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融和”:海外客家对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展
“融和”:海外客家对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展我们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客家文化研究所的重点是研究海外客家文化,因此和海外的客籍人士有较多的接触。最近几年,我曾经三到澳洲,和澳洲的客家乡亲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使我对海外客家人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有了较深切的瞭解。
澳洲的客家,有的来自大陆,有的来自台湾,有的本是东南亚,东帝汶的华侨、华裔,再辗转移民到澳洲的。他们中有投资经商的企业家,有到澳洲谋发展的留学生,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原住在东南亚的“难民”。他们到澳洲后,常常向自己提出这样的问题:“你我都是接受中华文化哺育出来的人,我们又将何去何从?我们又能担当什么社会角色?能给中华文化什么反哺?”(云幻:《那曲线苗条的乡情》P167)他们在东西方两种文化的撞击中生存,因此就免不了有这样的尴尬:
“在长不出梅花的土地上
生不生根
都是艰辛的事”
(同上书,P219)
这些海外的客家,在仿徨、矛盾中进行了艰难的探索,逐渐〖JP3〗形成了共识。这就是书写在维多利亚省客属崇正会馆里的一副对联:
“崇礼睦邻,融和主客;
正心处事,利益身家。”
这副对联,出自原客属崇正会长,著名诗人,书法家廖藴山先生之手。这是他根据海外客家人切身经验中概括出来的箴言。我反复咀嚼、再三品味,深受启发。这是海外客家人的处世哲学,这是海外客家人的生存之道。它对“客家精神”作了极为精当的阐释,或者说,它是“客家精神”的“现代版”、“海外版”!
“崇礼睦邻,融和主客”,这八个字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崇礼”就是要继承传统文化,发扬传统文化,要遵纪守法。廖先生说:“入境问俗,安分守己,奉公守法都是礼的表现”,“礼”也包含着现代社会的各种规范,是“人类一种缘情依性行为之启端。”(《维省客属崇正会十周年纪念特刊·献词》)
“融和主客”更是道出了作为“移民”为最重要特征的客家人的本质。海外客家人是外来的移民,而非原住民,要在新地方落地生根,就必须主动融入这块土地,和原住民和睦相处,团结协作,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形成融洽的关系,逐步达到融成一体,才能成为不分彼此的“自家人”。有了这种“融和”意识,“融和”的精神,你才会被这海外社会所接纳、认识。“融和”是由“客”到“非客”的过程,是由“客”变“主”的过程。“融和”是海外客家移民的必经之路。
维省崇正会提倡“融和”精神,实质上是对客家人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展。客家人以“和善”着称。在客家地区到处都奉行“家和万事兴”的信条。我们家乡,许多人在春节的时候都贴上这样的对联:“睦邻处处添春色,家和时时传笑声。”在客家人发展的历史上更是有许许多多正面的经验和反面的教训。以客家人为主体的天国运动兴于和谐协作,团结奋斗,败于“内讧”不断,四分五裂;在辛亥革命中,有“融和”精神的何天炯(兴宁人,老同盟会员),为革命队伍的团结,1913年在日本东京的40天内,24次拜访孙中山,4次往访芡兴,调和孙芡意见,1924年又调和廖仲凯和胡汉民的矛盾,使国民党政组顺利进行。他是客家人“融和”的典范,戴季陶由衷赞颂这位老同盟会员的“高洁的人格”(见1925年8月29日上海《民国日报》刻刊《党悟》,转引自《兴宁文史》第五辑。)客家史上多次发生的“土客之争”,则是流血的惨痛教训。在海外客家中,也有过反面的教训,在十九世纪中叶,客家人到马来半岛的吡呖(又作霹雳)州开采锡矿,就曾组织“海山会”与广府语系的“义兴会”进行了长达11年的械斗(1862-1873),双方共五六万人参加,死伤人数多达二三千人,这就是华侨史上的“拿律事件”。事实证明:流血的械斗不能解决矛盾,只有“和睦相处”、“和谐协作”才能生存,才能发展。后来,吡呖州的客家人在胡子春、梁燊南、姚德胜等侨领的影响下,对内加强团结,和谐协作,对外与人和睦共处,共同发展,从而使事业蒸蒸日上。海外客家人依靠“融和”的精神,在异国他乡终于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如果我们认真考察海外客家那些杰出人士的成长道路,不难发现,这些人都富有“融和”的精神:主动融入主流社会,和睦相处,和谐协作,不断发展。“融和”乃致胜之道,它已经成为当今海外客家人宝贵的精神财富。
海外客家,是客家人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海外客家的“融和”精神,是当代“客家精神”中极其重要的内容,它是客家人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展。我们客家人,我们客家人的企业要兴旺发达,就必须把“融和”精神发扬光大!
(作者:罗可群,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客家文化研究所)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http://gb.chinareviewnews.com/crn-webapp/cbspub/secDetail.jsp?bookid=18381&secid=20815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