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xiuhong 发表于 2011-2-6 21:37:47

朱德讲话,带客家口音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ySJKHB6Xrb8/

【将帅留声】建军24周年庆祝会上朱德讲话

yanxiuhong 发表于 2011-2-7 00:10:55

叶帅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VOONRvxuKmM/

huer 发表于 2011-2-7 01:37:56

乡音难改:D

hd136302 发表于 2011-2-7 02:34:52

总体感觉为四川音

namlow 发表于 2011-2-7 06:15:05

本帖最后由 namlow 于 2011-2-7 06:15 编辑

1992年邓小平在深圳用客家+四川+普通话说".....不改革开放,死路一条..............."

邓小平,四川广安人。1904年8月22日生。原名邓先圣,学名邓希贤。5岁入学,高小毕业后考入广安县中学。1919年秋考入重庆勤工俭学留法预备学校。1920年夏赴法国勤工俭学。1922年参加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6年初到苏联学习。

1927年春回国,........................
http://www.lqda.zj001.net/show_h ... ame=MC9K311&xpos=14

yanxiuhong 发表于 2011-2-7 09:45:32

朱德的以四川口音为主,我是听一个南昌籍学者说,他里头有些字音可能来自客家话影响。

叶帅那个值得留意。

skc 发表于 2011-2-18 17:02:58

有人说朱德到广东江西客家地区说仪陇广东话,不知道真的吗?听雁洋人说叶帅回雁洋老家说家乡话,他在70年代在广东从化,只说普通话,当地的服务员都说客家话或白话,跟他沟通得要用普通话。

hd136302 发表于 2012-8-2 14:02:44

朱德元帅的亲情友情故乡情【2011-06-16 02:52:39 来源:中共产党史网 作者:彭治铵 点击数:1033


  朱德(1886~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救星,劳动群众的先驱,人民军队的创造者和领导者”,还是一位极重感情的人。他爱民众,爱战友,爱亲人,胸襟博大如海,情义厚重似山。他自23岁离开故乡四川仪陇后,在戎马倥偬之中,运筹帷幄之间,仍牵肠挂肚于自己的亲友,魂牵梦萦着故乡的父老,拳拳赤子之心感天动地。

朱德的亲友情结
  朱德元帅的故居位于四川仪陇县马鞍镇琳琅村,是一座典型的川北客家四合院,土木结构,坐南朝北。堂屋正墙神龛上,供有朱氏先祖灵位。朱氏家族“籍起粤东,分支蜀北”,世代农耕。朱仕耀为入川之始祖。1766年(乾隆三十一年),入川二世祖朱文先迁至马鞍场琳琅寨下,佃许姓田耕种。至六世祖朱邦俊,妻潘氏,生世连、世林、世和、世禄。七世祖朱世林,妻钟氏,生代历、代凤、代珍(即朱德)、代炳、代均、代庄和秋香、九香等六男二女。
朱德的祖母潘氏勤劳能干,“是家庭的组织者”。父亲朱世林是个脾气火暴、容易冲动的汉子,而母亲钟氏则勤劳俭朴、宽厚仁慈、聪明能干。

  1918年6月1日,是朱德祖母潘太夫人90岁寿诞。当时,在滇军任旅长的朱德因在四川泸州、南溪一带忙于军务,不能回仪陇为祖母祝寿,便邀请各界人士惠赠诗文,以资庆祝。同年12月,潘太夫人不幸逝世,各界人士又送了吊祭诗文。

  1919年秋,朱德将父母和兄弟侄子等一家20多口人接到泸州定居下来,让年近七旬的父母安享晚年,以尽孝道。大哥代历主管家务兼管军械。小弟代庄和侄子们都被安排进了新式学校读书。已婚的两个弟弟代炳、代均,进了军事训练团,后升任少尉排长。

  同年底,在泸州云销区战斗中,代炳、代均都光荣牺牲。朱德将他俩安葬在泸州忠山上,并作挽联痛悼:

  埋玉树著土中,拼烈血把帝制消沉,大功回首亡双弟;
  奋金戈于海内,把正义为人民请命,屡战伤心剩一兄。

  二老闻讯后,精神上受到很大的打击。他们原本就过不惯这清闲的日子,很想回老家去。1920年秋,朱德给了路费,又雇船将全家人送往重庆。10月27日,父亲朱世林不幸病逝于重庆。全家人扶棺北归,回到原籍,将其安葬在钟家湾。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1927年以后的10年间,由于国民党当局的封锁,朱德与家乡亲友隔绝了书信联系。直至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朱德任八路军总指挥后,才得以与亲友恢复书信往来。

  1937年至1938年间,朱德先后给前妻陈玉珍、二嫂(代凤妻)和同乡好友许小鲁、刘挹清、戴与龄、张从吾等人写信,询问:“川北的母亲还在否?川北家中情况如何?”并问及代庄弟和侄儿们的情况:“统望调查告知,以好设法培养他们上革命战线,决不要误此光阴。”他在信中并告诫:“至于那些望升官发财之人,决不宜来我处;如欲爱国牺牲一切,能吃劳苦之人无妨多来。”后又述及:“我家中寥落死亡过半,无一兴起者……我函家中幼辈再出救国,必可培植成材。”

  在朱德的号召下,其外甥刘万芳、同学之子邓辉林等不少亲友陆续投奔革命,参加到抗日战争之中来。

  1944年农历二月十五日,朱德母亲钟氏在老家病逝。4月初,中央机关在延安杨家岭大礼堂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许多中央领导同志都参加了大会。毛泽东亲题挽联:

为母当学民族英雄贤母,
斯人无愧劳动阶级完人。
周恩来、陈云等送的挽联写道:
教子成民族英雄,举世共钦贤母范;
毕生为劳动妇女,故乡永保好家风。

  朱德的祭文《回忆我的母亲》在延安《解放日报》上发表。他在文中写道:“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

  1960年3月,朱德偕夫人康克清回到了阔别52年的故乡。3月10日下午,朱德专门到父母墓地凭吊,一没带花圈,二没放鞭炮,只将几根松柏枝插在双亲的坟上,并深深地鞠了三个躬。在母亲墓前,朱德站了很久,轻声念叨着:“母亲,你的孩儿回来了!”

  随后,朱德来到大湾故居和柏林嘴父母故居参观,并会见了两个嫂嫂和堂弟、侄子、侄孙以及其他亲友们。询问了家里的一些情况后,朱德又问:“你们为啥都这么黄皮寡瘦的?说话吊不起气来!”堂弟朱代良说:“还不是因为肚子吃不饱!”朱德听后,用小拐杖猛敲了一下地面,点点头说:“我明白了。”过了一会儿,朱德开始用广东客家话和大家摆龙门阵,在场的随行人员大都听不懂。后来朱德回忆道:“在这里,我了解到了当时公共食堂的真实情况。”

1951年秋天,朱德从老家资助过他的亲人中,每家接了一个侄儿或侄女一共7人到北京由他抚养,送他们上学读书,并经常过问学习情况,教育他们要勤俭节约,对人要有礼貌等等。20世纪60年代初,这7个孩子先后中学毕业,有的上了大学,有的分配了工作。

  在朱德的故乡友人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他的两位老师——席聘山和刘寿川。

  席聘山先生是朱德少年时代在马鞍场读私塾时的老师,是一位很有骨气、很有见地、思想开朗的人。“玉阶”这个名字就是席老先生给他取的。朱德对席先生非常敬佩,始终没有忘记先生的培育之恩。1960年3月10日上午,朱德偕夫人康克清特地步行到私塾旧址,凭吊席老先生并与席家亲属合影。

  刘寿川先生是仪陇铜鼓乡人,是朱德青年时代在顺庆府中学堂读书时的老师。1907年,刘寿川支持朱德去四川高等学堂附设体育学堂学习。1908年春,刘先生又推荐朱德回仪陇高等小学堂任体育教习兼庶务。

  1917年前后,朱德在泸州、南溪一带任滇军团长、旅长期间,刘寿川就一直在他身边襄助军务和政务。1922年,朱德弃官离职,决定到德国留学,刘先生专程赶到上海为他送行,并赠送了路费。

  1950年4月,朱德在北京接到刘老先生的来信后非常高兴,复信称:“特奉上复函,问候起居……如能来当表欢迎,如不能来,即到顺庆工作亦好,当为介绍。”后来,刘寿川被安排在川北行署任委员。1952年冬,刘先生任四川省人民委员会参事,并被选为四川省人大代表。

  1955年5月,刘寿川应朱德的邀请到北京住了20多天,朱德会见他5次。两位老人拄着手杖,挥着蒲扇,兴致勃勃地谈论国事家事。

  1962年夏天,刘老先生病重住院,朱德致电慰问。7月1日,刘寿川不幸病故,享年86岁。朱德送了花圈,又给其家属发了慰问电,并亲笔题写了墓碑文。

朱德的故乡情怀
  多年来,朱德虽身在异乡,但常常牵挂着蜀中父老乡亲,并以各种方式表达他对故乡眷念、热爱、关注、支持的深厚情怀。

  1951年,朱德的外甥、原仪陇中学校长许明扬给他写信,请求解决该校没有新的教科书的问题。中央办公厅接到朱德指示后,责成东北人民出版社给仪陇中学寄去了250多本书籍。

  1954年秋,朱德欣闻马鞍乡建起了第一个农业合作社,立即回信祝贺,热情鼓励家乡人民走互助合作、共同富裕的道路。

  1955年10月16日,朱德致函仪陇县委:“希望你们努力工作,争取把仪陇县建设成为模范县。”

  1957年春和1958年春,朱德两次为《仪陇报》题写报名,并嘱咐仪陇报社把每期报纸寄送一份给他。

  1959年5月,朱德接见了来京开会的马鞍公社社长谭台。谭台讲了一些“浮夸风”对农村的危害、农民生活困难的实情。朱德拍着他的肩膀说:“共产党办事,就是要一是一,二是二,来不得半点虚假,我就喜欢实在人。”他亲笔给马鞍公社题词:“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的马鞍公社!”还向该社赠送了一部台式收音机。

  1960年3月,74岁高龄的朱德偕夫人康克清到四川视察。3月9日下午,当汽车进入仪陇县境内的复兴区时,朱德感慨地说:“呵,到底是复兴了啊!”当晚,他们就住宿在马鞍中学内。3月10日清晨,朱德和马鞍中学师生们合影留念,并为马鞍中学题词:“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共产主义新人。”早饭后,朱德巡视了马鞍公社、区公所、供销社和马鞍小学,并给马鞍小学题词:“努力学习,热爱劳动。”

  3月11日上午,朱德来到他曾任教过的金城小学,同师生们一起合影,并为该校题词:“为共产主义培养新人。”接着视察了县农药厂、粮食局等单位。路过“机关托儿所”时,指示将其改为“城关幼儿园”。在“状元牌坊”前,朱德又与仪陇中学的师生们合影。随后听取了仪陇县委的工作汇报并作了重要指示,还为县委题词:“全党一条心,一股劲,一个样,为实现1960年的大跃进而奋斗!”
朱德离开故乡后,还留下了这样的诗句:

五二年前别六亲,离时笑语记犹真。
松青柏翠故乡景,桃红李白公社春。
社会一新人欢乐,乾坤两造政权新。
连根蔓草芟夷尽,好种喜禾不患贫。

1962年1月,朱德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接见了出席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的仪陇县委书记康智盛和副书记费德政。他风趣地招呼说:“父母官,请坐!你们这次来北京开会,给我带来了什么好消息呀?”康、费二人向他汇报了1960年他离乡之后生产责任制得到落实,生活方式改变了,农村发生了很大变化的情况。朱德听后非常高兴,并再次强调要把仪陇的农林牧副渔都搞起来。

  1966年国庆节,朱德在天安门城楼亲切接见了来自家乡仪陇的张思德的母亲刘光友,赞许地说:“感谢你,你是一位伟大的母亲,你养了一个好儿子。”第二天,又派人把老人接到家里,特意准备了家乡的饭菜招待她。

乡亲们对朱德的爱戴
  朱德“功高不自居,位高不自私,德高不自显”,因此,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时期,无论在他生前还是在他逝世后,仪陇的父老乡亲总以“知恩必报”的传统观念,对朱德百般呵护,万分爱戴。

  1933年至1935年间,国民党当局实行白色恐怖,对朱德的家属残酷迫害。朱家人有的遭毒打、囚禁,甚至被杀害,有的改名换姓流落他乡。有一次,胡宗南部想秘密杀害朱德的亲人。乡亲们知悉后,想方设法将朱德的亲人转移到深山,隐居乡野,天天送饭送水,保护了他们的安全。四川军阀杨森不断血洗琳琅山,连朱家祖坟也不放过。一次,敌人挖开了朱德曾祖父、祖父母的坟。但在敌人走后,乡亲们悄悄地将挖出的尸骨对合好,另移他处安葬。

  1949年初冬,解放大军还没有入川,马鞍场人民就在场头立起了“朱德故里”纪念碑。1950年元旦前夕,仪陇县解放委员会成立时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发出布告,征求群众意见,计划改县名为玉阶县。1951年秋,在土地改革“抽签分田”阶段,马鞍乡琳琅村决定留20多亩土地,准备为朱德修纪念馆。同年冬,朱德65岁寿辰,仪陇县派了几位知名人士和朱德的亲戚到北京看望他,并递上一份仪陇人民的请愿书,建议把仪陇县改为“朱德县”,将县城迁到马鞍场。朱德立即说:“这怎么使得!中央早有决定,不能用个人名义改地名。我委托你们代劳,回去做好老乡们的工作。”

  从1958年开始,中共仪陇县委为满足国内外游客的要求,在朱德父母故居建起了“朱德同志旧居陈列馆”,里面陈列有朱德在各个革命阶段的图片和少年时代生活、学习用过的实物,参观的人络绎不绝。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的1967年春天,仪陇县城和马鞍公社突然出现了“打倒大军阀、大地主、老右倾朱德”的大幅标语,落款是“揪朱兵团”。可是,这些标语不是很快就被新的标语覆盖了,就是当晚被人撕掉了。琳琅村党支部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如果是来学习的红卫兵,照样热情接待;如果是来破坏捣乱的,那就毫不客气!

  一天,几个戴红袖套、穿灰衣服的家伙窜到琳琅村党支书林文喜家中,盛气凌人地说:“我们是中央文革派来的!你们晓不晓得朱德是黑帮分子?”林支书说:“不晓得。我只晓得他是八路军的总司令,全国人民的委员长!”后来,这伙人又到群众中去煽动:“朱德是大军阀……”话刚出口,朱代春老汉一步跨上田坎,把手中的锄头一顿,洪钟般地吼道:“放你妈的狗屁!我从穿叉叉裤时就跟他一路,同学堂念书,他当护国军旅长,我当过他的警卫员。他要是想当军阀,早就当了,还用得着你们这些烂娃子来放屁……”

  1976年7月6日下午3时1分,朱德停止了呼吸。噩耗传来,举国哀痛,故乡人民更是肝肠寸断,痛哭失声。当晚,中共仪陇县委、仪陇县革委会向北京“朱德同志治丧委员会”发去了致哀电。同时,又两次电报请求派代表去向朱德遗体告别和出席追悼大会,但都遭到“四人帮”的拒绝,最后只答应代表县委、县革委会献一个花圈在灵前。

  7月9日,中共仪陇县委向各区、社(镇),县属各单位的党组织、革委会发出了《关于悼念朱德同志的通知》。各区、社、单位都认真组织广大干部群众收听了追悼大会实况。永兴公社等不少单位还自发地召开了追悼大会。

  7月11日,在首都举行追悼大会的同时,由县委常委、马鞍区委书记黄映健主持,在朱德故居召开了有数百人参加的追悼大会。在故居的大门前,挂着朱德的遗像。门上端贴着“沉痛哀悼敬爱的朱德委员长”。两根圆柱上贴着书写的对联:

戎马倥偬,打出一个红彤彤的新世界;
光照大地,创造一支雄赳赳的解放军。

  1978年12月,中共中央决定在马鞍场建修朱德故居纪念馆。馆址选在琳琅村青杠嘴山岗上,占地近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1982年8月1日,由邓小平亲笔题写馆名的朱德故居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迄今,已接待参观者达200多万人次。

  1991年是朱德诞辰105周年,中央军委决定在仪陇县城铸塑朱德元帅铜像。消息传来,全县上下群情沸腾,踊跃捐款。11月19日,朱德元帅铜像被安全护送到仪陇。吊车刚刚开始运作,突然天降大雨。工作人员冒雨施工,顺利地将铜像安放在座基上。这时,雨停云开,一缕金色的阳光照在铜像上,朱德元帅像更显得神采奕奕、威武雄壮。



nbmr 发表于 2012-8-15 10:11:58

这么一说还真是有的呢

mhm0930 发表于 2012-9-14 20:44:05

朱德在“母亲的回忆”中说:祖籍客家人,湖广填四川时迁到四川。

jiaqi2004 发表于 2012-10-24 20:43:31

叶帅的口音听了更亲切。

kedumz 发表于 2012-10-24 22:17:44

一些上了年纪的领导也是这么讲话的,跟叶帅的很像。

springLGZ 发表于 2012-10-30 21:30:25

朱德的讲话客家口声是很重口的。在23秒~24秒中,朱德“我”字的口声为正宗客家话“涯”

longguaig 发表于 2013-5-1 19:31:23

韶关,在韶关捐建有桥。

hillv2 发表于 2013-5-15 18:09:43

springLGZ 发表于 2012-10-30 14:3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朱德的讲话客家口声是很重口的。在23秒~24秒中,朱德“我”字的口声为正宗客家话“涯”

那是“在”字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朱德讲话,带客家口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