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客家文化传承现危机 客家语言在消亡
本帖最后由 huangchunbin 于 2010-12-7 14:32 编辑2010年12月02日 10:00 来源:南方日报 http://www.chinanews.com.cn/fileftp/2010/04/2010-04-23/U76P4T47D13180F981DT20100423110629.jpg参与互动(3) 【字体:↑大 ↓小】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客家文化的海外传播与传承出现了危机。”11月29日,第23届世客会“客源天下与天下客家”国际研讨会上汇聚了世界各地约160名研究者,小组讨论中,有学者惊呼,客家文化海外传播“濒危”。
“海外客属华侨的生存环境已经完全不同,很多老华侨确实以客家人的身份影响了世界,但第二三四代很多不会说客家话。几代以后,界定他们是不是客家人都成问题。”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国语言文化学院副教授方尤瑜向南方日报记者坦言。她的同事、广外客家文化研究所所长罗可群教授则用喜忧参半来形容这种状况。
南方日报记者林旭娜 罗彦军
构成客家文化的首要因子,便是客家语言。
在以往,客家文化通过同一种语言,使传统思想观念在代际与本族群之间较好地实现了传递。然而,随着新老华侨的更替,第三代多数已不会使用客家话。甚至记者在世客会上接触到部分中年客家人,他们也已不会说客家话。
李女士是从缅甸迁居到美国的客家人,祖籍福建。与她一起到河源参加世客会的同伴中,就有几人不会讲客家话。而马来西亚居銮客家会永久名誉会长李木生则介绍,在马来西亚,很多客家人在公共场合都讲粤语,新生代讲客家话的就更少了。
这样的例子,罗可群在澳洲也碰到过。几年前,他问1岁时就移民到澳大利亚的孙女是哪里人,孙女毫不犹豫地回答“澳洲人”。“讲英语才能融入主流社会,很多年轻人慢慢地只会听不会讲(客家话),甚至完全听不懂。”
客家人迁居海外之后,通过“抱团式”的组织使客家文化在异质环境中得以生存。但目前作为重要文化传承载体的华人会馆,也面临尴尬处境。
在本届世客会上,马来西亚孝恩文化基金会执行长、美国卢森堡欧亚大学副校长(亚太区)王琛发指出:“会馆不只是提供福利,首要任务是将下到南洋之后本来互相陌生又命运与共的人们建构成文化上的集体。因此,会馆其实是深化对共同体的认知的符号簇。原乡的神明、共同的祖先、逢年过节的祭祀,是全套的认同符号,在参与者的脑海里反复制造和体现共同意识。”但随着人们横向流动增加,打破了原来同乡聚族而居的模式,不再依赖于乡团组织,会馆凝聚力减弱,其领导权也不再是进入上流社会的必然阶梯。目前客家会馆若没有更国际化的策略,而局限在原来地区,空间会更为窄小。
对此,中山大学副校长陈春声也有同感:“我最近刚去过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上世纪70年代以前,客家人移居海外,事业发展都要靠会馆,像同乡会、商会等;现在第二三代移民基本融入当地社会,会馆变成了‘老人汇’。过去新移民要在当地立足离不开会馆;现在相反,会馆要依靠新移民。”
居住国政策也影响了客家文化的传播。以爪哇为例,那里是印尼人口最密集的地区,有不少祖籍梅县、大埔、蕉岭、永定、惠阳和上杭等地的客家人。从“唐山”来的客家人,至今能讲一口流利的客家话。可是,两代或三代以来在当地出生的客家后代,大多数都讲“本地话”。从1966年到2000年30多年里,印尼政府关闭了所有的华文学校,还明文规定所有华文书刊都不准进口,所以现在三四十岁的华人都不懂中文。
在马来西亚的诗巫,客家人是继福州人之后的第二大族群。然而现在,虽然本地的客家人皆听得懂客家话,但是能讲流利客家话的只有60%。
在新加坡也出现了同样的问题,客家语言多数成了父辈的语言,客家人的子女多数已经不会说客家话了。
客家语言是维系客家族群的根本,随着客家语言的消亡,客家文化必然面临着衰败和消亡的危险。
有专家指出,符合以下3个条件中的两点则可认为是客家人:(1)他的祖先曾住在粤东、闽西、赣南的客家地区,过着客家人的生活;(2)他会讲客家话;(3)他有客家认同。
那么,随着留学、投资等新移民的大量增加,客家文化的海外传承危机是否可以化解呢?
“新移民到达居住国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融入当地,他们并不热衷于讲家乡话。像我女儿,以英语为主要交流语言,只有在家的时候偶尔跟我讲两句客家话。”罗可群介绍。
方尤瑜分析:“虽然他们或许还恪守着‘宁卖祖宗田,勿卖祖宗言’的情怀,但国外生活,英语是强势语言,如澳洲政府规定,移民必须懂英语。要融入澳洲社会,必须从语言沟通开始,这语言不是客家话而是英语。因此,移民澳洲的客家人,包括新老移民都会积极学习英语。”
据记者调查了解,新移民除了较少加入会馆等传统族群组织,也不大愿意彰显自己的客家身份。在此背景下,有些老一辈的客家人希望扭转这种情况。记者听到的两个例子是,一位居住越南的客家人规定儿女吃饭前必须先说“我是大埔客家人”;一位80多岁的客属老华侨,客家山歌张口就来,用之作为表达方式。李木生也讲到,在马来西亚,社团每年都举办客家文化节,希望凝聚下一代和新移民。
也有专家提出,文化的传承不局限于语言、民俗,应该理解为文化内涵的延伸。新移民眼光更加开阔,很多新移民的目的地不再是东南亚,而是欧洲、美国。许多新移民是工程师、会计师,他们或许不会将客家人这个标签贴在身上,或“抱团生存”,但毫无疑问他们都是客家人,他们在融入主流社会,用当地主流方式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已经实现了客家文化的传播。
对于未来的客家文化,他们是新的希望,所代表、凝聚的,与旧的客家移民,有质的不同。
陈春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出,客家文化的研究和传承,最重要的是发掘其内部的现代性。据此,他进一步认为,客家文化并没有到了要救赎的程度,而是在研究者长时间的“包装”中“失真”,以至于给人保守、传统、自我封闭的形象,忽略了客家人实际生活中最日常、最普通、甚至最重要的那些内容。
河源当地的客家文化研究者邱远、邬观林等认为,由于客家人处处以客自居、以客自处的心态,导致客家人自卑、孤芳自赏和漠视或冷对当地社会建设的缺陷。他们认为客家民系的保守性“有目共睹”,保守怀旧的民性抑制人们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曾担任世界客属总会秘书长的郭春林也曾说过:“客家人在观念上的束缚,才是阻碍其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陈春声认为,客家人其实可以很开放,近代很多革命家、改革家、教育家和研究现代学术的杰出学者,如邹鲁、叶剑英、黄遵宪、丘逢甲都是客家人。近代很多重要的企业家也是客家人,他们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懂得利用先进的经济、管理理论经营企业,如南洋华人首富张弼士等。“海外几百万的客属华侨,多数生活在东南亚,在近代那里是法、英、荷、西殖民地,多国经济在其中交融运转,而客家人游刃有余,还利用银行结算等先进经济手段,赚了大钱。”
研究南洋汉族渊源掌故的权威学者、英国人巴素博士在其《马来西亚华侨史》中就曾称客家侨民,素来被认为是具有急进与独立见解声誉的民族(民系)。
“应该发掘客家文化内部的现代性,还客家人、客家文化真正的面目,并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包括新移民和三四代移民主动去接纳、传承。”陈春声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美国的客家人和客家话(hd136302 发表于 2009-5-11 05:46)
https://www.hakkaonline.com/thread-68229-1-1.html
“应该发掘客家文化内部的现代性,还客家人、客家文化真正的面目,并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包括新移民和三四代移民主动去接纳、传承。”
说的人很多, 有策略和有行动的人没有几个! 认识到危机总好过矛意识! ;P:L:L:L:L 到了现代,一种语言只在成为某个国家的官方语言,并在学校教育中被使用,才具有生存能力吧。 在11月29日下午,在世客会学术讨论总结会上,严老师当众喊出客家话危机论,可惜并没有引起共鸣,笑的人多,不把它当回事的人多,,,客家话,继续自生自灭吧,,, 本帖最后由 深水鱼 于 2010-12-5 19:48 编辑
客家话,继续自生自灭吧,,,
===================
幽壹说出这样的话,令人气恼。
鄙视之 :@:@
的确系啊,在学者中,严老师在积极呼吁,但系大家都不当作一回事,唔过有呼吁过总比默默无闻好尽多。 回复 深水鱼 的帖子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本帖最后由 houzhh2000 于 2010-12-7 12:02 编辑
回复 huangchunbin 的帖子
支持! 只要有人带头喊,大家跟着喊,唤醒危机意识,再付诸行动,客家话生存发展就有希望,就能恢复和扩大影响力!
套用马丁·路德·金曾经说过一句话,“历史将会记录在这个社会转型期,却发现,最大的悲哀不是坏人的嚣张,而是好人的过度沉默。”沉默是社会公平的强大敌人。
就象台湾客家族群讲的我们要的是平权(平等发展的权利),而不是特权。多的人喊,多的普通人自身细小行动做起,促使官方和民间一起改变,那么时代和官方资源不公造成客家话越来越弱势的情况会改变! :lol:D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