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iaobaba 发表于 2010-9-7 20:25:21

【惠州文化名片】客家围屋:无人打理成危房

http://pics.oeeee.com/f/52/f52378e14237225a/Thumb/100844/dkha100702.jpg
惠阳保存比较完整的南阳世居围屋,占地面积5000多平方米。名片释义
客家围屋
客家围屋是古老的客家民系世代繁衍生存的居所,是客家人对中国民居建筑艺术的独特贡献。惠阳区是客家人聚居地之一,目前尚存100多座客家围屋,以保存客家围屋数量之多,风格之全,特色之最,居惠州市各县区客家围屋之首。“聚族文化”,“群居文化”以及由封闭保守到开放进取,这些客家文化的演变都可以从客家围屋中找到脉络。
然而,目前惠州客家围屋保护不力,破坏严重,围屋所体现的客家文化也日渐式微。如何保护客家围屋,传承客家文化,是惠州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
围屋斑驳古韵在
无人打理成危房
这是一栋灰瓦红柱的古建筑,包围在一大片茂盛的玉米地和水稻田中。即使是白天,这里也非常寂静,村里的年轻人都外出务工了,只有几名小孩在村里嬉戏,几名老人在老榕树下乘凉。
位于秋长铁门扇村的南阳世居,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如今,它渐渐被人们遗忘。这间占地5000多平方米的客家围屋主体建筑保持完好,走进大门,红木柱、香纸以及各种祭祀品印入眼帘,那里已成为村里面的祠堂。支撑房屋的红木柱非常醒目,直径约0.4米,高约3米,大门也非常宽大和厚实,约2米高、0.3米厚。作为祠堂的围屋正屋中间摆着一个石像,非常威严。相比围屋的其他部分,祠堂被装饰得很漂亮,据村民称,祠堂是村民集资重修的。与祠堂的壮观相反的是周边的小房屋,280多间小屋子里面堆砌着各种杂物,门窗大部分已经腐烂,里面布满了蜘蛛网。
围屋的外墙依然维持原貌,石砖依然坚固,几十个炮眼非常醒目,上世纪60年代留下的毛泽东语录仍然依稀可见。围屋已经无人居住,只有几名老人还会带着几分怀旧,来祠堂看看,也有几个小孩会把这里当作捉迷藏的去处。走进围屋里面,可以看到,很多小房屋屋顶已经塌陷,甚至已经成为了危房。据村里的老人说,因无人看管和维修,很多小围屋已经淘汰,有100多间处于危房状态。
铁门扇村村民叶运新说,每天早上,村里面一名妇女会打开南阳世居的大门,让村民进去休息和玩耍,傍晚,她再去把大门锁上。除此之外,围屋无人打理。
距离南阳世居约100多米的另一处客家围屋———桂林新居占地面积更大,超过了1万平方米。相比南阳世居,桂林新居内的房屋破坏更加严重,大多数房屋已成危房。
聚族文化双刃剑
封闭传承留辉煌
在围屋不远处的小店里,热情好客的铁门扇村村民邀请记者尝一尝风味独特的客家菜。饭桌上,村民叶运新向记者讲起客家围屋背后的客家文化。
据介绍,大约1600年前,为避战乱,客家先民艰难南迁。广东的梅州、河源和惠州的惠阳、博罗、惠东、龙门一带成了客家人聚居的地方。
几度南迁的经验告诉他们,保障安全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聚族而居,因此,围屋里常常住着几百甚至上千人,他们同姓同宗,有的还是同一祖先的直系血缘后代。而且围屋的结构非常坚固,四周有围墙,围墙上有炮眼。客家人的这种生存方式演变成一种“聚族文化”,围屋围聚向内的结构正隐喻了这种文化趋于封闭的性格。
据秋长铁门扇80多岁的老人叶伟良说,上世纪50年代,围屋里还住着200多人,族人们在一起吃客家菜,唱客家山歌,非常热闹。每逢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族人们都会聚集在一起表演客家风情的舞蹈,唱歌,聚会,甚至有远在中国香港、马来西亚的族人不远千里回乡聚集在围屋内庆祝。
围屋保护谁之责
各方努力莫推脱
近日来,南都记者走访了惠阳淡水的曲水楼、镇隆镇的崇林世居、秋长街道的会龙楼和碧滟楼等多个客家围屋,发现大多数客家围屋破旧不堪,有的甚至破坏严重。现实的荒凉与历史的喧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村里老人告诉记者,从上世纪80年代起,大多数客家围屋年老失修,已无法入住,同时外出打工的人越来越多。随着围屋人烟的凋零,客家文化也慢慢凋零。
2007年6月,叶氏后人、沙坑十二世孙叶达德召集南阳世居200多名叶氏后人对历经300余年风雨洗礼已显残破的南阳世居进行一次大修。此次重修南阳世居历时1年,耗资约120万元,所有重修款项均来自叶氏子孙。
惠阳区文广新局局长叶茂庭告诉记者,客家围屋现在所有权还是属于村民,按照“谁所有,谁管理,谁保护”的原则,在客家围屋的保护方面,政府主要起引导作用,其中纳入市级文物保护的围屋,政府方面也会组织修缮,2007年起,惠阳对崇林世居进行修缮,目前已投入300多万元,修复了围屋中轴线上最重要的建筑——— 祠堂和望楼,其他各项修葺还在进行中。
叶茂庭表示,抢救和保护客家围屋,面临最大的困难是资金问题,建议政府和有关部门设立专门保护基金,资金的来源包括政府的拨款、企业商人、慈善机构、市场开发等方面,使得抢救和保护能延续下去。
封闭转变向开放
围屋保护要创新
记者走访多个客家围屋发现,部分村庄的村民已经意识到保护客家围屋的重要性,并自发地自筹经费修葺围屋。
位于惠阳新圩镇新丰村的大塘世居有着100多年的历史,随着历史的变迁,老围屋已经遭到严重破坏。今年年初,本村村民、惠阳区人大代表曾育良带领村民开始重修围屋。“我们不断地向村民们讲述祖先留下来的遗产要保护,而且村里面也需要用围屋来修建祠堂,因此村民们很积极。”曾育良说,曾姓家族子弟主动捐款,最多的出资30多万,最少的出资几千元,目前已筹资100多万。“目前,我们将先修葺主体建筑部分,其他的部分以后会慢慢修缮。”曾育良说。
对于如何保护客家围屋,惠阳区副区长张莉兰说,2008年将秋长申报为我省首批历史文化名镇和国家第四批历史文化名镇,为保护其他镇的文物特别是客家围屋提供了有效的借鉴和参考作用。张莉兰说,惠阳区目前委托规划部门对全区文物保护单位及周边地区制定详细性规划。此外,惠阳区政府还多渠道筹集资金,用于抢救和保护客家围屋。
人大代表、民营企业家曾克勤提出,部分客家围屋可以开发为旅游景点,让村民获得实际收益。“有些围屋已经往景点的方向开始开发了,不过目前开发得还不够,游客也还不多。”曾克勤认为,围屋的这种变化也真实反映了客家文化由封闭向开放的转变。
链接
人大代表建议保护围屋
今年初,人大代表、民营企业家曾克勤系统地提出了如何保护客家围屋的建议。曾克勤认为,抢救和保护客家围屋的任务非常艰巨,需要投入资金大,且不是三五年就能完成的。他提出,抢救和保护客家围屋首先要做好规划,先是普查、分门别类,然后分轻重缓急,在资金不充裕的情况下,先将最有价值的客家围屋抢救下来。
曾克勤的建议获得了很多人大代表的赞同。代表文玉英说,客家人的“艰苦奋斗”、“包容”、“崇文重教”、“崇善积福”、“厚德载福”等优良传统,需要用适当的载体来让全社会知道。文玉英提议,抢救和保护客家围屋,要建立长效保护机制,包括人力、资金和制度等方面,以保证这项工作能延续下去。
声音
客家围屋有着强烈的客家建筑文化的印记,表现了客家人“聚族文化”的特性,是客家文化的“活化石”。 ———惠阳区文广新局局长叶茂庭
如何传承客家人的优秀传统、通过客家文化遗产去教育下一代是当前一个重要课题,惠阳的客家围屋是一个很好的载体。 ———人大代表、民营企业家曾克勤
惠阳客家围屋很多文化资源有待挖掘,如《崇林世居十句育人格言》第十条“和乡邻”:“凡属乡邻,非戚则友,无论贫寡,接待宜恭。”如今的惠州很多人来自五湖四海,新老客家共聚一方,200多年的崇林世居留下的精神财富依旧让人们受益。 ——— 人大代表曾育良 (统筹:南都记者 张凝 采写:南都记者 陈海燕 摄影:南都记者 陈伟斌)

此新闻地址:http://hz.oeeee.com/a/20100907/929100.html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惠州文化名片】客家围屋:无人打理成危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