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爱国名将故里神秘的面纱(2):客家围屋的传奇故事
本帖最后由 客家山歌 于 2010-11-25 19:12 编辑揭开爱国名将故里神秘的面纱(2):客家围屋的神奇故事
文/罗小群 图 吉他新声 越州魂
带着对曲樟璋嘉古村的好奇,为追寻将军成长的足迹,我们离开陈铭枢将军的故居,向歧山背中部的陈氏祠堂出发。穿过小村古屋间周折的巷道时,我们在想:在这由鹅卵石铺就的高低不平的百年土路上,在歧山背、璋嘉村,以及璋嘉方圆几十里的山山水水,许多地方一定布满将军孩提时走过留下的脚印。路上遇到的面容和善的陈氏客家老乡的祖辈里,一定有许多是将军少年时的伙伴。
http://pic.hongdou.gxnews.com.cn/picwater_bbs/2010/10/28/b/002214c047ee1c81dbd8b686174b8546_648554.jpg
客家人像汉民族其他民系一样,自古以来就十分崇拜祖先,把“敬祖宗”列为族规条例的首要内容。宗祠是客家祖宗崇拜的物质表现形式。“姓各有宗祠统之”,客家各姓宗祠是本族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此,宗祠建筑是本家族中最重要的建筑,往往举全族之力而建。歧山背的陈氏祠堂也是在这种客家文化的伦理价值观的指导下,举族建成的。 座落在村中部的小土坡上,一典型的客家民间宗祠围屋建筑。它建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为纪念其进入璋嘉的始祖陈其鼐公而建造成的。1993年列为合浦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是陈铭枢年幼时常来的地方。
祠堂坐南朝北,祠堂为歇山顶式,青砖灰瓦,雕梁画栋,传奇故事、村落人家、奇花异草、飞鸟虫鱼等精美图画栩栩如生,引人入胜。
http://pic.hongdou.gxnews.com.cn/picwater_bbs/2010/10/28/b/352265b8eed3d02fd627b02307990c7f_648554.jpg
背靠绵延起伏的大廉山,被浓密如云的参天古树簇拥其后。屋前视野所及地带开阔,是一理想的风水宝地。纵深共有四进(进的数法是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房,进与进之间均有天井相连,左右有廻廊,外接厢房(俗称横屋)。在左右横屋的尽头,筑起与禾坪边的绕村围墙相连的围墙形的房屋,把有大小房间数十间正屋包围起来。
祠堂大门的门额书着“陈氏宗祠”四个红底金字,笔力苍劲。大门两边是清咸丰三年(1853)中进士、“出使西洋第一人”的广东吴川人陈兰彬,清朝同治丙寅季夏,到璋嘉时所题的“家声传颍水,庙貌壮廉湖”对联。意璋嘉陈氏家族的远祖出河南颍川(今许昌),传承中原文化的陈氏宗祠之雄伟,在大廉垌(公馆镇)、六湖垌(曲樟乡)出类拔萃。
http://pic.hongdou.gxnews.com.cn/picwater_bbs/2010/10/28/b/b3f7b8868d959ca711d53ae6ea28b4a9_648554.jpg
走进大门(即第四进门),映入眼帘的是屏风上面悬挂着的醒目的三块功德牌匾,中间最大的一块青底金字上刻“上将第”,是为纪念民国三十六年六月九日由国民党政府授予上将军衔的陈铭枢的。位居左右的两块,红底金字上刻“翰林院庶吉士”和“赏换花翎”,分别纪念清朝获翰林院庶吉士、随带军功加四级陈兰彬和清光绪六年奉旨获赏换花翎的两广总督府督标陈才业(督标相当于如今的军分区司令员)。
第三进和二进门的房梁的上方分别挂着红底金字书有“骑尉第”清光绪二十年八月十六日光绪皇帝赐制两块青底凸金字的功德牌匾。第二进没有另设进门,属厅型构造,梁上方悬挂有,为,上书“奉天承运,皇帝制曰……”等文字,介绍赐制这两块牌匾的缘故。墙中间还有一副长联,联曰:“地毓鸿才允宜髦士奉璋嘉德无违隆享祀;天垂象巍还冀史官载笔贤人复聚证祥符。”亦是陈兰彬进士所题写。何谓“光宗耀祖”,在此得到最具体的解释。
http://pic.hongdou.gxnews.com.cn/picwater_bbs/2010/10/28/b/dfbab327f6e08a89a34828d9c18a9d0a_648554.jpg
最靠里边的屋子即第一进房,呈列着歧山背陈氏客家数百个祖先的牌位。仿佛在说“你从哪里来,你将往何处去?祖先告诉你”。陈氏子孙在这令人肃然起敬的地方,面对列祖列宗,一定不禁会问“我敢说自己问心无愧吗”?
和所有客家宗祠一样,陈氏宗祠首先是整个宗族供奉和祭祀本姓祖先的地方。每年的春节、清明、中元节、中秋节等重大民俗节庆,及祖先的生日忌日,客家人都会在本宗族氏堂举行大型祭祖活动。远古时,客家祖先因北方游牧民族入侵,不得不肩背祖宗的遗骨,怀揣族谱,扶老携幼,举族南迁。客家祖先的历尽艰辛的千年迁徙历程,和为了生存和发展与自然、与异族不善之徒进行的英勇搏斗的事迹,一遍又一遍在此神圣之地得到传颂。有国才有家,及宗族血缘认同的意识在此得到加强,宗亲间团结友爱互助,共同抗击来犯之敌,国家、宗族才能生存发展的民族意识在此得到强化。
http://pic.hongdou.gxnews.com.cn/picwater_bbs/2010/10/28/b/ace068e98a545d90458d63ec3ff8b951_648554.jpg
陈氏祠堂的中间两排房即第三、二进,就分别用作家族议事和书房(宗族学堂)。宗族里的大事在此议决:遵纪(族规)守法、助人为乐、好学上进等好人好事所受到的奖励,或违法乱纪、损人利己、不学无术等坏人坏事所应受的鞭挞在此进行。红白喜事,文娱活动,亦在此举行。
客家人是极为崇文重教的族群,常常以那些英雄彦才为榜样,启发教育儿孙,向功勋事业有成的前辈们学习,成为有用之才。家族所有子弟接受教育所需的费用本家族的公共财政承担。
http://pic.hongdou.gxnews.com.cn/picwater_bbs/2010/10/28/b/688fe26a69671257f7c8efcf595f084d_648554.jpg
据记载:明中叶以后,宗族占有大量的土地。这些土地被称为祭田、祠山、尝产、公田、学田、义田、族田等。客家人在明清时代,每一个姓氏宗族也都有主要供祭祀用的田产(蒸尝*产),所收的租谷用来供祭扫祖墓之用。此外,本族地方的大庆喜事、修桥补路、庵堂庙宇、祠堂公屋、城墙门楼等公共场所的整修,本村学校经费等均由蒸尝田产支出。族人家庭若有特殊困难,亦可以借贷。凡外出赶考升学的子弟都可得到蒸尝田产资助。
http://pic.hongdou.gxnews.com.cn/picwater_bbs/2010/10/28/b/5af1d52b9a408c60ecf443d651214a59_418733.jpg
因此,陈铭枢尽管早年家境贫寒,亦和同围屋(村)内的同龄人一样,享有本家族的蒸尝学田提供的免费义务教育的机会,在宗族祠堂师从当时合浦南康镇陂塘村著名的举人廖愈簪*先生(1870-1948年)学习文化伦理等知识。看着摆放在岐山背陈氏祠堂的陈铭枢将军童年生活读书求知所用过的桌椅,耳旁响起客家子弟的读书声:“人这初,性本善......”,想起客家人对其子弟成为于家于国有用之才的热切期望。陈铭枢尽管从小其家继母不善,仍能体会到大家族团结互助的温暖,亦不缺童年的快乐。
祠堂大门前有一块大禾坪和一口池塘。池塘一般是对称着挖出一个与围屋面积相仿的半圆形水池(以屋前的池塘和正堂后的“围龙”组合成一个整体,使得总体看来如同一个太极的图案:陆上屋为阳,屋前水为阴。暗合风水阴阳两极之意)。池塘具有蓄水、养鱼、防火、防旱等作用。
http://pic.hongdou.gxnews.com.cn/picwater_bbs/2010/10/28/b/74b16b6fd105d593370cb22f598e1de8_418733.jpg
祠堂正门台阶下方与水塘之间,隔一绕村土围墙的一段,有一大禾坪。禾坪作晒谷、乘凉、习武、集会和其它活动之用。其中作客家子弟作习武操练的场地是禾坪一大的用处。对于客家人来说,要保护自己,光有围屋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掌握保护自己的武术和使用保护自己的武器的人。陈海春先生说,璋嘉陈氏族人练武一般是在晚饭后。我们想在这操练的人群中一定曾有打柴习文之余的少年陈铭枢的身影。
(未完待续)
注:*蒸尝即祭祀。 据记载,皇帝有四时之祭:春祭曰示勺,夏祭曰示帝,秋祭曰尝,冬祭曰蒸。
* 廖愈簪 (1870-1948年) 字杏斋,原合浦县南康镇陂塘村人。清光绪二十八年 (1902年)代替别人参加乡试中举,翌年复考中举人,后到廉州中学堂任教。光绪三十一年,考入北京法政学堂。毕业后,于民国初返廉州中学任教。民国11年(1922年)任北海审判厅厅长。15年,一度任驻军师部秘书。16年,被调往广州,任广东省高等法院首席检察官。24年,任广东省高等法院第二分院院长。37年,病逝于北海。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