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一家亲 发表于 2011-10-7 12:58:54

邹富明的艺术和人生


时间:2011-10-5
http://www.jyrb.net.cn/upfiles/image/img20111005/20111059216941.jpg邹富明的人生与艺术有着不解之缘。通讯员 摄
国庆长假期间,揭阳楼有两个引人注目的书画作品展览:一个是周贵容先生向市政府捐赠的《中华情》书画作品展览,一个是邹富明先生向市政府捐赠的书画作品展览。邹富明先生的捐赠展包括他自己创作的作品和他收藏的书画作品。上述两个展览都为揭阳的国庆节平添浓厚的喜庆气氛和文化气氛,为揭阳人民提供一个不可多得的艺术欣赏机会。
对于邹富明先生,揭阳人民是并不陌生的。
艺之仆
徜徉于邹富明先生书画作品展览的厅堂或者翻开他的画册,立刻会为他所营造的独特艺术氛围所感染。他的游虾,纸上海韵,笔底乾坤,千姿百态,呼之欲出;他的荔枝,枝奇叶茂,浓墨重彩,斑斓绚烂,富贵气象;他的梅花,清新典雅,热烈奔放,远离孤傲,充满喜庆;他的书法,清新俊逸,灵动娟秀,擅长行草,颇见传统;他的诗词,也很有功力,题咏写款,信手拈来,贴切有味……由于他诗书画皆兼,他的画便有了鲜明的文人画的特质。与传统文人画不同的是,他的心里充满阳光,画笔之下,总是花香鸟语,朗朗乾坤,画风温馨祥和,洒脱豪迈,没有愤世嫉俗,没有孤高不群。他是一个乐观的艺术家,也是一个达观的艺术家。
对于绘画,邹富明本算不得科班出身,然而他对艺术着迷。1965年,他毕业于北京对外贸易学院,分配在第一机械工业部工作,翰墨丹青,是他另一个心灵天地。他的画室叫“三余堂”。他是这样解释“三余堂”的:“此生有味在三余。三余者,即工余、饭余、睡余也。”
“三余”的邹富明,文艺底子打得深厚。他自幼喜欢绘画,爱好古典文学,从小学、中学、大学一直到参加工作,四书五经六艺、稗官野史、名著典籍,始终是他的最爱,一有机会到外面转一圈回来,除了刷新了他的写生本,还必有沉重的一包书。在“文革”中,他成了年青的“走资派”,灵与肉都受了伤害,但艺术可以疗伤,鲁迅不也曾“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吗?他沉浸于丹青翰墨之间,低吟浅唱,自得其乐。深厚的文学修养,矢志不渝的自学砥砺,加上在北京广交画界朋友,他的艺术造诣日深。邹富明之于“三余”,只有艺术追求,没有功利,每当他完成一幅经过精心构思的作品,钤上一枚“三余堂”的闲章,心里那份舒心和惬意,自是一般人难以体悟的。他成年累月地在“三余堂”或用笔墨挥洒着心血,或与友人切磋艺术,创作渐次进入佳境,收获日丰,却从没有想过将其推到市场去鬻以名利,那些作品,只用来送人和收藏。然而,有麝自有香,不用大风扬。1993年,他参加由中国首任驻美大使柴泽民率领的中国书画名家考察团到东南亚进行艺术活动,一幅《唐人诗意》获北京国际铜奖,并获得中国知名艺术家、世界铜奖艺术家称号;在台湾、日本等地举办个人画展时,作品被藏家扫购一空,受到当地媒体的热捧,《唐人诗意》、《南山荔枝颂》、《游虾图》等作品,更是博得好评如潮。
1979年,邹富明成为北京第一批调往深圳经济特区的人之一,参与创办招商局蛇口工业区的工作,后来又担任了蛇口文化公司总经理的职务。他说:“到蛇口以后,我才真正开始搞艺术工作。”他成为蛇口新时期文化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他悉心研究了蛇口的地方历史文化,主编了文史散文集《蛇口古今情》;他主持修建了赤湾古炮台,延请雕塑家唐大禧在那里铸塑了一尊威风凛凛的林则徐铜像;他一边撰写了洋洋万言的历史论文《广东人民为什么怀念宋少帝》,一边主持在蛇口营建了一个宋帝昺陵园。所有这些,都为深圳这个五光十色的现代化城市,发掘了一层历史文化的壮丽。他为四海公园、龙华公园等公共场所题名;为一些大公司、大企业留墨;积极擘划和参与海滨公园海生物动物雕塑群和蛇口兵马俑展览馆的建设;他是蛇口首届书法、绘画、摄影大赛的积极组织者和参与者;他不断地为蛇口书画家中秋联欢笔会、蛇口工业区建区十周年庆典等文化艺术活动奔忙。在蛇口文化建设中,邹富明可谓筚路蓝缕,苦心孤诣。1984年1月26日,在深圳视察的邓小平同志来到蛇口“海上世界”,有关负责同志想请邓小平题几个字,却来不及准备文房四宝,很是着急,大家同时想到一个人:邹富明!然而此时,邹富明正好出差在外,不过最后还是在邹富明办公室找到了砚台和毛笔,于是,历史将永久铭记这一刻:邓小平同志挥毫写下了“海上世界”四个大字,并签上了自己的名字。这件事,也让更多人知道了文化人邹富明。
乡之子
在邹富明各种游虾图中,有不少类似这样的题咏:“少时捕虾冒风雨,如今笔底梦波涛”。一个“梦”字,包含多少深情,多少缱绻!
1938年,邹富明出生于揭阳县五经富大寮村(今属揭西县)。他自小喜欢文学艺术,在揭阳一中读书时,就是一个文采烂漫的好学生。1960年,他考上了北京对外贸易学院,后来在北京工作,但家乡,始终牵绕他春花秋月的梦境。他热爱家乡的一草一木,尤其关注家乡的建设。在计划经济时期,由于他在国家机械工业部工作的关系,家乡一些工业项目的立项、上马,一些特殊物资的供需,都会找他帮忙,而他,只要能办,都为之奔走联系。他那狭窄的住室,往往成了家乡人的接待站,家乡的县委书记、县长等领导去北京办事,经常打一张地铺,睡在他小小的客厅里,或者同他抵足而眠。上世纪七十年代,揭阳县生产的一款葵花牌手表,每块只卖30元,却不是容易得到的东西,当时,谁的手腕上戴有一块葵花牌手表,就等于戴上了一个光环。但戴手表的人大多不知道,这个手表厂落户揭阳,邹富明功不可没。而在家乡,类似这样的与邹富明有关系的“厂”,可不止手表厂一个。
邹富明自从到深圳蛇口工作之后,与家乡的联系更加紧密。他多次回家乡开画展,向家乡赠书,关注家乡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在那时,他就有了将自己创作的书画作品捐给家乡政府的愿望。
1993年那趟东南亚之行,他在马来西亚吉隆坡结识了祖籍揭西的当地侨领、实业家邹顺达老先生。老乡相见,谈得海阔天空。邹富明真诚地鼓励和邀请他回乡投资,支持家乡建设。回乡投资什么呢?文化人邹富明想到的首先是文化旅游项目。他说,揭西的大洋可是个好地方,有珍贵的自然风景资源,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就有英、美、法、德的传教士和商人在那里建别墅,适合建一个高山风景旅游区。这就是今天大洋旅游度假度区的缘起。从1994年起,邹顺达先生投入10亿元,打造了被誉为“中国云顶”的著名大洋风景区。在建设中,邹富明积极辅助,劳心劳力。一次,为了在大洋山崖上布下几个字,他不顾年事已高,爬上高高的崖壁,实地策划,一不小心,从高处摔了下来,伤了脑。从此,他的脑子便慢慢地不好使,到后来,竟至失去了思考和意识,让人们感到巨大的惋惜和遗憾。
今年6月,邹富明先生的夫人曾好英女士经与子女商量,决定将邹富明创作的部分书画作品和部分书画收藏捐赠给揭阳市人民政府,作为在建的岭东美术馆的永久性收藏。曾好英女士说,倘使邹富明意识清醒,也一定会这样做的。
淡泊心
江泽民同志曾为邹富明题字:宁静致远,澹泊言志。这实是邹富明心灵志趣的真实写照。邹富明心地善良,心境开阔旷达,一心追求艺术,却无心追求艺术中的自己。
在北京,他与我国一线知名画家有许多交往,从他保留的部分照片和有关资料中可以看到,刘海粟、赵朴初、黄永玉、娄师白、许麟庐、黄永厚等,或同他合写作品,或为他留下墨宝,或留下一起切磋艺术的照片。不用说,按邹富明的创作水平和客观条件,要成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是容易的,要一个国家一级美术师的职称也不难,但对于这些,他觉得没有比画画本身重要,更没有比做好一个“人”重要。笔者看到过齐白石的小儿子齐良末写给他的一封亲笔信,字里行间,饱蘸真情,表达了他对邹富明的深深感激和敬重。我问邹富明先生的大公子邹少怀,这封信的背景是什么。邹少怀说,那应是“文革”中,齐白石一家遭到迫害,小儿子齐良末更是颠沛流离,与齐良末年岁相仿的邹富明十分同情他,几乎是对他倾囊相赠,一次就接济了他数千元。在当时,数千元是不亚于现今十万元的意义的。
邹富明画好一幅画,很多时候是要题诗的。在一幅游虾图上,他写道:稀里糊涂结墨缘,把笔当歌唱大千,乌纱于我本无份,养鱼育虾作半仙。诗言志,这首诗道出了他“结墨缘”的爱好和“作半仙”的追求,至于说乌纱于他“无份”却未必,只是他志不在此而已。
江泽民同志与邹富明有很好的交情,他们都曾在一机部工作,而且是“室友”。江泽民同志喜爱艺术,许多方面都有很好的造诣,与邹富明甚是谈得来,邹富明作画时,江泽民有时会出现在他的画室里,因此,邹富明收藏了江泽民好几帧墨宝。特别是江泽民同志书写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那首诗,据邹少怀说,那是1987年,江泽民同志已是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邹富明去看他,离别时,江泽民为他题了这幅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饱含了惜别的深情。
有人说邹富明是个传奇,在他意识正常时,有许多故事他不曾说,如今他不能说。其实,我们要了解邹富明这个传奇,又何必让他把所有的故事都讲出来呢?他的品格,他的魅力,是不因他身体的原因而退色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邹富明的艺术和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