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頸唱客家歌 打零工也不放棄
聽見客家歌系列4(中央社記者謝佳珍、溫貴香台北30日電)結合搖滾、爵士、饒舌等多元曲風,近年來客家音樂不再只有傳統山歌,許多音樂創作者的堅持,帶動這股客家流行音樂風潮,不過風潮背後有辛酸也有隱憂。以「野放客」拿下2003年金曲獎最佳客語演唱獎及最佳製作人獎的劉劭希,是半路出家的音樂人。他在客家音樂創作的路上並不順遂,1992年開始寫第1首客家歌,等了快10年,才有唱片公司願意為他出專輯。
碰了10年釘子,劉劭希說,跑了大大小小的公司,大公司有的聽到「客家」2字,連聽都不聽;有的號稱獨立的小公司,也不敢嘗試。其中冷暖,劉劭希點滴在心。
聽慣了客家山歌,加入搖滾元素的客家音樂要能被接受,成立於1994年的「硬頸暢流」客家樂團經過一番努力。
團長朱龍縣說,年輕人初次聽到他們的音樂感到新鮮,但卻不敢公開拍手叫好,也因為曲風太新潮,聽山歌長大的老一輩很難接受,甚至有教授聽慣悠揚的交響樂,覺得地下音樂太吵雜。
不像劉邵希有唱片公司出專輯,「硬頸暢流」客家樂團獨立製作出了6張創作專輯,但銷售成績不佳,靠著客家桐花祭與巡迴各地演出,才慢慢打響知名度。
即使是去年獲全美獨立音樂大獎最佳樂團獎的「拷秋勤樂團」在新加坡發展也曾踢到鐵板。主唱范姜表示,新加坡電台主持人肯定他們的音樂,但礙於新加坡規定電台不能播放方言類語言或音樂,主持人告知無法播他們樂團的歌。
范姜不禁納悶,樂團抵達新加坡,廣播沿路都在放韓語音樂,卻不能放客台語結合的音樂,讓他不服氣。
對客家音樂的熱情與使命,支撐這群音樂工作者有繼續走下去的動力,也因為政府帶頭鼓勵,讓客家音樂更蓬勃發展。不過,發展卻面臨局限性。
客家電視台製作人施懿倫製作「十分客家」音樂節目,提供新生代客家音樂創作者表演舞台。有多年音樂節目製作經驗的她感嘆,「現階段客家音樂的能見度還是太狹窄,不如主流歌曲有較多平台」。
她坦言,早期聽客家音樂的年輕人不多,主要還是50 歲以上族群。傳統3大調慢拍子的音樂難吸引年輕族群,加上現今外來音樂選擇豐富,年輕人接觸的除西洋歌曲,還有韓語、日語等。
「你現在有看到硬頸在哪裡表演嗎?」過去1年平均有3、40場演出機會,但這幾年風光不在,讓朱龍縣點滴在心頭。
他說,去年演出機會5根手指頭都數得出來,好不容易有演出機會上門,又被砍價,演出價碼幾乎是10年前的一半。如果不答應,主辦單位還告訴他們,會找便宜的樂團接替。
演出機會銳減,朱龍縣歸因於客家音樂市場競爭激烈、盜版猖獗、樂團削價競爭、山歌班阿嬤的加入等因素,把他們逼到「無路可走」。光靠演出無法維持生計,他們平日靠打零工過活。
「硬頸暢流」客家樂團正如同他們的團名一樣,仍在客家音樂上奮鬥不懈。和他們一樣也沒有經紀公司打點一切的「拷秋勤」主唱范姜,也點出在客家音樂發展路上的共同問題。
他說,沒有經紀公司,所有事情自己一手包辦,可以維持原汁原味的創作,但不走商業路線的壞處就是能見度低,有很多歌手與唱片公司簽約後,被迫要聽唱片公司指令,創作自己不喜歡的音樂。
「不可能放棄,放棄等於自殺,音樂是一輩子的工作,會一直創作下去」。在客家音樂的這條路上,即便越到挫折、困難,正因為有像朱龍縣這樣堅持的音樂工作者,讓注入更多活力的客家音樂被更多人聽見。990330 就是因为有很多像他们一样的客家音乐人生活再清苦也坚持做客家音乐,所以才有今天客家音乐的繁荣! 辛苦牺牲掉的一代人,今生努力不够来生接着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