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江水路歌-------东江客家人的水上歌谣
老隆至惠州段:. 东水塔船到四都,
望见老隆连涧渡.
龙川城内多娇姐,
仙人造桥影玉湖.
都城点兵将军公,
扛出猪头祭大都.
递运落船枕头靠,
脚踏蓝口你无知.
鹤塘有个读书子,
蚊坑刁到眼头乌.
黄田就有黄糖籽,
天光仙塘探姐夫.
盐仓好米泰美满,
石坝响水小金渡.
黄沙埔前义合饼,
河源峰塔照西湖.
双头就有观音姐,
嫁到蓝塘掂酒壶.
三黄滩下你快醒,
铺平石光泥坑路.
瘦狗古竹庙里阁,
天光横沥买麻糊.
佛子坳观芳华州,
水东街头上船归.
转载自:http://bbs.xizi.com/thread-712686-1-1.html
[ 本帖最后由 level 于 2009-12-22 22:44 编辑 ]
东江纪事之东江水路歌
本帖最后由 level 于 2011-6-11 10:48 编辑http://www.heyuan.cn/video/uploadflv/djjs1.flv
“羊城一别到惠阳,买对草鞋来上岗。七汝有缘来相会,水口井边结鸳鸯……”从羊城广州出发,沿着东江逆流而上,经过惠州到达河源老隆,每到一个地方就有一句歌。一路下来,也就有了建国前在东江流域流传的这首水路歌。
http://www.huizhou.cn/dongjiang/djgc/200801/t20080124_104278.htm 回忆在东江的水上生活
东江的水上人几乎全部上岸了,但是《水路歌》仍在遥远的记忆中。
对《东江水路歌》最有深刻体会人就是解放前至1985年期间在水上从事木棑流放和船运的群体,其中放棑的水上人最豪放,力气最大,常常会在下午三四点的时候,木棑在宽阔的江面上顺畅流放的时候,或者在江枫渔火月明的夜晚,晚饭过后,品着河源“康禾”、东水“马增”绿茶,唱起《东江水路歌》。
放棑人和船家人对“风调雨顺”的理解是,天气晴朗、江河水位适中。
从上游放棑到惠州、石龙、广州鱼珠木材场的工人,把木棑流放到目的地后,经过验收点数程序后便乘客车回到上游工作单位。
放棑的水运工人带着“流动粮本”和粮票,在东江两岸的任何县镇都可以买到每人每月45斤指标(几乎是当时国内最高指标)的大米和花生油。
木棑遇险(台风、洪水、)后,事发所在地的党政军民都会立即奔赴出事地点营救木材,而水上工作人员几乎没有听过在事故中被淹死的。
他们来自解放前的靠打渔和小船运输的水上人群体,有自己的语言(现在可能完全失传),有自己的婚嫁习俗,习惯通婚,有钟、邓、苏三大姓,祖籍主要是龙川车田、和平林寨等,水上人有自己的善用草药和“捉痧”功夫的水上医生,因为防卫的需要,大部分会一些拳脚功夫,善用武术棍、鱼叉、竹槁。1960年后出生的后代没有传承水上语言、医学、武术。
上世纪80年代后,林业资源被乱砍乱伐破坏,河床上升,陆路交通大大改善,水上运输业逐步萎缩,至1995年后难觅踪影,惠州江边仅剩下几条上世纪广西西江来的水泥船和木船,以及几乎靠捞河蚬生存的水上人家。
著名的水上人家工作联络点和生活居住点是(人数是大约数):东水木材站(400人)、佗城木材站(300人)、河源木材公司(200人)、惠阳县木材公司(200人)、石龙木材场(300人)、老隆水上社(800人)、惠阳航运局(400人)、惠州下角凌湖边的海员新村(3000人)、惠州下角大中堂小中堂居住的石油公司的海员(300人)。
在石龙至河源宽阔而水深的东江河面上,千帆竞渡,顺流而下,逆流而上,浩浩荡荡。常常是江面上长长的木棑顺流而下,逆水上行的满载物资的动机动船(拖头)拉着后面七八条吨位在20-30吨的驳船,按照内河航行规则“会船会棑”(类似陆上会车但技术性要求更高)。
船上很多小孩都随船生活,部分适龄小孩则上岸读书,不少初中毕业的男女青年加入到水运队伍。
而在惠州和老隆两个重镇的东江边上,常常可以看到数百艘机动船和驳船停泊在一起避风、
和平县林寨九龙口造船厂、和平县东水造船厂、龙川县佗城造船厂、惠州西枝江造船厂、广州造船厂。
目前,和平县东水木材站的准水上人家仅剩下5户,佗城木材站仅剩下3户,大部分外出深圳、惠州工作后在当地定居。而船家水上人目前在老隆、惠州定居最多。
希望媒体关注他们,抢救东江水上文化遗产。
东江水路歌 和平东水至惠州水东
东水塔船到四都,
望见老隆连涧渡.
龙川城内多娇姐,
仙人造桥影玉湖.
都城点兵将军公,
扛出猪头祭大都.
递运落船枕头靠,
脚踏蓝口你无知.
鹤塘有个读书子,
蚊坑刁到眼头乌.
黄田就有黄糖籽,
天光仙塘探姐夫.
盐仓好米泰美满,
石坝响水小金渡.
黄沙埔前义合饼,
河源峰塔照西湖.
双头就有观音姐,
嫁到蓝塘掂酒壶.
三黄滩下你快醒,
铺平石光泥坑路.
瘦狗古竹庙里阁,
天光横沥买麻糊.
佛子坳观芳华州,
水东街头上船归.
【附】东江“水路歌”,48个沿江地名你知道几个?
【羊城一别到惠阳,买对草鞋来上岗。 ——惠阳、草鞋沥七女有缘来相会,水口井中结鸳鸯。 ——七女湖、水口井
打在蓬腾徐屋过,看见横沥好市场。 ——蓬腾村、横沥墟
来到天光天未亮,两人入庙来烧香。 ——天光阁、庙角
惹到瘦狗狂吠起,好得渔翁渡过江。 ——瘦狗窿、钓渔翁
船打泰美墟下过,赤坎崩来惊一场。 ——泰美、赤坎
三洲小岭人和顺,仙女出来扛槟榔。 ——三洲、槟榔潭
前头无路盘山过,转眼看见观音娘。——盘石、观音阁
秋香就把纸钱化,榄溪捕鱼满东江。 ——秋香、榄溪
牛牯石上望一望,望见古竹好地方。——牛牯石、古竹
蓝田就有蓝家子,双头女子结凤凰。 ——蓝田、双头
拍净黄泥扑净手,石公神庙来烧香。—— 黄泥金、石公神
三王爷爷来保佑,河源双塔照双江。——三王爷、河源
黄沙糖甜好做粄,一直送妹到仙塘。 ——黄沙、仙塘
徐洞房中望仙景,几多诗对古文章。——徐洞、古文章
担竿来挑禾溪把,脚踏高涧乱忙忙。 ——禾溪、高涧
锦州滩头水又急,好得白马渡过江。——锦州、白马
贵沙有米无饭店,一直饿到青溪乡。—— 贵沙角、青溪
黄田买帐蚊坑吊,爷娘送子入学堂。——黄田、学堂
去到墨州蛇拦路,枕头思想又思量。 ——墨州、枕头山
三六九来蓝口墟,买便猪头并酒香。——蓝口、猪头山
将军解甲来下拜,拜见柳城天后娘。 ——将军石、柳城
渡头岗上望仙塔,龙川女子好梳妆。——渡头岗、龙川
穿尽绫裳爱简布,老隆分手转家乡。 ——涧布、老隆
(录自《惠城文史资料》第六辑)
http://blog.xizi.com/?uid-72475-action-viewspace-itemid-188050 水路歌填补水上民歌空白 文化界人士建议整理保存水路歌
2009-03-19 10:04:05作者:河源晚报来源:河源新闻信息网浏览次数:11文字大小:【大】【中】【小】
我市退休老教师张李安费时10年整理故园歌谣《新丰江立溪水路歌》的经历(本报3月2日A3版报道)见报后,在广大读者中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连日来,一些读者纷纷给本报来电来信,提供水路歌线索。我市一些文化界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新丰江、东江水路歌填补了我市水上民歌的空白,对于丰富我市“客家古邑、万绿河源”这一城市定位的内涵有着积极意义。
老船工临终口述水路歌
3月4日,本报热心读者、今年72岁的紫金柏埔人黄伟看了本报报道后第一时间向记者报料说,他手中保存着一首年代久远的惠州至老隆的东江水路歌。
在黄伟家中,记者见到这首抄录在白纸上的水路歌,虽然纸有些发黄,但字迹仍然清晰。记者看到,这首题为《惠州至老隆的水路歌》起句是“惠州水口白茫茫……”后面几句是“买对草鞋就上江,七女树下来相会,水口井中结鸳鸯……”黄伟解释说,这分别对应惠州地名“白茅花”、“草鞋沥”、“七女湖”、“水口井”。这首水路歌的第二十四句是“石公神内来烧鱼”,对应我市临江古地名“石公神”,后面是“三王爷爷来保佑,河源双塔又双江,黄沙糖甜来踏板,一直送到妹哥塘”,分别对应我市地名“三王爷”、“河源、双江”、“黄沙”、“妹哥塘(古地名)”。
黄伟说,这首水路歌共有48句,每句至少衔一个地名,两个地名之间正好相距一堂路(岭南东江一带,5公里路即一堂路)远,这样算下来,从惠州至老隆共计46堂路。
对于这首水路歌的来历,黄伟说,是他父亲黄培英临终时口述给他的。黄伟告诉记者,父亲黄培英是东江河上的老船工,1986年8月29日,时年96岁的黄培英去世时把这首水路歌口述给黄伟,当时黄伟记录下来。黄伟说,这些水路歌没有文字记载,全凭口头传播,据传是岭南第一才子宋湘畅游东江时所作。
和平水路歌流传至今
本报特约记者陈仰天看了本报关于水路歌的报道后告诉记者,现在和平有些地方还流传着一些水路歌。陈仰天年轻时曾在东江一带放过竹排,喜欢收集一些客家歌谣,对东江水路歌有一定的研究。他给记者介绍了一首他收集的从和平东水至东莞石龙的东江水路歌。记者了解到,这首水路歌有42句,对应了沿途72个地名。
在陈仰天的家中,记者还看到另外一首名为《河源至老隆的水路歌》,共有11句,对应地名有31处。开头几句是“麻雀入笼好难飞,木京大女闹歌堂,住在仙塘多财主,几多世间古文章……”对应了我市东源地名鸡笼寨、木京、廖歌堂、仙塘、古文等。
水路歌应保存
一夜风云散,时空已变幻。当年我市以水路为主要运输的方式现在大都被公路、铁路所替代,往日繁忙的东江、新丰江河道,如今寂寥了许多,往来的大多数是一些渔船,还有一些旅游观光的游船。当年响彻和平东水至东莞石龙整个东江航道上的水路歌,也正在渐渐地停息,慢慢地消逝。
一些文化界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水路歌保留了非常丰富的东江船民的生产、生活习俗以及东江河流的原始风貌,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价值和史料价值,它应该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下来。
据了解,近年来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保护的大气候促使了清远连州水路歌的再现。2007年10月26日,《连州水路歌》作为粤北地区唯一的水路歌被送到了广东省首届水上民歌大赛舞台上,好评如潮。难道在我市东江河上吟唱了千百年的《水路歌》真的就要消逝了吗?
晚报记者 张涛 罗军 文/图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chinaheyuan.com/news/2009/0319/article_16670.html
[ 本帖最后由 level 于 2009-12-22 22:35 编辑 ]
客家水上民俗文化
客家水上民俗文化 大家都认为,客家人是山中之客,住于山里,其实不尽然,有山必有水,我们客家菜系就叫做东江菜,客家人不但与山有关,更与水有缘,并在长期的水上生产生活中形成丰富多彩的客家水上民俗文化,东江则是这客家水上民俗文化的主要发祥地。客家水上民俗文化是一种农渔民俗文化。东江养育了客家人,也养育了独特的客家水上民俗文化。客家人是山,是刚性的,而与柔性的水结合,便又多了一种韵味,这种韵味在苏家围上就有着最典型的体现。苏家围的人、苏家围的建筑都是客家的,但它面水而筑,用东江的一湾碧水点缀了客家原本刚性的建筑,使苏家围多了几分秀丽、多了几分灵气,从而被人称为“南国乡村的画卷”。苏家围的人更是如此,受着绿水翠竹的灵气,东坡后裔们把客家传统发挥得淋漓尽致,出举人、出官员,成为苏半县,成为河源著名的文化之乡。
更有特色的是生活在水上的客家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俗文化。水上的客家人又有两种,一种打渔为主,一种货运为生,他们长期生活在水上,形成了共同的生产生活习俗,这种生产生活习俗一些多方面有别于居住在陆上的客家人,如服饰,由于水上生产生活的需要,在夏天,男人多穿短裤,吃也有异于陆上居民,水上人家一般是两饭一粥,早上吃点粥就出门打渔或河运。水上居民并非每天鱼虾,由于他们不产粮,所以要用鱼虾换米,但水产品的丰富性也是水上客家的一个重要的特点。水上的客家女,比陆上的更多了几分清纯与水灵,而东江上的客家水路歌,又有和客家渔女一样的清甜,水路歌其实是客家山歌在水上的延伸,但与客家山歌的唱“山”不同,水路歌是唱“水”的, 如 《东江水路歌》里唱的:
雾茫茫,水茫茫,好似银河从天降。七个仙女来相送,送我俩姐妹来上江,水路山歌代代传。歌满河来歌满田,河源唱到省城转,都说船家是歌仙 ......
由于长期居住在水上,水上的客家人的生死婚嫁之礼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婚嫁方面,水上客家人就有一种“放年声”的习俗,男女青年到了成年的岁数时,他(她)们的父母就通过好命人(媒人)和朋友传达消息,等到有有意向的对家时,双方就“放出年声”了--就是双方父母互赠一样东西,并珍藏,然后在一个大朝(十二天)或一个月内家里没什么不吉之事发生,那么这婚事就定下了,随后是定日子过酒水,双方达成女方出嫁的条件择日成亲。接亲叫做“过艇”,男方接亲船在河的要边,女方送亲船则在另一边,常有一船队,双方船紧靠,新娘出舱时女方家人极力阻挡,而“好命人”则硬拉其出,俗称“抢嫁”,然后由“好命人”牵带新娘到男方接亲船,送新娘的船队随后也到男方家吃饭,“家”亦为船,只不过是男方将一批船只合拼成阵,设宴摆席,婚宴为水上人家最热闹的场面。相比之下,水上人家的丧礼与陆上人家的较为相同。水上客家的生育也有自己的特点,因为孩子都是出生在船上,母亲在船舱中产下孩子,便放于舱内的木盘上,直至满月才出舱,小孩子学走路时起,一般不穿衣裤,光身赤脚,每一个小孩都用一个绳子束成一个背挂状,并被母亲放在一个竹筒(也叫蒲筒)背着,以防小孩落入水中。另外还有一些习俗,如过年不到年初九不出船,等等
客家水上民俗文化是一种典型的生态文化。客家是一个生态的民系,在山上如此,在水上也是如此,以东江为例,客家人在渔耕之间,很珍惜养育自己母亲河??东江,现在东江画廊的翠竹长廊就是最好的见证,沿江连绵十余里的翠竹不但起着保持水土的作用,而且使东江的水变得更加妩媚。水养育了我们客家人,客家人也深爱着这一江水,水上客家人在江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撒一片渔网,飘一曲渔歌,在东江上形成了一种天人合一的水生态画卷。
总之,客家水上民俗文化是客家文化,特别是河源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本帖最后由 level 于 2009-12-22 22:55 编辑 ] 河源水路歌再次浮出水面
http://www.heyuan.cn 2009-11-18 10:28:48 凌丽 河源日报
前 言:客家人所居之地,既有山,更有水。山情水性陶冶出客家人纯朴而又灵动的特性。近年来,水路歌的整理、流传成为一些对水路歌情有独钟的人们的重要工作。和平县的《浰江船谣》就是其中一个的例子,最近被确认为河源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外,新丰江水库移民张李安也记录了一曲《新丰江立溪水路歌》。随着这些水路歌的“重见天日”,一段段已经属于历史的或辛酸或快乐的江河记忆,逐渐呈现在大众眼前。2007年,河源组织了参赛队伍参加了“广东省首届水上民歌大赛”。河源地区的水路歌渐渐引起世人的关注。
http://www.heyuan.cn/system/Article/UploadFiles/200911/2009111810323555.jpg 东江上的渔民。现在走水路的人极少,但祖祖辈辈在水上生活的一些渔民仍沿续着过去的生活方式。黄赞福 摄
东江水路歌“从头唱到广州河”
——一个老船工的东江水路记忆 寻访和平县合水镇的一位曾经唱着东江水路歌下广州的老人时,我们走的却是山路。路上夹道有花、有果,有阵阵草木清香,毛刺刺的栗子挂了一树。大约走了半小时,见一座小屋门前一个冬瓜架,屋旁竹扉掩着一园长势极好的玉米,屋前一垄菜地。原来,这就是80多岁老人王云彪的家了。
王云彪原本是和平水上公社的社员,熟背东江水路歌,尤其是惠州到老隆的水路歌。最近,王云彪老人得知浰江水路歌整理出来了,也想着要把自己唱了几十年的东江水路歌和自己的水上生活——同时也是几十年前东江水路的一个历史片断作个整理和梳理。
东江水路曾是出行首选
东江,古称循江、湟水、河源水、龙江。东江干流流经龙川、河源、紫金、惠阳、惠城、博罗、增城、东莞,至东莞石龙后分为南北两支,后同注入狮子洋经虎门出南海。自江西寻乌桠髻钵山(另一源头为安远县三百山)至石龙,全长520公里。
纵横交错的珠江水系,使得龙川、和平、河源、惠州等地在水路交通上具备方便快捷的良好条件,百越先民早就善于利用舟楫在江河航行。秦汉平定百越、南越战争中,也是派遣了大量“楼船之士”,通过水路挺进的。而在数十年前,在公路交通尚不发达的情况下,水路仍旧是人们出行的便利选择。
《惠城文史资料》第六辑载,在抗日战争时期,由于防御日军的侵略,惠州通往各地的公路都被破坏,不能通车。轮船和木驳船便成为当时的主要交通运输工具。惠州至老隆、泰美、观音阁、横沥、古竹、河源、义合、黄田、蓝口、柳城、佗城等城镇,以及惠州至淡水,惠州至东莞桥头均可通航各种船只(桥头以下因日军占领不能通航)。
“行船宝典”水路歌
60多年前,新中国尚未成立,那时王云彪老汉还是个十五六岁的活泼少年。当时,从和平合水到广州,走水路一趟来回得几个月。一般都是运货如木炭等物资至广州、东莞等地,也会从定南、龙川等地运货到和平,来来回回地走着各条水路,每到一处,船工们都会记下地名,与他们所熟悉的水路歌相对照。
王云彪老人耳朵有点背,他大声说:“秀才曾冠英将这水路歌写出来,到现在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了!”他说,曾冠英是连平大埔人,他以前不管去到哪里,都会问船老板此处的地名,或加入当地传说,或自己加工,水路歌就流传下来了。
当时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小船工王云彪就听到了老船工传唱这几首水路歌,“我一听就很喜欢!”王云彪大声说。
对长年行船的人们来说,水路歌有很大的作用,令船工熟悉和平到广州的地名不说,中途有什么景点、险滩、住宿之地,都在歌中有所体现,到了该地,船工就停船靠岸休息。水路歌还会提醒船工哪里的土匪、险滩最多。
“凡撑船的,必将水路歌一代一代地传下去,莫忘了水路歌。”王云彪说。
“行船跑马三分险”
王云彪的妻子7岁就到了他家做童养媳,每次王云彪出航,她都待在家里等他,望眼欲穿,担惊受怕。提到这些往事时,她一脸是笑,坐在满面红光的王云彪身边。他们的暮年生活,安定、知足。
年轻的王云彪在行船时也遇过几回险。
1938年,出船的王云彪同村人王祥(音)被日本鬼子抓去牵马,从此失踪,王云彪有幸逃过一难;1948年,船行到槟榔潭(在惠州博罗县),遇到三艘强盗船,船上人的金银财宝都被抢光,“我和邻居黄李远也被抢光了。”王云彪说。当时土匪最多,到了杨村,他们不敢坐船,一路乞食走到河源。
1948年冬,将近解放时,邻居黄李远的父亲被土匪枪杀了,“尸身无存”,很是令村里人惊悸了一阵。
“行船时,我们遇过国民党‘保五团’、‘保十三团’,也遇过游击队。”都是扛着武器的,远远地看到,他们这些手无寸铁的“小民”都会胆战心惊。
也有遭遇天灾的时候,王云彪过江最险要的一次,是船行到紫金古竹时,遇上洪水跌落河里,幸亏船工用竹篙救了上来。
到哪,在什么时候装货、落货、赶货,都有讲究。“在和平古寨运了木炭、谷子就要在夜晚走;下大雨了,装货就要赶大水,一船一船紧跟着,船尾都会烧几柱香,请河神保佑行船平安,同时后面的船也好看着跟上。”
行船的人,总是希望顺风顺水。
船家不再,水路歌面临失传
“当时合水叫横州,是和平八景之一呢,和平河、浰江河在这里交汇,所以叫合水。”王云彪凭记忆记在一个本子上面的和平至广州水路歌就有“芬沙石角水又急,合水横州拦江河”的句子。
“当时合水这边山多田少,又有地主恶霸剥削,没其他工作好做,合水周遭80%以上的人口都靠水上生活,在水上做工,总有回报。从合水到老隆,能有一担谷的报酬。”王云彪老人回忆着。他还记得解放前吃过美国产的糖粉,免费的,糖粉是用黄豆、面粉做的。
“哎,撑船人受苦呀,上蒸下热、风吹雨打地过日辰。”王云彪慨叹,“水上生活,跟乞丐一样,没有固定住所。”
“解放后,生活就大变样了,人民分了土地,政府对贫困人口也有救济,生活改善了,读书的人也多了。没船老板了,有船员公社。”王云彪削着自家产的梨说道:“现在没水上人了,东水那边也没了,只有渡船,没有靠水上生活的人了。解放后,大约是1958年大跃进的时候吧,还有1961年的时候,有几条新木船,是电船,60匹的马力,开到和平县城给人们欣赏。”后来,王云彪在和平县交通局工作了30年。
没有水上人了,水路歌也面临着失传的境地。“以前的同事,大半已不在人世了。”上过小学三年级,平时喜爱写毛笔字的王云彪有些着急,就用一个厚厚的笔记本记录了《和平至广州水路歌》、《惠州至老隆水路歌》及一些山歌等。
实用的水路歌词
王云彪所抄《和平至广州水路歌》几乎每句七言歌词,都嵌有一到两个地名。“鹅颈上坝九宫庙,乌坭广班唱戏歌。”“船到东水好市场,买好酒菜到四都。”“柳城将军点兵出,捧出猪头祭大渡。地逢蓝口三六九,脚踏南山宜知无。”从歌词里面看,从合水到广州,要经过今和平林寨、东水,龙川四都、老隆,东源柳城、蓝口、黄田、义合、徐洞、仙塘,河源双头,惠州博罗,东莞石龙,佛山顺德等,才到广州、番禺。
《和平至广州水路歌》里有多处提醒船工注意险滩、急流、暗礁:“芬沙石角水又急,合水横州拦江河”、“近望石狭狗脚滩,河中浮起大石古”等。也有提醒船工市场在近,可以多备饮食的:“船到东水好市场,买好酒菜到四都”、“黄沙糖甜好做饼,河源花塔上京都”、“瘦狗无油庙里点,天光横沥卖麻糊”等。
等唱到最后的“果然珠江好地方,望见广州是番禺”时,船工的心态想必是狂喜的。他们在结尾时唱道:“一条水路唱到此,流于后人传青史。”
王云彪所抄《和平至广州水路歌》,与黄胜炎、黄观托口述,黄嘉乐、陈乐演记录修编的《浰江船谣》有多处暗合。
■代表歌谣《浰江船谣》蕴涵丰富历史文化信息 《浰江船谣》由和平县文广新局组织收集整理,由和平县86岁高龄的黄胜炎和77岁的黄观托老人口述,黄嘉乐、陈乐演记录修编。《浰江船谣》在最近被确认为河源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前,和平县文广新局编印的《浰江船谣——淡淡远去的客家水歌》一书被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收藏。
和平县文广新局局长黄嘉乐介绍,“浰江船谣”主要在浰江河畔的撑船人群体里传唱,其中又以林寨镇车头排村最有代表性。车头排(现名车头岗)的黄朱二姓的“水上人家”,几乎一生都在和平至广州的水路上,在浰江、东江、珠江上漂泊。
浰江船谣分为“下水路歌”和“上水路歌”,各由东江篇、浰江篇组成。和王云彪所传抄的《和平至广州水路歌》一样,“下水路歌”是撑船人从浰江上游和平县合水码头顺水行船而下至广州,以沿途风光、地名、民俗、传说、水路特点为题材吟诵而成的船谣,用以纾缓船工在漫长的行船时光中的枯燥之感,同时,也有提醒船工辨别水路、预知险滩暗礁保证行船安全的作用。“上水路歌”是从广州溯江而上吟诵的船谣。
“下水路歌”(浰江篇)一开始就描述了水路的艰险:“合水开船来下滩,山高水企(急)好艰难。……浮起两只大石古,真正拦在河中间。左右两边走不得,到转石狭来下滩。狗脚一过三弯水,关(简)头危险下急滩。……过了大滩有小滩,行船一路好艰难。”歌谣也记录了车头岗村端午赛龙舟的热闹场面:“两岸企(站)满观光客,声声助威震天下。你争我夺逆水上,场面壮观人人夸。” 同时也描绘了当时的广州城景:“莲花山里起头塔,大湾潮水岸边过。直往石井黄埔港,黄埔鱼珠有好多。立德东保二沙头,不准大轮进广州。万无一失最安全,二沙铁链锁海口。”
《浰江船谣》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记录着昔日浰江河畔客家撑船人水上生活与情感,记下了水上人对沿途事物的感知、对生活的感悟、对人生的慨叹,也见证了环境变迁,再现了九连山区和平县不通公路、铁路时,主要靠水上行船往返于和平至广州之间的社会场景,具有平民化、方言化的艺术表现形式。
和平县文广新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该县文化部门将收集、整理有关“浰江船谣”及相关传统文化艺术资源,对相关资料进行数据化处理,建立数据库,以更好地保护这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新丰江立溪水路歌》
献给故园的深情咏唱 现居源城区高埔岗农场的退休老教师张李安,也曾是万绿湖底曾经的好家园的主人之一,退休后凭着记忆,也凭着执著的追寻探究精神,整理出了《新丰江立溪水路歌》,以此缅怀因支持建设新丰江水库而沉埋于水库底下的百年故园。
张李安今年已近80岁,出生在新丰江水库里的东源立溪乡。立溪乡原是一个美丽、富饶的鱼米之乡,是当时一个较大的圩镇,因立溪河流经此地而得名。
1958年7月15日,新丰江水库水电站工程破土动工。为建设这个华南地区最大的人工湖,河源10.6万群众献出故园。立溪乡群众也离开了故土,带着祖辈传唱的水路歌,分散移民到高埔岗等地,重新建起家园。一晃50多年过去了,当年传唱新丰江立溪水路歌的老人多已离世,而新丰江水库移民的下一代,因早已脱离水路歌的环境,对立溪水路歌多已印象模糊,或全无印象了。
作为一个有责任心的人,张李安不愿传唱了数辈的新丰江立溪水路歌就此消逝。这支水路歌里,有以往立溪乡人们生活过的许多地名和许多姓氏,吟唱起它,立溪乡移民就仿佛触摸到了自己的根。1997年,张李安从高埔岗学校校长一职退休,利用自己的空闲时间,开始着手搜集整理新丰江水路歌。
因为时间久远,仅凭一个人的记忆是不足够的。有时为了核实一句词、一个地名、一个姓氏,张李安或电话咨询,或亲自带上手稿到新丰江立溪乡移民现居地点登门拜访求证,他近则去过韶关、博罗,远则寻至甘肃、大连,苦苦寻访、求证。最后,张李安终于将上百个大小地名、35个姓氏分布都弄清楚了。
经过张李安10年收集整理,62句434字的《新丰江立溪水路歌》,就此重新回到了立溪移民的记忆。与它一同进入移民们的脑海的,还有那时浓时淡的故园之思。
当美丽的万绿湖越来越为世人所知所喜爱时,新丰江立溪乡移民欣慰之余,那祖辈生活过的故园,也通过《新丰江立溪水路歌》的唱词,重现在老一辈和新一代的移民眼前。新一代移民乘着游艇走过曾经的故园的上空,他们吟唱的仍是先辈念念不忘的《新丰江立溪水路歌》。
附录:http://www.heyuan.cn/system/Article/UploadFiles/200911/2009111810362762.jpg 和平县文广新局编印的《浰江船谣——淡淡远去的客家水歌》,该书被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收藏。
本报记者 凌丽 摄
http://www.heyuan.cn/xw/20091118/37360.htm
[ 本帖最后由 level 于 2009-12-22 22:56 编辑 ]
新丰江立溪水路歌
诸家百姓搭地方,翻天水口近营房。大水管来上下坝,上坝是谢下坝杨。铁坑老女莲花嶂,不是翁肖都是黄。黑潭镰子长江凤,隔壁邻乡是锡场。
半埔合掌许俞邝, 两边又是谢罗黄。渔坑起至高坑止,乃是古家共一堂。
行上高车独殷姓,莲花车角尽皆杨。岸田对上张坑角,廖它传来老担伤。
冷水长湖沙子李,河田岗下居中央。莲塘围皆袁胡陈,塘角姓杨并山塘。
白石凹下猪牯墩,湖美水头张谢梁。尿墩寺前亚初山,走进坑内萝卜塘。
柏树深塘东坑口,钟周龚李古车江。蔴榨一片曹家塘,石壁新田叶故乡。
洋石埔塘皆姓俞,黄陂坡下张刘黄。古芬塘径都姓李,谢屋数知居小洋。
粉壁河塘坎子下,古洞热水曹家庄。娥婵洪姓象头李,赤岭梅坑各一方。
七坑姓刘坪村叶,鹤脑湖宽大屋场。泗合三和连水唇,连和整片皆姓张。
黄竹签墩都姓李,古芬马路周张杨。象弼花寮老虎径,牛营绿草近长塘。
梁坑径尾大平嶂,梁古朱游黎黄梁。深进近龙鹁鸡径,翻返又讲福禄岗。
庙塘鹿颈古婵岗,一片地方皆姓江。凹背邓墩刘张古,竹山石下戴徐梁。
茅田杈石马尿礤,豹狗蛇墩黄竹塘。鹤径周村崩岑下,丘何包葛许罗黄。
板嶂猴田石阶洞,木鱼跳过仙客塘。蟾蜍难饮横坑水,嶂下前洞割毛房。
莫嫌语句言说浅,恰如人间如意行。 (张李安 整理)
“浰江船谣”背后的故事
http://www.heyuan.cn 2009-7-22 7:44:29 叶春雨 河源日报近日,由和平县文广新局编印的《浰江船谣》一书被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收藏,该书展现了客家撑船人的勤劳勇敢,记录了船谣的原生态和特色。据透露,《浰江船谣》其中的一部分歌谣还将被拍成MTV。
“浰江船谣”又称“客家水歌”,是浰江河畔客家撑船人以吟唱的方式记录水上漂泊生活的歌谣。为了更好地了解客家水歌,近日,记者走访了和平县两位老船工,听听他们说那浰江船谣的故事——
老船工的船谣情结
“古时合水有码头,船来客往好热闹。文人墨客慕名来,随船妙笔显风骚。合水开船来下滩,山高水企(急)好艰难……”
这是《浰江船谣》中的歌词。说起“浰江船谣”,已经86岁高龄的黄胜炎和77岁的黄观托老人就忍不住吟唱起来。
黄胜炎、黄观托是和平县林寨镇车头村人,以前做了几十年的船工,对《浰江船谣》已烂熟于心。
黄胜炎从16岁开始就撑船下龙川,18岁第一次撑船到广州。在撑船的岁月里,他因误了归期曾在广州度过了38个春节。黄观托15岁就随叔父撑船开始水上生活,多年担任和平水上社林寨船队队长。他俩居住在一个叫车头排的小村里。村子里的黄、朱两姓人家世代和睦相处,家家户户祖祖辈辈以撑船为业,是当地有名的“水上人家”。村民们每逢端午节都会集体吟唱水路歌谣,还沿袭村子的习俗祭祀龙船社,举办划龙船比赛,祈求一年的行船平安;每户人家的小孩都要去洗洗“龙船水”,祈求身体不生疮疖,健康成长。黄胜炎、黄观托跟自己的祖辈一样,几十年来漂泊在浰江、东江、珠江水上。
回想起以前做船工的日子,两位老人不胜感慨:“以前我们整天在外风吹雨淋的,生活又单调枯燥,唯有靠水路歌谣来解乏,消除烦恼。”现在,他们日常的生活已经无法接触到船了,唯有吟唱客家水歌,以缅怀过去在水上漂泊的日子。
船谣被编辑成书
据《浰江船谣》一书的责任编辑、和平县文广新局局长黄嘉乐介绍,“浰江船谣”又称“客家水歌”,是浰江河畔客家撑船人以吟唱的方式记录水上漂泊生活的歌谣。
据黄胜炎、黄观托两位老人回忆,昔日在浰江河畔撑船的群体里,一直传唱着水路歌谣。黄嘉乐把两位老人凭记忆口述的水路歌谣记录下来,并进行考证整理,才成就了这本与客家山歌相对应的客家水歌——《浰江船谣》。作为船谣的记录修编者,退休干部陈乐演老人在修编时,最大限度地保持了船谣的结构与本意,使之尽量接近原生态。
据介绍,“浰江船谣”分为“下水路歌”和“上水路歌”。“下水路歌”是撑船人从浰江上游和平县合水码头顺水行船而下至广州,以沿途风光、地名、民俗、传说、水路特点为题材吟诵而成的船谣,吟诵船谣可消遣船工的无聊时光,同时,也有提醒船工辨别水路、预知险滩暗礁保证行船安全的作用。“上水路歌”是从广州溯江而上吟诵的船谣。
“下水路歌”(浰江篇)一开始就描述了水路的艰险:“合水开船来下滩,山高水企(急)好艰难。社前潭水还过得,特别大角小角滩。转眼已到松树滩,松树滩下好转弯。远听水声哗哗响,近看石狭狗脚滩。浮起两只大石古,真正拦在河中间。左右两边走不得,到转石狭来下滩。狗脚一过三弯水,关(简)头危险下急滩。走近鸭踏双坑河,看到鹅颈双下滩。过了大滩有小滩,行船一路好艰难。”
据黄胜炎、黄观托两位老人介绍,歌谣中所提到的“合水”是和平合水码头,由合水码头到东水镇所经过的河流为浰江,长度为60多公里;东水镇往南下所经过的河流为东江,长达370多公里。当时,从和平合水码头出发,即使是顺水而下,到广州起码也要一个星期,遇上江水不多的时候,则需要半个月才能到达广州;从广州到和平,因为是逆水而上,则起码需要20多天甚至一个多月。正是因为他们的水上生活存在太多不确定的因素,才导致黄胜炎在40多年的船工生涯中,因为一次又一次误了归期,不得不在广州度过了38个春节。
“下水路歌”(东江篇)描绘了当时的广州城:“莲花山里起头塔,大湾潮水岸边过。直往石井黄埔港,黄埔鱼珠有好多。立德东保二沙头,不准大轮进广州。万无一失最安全,二沙铁链锁海口。过往船多人难走,新村过后大沙头。行到东河涌口看,涌口前面大码头。来到码头泊(停)好船,广州城里走一走。”
“浰江船谣”蕴涵丰富
黄嘉乐介绍说,在采集《浰江船谣》的过程中,86岁的黄胜炎先生虽然记忆力稍差,但时常更正他们记录的地名或用错的字,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很有文化很有见识的人;77岁的黄观托先生口才特别好,记忆力非常惊人,不仅把行船沿途的地名、习俗、传说记得一清二楚,就连河中的一些大石头、岸边的大树形状都可描述出来。“我们之所以能采集到这么完整的歌谣,完全有赖于黄胜炎、黄观托这两位老船工。可以说《浰江船谣》是比较完整的。”
《浰江船谣》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昔日浰江河畔客家撑船人水上生活的生动写照,记录着他们复杂的情感及撑船人生的酸、甜、苦、辣。有“离家行船半月多,想崽想女想老婆”的绵绵思念,有“山高水企(急)好艰难”的声声苦叹,有“眼解本应男女打,男女眼解才是福。船上未搭女子客,今日和尚食白粥”的隐隐无奈……在采访中,黄胜炎老人描述了他们当时到达广州上岸时的窘迫情景:“头塔(莲花山)难过,二塔(黄埔军校附近)难捱,到了三塔(中山大学附近),穿着袜子掂着鞋(准备上岸之意)。”
《浰江船谣》记录了“生春(产卵之意)”、“到转(往回走、掉头之意)”、“转(回之意)”、“打眼解(使眼色、眉目传情之意)”、“大石古(大石头)”等大量客家方言,记录了“跌死马”、“眼解勿”、“犁潭”、“立德”等许多早已不用的老地名,记录了和平合水码头至广州沿途两岸许多美丽的传说与浓郁的习俗,在《浰江船谣》里还大胆运用了以地名的谐音说事描物的创作手法……这些皆可成为研究浰江、东江、珠江流域民俗文化的极具价值的史料。
纪实片中唱到的东江水路歌
广州到贝岭上水歌广府开船到沙河,立德东宝鱼珠过。鳌鱼上水到白沙,指出番鬼望菠萝。
窖口行上九曲水,弯弯曲曲都南江。东洲西洲容易过,新塘瓦窑设村多。
鹅贵大墩石滩口,石龙货物般般多。石龙美女好梳妆,糙米量来缸瓦装。
下南难接上南客,羊西马叫惊一场。从来礼村鱼难捉,铁江有个好细郎。
请出师爷来合竹,喝转鲇鱼投水上。种大萝卜博罗卖,送与仙人把口尝。
剑潭听得金鸡叫,惊醒州爷来坐堂。……
打石行上係板塘,浮石鞍山水路长。四都下进好水口,下进有个秀才娘。
伯公伯婆来保佑,陈村大坝岽水缸。麦輋行上公洞口,菍坑红庙好烧香。
长洲黄石小圩镇,大埔嬲识满东庄。黎咀对面龙潭近,皮潭低坝是谷仓。
枚江岗里灰窑多,五合有个好庙堂。老虎开口食鸡公,外公脚下急湾长。
合河水面分水口,分成两条东西江。八仙过海马廖背,岩镇石上洗衣裳。
筋斗打到洋牯窦,黄泥顶下来商量。黄埠叫得拖缆工,白屋阁上再加强。
浮潭有个搏命石,老虎头上石灰场。走马滩急拉拉上,贝岭分手回家乡。 惠阳到老隆
日出东边照惠阳,脚踏草鞋转本乡。七女有缘来相会,水口井中结鸳鸯。
就且篷亭徐屋过,横沥圩上说文章。你话天光天不光,庙里有人早烧香。
瘦狗走出打癫吠,好得渔翁渡过江。就在泰美住一宿,赤坎崩岗惊一场。
三洲小岭人和顺,细女出来扛槟榔。手扛槟榔盘石过,盘石望见观音堂。
秋香就把纸钱放,榄溪河水白茫茫。牛牯远来石上过,望见古竹小布堂。
蓝田就有蓝公子,双头细女结鸳鸯。洗净黄泥拍净手,石公神上好烧香。
三王爷爷来保佑,河源峰塔照双江。黄沙糖甜好做饼,木京细女嬲仙塘。
徐洞人才多标致,诗对出在古云乡。担竿挑起禾溪坝,脚踏洪君义合场。
抚州滩头水又紧,骑匹白马渡过江。盐仓米库无饭店,一直饿到青溪庄。
黄田买帐满坑吊,老虎吊猪过鹤塘。来到密州蛇拦路,枕头思想好凄凉。
蓝口地运三六九,捉只猪头做酒庄。将军脱甲来下拜,先拜柳城天后娘。
斧头来劈镇宝塔,龙川城内好姑娘。涧埔有情娘来嬲,两人牵手转家乡。 值得珍藏纪念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