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志-方言志》之闽西客家话
本帖最后由 huangvudik 于 2012-11-26 23:04 编辑摘选自《福建省志-方言志》
第六章 闽西客话
第一节 形成与分布
闽西客话是汉语客家方言的一支,主要分布在福建的西部,包括长汀、上杭、连城、武平、永定、宁化、清流等县和明溪县的部分乡、镇及龙岩市部分地区。闽南地区的南靖、平和、诏安县的部分乡镇也有说客家话的,它是闽西客话区的边沿延伸。
客家方言是随着客家先民由中原地区向南迁徙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客家先民原住在河南、陕西、甘肃、山西等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带。晋代以后,中原地区几次社会大动荡,逼使原住在这些地区的客家先民向南迁徙,至长江两岸的安徽、湖北、湖南和江西等地。这是客家先民的首次大迁徙。唐末黄巢起义及其后来五代十国时期的混战局面,使住在安徽南部、河南西南部和江西中部、北部的客家先民,又一次背井离乡向南迁徙。这是客家先民的第二次大迁徙。此次迁徙,有相当一部分客家人来到今福建的长汀、上杭、武平、永定、连城、宁化及明溪等地区,其人数大大超过早先入闽、居住在闽西地区的汉人,他们带来的汉语方言遂成为闽西客话的重要基础。
闽西的长汀,自唐代开始至清代,1000多年间一直是闽西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汀州府始终统辖着这个地区的几个县、市。因此,长汀客话(以城关为代表)自然也就成为闽西客话的代表。
闽西客话内部存在着不少一致性,但在语音、词汇上却有一些差异,有的地区之间通话尚有困难。根据各县、市的差异,我们把闽西客话分成南、北、中3片,即:
中片(长汀片)——长汀、连城
南片(上杭片)——上杭、武平、永定及闽南边界(南靖、平和、诏安)的客话
北片(清流片)——宁化、清流、明溪(部分乡镇)
本章介绍的闽西客话,不论是语音、词汇和语法,均以长汀县城关话为主,也注意介绍闽西客话内部在语音、词汇等方面的差异。附带介绍闽南客话的简况。
第二节 长汀音系
一、声韵调
(一)声 母
长汀话有20个声母:
http://www.fjsq.gov.cn/img/FYZ/278.jpg
(三)声 调
长汀话的声调有5个:
表6-3长汀话声调表
调类阴平①阳平②上声③阴去⑤阳去⑥
调值3324425421
例字三暖寒急古老爱汉大读
说明:上声、阴去、阳去均为降调类型。其区分为,阴去是高降调,上声是中降调,阳去是低降调。
二、单字音表
http://www.fjsq.gov.cn/img/FYZ/279.jpghttp://www.fjsq.gov.cn/img/FYZ/280.jpghttp://www.fjsq.gov.cn/img/FYZ/282.jpg
三、文白异读
长汀话的文白异读现象并不多,下面举例说明。
http://www.fjsq.gov.cn/img/FYZ/283.jpg
四、连读变调
(一)二字组连读变调规律
http://www.fjsq.gov.cn/img/FYZ/284.jpg
(二)长汀话二字组连读变调的特点
1.除阳平+阴去这一格式里,前字阳平调变调后产生新调值22外,其他各种类型的连读变调,不论是前字还是后字变调,均不产生新调值,而是在原有调类的调值间转换。
2.上声+阳去的变调,有些词或短语有两种变调类型,如准备,保护、手镯属一种类型,即阴上→阳平+阳去→上声;又如本事、好食等词或短语既可有上述类型的变调模式,也可有上声+阳去,即都不变调的类型。不过,同一词语如有两种变调模式,其意义未必相同。如“本事”按一类型变调,为“本领”意,按为一类型即都不变调的类型读即有“勇气”义。就是说,阴上+阳去的变调可因采用不同模式面使词语的意义有所区别。
3.阴平调在阳平调和阳去调前变调,余不变调;阳平调在上声调和阳去调前不变调,余均变调;上声调除在阳去调前有一种不变调的模式外,都要变调;阴去调在上声、阴去调前不变调,余也要变调;阳去调在阳平、阳去调前不变调,余皆变调。
4.长汀话二字组连读时不独前字多数要变调,有时后字也要变调。如上声在上声和阴、阳去之后就是。
第三节 闽西客话语音比较
一、声韵调对照
闽西客话七点声韵调对照,皆以城关音为代表。闽西客话内部差异较大,各点声韵调不可能全部对应。本表以长汀声韵调为出发点进行对照,长汀韵母只有30个,而清流、宁化等有40多个,故在对照中可能出现遗漏,也可能有例外现象。
(一)声母对照
表6-5闽西客话声母对照表
例字长汀20声连城20声宁化16声清流20声上杭17声永定18声武平17声
巴包ppppppp
普泡p?pp‘p‘p‘p‘p‘p‘
贫步
门毛mmmmmmm
飞夫fffffff
花红
味屋云vvvvvvv
http://www.fjsq.gov.cn/img/FYZ/286.jpg
http://www.fjsq.gov.cn/img/FYZ/287.jpg
(三)声调对照表
表6-7闽西客话声调对照表
古四声古清浊例字长汀5调连城5调宁化6调清流6调上杭6调永定6调武平6调
平全浊同时阳平
24阳平
12阳平
35阳平
23阳平
22阳平
22阳平
22
次浊南良
清东诗阴平
33阴平
443阴平
33阴平
33阴平
44阴平
24阴平
13
上全浊坐舅
次浊买冷
次浊五野上声
42上声
213上声
21上声
21上声
41上声
31上声
41
清董久
全浊动道阳去
21阳去
35阳去
31阳去
32
去全浊住豆
次浊类夜
清栋四阴去54阴去54阴去13阴去45去声452去声43去声342
入清督百(阳平)(阳去)阴入5(上声)阴入43阴入32阴入32
全浊独白(阳去)(阴去)(阳去)阳入54阳入35阳入5阳入4
次浊益绿有些随清入演变,有些随浊入演变
注:声调用数字代替(1.阴平、2.阳平、3.上声、5.阴去、6.阳去、7.阴入、8.阳入。)
二、共同语音特点
(一)声 母
1.古全浊声母今读塞音、塞擦音的,普通话是平声送气,仄声不送气,而闽西客话一律读为送气清音。如:
http://www.fjsq.gov.cn/img/FYZ/289.jpg
http://www.fjsq.gov.cn/img/FYZ/291.jpg
http://www.fjsq.gov.cn/img/FYZ/293.jpg
三、内部语音差异
http://www.fjsq.gov.cn/img/FYZ/295.jpghttp://www.fjsq.gov.cn/img/FYZ/297.jpghttp://www.fjsq.gov.cn/img/FYZ/299.jpg 本帖最后由 huangvudik 于 2012-11-26 23:08 编辑
第四节 长汀话的词汇语法特点
一、词汇举例
http://www.fjsq.gov.cn/img/FYZ/300.jpg
http://www.fjsq.gov.cn/img/FYZ/302.jpg
二、词汇特点
http://www.fjsq.gov.cn/img/FYZ/304.jpg
这类反切语本在商场或小集团内使用,为的是怕让人听懂。后来传开并流行于民间,成为一种交际语的补充。
三、实词用法
http://www.fjsq.gov.cn/img/FYZ/306.jpghttp://www.fjsq.gov.cn/img/FYZ/308.jpg
四、虚词举例
http://www.fjsq.gov.cn/img/FYZ/310.jpg
五、句法特点
http://www.fjsq.gov.cn/img/FYZ/311.jpg
第五节 闽西客话词汇、语法比较
一、共同词汇语法特点
(一)多数点一致的方言词(这里只取与普通话不同的词汇,个别点不一致或另有其他说法的,在注文中说明。)
1.在普通话和方言都是单音节词:
http://www.fjsq.gov.cn/img/FYZ/312.jpg
http://www.fjsq.gov.cn/img/FYZ/313.jpg
http://www.fjsq.gov.cn/img/FYZ/315.jpg
http://www.fjsq.gov.cn/img/FYZ/317.jpg
二、内部词汇语法差异
http://www.fjsq.gov.cn/img/FYZ/318.jpg
http://www.fjsq.gov.cn/img/FYZ/320.jpg
http://www.fjsq.gov.cn/img/FYZ/322.jpg
http://www.fjsq.gov.cn/img/FYZ/324.jpg
http://www.fjsq.gov.cn/img/FYZ/326.jpg
第六节 长汀话标音举例
一、故 事
http://www.fjsq.gov.cn/img/FYZ/328.jpg
二、童 谣
http://www.fjsq.gov.cn/img/FYZ/329.jpg
附:闽南客话
闽南地区漳州市所辖的平和、云霄、南靖、诏安等4县是闽南话区,但在西部的一些乡镇,大约有20万客家人说的是客家话。这个闽西客话的延伸地带,北部与闽西永定县交界,中部和南部与广东省的大埔县、饶平县毗邻。这一带的客家话既不同于闽西的客家话,也不同于广东梅县一带的客家话,故称它为闽南客话。
闽南客话分布在如下15个乡镇:平和县的九峰镇、长乐乡、崎岭乡、国强乡和大溪镇的大二、赤安、疗安等村。南靖县的梅林乡、书洋乡。云霄县的下河乡、和平乡和常山华侨农场。诏安县的秀篆乡、官陂乡、霞葛乡(1987年从官陂乡分出)、太平镇和红星乡。其中长乐、秀篆、官陂、霞葛是纯客家话乡,境内每个村庄都说客家话;九峰、梅林、大溪以说客家话为主,少数村庄说闽南话;其他乡镇则只有半数或少数村庄说客家话。
下面以平和县九峰镇客话为例列述其语音、词汇特点。
。。。其余请见http://www.fjsq.gov.cn/showtext.asp?ToBook=196&index=154&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