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客家大本营越远越具有客家意识?
近日一直在看贺州电视台的《客家》栏目,从而了解到贺州对客家文化的热忱。石副台长说了,客家是贺州的主流。但我也了解到,在贺州二百来万人口中,客家人只占近四成的80万人口,这个比例还没达到一半。由这档优质的节目不禁让我联想到了另外一个提供优质客家节目的地方——台湾。社区里的人都知道,台湾客家在台湾只是第二大族群,人口四百万,大约占台湾总人口的20%。但就是这两个客家人口不超过当地人口一半的地方,让我们看到了他们对客家文化的热爱,看到了他们对保护阿姆语的急切心情和具体行动。而他们表现出来的就是我们所说的客家意识吧。是否远离了客家大本营,像贺州和台湾,在一个当地人居多的环境中,客家人才会深切地体会到自身血统自身文化自身语言的重要性呢?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在离开自己从小生活的地方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生活之后,才会慢慢开始思考自己的根在哪里,自己和来自不同地方的人有什么文化背景上的区别,自己从前说的话(语言)过的生活(民俗)和别人有什么不同等等的关于自身的问题。如果这是一个客家人,这种思考就会促成他的客家意识了。拿我们社区为例,我认为长期生活在梅州河源赣州闽西惠州这种纯客地的网友应该是少于总数的一半的(具体要由严版来定断),而生活在非纯客地或者经常游走于各地的客家人网友居多。这就是一种客家意识强弱的表现。其实这也是很容易理解的,长期生活在纯客地的人,他们平常说的话过的生活已经是非常习以为常,是出生以来就如此的,这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什么文化现象历史现象。又因为缺乏对比,他们当然就不会主动去想客家话和客家民俗背后的含义,所以客家意识也就不强了(当然这居住在纯客地的客家人也有具有强烈客家意识的,但相对来说比例较少)。因此就像梅州河源惠州闽西赣州这种纯客地,由于他们缺乏足够的客家意识,再加上自身经济实力不济,他们在客家文化和客家话的保护和发扬上就常常不合我们这些客家意识强的客家人的期望了。
纵观全国各种方言,绝大部分方言都是以地域性划分种类的,所以每个方言区都是该方言的大本营。他们的方言意识也不强,所以绝大部分方言在经历着推普造成的快速流失之时,缺乏合适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其中,只有广府话是特别的。在广府话大本营广州,广府人仍然具有强烈的广府意识,但我认为这大部分原因归功于香港广东话文化的超强势。因此其他方言不能与之相比。在国家没有下台平等对待和发展各地方言的相关政策的情况下,各地方言都会面临着巨大的危机。
那么,在客家大本营不能发挥大作用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去保护客家文化和客家话呢?这是我们经常思考的问题。我认为这只能依靠具有强烈客家意识的客家人。就像在一百多年前生活在粤中的客家人将“客家”一词带回了客家大本营继而使用至今,来自各地的具有强烈客家意识的客家人应该务实肯干地去保护、传承和发扬我们的客家文化和客家话,继而反哺客家大本营,为客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开辟一条新的大道。
hill 2010年7月7日 于北京。
[ 本帖最后由 hillv2 于 2010-7-7 10:54 编辑 ] 正如在中国,你会整天强调自己是中国人么? 分析有一定道理 确实是如此。主要是没有危机感,对客家传承必要性的认识也就相对不足。 有时候觉得,原理客家大本营的客家族群更多保留了传统的客家的东西。因为在破四旧的时候,首当其冲的一定是当地强势文化,大本营的传统客家文化因此被破坏殆尽,而远离大本营的则相对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激发出今天更为强烈的客家意识。 原帖由 yanxiuhong 于 2010-7-7 12:48 发表 https://www.hakkaonline.com/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正如在中国,你会整天强调自己是中国人么?
正是如此,上世纪90年代在梅州举办垦亲会前,梅州人提起自己是客家人,梅州菜是正宗客家菜不多。都是纯客县嘛。抢认世界客都不过15年的光景吧? 不少在家乡工作的人,整天痛骂自已的家乡,离开了家乡,反而又怀念起来了。这是一种病态的审美。 回复 30000 的帖子
说得对。判断要理性而不能只凭感觉。 爱离恨聚 本帖最后由 houzhh2000 于 2010-12-14 10:45 编辑
正如远离大陆侨居居世界各地的华人一样,比国内同胞更有强烈的中华文化意识,特别是华侨第一二代。
到香港、马来西亚发现,中华文明保存得比大陆好多了,舞狮,孔庙、道观比比皆是。做人方面,华人的礼仪忠信遵循更强烈些。发个请柬用词遣句也是遵循中华传统,而国内很多都废弃了。
越是远离中心,自身群体越少,越容易存在文化冲突和认同的问题。反而在中心地区,则不以为然。
延伸开来,在外是客家文化和当地文化的冲突,在客家大本营就变成内部矛盾居多。
远香近臭 汉奸并非不利国,客奸亦为真汉子。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