當地大墾戶,引大甲溪建築葫蘆墩圳,灌溉台中盆地。
其後,「唐山過台灣」的移民潮以乾隆年間最盛,桃竹苗的拓墾便是在這個時期。其中,姜秀鑾和周邦正等閩粵族群合組「金廣福大隘」,一同開發北埔,立下族群合作的典範。晚清時,與北埔姜家聯合組成「廣泰成墾號」的黃南球,則是開發苗栗內山的功勞者。
後山蛤仔難(今宜蘭)的開拓,漳州人吳沙的居功甚偉。他招募閩、粵移民千餘人前去後山開墾,因此有「開蘭第一人」的美譽。
板橋林家和霧峰林家是台灣鼎族。其中,北部「林本源」家族的開基人是林平侯,他原出身米店學徒,後來自立經商發財,置田買地更是富上加富,林家年收租穀40餘萬名,富甲北台。中部林家的崛起,源於帶領台勇抵禦太平天國革命軍的林文察,但將家業發揚光大的,則是率領鄉勇拒抗法軍侵台的林朝棟,他在劉銘傳犒賞下,獲全台樟腦買斷權。
樟腦、茶、糖,合稱「台灣三寶」,是外銷名產。清末茶葉產銷的據點在台北大稻坑,當地兩位茶商李春生和吳文秀都是具有國際觀的商人,李春生還是位思想家,而吳文秀則是中國革命的贊助人。
[ Last edited by andrew on 2004-5-7 at 22:09 ]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