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山歌 发表于 2010-11-25 19:08:40

揭开爱国名将故里神秘的面纱(1):将军像前浮想联翩

                            揭开爱国名将故里神秘的面纱(1):将军像前浮想联翩

                                                      文/罗小群   图   吉他新声北海风景

   10月25日, 应合浦德星公司、德星39网、防城港《金潮。北部湾》杂志社、红豆社区北海论坛之邀,我、广西梅州客家联谊会的张会长和广西民族律师事务所的黄律师一行三人,自南宁同去合浦,参加“北部湾名人故里行——网友走进合浦曲樟系列活动”。

      因路上有事耽搁,我们驱车来到位于广西南部的合浦县城时,已是晚八点。夜幕下的珠城,华灯初放,橘黄色的灯光映衬着鳞次栉比的现代建筑,车马稀少,浪漫而温馨,格外迷人。同行的张老说是夜色遮住了不美的地方,所以,呈现在眼前的全是美景。进餐时,听到豆友恭维本人“看上去年轻”,我立即活学活用用刚从张老那学到的知识,“谦虚”地说:是夜色遮住了沧桑。

   第二天一早,用过早餐。我们三十多名来自全区各地的豆友,乘车踏上探访民族英雄爱国名将故里,寻访客家文化踪迹之旅。旅途中作自我介绍时,本豆宣布“著名”的客家女、拥有爱恨粉丝掺半的K姐就在眼前,车内一片欢呼:K姐不是传说,是“活生生”的。其实,我知道这些远道而来的客籍和非客籍朋友,是在为即将看到敬仰已久的爱国名将的故乡和浓郁的客家民俗文化风情画而欣喜若狂。

      汽车离开县城往东北方向行驶,穿过繁忙的合浦公馆镇街道,沿着绿树丛中的蜿蜒曲折的公路,来到距县城62公里的山环水绕的公馆镇曲樟乡的璋嘉村。 璋嘉村是合浦县曲樟乡东北部一个较偏僻的山村,与玉林市和钦州市交界,南与公馆镇相距12公里,临旺盛江水库,丘陵地貌。辖6个自然村,即老屋、老屋场、坑尾、新尾场、新门楼和歧山背等,共有农户400多户,人口2000多人。陈姓为大姓,其次是潘姓,均为客家人。http://pic.hongdou.gxnews.com.cn/picwater_bbs/2010/10/29/b/1f3a89bae2cb1184d647192585101004_187964.jpg

          座落在山谷里的璋嘉村,参大古树掩映,无都市喧嚣的纷扰,平静详和。一座座用石灰、黄泥、红糖和糯米等混合物建成,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客家围屋和三开间平房,拥挤在一起,斑剥沧桑。述说着当地客家先祖历时千年,从中原——江西——福建——广州——合浦,几经辗转,历尽艰辛的迁徙之苦;述说着客家先祖
开山劈岭创业之难;述说着曾经拥有的繁荣,及一直引以为自豪的辈出英才对国家民族的卓越贡献.......

   我国著名的爱国名将——陈铭枢就诞生在这美丽的小山村,陈将军的故居位于璋嘉村东南歧山背小村小土坡上,由歧山背小村口沿一条泥路跑马道西行数百米即到。长约二百米长满青草的沧桑客家土围墙(护墙),开有一弧形拱门,拱门上挂有书写着“陈铭枢故居”的牌子。护墙拥抱着的大院内,大榕树、芭蕉树成排成行,葱笼苍郁,生机盎然。点缀在绿树丛中的西洋风格的白色小楼就是陈铭枢的故居的主楼。
   http://pic.hongdou.gxnews.com.cn/picwater_bbs/2010/10/27/b/76ffaf1dcf4d3450233a725b563da21e_648554.jpg

   陈铭枢故居的主楼共两层半,185平方米。一楼的正门顶上挂着的是民革主席何鲁丽书写的“陈铭枢故居”的牌子。一楼展出是陈铭枢将军的生平事迹简介和亲笔书法字画的作品。二楼和三楼展出是陈将军不同时期的本人照片及与一些军政要人的合影和用过的部分实物。这些由陈铭枢将军的儿子陈佛仔、女儿陈佛新、外甥颜福谦以及社会各界捐赠的有关陈铭枢先生的历史资料照片共123张,书籍37本(套),书法、衣物、办公和生活用品等实物资料100多种。其中有陈铭枢与北伐铁军将领的合影,中央人民政府给陈铭枢的任命通知书。陈将军亲笔书写的家训书法:“分之以财,教之以善”,长5米、宽2米的“精神”二字书法,及其保存的为纪念孙中山诞辰九十周年出版的孙先生遗墨《建国大纲》册页本一本(当时只出版五百册)。还有一条陈将军穿过的打着补丁的棉裤。
   http://pic.hongdou.gxnews.com.cn/picwater_bbs/2010/10/27/b/fc13ef56ba5ea7e6b1b156f7d61006a8_648554.jpg
                                                                     (吉他新声)

    我们走进陈铭枢将军故居,站在陈将军的像前,不禁感慨万千:

   陈铭枢(1889-1965),字真如。是本村一个秀才的儿子,出生时已是家道中落。自幼便饱尝砍柴挑水、看牛种地的生活辛酸,还有继母的虐待。幼年从学乡贤廖愈簪公(1870—1948,字杏斋,晚清癸卯恩科举人,广东高等法院检察官)。16岁时,由同族陈文山资助银子200两,走出大山,毅然投考千里挑一录取考生的广州黄埔陆军小学(实为当时清政府办的高等学校,学生在三年毕业后要达到能看书与翻译的水平),开始了他不平凡的人生。
       http://pic.hongdou.gxnews.com.cn/picwater_bbs/2010/10/27/b/23c4c6f61aaa1682ee9ee24d428368e2_648554.jpg

   在广州黄埔陆军小学就读时,陈铭枢就秘密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毕业后,北上跨过长江,升入南京陆军第四中学,仍积极从事同盟会活动。辛亥革命爆发,陈铭枢率学生队勇敢地前往武昌、南京参战。不久,担任北伐军连长(总司令姚雨平),得到孙中山先生的接见赞扬。因积极参与讨袁护法而被袁世凯通缉流亡日本,在日本组织军事学校。在浩浩荡荡的北伐大军中,驰骋战场,与叶挺独立团并肩作战,以战功显赫成就“北伐铁军名将”称号。后升任师长、武汉卫戍司令、军长、广东省主席、京沪卫戍司令、国民革命军右翼军总司令,兼领十九路军,节制陈诚、卫立煌、上官云相、赵观涛、郝梦龄等五路部队。担任国民政府代理行政院长,副院长兼交通部长。
      
      http://pic.hongdou.gxnews.com.cn/picwater_bbs/2010/10/29/b/f1fabbc00d45a789cdd05e2d1e0eb152_187964.jpg

    1932年2月,“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日军大举增兵上海,图谋在上海制造事端,面对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蔡廷锴曾问陈铭枢:“万一敌人向我军侵犯,我军如何动作?”陈铭枢断然回答道:“当然不客气,武力抵抗!” 以京沪卫戍司令身份指挥十九路军在上海淞沪组织了著名的“一·二八”淞沪抗战,打响了抗战的第一枪。以4万余兵力(其中十九路军为25000多人)勇敢地与10余万日军精锐部队激战一个月,有力地遏制了日军的侵犯,捍卫了民族尊严,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
      http://pic.hongdou.gxnews.com.cn/picwater_bbs/2010/10/27/b/701c90d8699fe0bea325e5a4fb709779_648554.jpg

   为反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对日妥协的方针,捍卫国家领土完整,陈铭枢和蔡廷锴军长、蒋光鼐总指挥兼淞沪警备司令率十九路军同中央红军签订了停战协定,并缔结了联合反蒋抗日的军事协定,同共产党建立了合作关系,建立了我国最早的抗日统一阵线。

   1933年1月,在蒋介石热衷剿共、消极抗日之时,他在福建起兵反蒋。11月,联合李济深,冯玉祥等发动“福建事变”,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并在其中担任文化委员会主任和经济委员会主任,第一方面军政治部主任。 在蒋介石的重兵围剿下,“福建人民政府”很快就失败了,但却在全国率先拉开了反蒋抗日救国的序幕,开创了建立抗日统一战线的先河。1934年,陈铭枢在香港组建社会民主党,1935年改组为中华民族革命同盟。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陈铭枢担任世界反侵略大会中国分会主席,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国民政府财政委员会委员。

   1943年2月,在中共南方局(书记周恩来)支持下,陈铭枢与谭平山、柳亚子、朱蕴山等在重庆发起组织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通过时事座谈会来团结国民党内的民主分子,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公开批判国民党与蒋介石的内战政策,并决定从组织上与国民党决裂。1947年赴香港与李济深、何香凝等筹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1948年1月1日民革在香港成立,陈铭枢任民革中央常委(主席李济深、名誉主席宋庆龄)。
   http://pic.hongdou.gxnews.com.cn/picwater_bbs/2010/10/27/b/a04f1163faf19efca51885669759ade3_648554.jpg

    陈铭枢从香港回到上海,对国民党军政人员的进行策反工作,获取国民党军事情报,配合中共领导的人民解放战争。他首先策动了浙江省主席陈仪下了起义决心,又进行了策动湖南省主席程潜起义的工作。

      http://pic.hongdou.gxnews.com.cn/picwater_bbs/2010/10/27/b/9a23f0b329fccaec93c0b05555ae05f2_648554.jpg

   1949年新中国成立,陈铭枢参与筹建第一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被任命为中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农林部长,被邀参加开国大典。此后先后担任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制委员会副主任、全国政协常委、民革中央常委等要职。 他满腔热忱地投身于国家建设中。面对党内日渐盛行的“个人崇拜”之风气,奉行“平生最是服从真理的人,决不欲也不能把它来歪曲或附会作迎合潮流的不诚实的人”的准则的陈铭枢向毛泽东上书,提醒注意个人修养,不能“好大喜功,偏听偏信,轻视古典,喜怒无常”。随后,被打成“右派”,罢除各种职务,于“文革”前一年去世。


   陈铭枢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是德高望重的爱国将领,也是一位颇有名望的集诗人、书法家、出版家、佛学家于一身的人物。作有鼓舞人心的诗多篇,书法作品多幅。1940年出资创办上海出版机构神州国光社,出版进步书籍,编辑发行《读书杂志》、《文化评论》等刊物。在民国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两度参加发起成立中国佛教协会,著有《我的禅观》等佛教书。热心家乡的公益事业,捐资创建了合浦县廉州中山公园、东坡公园、合浦一中(今北海中学)、合浦五中(今公馆中学)校务楼(取名“真如小学”)和合浦医院等。
      http://pic.hongdou.gxnews.com.cn/picwater_bbs/2010/10/28/b/1aa6b5ffd58bbde0643b8155e44c4623_648554.jpg

   陈铭枢是不朽的,他跨越了三个重要的历史时代:参加过孙中山总统的就职典礼,担任过国民党政府的行政院代院长,出席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大典。因此,在中国的近、现代史上,陈铭枢是一个不容忽略的重要人物。有历史学家说,如果写一部真正意义的、完整的专著,无论在军事、政治、文化、宗教等等诸领域,都不应该绕过他。在陈铭枢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座谈会上, 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习仲勋代表中共中央对其作如此评价:“陈铭枢先生是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爱国将领和政治家、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一位卓越的创始人和领导人,是同中国共产党长期合作的亲密朋友,在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他为我国的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陈铭枢将军故居主楼前有一面积约100平方带护栏的半圆形平台。在平台护栏旁,陈铭枢的侄辈亲属、合浦德星39网的总编辑陈海春先生告诉我们:
   http://pic.hongdou.gxnews.com.cn/picwater_bbs/2010/10/29/b/869b1a07e16825b444dbe5e51311ccab_187964.jpg

   陈铭枢故居原为歇山顶、夯土墙的平房,共有14间,分前后两排,中间设天井,长34.3米,宽12.1米。是陈铭枢的祖屋,也是其出生地和少年时代的居宅。 陈铭枢投笔从戎任师长后,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春返乡,捐巨资创建璋嘉小学(当时叫做广东省合浦县第七区立第三小学校)。见其祖屋已破败不堪无法居住,后寄钱在原址重建。重建的祖屋由门楼、主楼、炮楼、厨房、柴房、杂物房及土围墙组成,是典型的客家围屋建筑结构。可惜的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因所处的村庄因水利工程曾被划为淹没区而拆除,仅剩部份围墙。本世纪初,经北海市和合浦县政府,以及北海市客家联谊全和合浦德星公司多方努力建成。现在重建的是将军故居的主楼,建筑结构按陈铭枢将军的女儿陈佛苏女士寄回的1938年故居照片样式建设。现在免费开放的主楼是重建将军故居的第一期工程。      

   望着将军故居院内的参天大树,和山环水绕参天古树庇荫下的璋嘉村,我想起“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灵人杰”等俗语,璋嘉古村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有勇有谋的抗日民族英雄、爱国名将,刚正不阿,同时以慈悲为怀的陈铭枢先生,在此有着什么样的童年和少年时代?
                                                                      (未完等续)

(感谢合浦德星公司、德星39网、防城港《金潮。北部湾》杂志社、红豆社区北海论坛为“北部湾名人故里行——网友走进合浦曲樟系列活动”网友提供了经费等方面的资助,感谢合浦陈铭枢研究会秘书长、合浦德星39网总编辑陈海春先生、防城港《金潮。北部湾》杂志社编辑越州魂和红豆社区吉他新声为本次活动所作的大量组织工作)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揭开爱国名将故里神秘的面纱(1):将军像前浮想联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