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angchunbin 发表于 2011-6-21 12:40:28

南方网专访广东省委党校教授丘立才

本帖最后由 huangchunbin 于 2011-6-21 12:42 编辑

南方网讯http://theory.southcn.com/rdwt/jchg/content/2011-05/28/content_25553817.htm

 第五届海峡两岸客家高峰论坛将于今年6月在梅州举行,两岸客家历史同根,文化同源,如今交流互往日密。5月27日下午,身为土生土长的客家人,广东省委党校教授丘立才作客南方网嘉宾访谈,担任客家文化讲坛第四期主讲嘉宾,探究梅州与台湾两地的客家文化渊源,探寻两地在文化产业发展上的合作之路。 

 迁台线路:官道与私道
  丘立才表示,客家人真正迁往台湾的时间是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接纳施琅的建议收复台湾后,当时清廷派驻在台湾的部队中有从嘉应州(今广东梅州)征募的客家兵数百人,他们在安平、台南、阿公店服了4年兵役后,复员在滥滥庄(即今屏东县万丹乡附近),按六队编制屯田开垦,"六队"与客家话的"六堆"音相近,所以“六堆”人就是最早的客家人的先民。
  据称,客家人最早渡台有官道与私道两条线路。官道是在粤东北的嘉应州,顺着梅江、韩江南流而下,到达汕头附近的各港口,而后乘船到厦门等待查验,再后渡洋到澎湖列岛的马公等港口候风;再而后向东南行驶,经东吉洋,进入鹿耳门查验;最后由安平登岸,到达府城(即今台南市)附近暂居,然后南下屏东,在高屏溪(亦称下淡水河)东岸及东港溪流域开垦台湾的土地。
  私道路线也是在粤东北的嘉应州(即梅州)顺着韩江来到汕头附近的各港口,绕开查验直接渡过台湾海峡,航行至凤山县的打鼓港(今高雄港)、前镇港、凤山港、下淡水港、东港等港口及琉球屿,再由小船接运登陆,徒步到达目的地。
  为谋生:台湾是客家人飘洋过海首选地
  客家人从中原迁徙到南方的五岭南北,都只能居住在山区。有道是:无客不住山,有山便有客。只要你在广东大地上走一遭,便非常明白这样的情况。客家人和广府人、潮汕人一样都是从中原南迁而来的汉人,只是最早向南迁的广府人先期到了珠江三角洲,其次的潮州人到了韩江三角洲,后迁的客家人只好寄寓在岭南岭北的山区了。
  客家人在山区人口繁衍越来越多,耕地越来越少,生活越来越贫困。于是效仿广府人、潮汕人到海外去讨生活,而飘洋过海、冒大海风浪最小、距离陆地特别是客家人聚居地最近的是台湾,因此台湾成了客家人飘洋过海的首先之地。
  至于社会外部原因那就有很多了,南宋末年,元兵进逼,客家先民从赣南、闽西南再进入粤东的梅州、循州(即隆昌)、惠州,当时户籍有"主"、"客"之分,移民入籍皆编入"客籍",这时候"客家"移民涌入,"客"胜于"主",这就是"客家人"由"客"变"主"的过程,这就是"客家人"名称的由来。
  台湾客家人419.7万占总人口18.1%
  客家人渡台时间要比闽南人迟,台湾平原是易找饭吃的地方,大都由先到的闽南人居住着,只好选择一般人不愿居住的偏僻且有瘴疠的地区,以及靠山麓或较贫瘠的丘陵地开辟垦殖。
  康熙年代,以屏东的下淡水溪东岸近山平原为中心;在高雄、台南、嘉义等地有若干点状的拓植,但人数不多,垦区不大。后来随着客家人的越来越多,渐次移到彰化、台中一带地区。乾隆年代,北移至台北、桃园、新竹、苗栗一带,狭长的丘陵地区。
  根据统计,现在台湾的客家人有419.7万人,占台湾总人口的18.1%,其中最多的就是苗栗、新竹两地约占客家人口的一半以上,苗栗客家人占该县人口67.98%,新竹客家人占该县人口65.5%,桃园客家人占该县人口48.21%,台东、屏东客家人各占该县人口25%,台中客家人占该县人口19%,南投客家人占该县人口14%,高雄客家人占该县人口13%。
  客家人迁移到台湾之后,和当地的原住民、闽南人、外省人一起,共同护卫、开发、建设祖国的宝岛-台湾。先是有由郑成功带领,共同抗击荷兰殖民侵略者的斗争;后是有由唐景崧、丘逢甲、刘永福率领的反对日寇统治,维护祖国领土完整和统一的壮举,客家人都参与其中,尤其是在后的抗倭护台斗争表现更甚。
  客家人在台湾开垦荒地、种植稻谷甘蔗、发展制糖业;在砍伐樟树、提炼樟脑油,到化学合成樟脑;在修筑新竹经苗栗、台中、台南至高雄纵贯北南的铁路建设;在开发台湾东部花莲、台东的种植业;在采伐林木、探勘采油炼油的早期工业;在修建港口、道路、大规模城市现代化建设中都做出了艰苦卓绝的奉献。
  无迁徙无客家:崇文尚武、团结崇正
  丘立才教授将客家人由南迁岭南至冬渡台湾归结为客家人身上的五种精神特质。 第一是迁徙精神。迁徙,是客家文化建立的根基。没有迁徙,就无从有客家文化。但是迁徙不是客家人的专利,迁徙,首先是做客然后再搬家。
  第二是团结精神。这是指内外两方面的团结互助精神。所谓内,是指客家人内部的团结互助精神。所谓外,是指客家人和迁徙地人的团结友好,和睦共处,互助互爱的精神。
  第三是崇文精神。即客家人迁徙到外面去,没有文化还是“打工仔”,有文化就可以从社会的最底层慢慢地上升,而且特别是客家人到了台湾以后,客家人非常勤奋地学习,最聪明的就是丘逢甲,1878年丘逢甲在台南参加童子试,主考官也是客家人丁日昌,见他年纪最小,又最先交卷,有心测试其才学,即把他叫来,以"甲年逢甲子"为上联,让他对下联。丘逢甲知道主考官姓丁,即以"丁岁遇丁公"对之,该年岁次丁丑,考官又姓丁,恰成绝对。考官很佩服他,赐他“东宁才子”之称。丘逢甲1889年进京考取进士后,不愿为京官,回到台湾在宏文、罗山、崇文书院担任主讲,可见客家人崇文精神。
  第四是尚武精神。由于迁徙,出外谋生,就要有强健的体魄,高超的武艺。客家人大都生活在山区,山区打游击闹革命是廿世纪的主旋律,客家人为此做出过贡献。廿一世纪是走向海洋文化的世纪,所以客家人要走向南海,走向太平洋。上山下海扩大活动空间,没有强健的身体是不行的。
  第五是崇正精神。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正宗的祖宗就是中华民族,我们就是炎黄子孙,正统的祖宗、正统的语言、正统的戏剧。崇尚正宗的中华民族老祖宗,继承中华民族老祖宗的语言文化。无论迁徙到何地,不忘中华民族的老祖宗,不忘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化。
  梅州最大的文化产业是“读书” 
  梅州是文化之乡,文化是梅州的第一优势。她的过去、现在、未来都要牢牢记住,院士广场中心线上碑刻《舆地纪胜》内容:"尝谓梅人无植产,恃以为生者,读书一事耳"。读书是梅州的特产,读书是梅州赖以生存的习俗,读书是梅州的传统,一定要继承发扬良好读书的社会氛围。没有读书的基础,就不可能成为文化之乡。
  梅州的童谣:"蟾蜍啰,歌个歌;唔读书,么老婆。么人同你嬲,么人同你坐。一生打光棍,一生单雕哥。""月光光,秀才娘;骑白马,过莲塘。"梅州的习俗:"穷人莫断猪,富人莫断书。"我建议,读书要认字,要认好这个"读"字。
  梅州最大的公园叫“归读公园”,以叶剑英在广州写的诗意:"四面青山列翠屏,松园终老不闲身。会当再奋十年斗,归读阴那梅水滨。"命名为"归读公园"就是让梅州人游园时牢记"读"字。"读"就是买言和卖言。而且买卖不是由头头决定,而是由货贝决定。买言就是买老师的口头语言和书籍中的书面语言,卖言就是将自己的思想智慧通过口语和文章卖给听众与读者。读书不解其义,容易中毒;买言而不卖言,积在身中易腐烂成毒。读了书,不能输;读懂书,才会赢。梅州人卖言最成功的是张资平,通过写小说在上海买了房子。所以,梅州的文化产业最大的就是“读书”,认识读书这个“读”字。
  客家文化要走出“围龙”
  丘立才认为梅州文化要走出"围龙",不仅是地域上的拓展,而且是形态上的开放和创新。2005年2月24日我在梅州市委礼堂为梅州市直副处以上干部所作报告"开放梅州与强国之路",反复强调客家人要走出山区,走出"围龙",反复申明客家人开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反复指明重要的是思想观念的转变与更新。
  他表示,梅州客家文化在思想观念的转变与更新要从三个方面进行。
  一、必须将客家文化中的"革命"传统创新为"改革"精神。改革已有30多年了,但不少人的观念还停留在革命年代。
  二、必须将客家文化中的"吸其精华,弃其糟粕"传统创新为"吸其精华,用其糟粕"的精神。客家人在饮食文化中很重视"吸其精华,用其糟粕"。
  三、必须将客家文化中的"绿色崛起"传统创新为"蓝色崛起"。梅州市实施"推动绿色的经济崛起,建设富庶美丽幸福的梅州"战略没有错。对群众来说是对的,但领导则要有"蓝色崛起"的意识。为什么要创新为"蓝色崛起"呢?"绿色崛起"是陆地文明的象征,"蓝色崛起"则是海洋文明的象征。
  善用糟粕 崛起需要“蓝色” 
  在客家文化走出“围龙”问题上,丘教授提到了须将客家文化中的“吸其精华,弃其糟粕”的传统创新为“吸其精华,用其糟粕”。他作了个比喻,精华是酒,糟粕就是酒糟,客家人就用糟干什么?客家人最喜欢的"三及第汤",即猪肝、瘦肉、粉肠汤加上酒糟为上等靓汤。平常炒青菜,油锅里加入酒糟,其味无穷。有无使用酒糟烹调是判断是否为客家菜的重要标志之一。即使不能把酒糟全部用于客家菜的烹调品,客家人也不会是扬弃的,而是用其作为喂猪的上等饲料,不能扔弃,猪吃了还能长肉,若是弃其糟粕,既污染了环境,又不能走循环经济的道路。
  他同时表示,梅州在实施“绿色的经济崛起”战略时也需要“蓝色崛起”。发展不能局限在山区,眼光要放在世界,要有海洋意识、世界意识,所以要用“蓝色崛起”,要建设海洋文明,走向世界。
  梅州客家人要做到"蓝色崛起",他建议推动修建沪港高铁提案的实施,沪港高铁由上海经浙江杭州(沪杭高铁已通)、诸暨、金华、丽水,进入福建的建阳、南平、三明、龙岩,直下广东的梅州、河源、惠州、深圳,终点为香港,将东海之滨的最大城市上海和南海之滨的最大城市香港连接起来,将亚洲三大金融中心上海、香港、深圳连接起来,将长三角和珠三角连接起来,将客家山区和沿海城市连接起来,再修一条龙岩到厦门,厦门到金门,金门岛澎湖,澎湖到台湾,和台湾的接应连接起来,真正做到同源同根,血脉相连,快捷方便,这是“蓝色崛起”最主要的硬件。
  梅州客家人要做到"蓝色崛起"须擦亮"世界客都"的招牌,按照"世界客都"的规划高标准来建设梅州,按照"世界客都""都民"的标准来提高梅州市民的素养,从硬件、软件的基础上切实建设好"世界客都"。
  梅州客家人要做到"蓝色崛起"须发扬"华侨之乡"的优势,港澳台胞和华侨是"蓝色崛起"的先驱和榜样,也是"世界客都"的桥梁和纽带,不要停留在华侨捐资出钱做慈善事业,更要鼓励华侨共同投资回来建设,双创共赢的局面。我希望梅州能够按照这样去做,这是我个人小小的意见。
  梅州需借鉴台湾客家文化保护经验
  丘立才认为如今把文化定位在产业的位置上是社会的进步,在台湾,行政、事业、企业方面对客家文化非常重视,值得梅州学习借鉴。首先,在台湾行政方面成立与大陆事务委员会平级的客家事务委员会,主管客家文化发展工作。
  2006年马英九任台北市长期间召开了世界客属第21届恳亲大会。2008年主政台湾后,提出"客家文化重点发展区"的战略:一是成立客家电台,把电视台、电台、广播整合起来。二是客家委员会预算要增加,2008年达到16亿新台币,2010年达27.8亿。三是加快客家产业发展,增加资金挹注,产业辅导,区域经济扶助,观光事业等。四是加强客语教学,培养客语薪传师,客家话的家庭教师太少,一个星期一小时客家话教学课太少,要增加到两小时。在台北坐地铁,既有国语、英语,又有闽南话、客家话来报站。
  海峡高峰论坛擦亮梅州“世界客都”牌子
  有网友提出,梅州文化底蕴非常深厚的,但是有欠挖掘,世界客都的名号在外,但并不响亮,梅州挖掘一种区别于其他地区的客家特色来擦亮“世界客都”的牌子。丘教授回应道,丘教授指出,客家地区各有特色。广东河源被称为“客家先裔”,客家人最早南迁到岭南来,当时不叫客家人,叫客家先民,那时候还没有汉人,所以叫客家先民,河源的这个定位是非常准确的。赣州叫客家摇篮,当时还没有形成民系,还是一个孕育的摇篮。而梅州的特色就是文化,就是读书,文化之乡是梅州非常重要的特点。梅州为什么叫世界客都?就是全世界的客家大队伍都是从梅州出发,新加坡的李光耀、李显龙,泰国原总理他信都是从梅州走出来的,参加世界客家大会召开主席团会议时,主席团成员都是从梅州出去的,他们的原籍都是在梅州,所以他们认可的就是客都梅州。
  第五届海峡两岸客家高峰论坛就是要擦亮“世界客都”这块牌子,这次在梅州召开高峰论坛是很有意义的。其意义就在于“高峰”,梅州市的领导还特地到北京邀请了九、十届人大副委员长许嘉璐、国台办主任王毅、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陈云林出席,到台北邀请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还希望能邀请民进党前主席许信良等其他党派高层人物与两岸客家研究的高级专家、教授、学者与会。
  二是参加这个论坛的都是客家的精英,大家相互碰撞起来,有观点才会有智慧的火花,才会有启迪。三是要有高招,他提出希望这次会议能够安排嘉宾到蕉岭县的丘逢甲故居去参观,丘逢甲故居、叶剑英故居是国家级的文物保护单位,参观丘逢甲故居的意义,在于推动祖国的和平统一、推动中华民族的文化教育、推动人民民主的进程。


http://theory.southcn.com/rdwt/jchg/content/images/attachement/jpg/site4/20110528/001e9099c50e0f4ab8f701.jpg 南方网主持人和广东省委党校丘立才教授(右)在嘉宾访谈室。  [编者按]第五届海峡两岸客家高峰论坛将于今年6月在梅州举行,两岸客家历史同根,文化同源,如今交流互往日密。为配合高峰论坛这一盛事的举办,南方网客都梅州频道于5月27日(星期五)下午三点举办客家文化讲坛第四期,主题为“一湾海峡水 两岸客家源”,邀请了广东省委党校教授丘立才担任本期讲坛的主讲嘉宾,探究梅州与台湾两地的客家文化渊源,探寻两地在文化产业发展上的合作之路。
  [主持人] 余锦婷:各位网友大家好!这里是南方网梅州频道客家文化讲坛第四期,第五届海峡两岸客家高峰论坛将于今年6月在梅州举行,为配合高峰论坛这一盛事的举办,我们将举办第四期的客家文化讲坛,这次是以“一湾海峡水,两岸客家情”为主题,邀请广东省委党校丘立才教授担任本期讲坛的主讲嘉宾,以探究客家客家文化和台湾客家文化的渊源。丘教授,跟先我们的网友打声招呼吧。
  丘立才:各位网友,大家好!
  [主持人] 余锦婷:丘教授,您研究客家文化也是有很长时间了,在这个领域是专家,今天我们想聊聊客家文化和台湾客家文化,客家人什么时候迁徙到台湾呢?
  丘立才:客家人什么时候始迁台湾?作为个别人、个别家庭迁徙台湾,哪个年代比较难于考证清楚。但作为大批客家人迁台,是在明末郑成功收复台湾时,其下属将领刘国轩等人及部属都有不少是客家人,但是清廷统一台湾后,则多被遣返大陆原籍。
  客家人真正迁往台湾的时间,就是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接纳施琅的建议收复台湾后。当时清廷派驻在台湾的部队中有从嘉应州(今广东梅州)征募的客家兵数百人,他们在安平、台南、阿公店服了4年兵役后,复员在滥滥庄(即今屏东县万丹乡附近),按六队编制屯田开垦,不打仗了,"六队"与客家话的"六堆"音相近,所以“六堆”人就是最早的客家人的先民。
http://theory.southcn.com/rdwt/jchg/content/images/attachement/jpg/site4/20110528/001e9099c50e0f4ab92602.jpg
丘立才:客家人最早迁往台湾时,有两条道。一条是朝廷规定的官道,另外一条是偷渡到台湾的私道。  [主持人] 余锦婷:客家人迁往台湾最早的是哪条路线?
  丘立才:有两条,一条是官道,一条是私道。
  客家人最早渡台时走的都是朝廷规定的官道:在粤东北的嘉应州,顺着梅江、韩江南流而下,到达汕头附近的各港口;而后乘船到厦门等待查验;再后渡洋到澎湖列岛的马公等港口候风;再而后向东南行驶,经东吉洋,进入鹿耳门查验;最后由安平登岸,到达府城(即今台南市)附近暂居。然后南下屏东,在高屏溪(亦称下淡水河)东岸及东港溪流域开垦台湾的土地。
  客家人也有不走官道,而走偷渡到台湾的私道。路线也是在粤东北的嘉应州(即梅州),顺着韩江来到汕头附近的各港口,绕开查验,直接渡过台湾海峡,航行至凤山县的打鼓港(今高雄港)、前镇港、凤山港、下淡水港、东港等港口及琉球屿,再由小船接运登陆,徒步到达目的地,这就叫私道。
  [主持人] 余锦婷:为什么要私道偷渡到台湾?
  丘立才:因为大陆的人到台湾去是有限制名额的,分到客家人的名额有限,但是客家人要到海外找饭吃的人数越来越多,所以绕开官道,私自到台湾去。
  [主持人] 余锦婷:那么现在客家人在台湾的分布情况是怎样的,客家人在台湾的分布情况有没有一个权威数字发布呢?
  丘立才:客家人渡台时间要比闽南人迟,台湾平原是易找饭吃的地方,大都由先到的闽南人居住着,只好选择一般人不愿居住的偏僻且有瘴疠的地区,以及靠山麓或较贫瘠的丘陵地开辟垦殖。
  康熙年代,以屏东的下淡水溪东岸近山平原为中心;在高雄、台南、嘉义等地有若干点状的拓植,但人数不多,垦区不大。后来随着客家人的越来越多,渐次移到彰化、台中一带地区。乾隆年代,北移至台北、桃园、新竹、苗栗一带,狭长的丘陵地区。
  根据统计,现在台湾的客家人有419.7万人,占台湾总人口的18.1%,其中最多的就是苗栗、新竹两地约占客家人口的一半以上,苗栗客家人占该县人口67.98%,新竹客家人占该县人口65.5%,桃园客家人占该县人口48.21%,台东、屏东客家人各占该县人口25%,台中客家人占该县人口19%,南投客家人占该县人口14%,高雄客家人占该县人口13%。
  [主持人] 余锦婷:您刚才提到现在台湾的客家人是有419.7万人,占台湾总人口的18.1%,这个比例不算低,我们知道客家民系是迁移而成,当时客家人为什么想着要过海去台湾,是否与当时地理、经济和社会等外部环境有关系呢?
  丘立才:客家人从中原迁徙到南方的五岭南北,都只能居住在山区。有道是:无客不住山,有山便有客。只要你在广东大地上走一遭,便非常明白这样的情况。客家人和广府人、潮汕人一样都是从中原南迁而来的汉人,只是最早向南迁的广府人先期到了珠江三角洲,其次的潮州人到了韩江三角洲,后迁的客家人只好寄寓在岭南岭北的山区了。
  客家人在山区人口繁衍越来越多,耕地越来越少,生活越来越贫困。于是效仿广府人、潮汕人到海外去讨生活,而飘洋过海、冒大海风浪最小、距离陆地特别是客家人聚居地最近的是台湾,因此台湾成了客家人飘洋过海的首先之地。
  至于社会外部原因那就有很多了,南宋末年,元兵进逼,客家先民从赣南、闽西南再进入粤东的梅州、循州(即隆昌)、惠州,当时户籍有"主"、"客"之分,移民入籍皆编入"客籍",这时候"客家"移民涌入,"客"胜于"主",这就是"客家人"由"客"变"主"的过程,这就是"客家人"名称的由来。
  明末跟郑成功到台湾的一批客家人外,明朝崇祯皇帝太子朱烺慈由其老师李二何带至梅州,南明唐王朱聿键成立新朝廷政权,称为隆武皇帝,他也曾在梅州一带活动,为了躲避清廷的镇压,一批客家人躲逃至台湾。
  洪秀全的太平天国起义失败后,左宗棠在剿灭太平天国起义军后向清廷的奏报中说,"太平军起于嘉应,灭于嘉应"。嘉应州就是梅州,清朝雍正年间把它改名了,过去就叫嘉应,可以说太平天国起义就是客家人起义,失败后不少客家人逃至台湾和海外。
  [主持人] 余锦婷:主要是到海外谋生。那客家人到台湾之后怎么跟台湾原住民融合呢?
  丘立才:客家人迁移到台湾之后,和当地的原住民、闽南人、外省人一起,共同护卫、开发、建设祖国的宝岛-台湾。先是有由郑成功带领,共同抗击荷兰殖民侵略者的斗争;后是有由唐景崧、丘逢甲、刘永福率领的反对日寇统治,维护祖国领土完整和统一的壮举,客家人都参与其中,尤其是在后的抗倭护台斗争表现更甚。
  客家人在台湾开垦荒地、种植稻谷甘蔗、发展制糖业所作出的贡献;在砍伐樟树、提炼樟脑油,到化学合成樟脑;在修筑新竹经苗栗、台中、台南至高雄纵贯北南的铁路建设;在开发台湾东部花莲、台东的种植业;在采伐林木、探勘采油炼油的早期工业;在修建港口、道路、大规模城市现代化建设中,客家人都做出了艰苦卓绝的奉献。

http://theory.southcn.com/rdwt/jchg/content/images/attachement/jpg/site4/20110528/001e9099c50e0f4ab97603.jpg 丘立才:迁徙精神、团结精神、崇文精神、尚武精神、崇正精神,这五种精神就是客家人的精神特质。  [主持人] 余锦婷:我们都知道客家人从中原南迁一直到东渡台湾,客家人似乎没有停止过其迁徙的步伐,体现了客家人什么精神特质?
  丘立才:对,客家人迁徙到台湾然后继续迁移,没有停止过迁移的步伐,这就体现了客家人的精神特质。
  第一,迁徙精神。迁徙,是客家文化建立的根基。没有迁徙,就无从有客家文化。但是迁徙不是客家人的专利,迁徙,首先是做客然后再搬家。
  第二,团结精神。这是指内外两方面的团结互助精神。所谓内,是指客家人内部的团结互助精神。所谓外,是指客家人和迁徙地人的团结友好,和睦共处,互助互爱的精神。
  第三,崇文精神。即客家人迁徙到外面去,没有文化还是“打工仔”,有文化就可以从社会的最底层慢慢地上升,而且特别是客家人到了台湾以后,客家人非常勤奋地学习,最聪明的就是丘逢甲,1878年丘逢甲在台南参加童子试,主考官也是客家人丁日昌,见他年纪最小,又最先交卷,有心测试其才学,即把他叫来,以"甲年逢甲子"为上联,让他对下联。丘逢甲知道主考官姓丁,即以"丁岁遇丁公"对之,该年岁次丁丑,考官又姓丁,恰成绝对。考官很佩服他,赐他“东宁才子”之称。丘逢甲1889年进京考取进士后,不愿为京官,回到台湾在宏文、罗山、崇文书院担任主讲,可见客家人崇文精神。
  第四,尚武精神。由于迁徙,出外谋生,就要有强健的体魄,高超的武艺。客家人大都生活在山区,山区打游击闹革命是廿世纪的主旋律,客家人为此做出过贡献。廿一世纪是走向海洋文化的世纪,所以客家人要走向南海,走向太平洋。上山下海扩大活动空间,没有强健的身体是不行的。
  第五,崇正精神: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正宗的祖宗就是中华民族,我们就是炎黄子孙,正统的祖宗、正统的语言、正统的戏剧。所以客家话是最正宗的中国语言,我们是汉族、汉人、汉字、汉居,所以崇正精神。
  这五种精神就是客家人的精神特质。
  [主持人] 余锦婷:我们前面也做了三期客家讲坛,我们也一直在探寻客家人的精神特质,当时印象最深就是“崇文重教”精神,丘教授给了我们一个全面的总结,包括了上述的五个方面,归纳得非常全面,也是非常经典的。现在的客家人在台湾应该是第二大族群了,客家文化对台湾本土文化的形成有没有带来一定的影响?两者之间又有没有什么互相的影响?
  丘立才:客家人是台湾第二大族群,仅次于闽南人这一族群。客家文化对台湾本土文化带来最大影响有两点。
  第一点是爱国爱台,或者叫爱台爱国。最明显的是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清廷将台湾割给日本,丘逢甲:"忽行割地议,志士气为塞。刺血三上书,呼天不得宜。"丘逢甲曾经三上血书:第一次1895年4月17日,即《马关条约》签订翌日,18日丘逢甲就上书,四个字——"拒倭守土",守护台湾的国土。第二次1895年4月28日"三国干涉还辽割台",三国即法国、英国、俄国,第二天丘逢甲又上血书:"誓不服倭",誓死不服从日本倭寇。第三次1895年5月25日,台湾没有办法,清廷还是要把台湾割据给日本,在"台湾民主国"成立典礼上,一大批爱国爱台人士上血书:"台湾绅民,义不臣倭,愿为岛国,永戴圣清",而且建年号叫"永清",永远隶属于清朝之意。始终我都是清朝的,都是祖国的。
  第二点是就是刚才我讲的崇正精神: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正统的祖宗、正统的语言。崇尚正宗的中华民族老祖宗,继承中华民族老祖宗的语言文化。无论迁徙到何地,不忘中华民族的老祖宗,不忘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化。这也是影响最大的。
  那样客家文化对台湾文化的影响在哪呢?台湾本土文化对客家文化的相互影响,台湾本土文化的主流文化是闽南文化,与客家文化一样都是迁徙文化,只是有先后之分而已。在自己的国家里本是自家人,但客家人分明又是客,所以在这种无奈与酸楚的悲剧身份,又作为走向海洋、走向世界,在地球上各地作"客"安"家"的先期准备,和强大的精神支撑,变成喜剧动力,这就是客家人到台湾的这种影响。

[主持人] 余锦婷:一说到客家,我们就会想到世界客都——梅州,梅州李嘉书记和朱泽君市长分别赴台开展合作推介活动,可见梅州很重视与台湾在经贸、文化等方面的合作,未来梅州与台湾将如何进一步拓展合作渠道?
  丘立才:梅州李嘉书记和朱泽君市长非常重视第五届海峡两岸客家高峰论坛,并且分别赴台开展合作推介活动,同时重视与台湾在经贸、文化等方面的合作,未来梅州与台湾可以拓展许多合作的渠道。除了政府间之外,民间更应加大力度,特别是开展台湾自由行后,有更多机会、更多渠道。把合作渠道作为探亲访友的常态进行。试看梅州蕉岭县现常住人口205862人,而迁往台湾就有46万人。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他不仅是客家人,而且还是梅州女婿。所以梅州客家人到台湾去,就要形成血脉相连、走亲窜户、融成一体的密切合作渠道。
  [主持人] 余锦婷:您是怎么看待梅州和台湾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的前景?
  丘立才:梅州是文化之乡,文化是梅州的第一优势。她的过去、现在、未来都要牢牢记住,院士广场中心线上碑刻《舆地纪胜》内容:"尝谓梅人无植产,恃以为生者,读书一事耳"。读书是梅州的特产,读书是梅州赖以生存的习俗,读书是梅州的传统,一定要继承发扬良好读书的社会氛围。没有读书的基础,就不可能成为文化之乡。
  梅州的童谣:"蟾蜍啰,歌个歌;唔读书,么老婆。么人同你嬲,么人同你坐。一生打光棍,一生单雕哥。""月光光,秀才娘;骑白马,过莲塘。"梅州的习俗:"穷人莫断猪,富人莫断书。"我建议,读书要认字,要认好这个"读"字。
  梅州最大的公园叫“归读公园”,以叶剑英在广州写的诗意:"四面青山列翠屏,松园终老不闲身。会当再奋十年斗,归读阴那梅水滨。"命名为"归读公园"就是让梅州人游园时牢记"读"字。"读"就是买言和卖言。而且买卖不是由头头决定,而是由货贝决定。买言就是买老师的口头语言和书籍中的书面语言,卖言就是将自己的思想智慧通过口语和文章卖给听众与读者。读书不解其义,容易中毒;买言而不卖言,积在身中易腐烂成毒。读了书,不能输;读懂书,才会赢。梅州人卖言最成功的是张资平,通过写小说在上海买了房子。所以,梅州的文化产业最大的就是“读书”,认识读书这个“读”字。
http://theory.southcn.com/rdwt/jchg/content/images/attachement/jpg/site4/20110528/001e9099c50e0f4ab9a304.jpg
丘立才:必须将客家文化中的“吸其精华,弃其糟粕”的传统创新为“吸其精华,用其糟粕”的精神。  [主持人] 余锦婷:最好就是发展梅州文化产业,以读书为主,您刚才读到一个很有趣的词,即买言卖言。有学者呼吁梅州文化要走出"围龙",不仅是地域上的拓展,而且是形态上的创新,对此您的看法是怎么样的?
  丘立才:梅州文化要走出"围龙",不仅是地域上的拓展,而且是形态上的开放和创新。2005年2月24日我在梅州市委礼堂为梅州市直副处以上干部所作报告"开放梅州与强国之路",反复强调客家人要走出山区,走出"围龙",反复申明客家人开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反复指明重要的是思想观念的转变与更新。
  梅州客家文化在思想观念的转变与更新要从三个方面进行。
  一、必须将客家文化中的"革命"传统创新为"改革"精神。改革已有30多年了,但不少人的观念还停留在革命年代。
  二、必须将客家文化中的"吸其精华,弃其糟粕"传统创新为"吸其精华,用其糟粕"的精神。客家人在饮食文化中很重视"吸其精华,用其糟粕"。
  三、必须将客家文化中的"绿色崛起"传统创新为"蓝色崛起"。梅州市实施"推动绿色的经济崛起,建设富庶美丽幸福的梅州"战略没有错。对群众来说是对的,但领导则要有"蓝色崛起"的意识。为什么要创新为"蓝色崛起"呢?"绿色崛起"是陆地文明的象征,"蓝色崛起"则是海洋文明的象征。
  [主持人] 余锦婷:用其糟粕?这个怎么理解?
  丘立才:过去传统问题都是叫“去其糟粕”,为什么要“用其糟粕”,我们的净化是酒,糟粕就是糟,客家人就用糟干什么?你知道,客家人最喜欢的"三及第汤",即猪肝、瘦肉、粉肠汤加上酒糟为上等靓汤。平常炒青菜,油锅里加入酒糟,其味无穷。有无使用酒糟烹调是否为客家菜的重要标志之一。即使不能把酒糟全部用于客家菜的烹调品,客家人也不会是扬弃的,而是用其作为喂猪的上等饲料,不能扔弃,猪吃了还能长肉,若是弃其糟粕,既污染了环境,又不能走循环经济的道路。
  [主持人] 余锦婷:可是您提到“蓝色崛起”,梅州有一个地域限制,它在山区里,很难联想到它会有需要用“蓝色崛起”来打造自己
  丘立才:所以,不要局限在山区,眼光要放在世界,要有海洋意识、世界意识,所以要用“蓝色崛起”,要建设海洋文明,要走向世界。梅州客家人要做到"蓝色崛起",必须推动修建沪港高铁提案的实施,沪港高铁,由上海经浙江杭州(沪杭高铁已通)、诸暨、金华、丽水,进入福建的建阳、南平、三明、龙岩,直下广东的梅州、河源、惠州、深圳,终点为香港,将东海之滨的最大城市上海和南海之滨的最大城市香港连接起来,将亚洲三大金融中心上海、香港、深圳连接起来,将长三角和珠三角连接起来,将客家山区和沿海城市连接起来,再修一条龙岩到厦门,厦门到金门,金门岛澎湖,澎湖到台湾,和台湾的接应连接起来,真正做到同源同根,血脉相连,快捷方便,这是“蓝色崛起”最主要的硬件。
  梅州客家人要做到"蓝色崛起",必须尽快邀请新加坡李光耀、李显龙回客家祖地梅州大埔古埜一行。可通过新加坡茶阳会馆和中国驻新加坡大使馆促成此事,而且梅州市三位姓李(李嘉等)领导到新加坡找李氏家族,请他们两位领导人到中国进行国事访问时顺便回到祖籍看看。
  梅州客家人要做到"蓝色崛起",必须擦亮"世界客都"的招牌,按照"世界客都"的规划高标准来建设梅州,按照"世界客都""都民"的标准来提高梅州市民的素养,从硬件、软件的基础上切实建设好"世界客都"。梅州客家人要做到"蓝色崛起",必须发扬"华侨之乡"的优势,港澳台胞和华侨是"蓝色崛起"的先驱和榜样,也是"世界客都"的桥梁和纽带,不要停留在华侨捐资出钱做慈善事业,更要鼓励华侨共同投资回来建设,双创共赢的局面。我希望梅州能够按照这样去做,这是我个人小小的意见。
  [主持人] 余锦婷:丘教授刚才对于梅州文化发展是提出了很多很宝贵的建议,我们之前都是在谈梅州文化产业的发展,目前台湾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很多地方的优势是值得我们去借鉴的,在这里您能否跟我们谈谈台湾文化产业发展上现在有哪些地方是值得梅州去借鉴的呢?
  丘立才:过去仅把文化当作事业来看待,如今把文化定位在产业的位置上是社会的进步,但也有其不足。文化的定位有两种:一种是"文"的定位,文字、文句、文章、文学(文学不是现在的戏剧、小说、散文的概念,文学就是文章、学问,重点在学问)、文化、文明,这是文化在“文”的定位。
  那么文化在社会的定位呢?一种是社会的定位,行政、事业、企业。在台湾,行政、事业、企业方靣对客家文化非常重视。台湾在这些方面都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首先,在台湾行政方面成立与大陆事务委员会平级的客家事务委员会,主管客家文化发展工作。
  2006年马英九任台北市长期间召开了世界客属第21届恳亲大会。2008年主政台湾后,提出"客家文化重点发展区"的战略:
  一是成立客家电台,把电视台、电台、广播整合起来。
  二是客家委员会预算要增加,2008年达到16亿新台币,2010年达27.8亿。
  三是加快客家产业发展,增加资金挹注,产业辅导,区域经济扶助,观光事业等。
  四是加强客语教学,培养客语薪传师,客家话的家庭教师太少,一个星期一小时客家话教学课太少,要增加到两小时。在台北坐地铁,既有国语、英语,又有闽南话、客家话来报站。
  以上台湾在行政、事业、企业方靣对客家文化的重视,都非常值得梅州学习借鉴。
  [主持人] 余锦婷:您见多识广,台湾确实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因为政府是非常的重视,从您刚才的观点可以看到,如果是要发展梅州的客家文化的话,是需要政、企、民合力去发展,而不是哪一方面就能够做大做强的事情。这里我们来看一下网友的留言,这位网友问:梅州文化底蕴是非常深厚的,但是有欠挖掘,世界客都的名号在外,但并不响亮,因为客家人遍布世界,梅州必须得有地区的客家特色,一种区别于其他地区的客家特色,现在梅州有没有这样的特色可去挖掘的?
  丘立才:梅州的特色非常明显,就是文化,就是读书,梅州人山多田少,人口繁衍越来越多,必须出外去打工、去工作、去参军等等找饭吃,出外没文化是不行的,我的祖父、父亲都到南洋去打工,去外面一定要有文化,他到外面工作就知道了文化的重要性,所以文化底蕴是非常重要的,文化之乡是梅州非常重要的特点。现在如果要想出一个当年的亚洲球王李惠堂那样的人的话,一个人的身价就是几亿、几十亿,所以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文化产业,包括体育也变成产业了,这个发展是无可限量的,很有特点,问题是我们没有把这个特点培养好、发展好。
  [主持人] 余锦婷:其实说到客家文化,国内有很多地区都在争这个东西,包括龙岩、赣江包括河源,都在争客家文化,他们之间有没有区别?
  丘立才:完全有区别。广东的河源称为“客家先裔”是客家人最早南迁到岭南来,当时不叫客家人,叫客家先民,那时候还没有汉人,所以叫客家先民,河源的这个定位是非常准确的。
  赣州叫客家摇篮,他也还没有形成民系,还是一个摇篮(小孩),所以不是讲客家话,是讲江西话,周围农村讲客家话,又迁徙到福建的龙岩,福建龙岩那个地方叫汀江客家祖地,不能忘记祖宗,祖宗血脉要传辖区,要填写族谱,要寻根问址。
  梅州为什么叫世界客都?他就是全世界的客家大队伍都是从梅州出发,新加坡的李光耀、李显龙,泰国原总理他信都是从梅州走出来的,参加世界客家大会召开主席团会议时,主席团成员都是从梅州出去的,他们的原籍都是在梅州,所以他们认可的就是客都梅州,至于惠州叫山还客家,有一个很著名的罗浮山,台湾的客家叫台海客家,走向海洋靠这个平台。客家文化在台湾发展是个很好的平台。各地有各地的特点。
  [主持人] 余锦婷:所以世界客都就是梅州一个非常有特色的客家文化了,很多人还是觉得为什么梅州“世界客都”这个牌号擦不亮呢,第五届海峡两岸客家高峰论坛将于今年6月在梅州举行,这个对擦亮“世界客都”这个牌子有什么意义呢?
  丘立才:这次论坛就是要擦亮这块牌子了,所以这次在梅州召开高峰论坛是很有意义的。他的意义就在于“高峰”,我们梅州市的领导还特地到北京邀请了九、十届人大副委员长许嘉璐、国台办主任王毅、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陈云林出席外,到台北邀请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外,希望能邀请民进党前主席许信良等其他党派高层人物。希望能邀请海峡两岸客家研究的高级专家、教授、学者与会。
  二是参加这个论坛的都是客家的精英,大家相互碰撞起来,有观点才会有智慧的火花,才会有启迪。
  三是要有高招,所以我希望这次会议期间能够安排他们到蕉岭县的丘逢甲故居去参观,丘逢甲故居、叶剑英故居是国家级的文物保护单位,参观丘逢甲故居的意义,在于推动祖国的和平统一、推动中华民族的文化教育、推动人民民主的进程,1912年去世,他去世时说我的祖坟要面向台湾安葬,所以祖国统一是他毕生奋斗的事业和最大的遗愿。祝愿这个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主持人] 余锦婷:谢谢丘教授,您给我们梅州如何发扬客家文化提供了很多很宝贵的意见。由于时间的关系,能否讲一讲您对梅州客家文化的寄语?
  丘立才:生是梅州人,往生梅州魂。
  [主持人] 余锦婷:好,谢谢您,谢谢大家!

曾建中 发表于 2011-6-21 21:49:00

小可试问郑成功的手下大将军刘国轩可是客家人?台南县国姓乡可是客家人?客家文化的整合是当下的行动,不可争执于“虚名”,大家都是要发扬客家文化,同心协力形成共力、合力,客家文化才会有更好的明天!敬请斧正。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南方网专访广东省委党校教授丘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