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名人——丁日昌传略
丁日昌(1823—1882),字持静,小名雨生,别名禹生,广东省丰顺县人。历任广东琼州府儒学训导,江西万安、庐陵县令,苏松太道,两淮盐运使,江苏布政使,江苏巡抚,福州船政大臣,福建巡抚,总督衔会办海防、节制沿海水师兼理各国事务大臣。是中国近代洋务运动的风云人物和中国近代四大藏书家之一。清道光三年(1823)六月初一,台风肆虐中国东南沿海地区,雷电交加,暴雨如注,水流横溢。在粤东丰顺汤坑金屋围村,一低矮破旧瓦房,在狂风骤雨中摇摇欲坠。房主人丁贤拔,面对着正临分娩的妻子黄氏和屋前漫涌而来的洪水,焦急万分。恍惚间,丁贤拔见涌来的洪水中,现出一硕大金鲤,冲着他点了点头。正自惊异,耳畔传来哇哇儿啼。回头一看,黄氏惨白的脸上露出笑容,胯畔躺着刚刚出世的婴儿。丁贤拔又惊又喜,忙用剪刀剪断脐带,用旧衣裹好小孩。其时风雨更骤,房屋左右摇晃,吱吱作响。丁贤拔一咬牙,抱起小孩,背上黄氏,披上蓑衣,冲出大门,往三哥贤辉家中奔去。甫一出门,轰然一声,旧屋倒塌风雨之中……
风雨过后,丁贤拔请来文庙饱学塾师陈秀才,将婴儿出世时怪异情况告知,并请代为取名。陈秀才也大为惊奇,说道:“贤郎既出生于狂风暴雨之时,即取名雨生吧。盼其长大后救世济民。”丁贤拔点头称是。
光阴荏苒,转眼间,雨生已是6岁,已届入学年龄。一天,与几个孩童一起到太平寺玩耍,听见殿阁东厢私塾传来琅琅书声,不禁大为欣羡,便跑到东厢趴在窗台上人偷看,见一白发白须老先生坐在讲台边椅子上,神态端严;台下几排学生正在高声诵读,声音整整齐齐,声调抑扬顿挫,十分好听,不觉也跟着读了起来。白发白须老先生忽听到童音清雅,抬头一看,窗台上扒着一个小孩,正大声跟着诵读,清亮的眼睛透出一派聪颖。不觉大奇,便走到窗前,问道:“孩子,你叫什么名字,父母是谁,做些什么,为甚不送你读书?”雨生从窗台上下来,回答了自己和父母亲的姓名后,说道:“严父肩挑日月,慈母手转乾坤,不是不想送子读书,只因家贫送不起束修。”白发白须老先生听罢,不觉拈须大笑。原来,这老先生正是原在埔河文庙的陈秀才,近日为汤坑乡绅所聘至此任教。陈秀才道:“孩子,原来你是贤拔兄令郎,你的名字正是我为你所取,你家缺田少地,孩子又多,靠你父亲卖豆腐和你母亲织苴仅堪糊口,无钱供你读书,是吗?”雨生点头称是。是日散学后,陈秀才找到丁家,说雨生聪颖,要让他读书。丁贤拔搓搓手为难地说:“我们也早想让雨生读书,只是交不起学费。”陈秀才呵呵大笑道:“无妨,无妨,明日叫雨生来吧。”此后,雨生即就学于太平寺中。
道光十年,雨生已是8岁,在太平寺读书两年,学得满腹经纶,落笔成文,超群拔众。9月9日重阳节,陈秀才带学生到明末进士罗万杰隐居地“逸老庵”郊游,回来后叫学生作文,雨生作《七律》:“百树梅花扑鼻香,盘湖地是证禅场。拼将佳句消残劫,赖有高风接海阳。故国云深千里梦,空山秋老满头霜。至今陶社分题处,惹得幽人话正长。”陈秀才大为赞赏,问雨生能否再作一首,雨生复吟道:“入洛当年早著名,崎岖国步剧心惊。江东漫欲归罗隐,宣室犹闻问贾生。数着残棋难下手,一场春梦不胜情。本期洗耳同巢许,何自听来出壤声。”陈秀才道:“真神童也!”由是雨生神童之名不胫而走,为当地文人所颂扬。
道光十年冬,雨生因父亲病重辍学。不久,父亲就去世了。临死前,给雨生七兄弟改名:庆福,改名日蒸;庆生,改名日升;雨生,改名日昌……。
此后,日昌得出洋谋生的大兄日蒸资助,回太平寺再读了两年书,然后回到家里精研医术,采集草药,开了一间医药店。由于他勤恳好学,努力攻读医药书籍,积极挖掘民间医学秘籍,并经常向老中医请教,不久即成了小有名气郎中,治愈了不少病人。至今丰顺汤坑仍留传他盐疗鸦片鬼的妙术奇方:治鸦片必用食盐,因盐与鸦片烟格格不入。盐性咸,能润肠,兼有清火解毒之功效;而鸦片馆多备甜汤圆、甜枣汤、甜莲子汤、甜绿豆汤,咸类食物几无。治法则每天早晨饮用盐汤一大碗,烟瘾发作时亦饮用盐汤一大碗,七八天后见鸦片而生厌恶,半月后即可戒除。
在行医的同时,丁日昌仍抽暇攻读诗书,学问日进。道光二十二年,丁日昌到县城应考,得中秀才;其后,曾三次赴广州乡试,却均未中式。但他壮志未消,凡历史地理诗文经济战策兵书无不涉猎精研,俨成饱学宿儒。道光二十七年,他感于埔河文庙破败,学子就学无所,倡建汤坑蓝田书院,不几年而功成,为兴学育才作出了不小贡献。他曾作诗“一弓小辟读书岩,蔓草疏茅手自芟。敢诩史长才学识,难尝世味苦酸咸。此时说梦终无益,他日谁知果不凡。惟有旧巢双燕子,依依向我尚呢喃”,表达了当时的状况和心境。
清咸丰四年(1854),海阳三合会会首吴忠恕率众围攻潮州府城,其时丰顺隶属潮州,丁日昌为邑绅所推,率乡勇千人往援,与吴忠恕军激战于潮州城下,擒获吴军百余人,余众败退,城围顿解。丁日昌由此而名声大噪,奠定了其以后出仕的基础。
(二)
咸丰八年春,丁日昌以解围潮州有功,由惠潮嘉兵备道李璋煜荐举,任广东琼州府儒学训导,次年十月擢拔为江西万安县令,踏上了仕宦生涯。
丁日昌到任万安后,见“流民比人众,关吏校官尊”,经济萧条,社会混乱,即锐意兴革。首先,他改革衙门办事制度,差役办差,一律由官给盘川,不得向百姓勒索分文。接着,他行文取缔地方乡绅恶霸私设的关卡,凡不遵者,从严查处。其三,他迅速清理积案,平定冤狱。“初期呈词及百纸,三、四期仅四、五十纸,匝月后,二、三十纸而已。”《丰顺县志》载:“每当夜阑秉烛,案牍高可隐人,靡不亲自稽核。每阅至百姓枉屈不伸,或受差凌虐,辄欷欷太息,凄然泪下,或见勤政爱民之事,则呼幕僚共赏。”其四,捐俸兴建云兴书院,致力培育当地人才。书院建成后,丁日昌题楹联云:“何尝饱听滩声,帐此别匆匆,笔底波澜谁健起;安得便瞻厦庇,觉余怀耿耿,眼前桃李几成荫。”如此不到半年,万安县讼事大减,民气以苏,读书之风渐长。丁日昌亦由此深受万安民众推重,当其调离万安时,“奉香拥送者亿万人(《万安县志》载)。”
咸丰十一年三月,丁日昌调吉安府邑庐陵,到任不到10日,太平军忠王李秀成率部往吉安而来,兵锋所指,锐不可挡。丁日昌与吉安府知府曾咏弃城而逃。三月十一日,太平军兵不血刃,占领吉安、庐陵。三月十四日,太平军主力进攻峡江,吉安、庐陵兵力空虚,曾咏、丁日昌纠兵乘虚而入,收回吉安、庐陵。不久,清庭免去丁日昌庐陵县令,削职为民。
丁日昌革职以后,为摆脱生活困境,浪迹九江、上海、扬州,甚至溯运河北上安徽、山东,四处寻找职业,尽皆碰壁,最后决心回汤坑故乡,再过郎中生活。当回程至九江时,见大江南北人才荟萃。原来是两江总督曾国藩在此招揽各方人才,欲图与太平军抗衡。丁日昌大喜,即寻一旅馆住下,根据自己这几个月流浪生涯中对太平军的考察了解,着意制订了一份进军安庆的方略,然后到总督衙门投呈。时曾国藩正思进取安庆,见丁日昌呈文计划周详,别有见解,不禁心喜,即召丁日昌晋见。丁日昌侃侃而谈,对太平军军力和长江沿线布防情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曾国藩不禁暗暗点头,想道,此人诸事留心,思维周密,只不知文才如何?便又邀入公馆花园散步。询问惠嘉潮各地风土民情后,两人来到一株灿放的梅花树边。曾国藩指着梅花道:“丁县令能否以此为题,作诗一首?”丁日昌道:“勉力为之。”略作思考后,落笔写道:“江南一树梅花发,一树梅花发石岩;花发石岩流水响,石岩流水响潺潺。潺潺滴滴云烟起,滴滴云烟起半山;烟起半山春汛到,半山春汛到江南。”曾国藩看后赞道:“诗绝妙,书法亦上佳。”
当日,曾国藩即委丁日昌为九江关卡卡员,并奏请朝庭,于清同治元年(1862)十一月开复了丁日昌原来的官职。嗣后不久,丁日昌到广东会办厘务,曾国藩赞为“廉正明干”、“才识闳远”。
同治二年三月,两广总督毛鸿宾委丁日昌为广东大吏,命他到广东高州县督办火器。丁日昌请同乡黄达权翻译《火器略说》和绘制制作图案,在广州市郊燕塘设立制炮局,很快即制出火炮36尊,炮弹2千多发。这些军火运到安徽为淮军使用,帮了淮军将领李鸿章的大忙。
同治三年五月,江苏巡抚李鸿章奏调丁日昌到上海筹办洋务。丁日昌甫到上海,李鸿章即推给他一个烫手的“山芋”,要他遣裁戈登率领的英国“常胜军”。这所谓“常胜军”是满清朝庭为镇压太平天国而专门向英国聘请而来的,有3千多人,配备洋枪洋炮,原以为是对付太平军的一张“王牌”,岂知,数次与太平军交手,均被打得落花流水,而后即避战上海,干扰市民,成为清政府的一块心病。
丁日昌接到这一任务后,通过外交途径数次与英国交涉,致使英国同意调戈登回国,并要“常胜军”限期撤回英国。丁日昌拿到裁遣“常胜军”的文件副本后,即约见英国驻上海的领事巴夏礼,准备与他商议裁遣事宜。不想,巴夏礼道:“本领事尚未收到此类文件,待收到后再说。”过了几天后,丁日昌再次约见巴夏礼,巴夏礼却拒绝见面,要助手对丁日昌说他事忙无暇接见。丁日昌不动声色地说:“请先生转告领事,本人亦公务繁多,以后若有事故发生,概由领事本人负责。”说罢即转身而去。
翌日,丁日昌派清兵封锁了英国领事馆,不准任何人进出,说:“英领事密件失窃,这里实施戒严,禁止通行。”巴夏礼听到禀报大怒,欲出使馆寻找李鸿章,被把守的清兵挡住,道:“奉丁大人令,密件没有找回以前,任何人不准出入。”巴夏礼暴跳如雷,却无可奈何。
几日后,领事馆存留的一些食物已全部食光。巴夏礼再也支撑不住,走到门口,可怜巴巴地对清兵说:“我已找回裁遣常胜军的文件,请丁大人相见。”守门的清兵说:“文件已是找回,即请领事从事拿出来,我们丁大人就会见你。”巴夏礼拿出文件后,丁日昌来到领事馆,俟巴夏礼在文件正副本上均签了字,才命令清兵撤离。
“常胜军”按期裁遣后,李鸿章大喜,对丁日昌备加赞赏,并上奏朝庭,委丁日昌为苏、淞、太道,并要他创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三)
19世纪中叶的上海,楼船亘天,租界林立,商业异常繁荣,环境极为混乱,人称“冒险家的乐园”。丁日昌上任苏淞太道后,决心严惩陆和尚等黑社会为首分子,整治社会秩序。
陆和尚名陆胜祥,原是上海租界工部局工头。他组织帮会,结纳党羽,聚集了流氓歹徒几千人,抢劫、勒索、烧杀、奸淫,无恶不作。地方官屡次搜捕,但他耳目众多,一有风吹草动即藏匿租界,得到洋人庇护,令官府无可奈何。
一天晚上,陆和尚手挽一艳丽女子从天外天夜总会出来,门口花园中闪出几个彪形大汉,陆和尚正打开车门让艳丽女子上车,艳丽女子忽一转身,拉住陆和尚的手狠劲一扭,彪形大汉随即窜上把陆和尚打昏在地。当陆和尚醒过神来,已被押进道台衙门。见一官员端坐公堂之上,两旁排列如狼似虎衙役,不觉两腿一软,跪在地上。只听官员喝道:“查陆犯胜祥,罪不容诛,现验明正身,即刻押出衙门处斩。”
过后不久,丁日昌又擒斩了号称“白王侯”的流氓头子,逮捕了一批数以百计的流氓游勇。一时间,上海滩各类牛鬼蛇神潜踪隐匿,社会混乱局面为之一新。
同治三年秋天的一个傍晚,丁日昌漫步黄浦江畔。夕阳的余辉照在广阔的江面上,灿烂斑驳,景色瑰丽奇诡。丁日昌不禁心潮起伏。想起几年前,自己流落上海街头,欲觅一份职业而不可得,而今却成为掌管上海的道台,慨叹之余,亦觉振奋。想到几日前,自己到税务总司为建立机器制造总局筹款一无所获,愤慨之余,亦觉担子沉重。不觉吟道:“不筹盐铁不筹河,独倚江南涕泪多。师夷何日能制服,欲问浦江泪更多!”正自心中踌躇,忽耳畔飘来丝竹之声。抬头一看,一幢花园别墅赫然呈现眼前,不觉心中一动,紧皱着的眉头随之舒展开来。原来,此别墅为海关通事唐国华所有。唐国华是广东香山县人,在海关任职几年,与卡员张灿互相勾结,索贿收贿,敲榨勒索,狠赚了一笔钱。对此,丁日昌早有所闻。
次日,丁日昌带着僚属来到海关,叫来唐国华和张灿,要他们交出账本。丁日昌说:“久闻两位老兄敛财有术,本道台现筹建机器制造总局束手无策,请有以教我。”唐张两人吓得浑身战栗,生怕贪赃枉法的行为漏底,忙说:“不敢,不敢,请道台大人看在同乡的份上,松一松手,筹建机器制造总局的款项我们当尽力报效。”随即,唐国华和张灿各报捐银2万两。丁日昌微微一笑,对唐国华说:“老兄能如此做最好,看在同乡的份上,我也不为已甚,但只望以后多加检束,否则,莫怪丁某爱莫能助矣。”言罢,率众离去。
有了四万两白银以后,丁日昌买下美商旗记铁厂,合并上海、苏州两个制炮局,创建了当时中国最大的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同治六年夏秋之交,江苏境内风雨大作,清水河洪水滔滔滚滚,冲决了堤坝,淹没了大量田庄。时丁日昌在两淮盐运使任上,受江苏巡抚李鸿章委任前往治理。沿途只见生灵涂炭,哀鸿遍野。丁日昌心急如焚,行装甫卸即率各级官吏督修堤坝,并亲自担石填堤。然而,在湍急的洪流中,投下的石块泥沙多被冲走,收效甚微。丁日昌眉头紧锁,苦苦思索,想到一法,叫人砍来大批青竹,编成一个个肚大口小的箩筐,然后将沙石装入其中,再加投掷。此举果然奏效,不旬日间,堵住了决口。而后,丁日昌督率民役,昼夜奋战,筑起了坚固的堤坝。后来,当地群众称这道堤为“丁公堤”,纪念丁日昌的功绩。
同治六年十二月,丁日昌升任江苏巡抚。当时的满清官场,多为贪婪庸碌者充斥,吏治一片黑暗。丁日昌为自勉及训诫各级官吏,作一楹联贴于抚衙朱红大柱上。联云:“官须呵出,干来若处处瞻顾因循,纵免刑章终造蘖;民要持平,看去使个个流离颠沛,忍将膏血入私囊。”丁日昌主政江苏2年多时间,励精图治,仅清理积案就达27万多宗。清王朝为之诏示各省,以丁为勤政榜样。
同治九年五月,天津爆发了震惊中外的教案。《曾国藩全集》载:“先是,天津境内屡有迷拐幼孩之案,并有剖心挖眼之谣,署天津知府张光藻擒获拐匪张栓、郭拐二名严办。旋有民团拿获匪徒武兰珍,供出法国教堂之王三授予迷药。由是津民与教民屡有争哄之事。三口通商大臣崇厚约法国领事丰大业来署,提犯人对质。于时讹言四起,人情汹汹。丰大业忿而走出,遇天津知县刘杰,复用洋枪击伤其家丁。津民见之者,遂殴毙丰大业,烧毁教堂等处。洋人及本地从教之民死者数十名口。此五月二十三日事也。”
事发后,清庭谕示直隶总督曾国藩办理。曾国藩一味委曲求全,而洋人的胃口则越来越大,案件迁延不决。清庭对此极为不满,谕令丁日昌星速赴津,帮同办理。
丁日昌于七月二十五日到达天津后,通过深入查察,掌握了法国仁慈堂残害儿童的人证物证,随即照会法、英、德、美、意等驻清公使:查法国设津仁慈堂残害中国儿童,罪不容逭;法驻津领事不图悔改,反毙伤民众,致使民情激愤,身被殴毙,实属咎由自取;至于焚毁教堂等建筑及误伤无辜,亦属事出有因,除严办下手之人外,损毁建筑由总理衙门与各国协商赔款,误伤者后事由大清协助办理。法国公使等在确凿的人证物证面前,无可奈何。
(四)
天津教案审结后,丁日昌感到,积弱的中国,欲图强盛,必须把造就人才作为第一要务。逗留天津期间,多次邀约曾就读美国耶鲁大学的江苏候补同知容闳向曾国藩进言,鼓动曾国藩联衔上奏朝廷派遣学生公费出国留学,得到了曾国藩的赞同。曾国藩同治十年七月三日《拟选子弟出洋学艺折》奏:“窃臣国藩上年在天津办理洋务,经前江苏巡抚丁日昌奉旨来津会办,屡与臣商榷,拟选聪颖幼童,送赴泰西各国书院,学习军政、船政、步算、制造诸书,约计十余年业成而归。使西人擅长之技,中国皆能谙悉,然后可以渐图自强。且谓携带幼童前赴外国者,如四品衔刑部主事陈兰彬、江苏候补同知容闳皆可胜任等语。臣国藩深韪其言,曾与上年九月、本年正月两次附奏在案。”曾国藩的力奏得到了清廷的允准,自同治十年起,先后派遣120人到欧美等国留学。这些人学成返国后,多成社会建设的栋梁或名垂后世的学者,如詹天佑、严复等。
同治九年,丁日昌经深思熟虑后,上《条议海防》奏折,提出《海洋水师章程》,建议设立北洋、东洋、南洋水师,大力鼓吹洋务,深得清王朝嘉许,所提建议多为采纳实施。
清光绪元年(1875)八月,丁日昌任福州船政大臣,在任期间,主持审理了沈纯、文绍荣等贪污军火大案,追回大批赃款,声振朝野。
同年十一月,清庭命丁日昌任福建巡抚兼福州船政大臣。
光绪二年二月至五月,福建省境内迭遭百年罕见水灾。《万国公报》载:“城厢(福州)内外,四顾茫然,竟成泽国,数百年稀见之灾也。幸近城之民,蒙丁抚军催令阖城文武官员及兵勇胥役,设法救援,雇大小船两百余只,撑住屋顶木颠,援至城楼或各炮台山上者,不下数万人,施以粥饭,以全民命。……”《申报》载:“丁抚军政体违和,不能出署已盈月,一闻警报,力疾而起,登南门城,督视救护灾黎。并分赈各事,兼代筹居之所者,凡四日不回宪署。……”
水灾过后,丁日昌一方面积极向各方筹款募捐赈济灾民,一方面大力发动民夫疏浚江河兴修水利,闽省生机渐复。
光绪二年十二月至次年四月,丁日昌巡察台湾(其时台湾隶属福建,清例闽巡抚夏秋驻福州,冬春巡台湾)。在对台进行全面考察后,对台湾脆弱的海防及腐败的吏治深感焦虑,即大刀阔斧进行兴革。整顿吏治,裁撤陋规,整饬海防,兴办义学,忙得席不暇暖。丁日昌《东巡台湾恒春》诗:“东瀛已是天将尽,况到东瀛最尽头。海水自来还自去,罡风时发时复收。卧薪尝胆知谁共,卸山移石且自谋!饱听怒涛三百里,何人赤手掣蛟龙!”壮怀激烈,气势沉郁,至今读来仍脍炙人口。《清德宗(光绪)实录》载:“丁氏至台后督办之事以购置铁甲舰,训练水雷军,建造新式炮台,训练洋枪洋炮队,开铁路,办电线,置机器,办矿务垦务为最主要。”
清朝时,福建巡抚例摄台湾学政。丁日昌在主持台湾童子试时,发现苗栗县铜锣湾14岁童生丘逢甲交卷最早、文章最好,录取为第一名。当丘逢甲进见时,丁日昌命其作台湾竹枝词百首,日未晚而成,大为惊讶,特颁赠“东宁才子”印(东宁为台湾别称)以为奖励。后丘逢甲于光绪十四年(1888)考取举人,次年考取进士。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丘逢甲洞察日寇侵略台湾企图,投笔从戎,创立义军37营,积极准备抗日保台。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朝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把台湾及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台湾民众大为震怒,丘逢甲振臂而起,组织全台民众反抗侵略者。丘逢甲被推举为大将军,统率义军在新竹一带抗击沿铁路南侵的日寇,浴血奋战20余昼夜,给日军以沉重打击。
光绪三年七月,丁日昌因足疾加剧,上奏清庭乞假回乡疗养,次年四月获准。离开福州时,众多百姓留连不忍分别,高呼:“留中丞,活百姓。”
丁日昌离任归里后,在居住地辟“百兰山馆”,整理藏书和读书著述。
藏书是丁日昌的一生至好。丁日昌在江苏任职期间,正值洪杨战乱后期,江浙不少书籍四处散落。丁日昌节衣缩食,倾囊以求,10余年间,购得书籍10余万卷,且不少为宋、元珍本。后人称丁日昌为中国近代四大藏书家之一,称其书屋为“百宋一廛”。丁日昌将其收藏书籍移置百兰山馆后,编成《持静斋书目》5卷,方便后人浏览。
丁日昌著述不少。现留存于世的有《抚吴公牍》、《百兰山馆政书》、《丁禹生政书》、《丁中丞政书》、《丁中丞信札》等。此外,丁日昌还编辑校订了《百将图传》、《炮火图说》、《地球图说》、《牧令书辑要》、《法人游探记》、《西法兵略七种》、《江苏舆图》、《江苏布政司属府厅州县志图》等。
光绪五年五月十二日和十三日,清庭连下谕旨,命丁日昌加总督衔,驻南洋会办海防事宜,“所有南洋沿海水师弁兵统归节制”,“兼充总理各国事务大臣”。然而,丁日昌此时已疾病交加,再不能出山效力了。
光绪八年(1882)十月初十,丁日昌辞别人世,终年59岁。临终遗折:“方今时局多艰,西北南三境皆与英法俄接壤,东又有日本狡然思逞,伺隙而动。我弱一分则敌强一分,我退一步则敌进一步,安危祸福之机,固有稍纵即逝者。自我之属国琉球已矣!而法国占据安南六省,更思图其都会,暹罗、缅甸行将尽属英,俄人添兵东海,是高丽不蹶于倭,必蹶于俄。将来我之属国若竟一无所存,枝叶残则根本何以自主。天下事与其焦头烂额而无数燎原,曷若曲突徙薪而缪未雨。及今而力图实际,尚有可强之时;及今而仍托空言,难有自强之日。”“惟望内外臣工,仰体圣怀,同力合作,迅图自强之事实,勿分畛域,勿惮浮言。外则睦邻讲信,虚与委蛇;内则竭虑殚精,力图整顿。穷变通久之道,以奠灵长巩固之基,则今日之敌国外患,皆我他日富强兼并之资也!”
附:丁日昌妙考丘逢甲
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10月15日,时任福建巡抚兼台湾提督和学政的丁日昌(广东省丰顺县人,1823—1882年),依照清廷规定,冬春驻台湾,夏秋驻闽,便从福州乘船到台湾。
1877年4月,丁日昌在台南府城主持考试。当时,台湾苗栗县铜锣湾有一位14岁少年,名叫丘逢甲,又名秉渊,字仙根,号蛰仙、吉甫(祖籍广东嘉应州镇平县,1864———1912年),天资聪颖,敏慧好学,6岁能诗,7岁能文。县大爷推荐他到台南府去考试。丘逢甲的父亲考虑孩子年幼,天气炎热,道路漫长,便背着丘逢甲上路。两天后,丘逢甲与父亲一块到达台南府,丘父为了给儿子壮胆,仍背着逢甲进入考场,守卫考场的衙役不同意他们进去,一位老衙役笑道:“老叔,你恐怕走错门了!”然后指着街前一间杏林医所,意思是小孩生病要到那边找名医,这儿是府上考场重地,闲人免进。丘逢甲的父亲掏出县衙门的推荐信,要求进场。守卫的衙役说什么也不信小孩上府应试,坚决不让进场,双方争吵起来。
主考官丁日昌闻讯后出来,他仔细瞧了瞧丘逢甲,又看了丘父递来的赴考公函。原来台湾传闻的“东宁才子”正在他面前。他沉默了一会,佯装不了解地用含有浓浓客家口音的国语问丘逢甲:“什么,幼童也来应试?真是:甲年逢甲子。”
“丁岁遇丁公。”丘逢甲也操起客家口音宏亮地回答,因为他刚才一见丁日昌,就想起县大爷的嘱咐,来台主考的丁巡抚,系客家的朝命大官,便故意用客家话对答。丁日昌果然批准丘逢甲进入考场。
丁日昌认真审阅每位考生的试卷。考试结果出来,丘逢甲荣获金榜之首。丁日昌又想,苗栗县的才子不知是否死背古文诗词,他决定再考考丘逢甲。于是要求丘逢甲写出一百首《台湾竹枝词》给他审读。第二天清早,丘逢甲即写好《台湾竹枝词》百首。书法遒劲隽永,把台湾的风情刻画得淋漓尽致。丁日昌十分高兴,称赞丘逢甲头脑灵活,颇有文学功底,并当众赠给丘逢甲“东宁才子”印章一枚,聊表惜才、爱才之心。同时,他立即介绍丘逢甲到彰化的名人吴子光那里就读。
后来,丘逢甲不负丁日昌所望,1888年赴福州应试,考上举人。1889年春,丘逢甲赴京会试,考取三甲进士,名列第96名,被清廷钦点为工部虏衡司主事,《台湾通志》编纂。之后,日倭入侵,丘逢甲高举义旗,鏖战台澎,失败后返回广东镇平县(今蕉岭县文福镇),成为“拒倭守土”的一名爱国志士、爱国诗人,梅州历史八贤之一。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