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iaobaba 发表于 2010-9-16 22:32:26

客家村落“大芬村”与特区精神对接

  上海世博会上,而立之年的深圳没有去亮出龙头企业、也没展示高新科技,而是带来了一座0.4平方公里的“城中村”:大芬。

  龙岗区的大芬,目前拥有着全国最大的一座村级美术馆、上千家画室、上万名画工,全球60%的商品油画在这里打包、装上货机或集装箱。

  人文关怀、人文精神、人文环境、人文龙岗……如今在龙岗,“人文”已经成为最热的词汇。龙岗区区长张备说,人文是一个城市最大的无形资产。

  30年来,身处特区“关外”的龙岗,一直尽力与“关内”的对接。今年7月1日,深圳经济特区的“撤关扩容”,龙岗的“对接”有了更新、更高的目标。

  2007年1月16日,深圳成功申办第二十六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并将主场馆定在龙岗。于是以“大运”为契机,龙岗与特区的对接更加紧密。

  产业对接、行业对接、项目对接……但张备认为,最重要的是体现“特区精神”的“人文对接”。

  龙岗启动了“迎大运、创文明、树新风”行动,提出了“市民素质、公共文明、人文大运、宜居环境、文化软实力”5大提升工程,吹响了“人文龙岗”建设的号角。

  以“文化”为平台承载“人文龙岗”

  对于城市化不过几年的龙岗,“人文”是个全新的课题,但龙岗对“人文龙岗”的追求却是那么强烈。

  追求开放、包容的深圳,以“五湖四海”为特征的移民文化与本土的岭南文化、特别是客家文化同时并存。龙岗,则是深圳客家文化最集中的区域。

  龙岗客家是清初新客家的典型代表,在龙岗创业、生息的300多年间,龙岗客家“四海为家、冒险务实”,并且在改革开放中率先跟上了时代潮流。有专家认为,龙岗客家的这种精神与深圳的特区精神格外吻合,这就是龙岗与特区对接的人文根基。

  自从客家村落“大芬”以民居租赁起步、形成了全球最大的商品油画生产基地,五联的动漫、三联的玉石、南岭的丝绸、龙园的奇石、爱联的陶瓷等作为特色产业在龙岗崛起。

  更让人瞩目的是,客家文化节与世界葡萄酒文化节在龙岗共欢,传统的客家山歌唱进了时尚的玫瑰海岸婚庆现场,客家民居鹤湖新居打开围屋、将客家的“针头线尾”与全国不同特色的“女红”手工艺品、时尚创意融为一体……

  在今年5月的第六届深圳文博会上,龙岗推出了9个各具特色的分会场,分会场数量跃居深圳各区之首。2009年,龙岗已有文化经营单位2100多家,全年营业收入近250亿元人民币,从业人员近15万人。

  民俗博物馆、客家文化节、客家围屋、客家龙岗皆歌……龙岗让客家文化与现代文化和谐交融、让历史和时代无缝衔接、让文化与产业精巧结合。

  世界一流国际自行车赛场、全国第一家公众高尔夫球场,集书城、图书馆、影剧院、展览厅、文化馆等于一体的文化中心……文化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坑梓腰鼓、横岗交谊舞、布吉秧歌和紫薇社区快乐歌咏队、万科四季花城合唱团、布吉民间音乐社……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大芬油画、全国舞龙比赛、国际舞狮邀请赛……文化品牌开始叫响;大型客家原创舞剧《大围屋》、20集电视剧《情系大鹏湾》受到观众好评;舞蹈《根情》、歌曲《打工者之歌》、《盼团圆》,音乐电视《扬起风帆》……20多项文艺作品全国获奖。

  文化,已经成为承载“人文龙岗”的大平台。

  以“大运”为动力助推“人文龙岗”

  “大运会”有“小奥运”之称,8月12日,第二十六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已开始一周年倒计时。

  设施、环境、后勤、服务……与原“关内”整体规划、布局的比赛场馆正日夜施工,连通原“关内”的地铁3号线已开始测试运行。

  按照原“关内”的绿化标准,龙岗在对接中提升。在龙岗中心的“大运公园”,生态保育廊道、大运纪念廊道、动感健身廊道等3条各具特色的景观廊道已初见雏形。作为深圳今后最大的城区公园,它将赛时服务于“大运”、赛后服务于广大市民及游客。

  但龙岗人觉得,与特区的对接不仅仅在场馆、交通、绿化等小环境,应该以“人文大运”为动力,让“大运”对龙岗人文素质的“大环境”进行一次集中展示和全方位检阅。

  自2007年深圳申办“大运会”成功,并把主场馆定在龙岗,龙岗区委、区政府就连续推出了“人文龙岗”建设的实施意见、行动计划、配套方案。眼下,25个主题、50多项内容的“人文大运工程”系列活动,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市民参与。

  6年前从湖北荆门来龙岗的电子工程师宋贝,与公司的一群年轻人成为了文化义工。每逢休息日,宋贝就会来到龙岗书城,义务为购书者导购,帮他们找到自己喜欢的书籍,根据不同读者的喜好推荐好书。宋贝说,他和同事们都想在场馆内做义工,直接能为“大运”服务,但那里毕竟需要的义工有限,“场馆外需要更多的义工。只要有爱心,无论在哪里,同样可以得到一份快乐、一份满足”。

  “大运”,让龙岗的义工队伍迅速发展。希望成为“大运义工”既有中小学生,也有满头白发的七旬老人……目前,龙岗已拥有注册义工2万多名,183个义工服务站、278支义工服务队围绕“大运”,组织近万名义工开展了20多次主题活动。

  礼仪、礼貌、礼节……“三礼”教育让龙岗的孩子们个个争做“大运小主人”;文化、健康、法律、公德、环保、服务、爱心7大“素质提升工程”,“百万市民讲外语”、“百万市民学礼仪”……现代公民意识和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走进了龙岗的每个社区、每个家庭。

  以“撤关”为契机提升“人文龙岗”

  7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深圳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深圳全市,龙岗在农村城市化、大运会申办成功后又迎来一个更大的发展机遇。

  龙岗区委书记蒋尊玉在全区干部大会上强调,面对这个最大的机遇,龙岗要做的最大事情就是“与深圳特区对接,向世界一流看齐”。

  客家民居、客家村落在开发、保护,同时,“敢闯、包容、仁爱、知礼”和“大智、大勇、大爱”客家精神与特区精神如何对接的“人文精神大讨论”也在深入。南岭村新一代“掌门人”张育彪说,改革开放富起来的南岭首先要主动对接特区“敢闯、敢冒、敢试、敢为天下先”的创业精神,抛弃“小富即安”,以国际化的大视野“富而思进”。

  随着“大运”场馆和地铁等配套项目的建设,蒋尊玉提出按照“关内甚至高于关内”的标准、全面提升规划建设的标准和档次。目前,龙岗通过改造、整合,在旧区、旧村翻新打造为大运新城、华为科技城、平湖金融后台服务基地和高端商务园区、核心功能区、滨海旅游度假区等现代化新区。

  目前,龙岗每平方公里土地GDP产出不过2.25亿元,相比“关内”每平方公里GDP产出11.27亿元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依托与华为、比亚迪等龙头企业的对接,龙岗已着手打造自主创新型企业聚集的产业高地和深莞惠产业合作的先行启动区。

  利用与“大运”与“关内”高端产业、龙头企业的对接,龙岗以提升现代服务业水平为目标,加快了高端服务设施的配套水平和社区经济的转型。许多社区经济已开始由单一的物业租赁型为主向投资型、服务型、管理型转变。蒋尊玉在调研华为坂田基地的环境后说,发展经济“再也不能走靠出租房的低档服务老路”。

  在坂田,4个旧工业区、旧村正在规划、改造为华为配套服务的商住、文化、生活功能区;在龙岗与东莞、惠州交界地,正在探索突破现行体制,规划建设“深莞惠城际高新技术产业带”;在南岭,正在开始着“三旧”改造。张育彪说,南岭要通过改造,腾出空间发展有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高端服务产业,“即使我们要做房东,也要做高端物业的房东!”

  以“和谐”为主题发展“人文龙岗”

  俗话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龙岗人认为,龙岗的天、地、人都要“和”,和谐是“人文龙岗”的主题。

  在“人文龙岗”的主题下,天“和”、地“和”的“生态龙岗”,也有了人“和”的“平安龙岗”。

  9月9日,一群记者骑着自行车,在“大运公园”的绿道上体验“生态龙岗”。野生植物体系保存最完整的田头山、深圳最大的天然瀑布马峦山、碧波荡漾的三洲田水库……

  在产业对接的同时,龙岗同时规划了宝龙和高桥低碳生态产业园、坪地垃圾回收利用示范基地、大鹏生态产业基地等产业示范,带动龙岗环保产业发展。同时,龙岗建成9个污水处理厂、污水日处理能力达43.5万吨,生活垃圾清运率达100%、垃圾无害化日处理能力达2000吨、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

  107个绿色单位、6个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8个省级生态示范镇(村)、深圳首个获评“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行政区……龙岗成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最密集的行政区域之一、也成为深圳最适宜人居的区域之一。

  看着拥山抱水的美景,记者们把“特区的后花园”的称号送给了龙岗。

  记者们第二站来到规划建设中“深莞惠城际高新技术产业带”。坪地高桥品牌工业园与惠阳、东莞相连,被称为深圳的“边角余料”。但就是这块“边角余料”,眼下变成了与“关内”对接的“金边银角”。“深莞惠城际高新技术产业带”建成后,产出GDP可高达1500亿元,有望“再造一个龙岗”。

  民生工程、关爱工程、扶贫工程、安居工程;深圳首家劳务工图书馆、首家劳务工维权服务中心、首个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全国率先建立的街道卫生监督所和预防保健所;集综合治理、综合管理、综合服务于一体的“大综管”……通过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带来了“平安龙岗”、“和谐龙岗”。

  7月20日,大运歌曲《我在这里》新歌首发,短短10天就登上百度新歌排行榜首位,“心从地平线上升起,天空里晴朗的记忆,青春在每一刻呼吸,爱是我成长的气息……”一曲《我在这里》,成为“人文龙岗”的完美诠释。 (本文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

skc 发表于 2010-9-17 19:00:59

版主是深圳客家人吗?我祖辈在这土地生活了有300多年,但因发展都要离开。离开的还包括祖先的骸骨,不少山岗满是金罂就那么挖走铲平。村民因发展拿到赔偿,但把土地完全付出的代价太大了。没稻田的龙岗,怎算美丽?这后花园是遭砸烂再人工装饰点缀起来的,再找不到30年前的那个龙岗的模样。

易拉罐 发表于 2010-9-17 20:49:02

现在的大芬村,流行的是外来语、外来文化,哪有一点客家村的影子?

艳阳高照 发表于 2010-9-18 08:16:11

回复 2# skc 的帖子

同意!改开时期的深圳人,所得看得见·数得清,所失看不见数不清。你是智者!

skc 发表于 2010-9-18 16:40:51

深圳发展完全是北方人规划主导。这里大量劳动力早跑到港澳海外,我真没听过有抗议拆迁等例子。沙嘴一带原有一片丘陵,80年代我看着这里一片一片被简单机器用几年时间铲平。这里是较早因发展发达的村落,很多人从香港海外回流,今天过着富裕日子。虽然治安问题在这一地区也令人头疼。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客家村落“大芬村”与特区精神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