堕民是否是一个民系,那什么是民系?
有一部 电视剧叫 <苦藤> 反应的是浙江堕民的事情,你能向我介绍一下堕民吗?堕民也是汉族的民系吗?堕民是否是一个民系,那什么是民系?
我说到堕民是为了抛砖引玉,提高大家的见闻,我把堕民的来龙去脉,用别人的文章说一下,(这不是我写的!)<br>
<br>堕民,是绍兴戏曲的主要从业者,数百年来被视为“贱民”之一种。又作“怯邻户”、“乐户”,明代称“丐户”,南宋谓“堕民”。据民国二十五年(1936)9月15日《绍兴商报》载,时绍兴堕民总人口达3万余人。清《皇朝通志》:世代被“地方视为卑贱之流,不得与齐民同列甲户”。不得与平民通婚,更不许应科举。对此,历代地方志乘均有所论述,清及民国更有许多学者作过调查研究。但堕民始于何时,缘何被摈而官民贱之,迄今众说纷纭。有明以来至民国,皇帝、总统屡有削除堕民、丐籍等谕旨诏令颁发各地,然堕民依旧沉沦孽海,不得平等,是官府令而不行,乡曲禁而不止,还是堕民自甘污贱,终无定论。及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堕民才获得彻底解放,地位与一般民众完全平等。
<br>
<br>
<br>由来
<br>
<br> 堕民之由来,古无可考。但传说甚多,流行于绍兴者不下十数种。
<br>
<br> 于越时“野合之后”说。
<br>
<br> 清人茹敦和《越言释·上》载:“颇闻句践时,简国中之寡妇淫佚者,则皆输山上(指蜀阜山,一名独妇山),壮士忧愁者,令游山下,以适其意。此其所孕育皆出于野合,其势自不得与齐民齿,或者支流蔓延,遂成此一种乎?”故绍郡八邑,宁、台、金、衢、严、处和徽州等古越地均有堕民。
<br>
<br> 春秋战国“降民”说。
<br>
<br> 《战国策》:“安陵君曰:先君手受太府之宪。宪之上篇曰:‘……国虽大赦,降城(即以城降人者)亡子(即叛逃者的子孙)不得与焉’”。《说苑》:“楚伐陈,陈西门燔,使其降民修之。”即谓“降民”受歧视,经久延而为贱民,届时,各国皆然。
<br>
<br> 西汉“不臣之民”说。
<br>
<br> 传说绍兴州山项时里,是项羽发迹之地。项羽率八千子弟兵渡江入关,逐鹿中原。及乌江战败,子弟在项里者,抱田横五百义士之慨,誓不臣汉,叔孙通(先不项羽部属,后归刘邦,任博士,称稷嗣君)与儒生共立朝仪,抚之不降,杀之不忍,遂视为不臣之民,任其自存。
<br>
<br> 唐朝“乐师被遣”说。
<br>
<br> 绍兴安昌镇流传:堕民先辈,原为唐明皇宫廷乐师。安史之乱平息后,梨园子弟以“乐而忘忧”罪,被遣为“堕乐”而流落江南。为度命,唱“度曲”以度日,人称“度民”。“堕”与“度”为一声之转。堕民或即是“度民”亦未可知。当时著名宫廷乐师李龟年也同遭厄运。《明皇杂录》云:“(乐工李龟年)特承顾遇,大起等宅。……后流落江南,每遇良辰胜景,为人歌数阕,座中闻之莫不淹泣罢酒。”
<br>
<br> 宋朝焦光瓒部“叛宋降金”被贬说。
<br>
<br> 据民国《绍兴县志资料》第一辑云:“南宋初,金兵南下,宋将焦光瓒率部降之,及金兵退,宋人耻其降,遂贬其众为堕民。”顾炎武《日知录·降臣》条注云:“今浙江绍兴府有一种谓之惰民,世为贱业,不敢与齐民齿。《志》云:‘其先宋将焦光瓒部曲,以叛宋降金被斥’。”
<br>
<br> 元朝贬宋皇室、功臣子孙为“大贫”说。
<br>
<br> 明洪武四年八月铜牌竖于绍兴府桥上云:“朕登基以来,只知一体良民,唯有江南宋室忠臣子孙,昔被元主贬为堕民,辱贱无地……”予以削籍。《绍兴县志资料》第二辑(未刊稿本)载:“元主登基,大臣张洪范出奏招聘宋臣。有宋朝总制谢枋得隐居温州,出辞本不愿受职。本曰:‘贬我牛者,牛而应之;贬我犬者,犬而应之;贬我游堕民者,堕民应之’。元主见本,龙颜大怒,准贬堕民。张洪范又奏:可将宋臣散于八府为民,免其同心蓄谋,赐田千顷,自耕自种,永免皇粮,以安其心。元主依奏,将宋臣散于金、衢、严、处、宁、绍、温、台八府……贬为大贫。百人欺十,十人欺,以致辱贱。”另一传说是宋亡之后,赵氏王子皇孙,见哀于人民间,婚丧岁时,以青衣侑食,丝竹娱人。多不事生产,日流于惰,故被称“惰民”。民国时,秦人所著《杭甬段沿浅的特殊民族——堕民》,亦持此说。
<br>
<br> 明朝贬元将后裔与元兵“愿世为汉人奴”说。
<br>
<br> 张家驹《堕民调查》云:“裘、易、干(疑为阚字之误)、柯、应、苏六姓,系前元朝名将,忠于元帝,不愿投明,致为明太祖所戮,其后裔贬为‘堕民’。又云:此系永福坊(即今越城区永福街一带)耆老所说。”杨祖谋先生也认为“堕民”为元未长技可以谋生,乃渐以乐户为业,犹民初八旗子弟以玩票下海与笼鸟待沽者然。《绍兴县志资料》第二辑(未刊稿本)称:“元亡时,绍兴、宁波一带有蒙古兵千余人驻防,将被戮,哀示免死,愿世为汉人奴。不齿齐民,禁与考试,故称‘堕民’。”
<br>
<br> 明朝贬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部属为“丐户”说。
<br>
<br> 《辞海·堕民》条云:“此外尚有明初设置之说,其成员传系张士诚、方国珍的部属。”鲁迅在《准风月谈·我谈“堕民”》中也有“……他们的祖先,倒是明初反抗洪武和永乐皇帝的忠臣义士。”民国冯巽占《畲民·堕民·九姓渔户考》云:堕民系“明初俘陈友谅之部族,编之为‘丐户’者。”
<br>
<br> 此外,还有一种权臣、奸臣“不令齿叙”说。
<br>
<br> 《旧唐书》:“贞观七年正有戊子,太宗诏曰:‘禁锢宇文化及、司马德戡、裴虔通等子孙,不令齿叙’。”
<br>
<br> 《清波杂志》卷二有云:“建炎元年五月一日,(宋)高宗即位,赦书:一应蔡京、童贯、王黼、朱勔、李彦、王师成、谭稹及其子孙,皆误国害民之人,见流窜者更不收叙。”
<br>
<br> 上述诸说,未必完全,亦不可成为确据,但不难看出,堕民皆系因故被贬而形成之“贱民”,非一朝特有。旧之“堕民”日久除籍,新之“堕民”又被贬而生。
<br>
<br>
<br>地位
<br>
<br> 堕民既属被贬之辈,故向为官府所歧视,四民所不齿。堕民被摈受辱情状,绍兴较为典型。
<br>
<br> 不准入籍 清《道光会稽县志稿》:“四民中所籍彼不得籍,彼所籍民亦绝不入”。郑公盾《浙东堕民采访记》:“元分人民为十等: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民、九儒、十丐(即丐户),实际上打入‘另册’。”
<br>
<br> 划地而居 堕民住处被严格规定,不得愈越。绍兴城内集中居于“三埭街”,即永福街、唐皇街与学士街。城外则分别聚居于偏门外牛角湾,昌安门外廿一堡,东关(现属上虞)中天花,汤浦(现属上虞)寺山,皋埠玉带桥,马山坊里,齐贤柘林、羊石岸头,南池雾露桥,漓渚九板桥,柯桥蔡堰、柯山下,华舍韩弄,安昌彭家溇,斗门戚墅等。光绪三十三年(1907)《商部原奏》载:“群萃州处,自为种类,不得与齐民齿”。一如清代杭州之旗下,所不同者,旗下是不准平民搬进去住;而堕民是官府不准其搬出来住。平民纵使穷困到家无住处,也宁愿“倒庙角“(即庵堂、庙宇的屋角)。
<br>
<br> 定制而服 堕民服饰也有定规。“帽以狗头,裙以横布,不长衫”。女堕民称“老螨”(亦作嫚),未出嫁者称“螨线”(越人称幼鳗曰“鳗线”,此处以鳗线谐“螨线”,即幼嫚之谓),只能著黑色衣裤,系玄色围裙。出门时梳“老螨头”(把发髻梳在一个架子上,高四五寸,朝天翘起望去很像一个“母”字),挽一只方底圆盖“老螨篮”。
<br>
<br> 自为婚姻 堕民之个只能娶堕民之女,不得与四民通婚。清《嘉庆山阴县志》载:“不得与平民相为婚姻”。沈德符《野获编》亦云:“女不许缠足,自相匹偶,不与良民通婚姻”。四民虽穷至不有举火,也耻与为伍,更不屑与之联姻,所以堕民在绍兴只有孙、应、裘、叶、严、柯、苏、彭、金、钱、周、张、陈、胡、汪、章、戚、王等十几姓。
<br>
<br> 不得衣冠 旧时统治者惟恐堕民应试为官,玷辱宫墙,不准堕民子弟监捐应试。沈德符《野获编》:“男不许读书,……即钱财巨万,不得纳为官吏。”清代《学政全书》严格规定,“倡优隶卒之家,侥幸出身,访出严行究问斥革”。乾隆年间,绍兴府曾有过一件公案:堕民子弟胡楚珩悬挂同姓举人胡文锐匾额,閤君之人以胡楚珩陋习未改,有玷斯文,致启衅端。官府竟将有依律杖流。
<br>
<br>
<br>职业
<br>
<br> 堕民求业备受限制,平民居业不得占,还被污蔑为“内外率习污贱无赖”。
<br>
<br> 鼓吹演唱 在诸多“贱业”中,鼓吹歌唱,扮弄演剧即是“堕民”的主业(之一)。“堕民”演戏,其事颇吉。明·万历《新昌县志》卷四“风俗志”载:
<br>
<br> 有乐户十余姓,业鼓吹歌舞役,自相婚配。男、妇多听大空使令,凡饮宴率用之行酒。游侠之徒,多聚饮于其家,使用权其女供歌唱……其俗唯衣食于歌唱,遇收成则求谷米。
<br> “堕民”世世代代以唱戏为业,他们的子弟从孩提之时起,或弄丝吹竹,或练嗓学唱,准备着承接父兄的职业,稍稍面长,即随父兄的搭班去戏班跟随打杂,观摩学习,增长见识。“堕民”中多的是戏曲世家。“堕民”既是绍兴调腔班的台柱,也是绍兴乱弹班的台柱,数百年来,他们一代又一代地在绍兴的戏曲园地里辛勤耕耘。越俗有谚语说:“头戴纸糊盔,锣鼓仗虎威;金线包穷骨,生就讨饭坯。”创造和承传着绚丽多姿的绍兴戏曲文化的,就是这样一帮社会地位极其卑下、因被剥夺文化学习的权利而目不识丁或略能认字的“戏子”——“堕民”艺人。
<br> “堕民”从事的戏艺,笼统地说,是鼓吹歌唱、扮弄演剧,一种是不扮演的吹打坐唱,一种是扮演的戏弄、戏文。
<br> 不扮演的吹打坐唱,按其人数组合以及装饰规模的不同,而有三种不同的称谓:“鼓手”、“清音”、“大棚清音”,他们受雇于绍兴民间的结婚、做寿、添丁或丧事人家。雇用何等唱班,全在主人家的家境及阔绰程度。
<br> “堕民”戏艺中扮演的演出也有作为民间风俗、类似戏弄的形式,如万历《会稽县志》所载的“打夜狐——方言跳鬼”,又如《鄞县新志》(光绪年间宁波人董沛修)所载:“腊月,堕民戴钟旭巾,红须,持剑到各家驱魔鬼,谓之跳灶王。”而主要的、大量的、影响广泛的戏艺活动则为演出戏文。
<br> 在演唱过程中,一些嗓音独好,演技超群者,则成为绍剧舞台撑门柱,对繁荣与发展绍剧有过卓越贡献。
<br>
<br> 买卖破布 挑一副箩担,沿门吆喝,以针、扣、砂炒豆等廉价物品,换取零星碎布、边角废料以至烂袋败絮,然后转卖给开设于斜桥直街、“三埭街”、月池坊一带破布店。破布店也是堕民所开,由一些临时工,将破布加以洗漂蒸晒,然后交女工铺迭成件,门庄零拆,以斤论量(不用尺量),用来做布鞋里膀(俗称“布箔”)、垫成鞋底、制成拖帚出售。大宗破布还外销福建、江西及本省金、衢、严、处等地,作造纸原料。甚至发至上海“走洋庄”,成为织造业、造纸业和化工业原料。
<br>
<br> 制售饴糖 收取各有米店碎米(俗称米粞)、受潮谷子、玉米等加以大、小麦,经发酵熬成米黄色饴糖,名曰“堕民糖”,再杂以芝麻、玫瑰等制成糖饼、秤管糖与玫瑰糖,下垫竹箬,供给主顾人家祭灶之用。
<br>
<br> 收头发、鸭毛 沿门挨户向理发店或农家村户收购头发和鸭毛、鹅毛。头发经过洗涤挑选,长者制成假发、头套出售,鹅毛可以制成羽扇。还有将此种禽羽运销至杭州湖墅一带之毛骨店,用作毛毯原料。
<br>
<br> 开棕绳店 向农家、渔家、船家收购旧蓑衣,经过拆拣,捻成棕绳,转售给棕棚店、衰衣店,销路甚大。
<br>
<br> 做“叫子”抛“阁富” 唢呐必须配有“叫子”。叫子系用一小段草芯,拦腰扎以细铜丝而制成。此行并非人人做得,旧时全绍兴只有5号叫子店,所做叫子除供应附近戏班、唱班、和尚、道士之外,大宗则运至苏州、上海等地销售。“阁富”又名“竹灯檠”,以细竹拗成,形同小型圆背椅子。旧时上面搁一只瓷蝶,注以菜油,燃以灯芯,用来照明。然绍兴人用阁富似乎不在照明,而另有两个特殊用处:一是每年腊月祭灶时,家家都需阁富一个,外糊红绿彩纸,算作灶王坐轿;二是盖新屋时,正梁两端均需悬阁富以镇邪。
<br>
<br> 钓田鸡 春夏秋三季,去田野池边钓捕青蛙(俗称田鸡),卖给酒楼饭馆和居民作菜肴。故有“田鸡服堕民手”之谚。
<br>
<br> 做喜娘 女性堕民,俗称“老嫚”,谑称“捻线老嫚”。平时以打棕绳、捻发线为业,以补家用。主要收入则在于为喜庆人爱服劳役,故又称“喜娘”、“喜婆”,四民婚嫁时,老嫚必定准时赶到,男家称“主顾老嫚”,女家叫“送嫁老嫚”。主顾老嫚除服侍新郎之外,凡剥莲子、舂杏酪、煽茶冲开水、扶拜等等,件件都做。送嫁老嫚就比较轻松,专职在新房值差,服侍新嫁娘。老嫚在任何场合均须奴颜婢膝,“笑脸赔尽,好话讲尽”,处置有“礼”。对年老者必尊称“老太爷”、“老太太”、“太太”、“奶奶”;对中青年则嬉呼“少爷”、“少奶奶”;对年幼者妮称“阿官”、“小姐”。为讨好主顾家,往往别出心裁,玩弄种种花样,作出离奇姿态,使得主顾家一团和气,博得主人欢心,绍兴人戏称此为“捻线”、“会捻线”。由于“会捻线”,往往获得较多赏钱,甚至一年四季都可以向主顾家索取各种名目之“节赏”。此为“堕民”、“老嫚”生财之道。主顾家为其“恒产”,户数多少,是表示其贫富程度,可以世代相传,亦可以自由买卖,但不到万不得已,决不会随意转让、出卖。
<br>
<br>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堕民”与“诸民”之间的鸿沟消失,“诸民”的子女亦多有加入剧团,以演戏为业。演戏成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从业者亦被称为“革命文艺工作者”。
<br>
RE:堕民是否是一个民系,那什么是民系?
浙东的堕民类似于明清时期山西的乐户、徽州的伴当、江西的九姓渔户,属于当时的"贱民"阶层,在过去都是不允许参加科举考试的。但说他们是个"民系",恐怕不太妥当。因为他们与汉民之间的差别,其实主要是职业上、身份上的,而不是文化上的。[ 本帖由 wanderinggod 于 2003-5-10 09:51 最后编辑 ]
RE:堕民是否是一个民系,那什么是民系?
難得專家來指點,這題目很久了,一直沒有比較合適的回答.謝謝wanderinggod.
RE:堕民是否是一个民系,那什么是民系?
十分感谢wanderinggod兄台的指教,长见识江西没有九姓渔户吧,是江苏吧?
RE:堕民是否是一个民系,那什么是民系?
过奖了,版主----ouny兄,江西过去应该是有九姓渔户的,记得多年前读傅衣凌先生的一篇考证文字,中间引了王阳明的一段话,提到的就是明中叶江西的九姓渔户。不过,ouny兄提到江苏也有这种人,似乎也有证据?[ 本帖由 wanderinggod 于 2003-5-11 07:00 最后编辑 ]
RE:堕民是否是一个民系,那什么是民系?
九姓渔户,这个词汇我在江西还是第一次听说,用搜索引擎查阅了一下,
九姓渔户有一种来源是 陈友凉的败兵,
江西的鄱阳湖是朱元章和陈友凉大战的主战场,
也许鄱阳湖也有吧,
但是我看到这种说法的却是说钱塘江、苏子河
http://www.hangtu.com/hzfs/html/shxs2/jxym.htm
http://www.shuku.net:8080/novels/zatan/zggdxwh/zggdxwh08-03.html
我以为你把江西和江苏搞错了,才说是江苏
[ 本帖由 ouny 于 2003-5-11 14:12 最后编辑 ]
RE:堕民是否是一个民系,那什么是民系?
翻检了几本参考书,发现除江西外,浙东地区也有九姓渔户。最重要的证据有两条,一是清代笔记汇编《清稗类钞》,书中提到浙东有所谓九姓渔户者,乃陈友谅部下的子孙,共有九姓,陈友谅败于鄱阳湖后,其部下逃窜至严州,他们的子孙驾船往来于严州、杭州、金华、衢州之间;另一条见于清代政书《清会典》,书中提到浙江之九姓渔户。这些资料没有提到江苏存在九姓渔户的情况。不过,倘若在苏南发现他们的踪迹,也并不奇怪的,因为既然他们可以前往杭州等地卖艺卖身,为何就不可以到苏州去呢。至于明代江西确有九姓渔户的史实,傅衣凌先生曾作有《<王阳明集>中的江西"九姓渔户"》一文,收入先生的《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一书,有兴趣的网友可找来一读。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