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剧能否本土化
本土化广东汉剧与徽剧、湖北汉剧、祁剧存在渊源关系,与京剧、湘剧、闽西汉剧存在共同渊源。
在梅州人心目中,戏剧有“大戏”、“小戏”之分。山歌剧、采茶戏之类,被认为是小戏,而汉剧则无疑是其中的大戏。而广东汉剧更是作为广东省内“三大”大戏之一。然而广东汉剧与广东潮剧、粤剧相比,至今尚未本土化。粤剧的本土化,大约完成于清末,潮剧则大约在清初已开始本土化。
所谓本土化,就是语言的本土化。汉剧为何至今仍被梅州、大埔等地的当地人亲切地俗称为“外江戏”,正因为它至今仍未实现本土化。有人说,汉剧至今未能实现本土化,是因为 客家人认为汉剧是保留了“中州古韵”,而客家人的祖先恰好来自中原,如果改用客家话演唱,汉剧在梅州被尊以为祭祀祖先的大戏,梅州的客家人“怕祖先听不懂”。 http://imgsrc.baidu.com/baike/abpic/item/3790312ec3736f654fc226a6.jpg
其实这是自相矛盾的说法,是由于无力实现汉剧的本土化而产生的借口。因为另一方面,客家人常常以客家话是“古汉语的活化石”而自豪。所以明显,怕祖先听不懂,不应该成为阻碍汉剧本土化的理由。
梅州人热爱“大戏”,能区分大戏、小戏,这本身是值得欣喜的。既打破闽粤本地语误会客家人审美力较差的说法,又不至于丢中原先人的脸。语言的是可以由俗变雅的,梅州人的审美力既然是没有问题的,当然也不应该害怕汉剧的本土化,并通过汉剧的本土化,使客家语言变为更“雅”。其实纵观潮剧、粤剧的发展史,潮剧、粤剧在本土化的过程中,也促使了潮语、粤语由原先较俗的口语,转变为较雅的口语。
通过汉剧的本土化,必然可以促进客家人对自己的语言怀有更强的自信心。何乐而不为?而由于各地客家话口音不同,在汉剧本土化过程中,当然应该选择最“雅”的语言,同时最好能具备各地口音的特征,以便汉剧未来能在更广阔的客家地区受到欢迎。相信这其中如何为雅,如何为俗,客家人是能够分辨的。汉剧本土化,应该越早实现越有利于客家地区的发展! 我发现台湾的客家大戏就是用客家话演唱的戏剧,比如今年端午节客家之歌晚会里面的《乙未丹心》。
不知它是否符合楼主说的汉剧本土化的案例?
[ 本帖最后由 kaggarin 于 2010-8-3 22:00 编辑 ] 紫金 花朝戏 也系 全部使用客家话的.
平远-武平等地的船灯,也系客家话表演. 严老师,呵,我曾在客家堂提过些意见,结果被那的版主批了一顿,说如果改用客家话那还叫艺术吗。弄的我火冒三丈。等会我截个图过来。
[ 本帖最后由 king1984 于 2010-8-3 21:57 编辑 ] 改成客家话后我都成了没修养的人了,呵呵。 外江戏种本地化,粤语也只有100年时间,辛亥革命前后完成的。此前为 西南官话 桂林话。
潮剧大概也是清代完全转化为潮汕话的,早年也是汉剧那样,用官话。
现代汉剧,即使是今天改为客家话,也是值得鼓励的,虽然功绩不太大了 100多年的粤剧已经申遗成功了,汉剧客语化要努力! 连京剧都式微了,现在还本土化还有什么意义?反正是没人关注的小戏剧。 最好用纯正普通话演出,北京人也能明白. 弱弱地问一句,汉剧不是湖北的吗?广东汉剧是啥样子的? 此外,用客家话取代中州韵,是复古吧?
中州韵应该是元朝中原话的传人,和普通话同源吧? 原帖由 伊万豆夫 于 2010-8-11 13:52 发表 https://www.hakkaonline.com/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弱弱地问一句,汉剧不是湖北的吗?广东汉剧是啥样子的?
客家也有,叫广东汉剧。系客家人嘅汉剧。广东的三剧种粤剧、潮剧、广东汉剧之一。不过系普通话演义的。相当部分客家人都不知道客家人的汉剧。其影响性很小几乎到了被遗忘嘅地步(除一些地方)。无自己“鲜明”的特色,都系一口广东腔普通话,有点不伦不累。所以如果爱我看广东汉剧我还不如看京剧。
回复 12# king1984 的帖子
最近广东汉剧院想更名为广东汉剧、京剧院。台湾个客家大戏有兜演个唔会差,比如郑荣兴个。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