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申的介绍
不要以为我们电白客家没人才。给你们看一个:谢申老先生,一位与我同姓的先辈。谢申(1898—1990),土壤学家。长期从事土壤学研究和教育工作。曾参加土壤调查工作,足迹遍布广东、云南的平原山川。50年代初参加热带作物宜林地勘察,为我国发展橡胶事业作出贡献。积极指导广东省土壤普查工作,研究热带亚热带土壤,为红壤利用改良工作贡献了毕生精力。
谢申,字崧生,1898年8月23日生于广东省电白县观珠区石湾乡的一个农民家庭。父亲谢瑞书以务农兼营小商贩为生。谢申从小就随父母在农村务农,目睹当时农作技术的落后状况,从而立下为农业科学献身的意愿。
1920年,谢申中学毕业后,考入当时广东唯一的农业学校——广东农业专门学校,选读农业化学系。由于他学习勤奋,深受系主任刘寅教授的赏识和提携。在校期间,曾先后在校刊《农声》上发表了《作物之轮栽》、《绿肥之研究》等十多篇学术论文。
在广东农业专门学校就读期间(1920—1924),由于政局动荡,学校经费困难。谢申组织同学声援教师向校方索取欠薪,并在校刊《农声》上发表了《对政府变卖学校实习农场感言》、《铲地皮》等讽刺文章。
1924年成立广东大学,广东农业专门学校改为广东大学农科学院(1926年改为中山大学农学院)。谢申以半工半读的形式就读于该院农化系。1927年以优异成绩取得学士学位,成为中山大学第一届毕业生,并为著名水稻专家丁颖当过助手,在丁颖指导下进行水稻土地力试验和肥料试验,从而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大学毕业后,谢申曾先后在广西和广东省农务局和农业试验站任技士,并于1930年回到中山大学广东土壤调查所,在土壤学界老前辈邓植仪教授领导和指导下从事广东省土壤调查研究工作。
1935年夏天,谢申受中山大学派遣去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攻读土壤学硕士学位,1937年学成回国。先后担任中山大学土壤调查所技正、所长、教授、农化系主任、院学部主任等职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担任中山大学农学院农化系主任和华南农学院土壤农化系主任。
[ 本帖最后由 anson2812 于 2009-12-16 19:34 编辑 ]
土壤调查和红壤利用改良
谢申是我国土壤调查事业的先驱之一。早在30年代初就参加了中山大学土壤调查工作,先后主持完成广东省东莞、高要、大埔、蕉岭、增城、宝安等县的土壤调查,撰写并发表了相应的土壤调查报告。其后虽在日本侵略军横行,国土沦亡,中山大学被迫先后迁移到云南、湖南、广东粤北山区的情况下,他仍坚持开展土壤调查工作,完成了云南澄江等地的土壤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谢申已年过半百。1951年秋,他满腔热情地率领中山大学农学院农化系高年级学生,参加由华南垦殖局主持并组织的热带作物宜林地勘察队,与青年学生一起跋山涉水,足迹遍及湛江地区和海南行政区,完成两地土壤性质、植被、气候条件等自然因素的调查,提出了《宜种橡胶与热带经济作物的实施意见》,为开发我国橡胶事业和湛江、海南宜林地建设作出了贡献。
1958年,广东开展群众性土壤普查工作,谢申热情支持并以华南农学院土壤农化系主任的身分参加广东省土壤普查工作协作委员会。先后派出土化系高年级学生和教师共百余人参加该项工作,成为广东土壤普查工作的骨干力量。1958年11月在广东新兴县召开全国土壤普查鉴定工作现场会议,肯定并在会后推广了广东省群众性土壤普查工作的经验。这次全国性的土壤普查,是我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土壤特性和土壤资源调查,也是对农民群众耕作改土和施肥的丰富经验的总结。根据普查资料所制定的农田基本建设和培育高产稳产土壤的规划,对农业生产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并在农民群众中普及了土壤科学知识。由谢申主持和参加的广东省土壤普查成果获得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谢申还长期从事华南红壤肥力演变、土壤肥力的培育、低产土壤特性和改良利用的研究。他一方面承担着繁重的教学工作,一方面又认真地调查了广东省兴修水利、开山造田,以及农田基本建设和红壤开垦利用的实际情况。从1958年开始,先后进行了“探索新垦红壤与水稻土在不同耕作条件下肥力演变规律研究”、“丘陵红壤在不同作物配置下肥力发展规律研究”、“新垦红壤施用磷肥效应研究”等多项课题。多年的艰苦努力,各项研究虽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后因故而被迫中止。“文化大革命”后,谢申已届耄耋之年,仍指导并参加有中年教师主持的“新垦红壤几种不同利用方式肥力演变规律的研究”和“新垦红壤栽培花生对氮磷钾肥、石灰、有机肥和钼素的效应研究”。同时,指导研究生对上述研究课题进行理论上的探讨。他最后招收的硕士研究生的研究课题为“新垦红壤稻田的供氮能力与水稻发黄的关系”,充分体现了他对红壤研究的特殊兴趣。
谢申一生发表论著40余篇,涉及土壤肥力、作物栽培、作物生长障碍因素的土壤环境、农业生产布局等许多方面。
执教五十载,为国添人才
谢申从1937年开始执教,曾先后主讲过土壤学、肥料学、土壤管理学、土壤农化分析、土壤肥力专题等本科和研究生课程,编写过多种教材。这些教材在教学上都曾发挥过重要作用。现在,他所培养的学生散布在祖国大江南北。他们中的大多数已成为教学、科研、生产、企事业单位的技术骨干或学术带头人。他早年培养的研究生有的已在国内外享有一定声誉。谢申不遗余力地培养国家需要的高层次人才,直至84岁高龄时在他培养的最后一位硕士研究生的学位登记表上签上自己的名字,他感到无尚欣慰。谢申十分热爱教育事业,对能为祖国培养大批建设人才而感到自豪。从他在86寿辰之际写下的“欣逢盛世晚年时,桃李芬芳结满枝”的诗句中,可以充分感受到老人从50余年教育生涯中所获得的特殊喜悦之情。
谢申一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他所从事的土壤科学事业,数十年如一日,把炽热之心奉献给祖国的农业教育事业。因此,受到党和人民的信任,先后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三届广东省人大代表;第三届广东省人民委员会委员;第四届广东省政协常委;广东省科协第一届常委;中国土壤学会第一至四届理事、名誉理事;中国土壤学会广州分会理事长等职。在这些工作岗位上,他都尽心尽职,先后荣获农业部、广东省人民政府、广东省高等教育局、广东省农业厅、华南农业大学、中国农学会、广东省农学会、中国土壤学会、广东省土壤学会颁发的荣誉证书、表彰状或奖状。他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人物简历
1898年8月23日 出生于广东省电白县观珠。1927年 毕业于中山大学农学院,获学士学位。
1927—1930年 先后任广西和广东省农务局、农业试验站技士。
1930—1935年 任中山大学广东土壤调查所技士。
1935—1937年 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深造,获硕士学位。
1937—1939年 历任中山大学农学院副教授、教授、农化系主任、土壤调查所技正。
1940—1946年 任中山大学研究院土壤学部主任。
1946—1952年 历任中山大学农学院农化系主任、土壤研究所主任、所长。
1952—1987年 历任华南农学院教授、土化系主任(1952—1956)、土壤教研室主任(1956—1964)。
1987年9月 退休。
1990年8月1日 逝世于广东省广州市。
主要论著
1 谢申.厩肥概说.广东农林季刊,1923,1(4):8—18.2 谢申.绿肥之研究(I)、(Ⅱ).农声,1923,(7):108—112(8);124—126.
3 谢申.水稻需要氮磷钾三要素之研究.农声,1927(91—93合刊):5—13.
4 谢申.植物之形成与化学作用.农声,1928(101—102):11—18.
5 谢申.农业上之石灰问题.农声,1929(124):1—12.
6 谢申,朱达龙,宝安.增城县土壤调查报告.国立中山大学土壤报告第九十号,1936.
7 谢申,黎旭祥,刘致清.云南澄江之土壤.国立中山大学土壤报告第二十八号,1940.
8 谢申.粮食增产与土壤调查.中山学报,1941,1(2):18—21.
9 谢申.土壤需肥之测定与广东土壤需肥问题.中山学报,1943,1(8):18—23.
10 谢申.土壤需肥之测定与广东土壤需肥问题.中山学报,1944,2(2):18—27.
11 谢申.广东红壤的利用问题.全国土壤肥料工作会议汇刊,1950年7月:67.
12 谢申.对广东柑桔黄龙病调查总结意见.广东农业通讯,1957(1—2):35—36.
13 谢申.对农业土壤一些问题的商榷.土壤通报,1963(6):23—24.
14 谢申.略谈我国土壤科学的发展.农史研究第一辑,1980:94—103.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