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ofeng 发表于 2006-7-1 03:29:26

回复 #4 venen111 的帖子

我们这里
罗姓是:
横匾---豫章堂:豫章道学湘水家声

caofeng 发表于 2006-7-1 03:34:38

原帖由 流浪人 于 2004-7-18 12:58 发表

黄姓是千顷堂

我们这里黄姓也是千顷堂

caofeng 发表于 2006-7-1 03:46:30

原帖由 gxyyh 于 2005-12-28 22:13 发表
杨氏 堂号:弘农堂 堂联 经伦盖世推三相 清白传家禀四知

我是广西柳州的客家人,祖籍是广东的鹤山县。没有族谱,不知在其他地方是否还同族人。如果你的堂号和堂联和我的一样,请与我联系:QQ3609117



我们这里杨姓叫四知堂

ysynhqc 发表于 2006-7-2 13:16:55

不齐啊
姓陈的呢???

循州呛客 发表于 2006-11-6 16:33:05

回复 #12 涯爱懒矢嬷 的帖子

宝树堂源于谢玄,因谢安(谢玄叔叔)称谢玄为“吾家之宝树也!”。后人而有此堂号记念。

心上离愁 发表于 2006-11-20 18:20:44

回复124楼的,陈姓

陈姓---颖川堂的,我们贺州的

ysynhqc 发表于 2006-11-20 18:53:36

原帖由 冰子静雅 于 2004-12-7 15:36 发表
何姓:横匾---庐江堂:庐江世德 东海家声


谁能解释一下,庐江堂有什么来源?
妹子,看来只能是我来回答你了!

https://www.hakkaonline.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4911&highlight=%C2%AE%BD%AD%CC%C3

每次经过洪湖上面的彩虹桥时,都能看到北侧有一片矮矮的建筑,就一直在想,周边那么多的高楼大厦,为什么偏偏就这里低矮呢?带着一串串的疑问,在雨后天晴的时候,记者来到这里,经过多次问路,终于在一片新修的广场上停下。广场很漂亮,全部是用青色的大理石铺就,而其后面的一座高高的用红粉石块砌成的城寨门楼上,镶嵌着一块红粉石的匾额,上刻“元勋旧址”四个大字。前面还竖着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立碑。

门,是关着的。记者说明来意后,一位保安过来将门打开,从历史资料上得知,“元勋旧址”始建于明代中期,已经有600年历史了,但真正走进来后,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当地人都称这里是‘笋岗老围’,要是一年前来这里,是很乱的,住了170多个租房户,因为是文物保护单位,从去年9月开始,街道办组织搬迁,直到12月31日最后一户搬完,然后在这里建广场,看,现在漂亮多了!”说着,保安带着我们走进了老围。

老围并不大,进门就是中巷,它是整个老围的中轴线,北端有笋岗村重新修复的龙母宫,上面的“太平盛世”几个鎏金大字和周围的青砖青瓦形成鲜明的对比。中巷两边,整齐排列着7排砖瓦房子。因为已经没有住人,里面显得异常清静。过去人们栽下的花在微风中摇曳者,显得有些孤零。

“这里现在没啥看的,你还是去挖掘挖掘它的历史吧”,保安的话在我耳边回响,步出老围,站在空旷的广场上,看着饱经风雨侵蚀,却风采依旧的寨门,以及长长的、老老的围墙缝里长出的不知名的野草,不时风驰电掣而过的新时速客车,仿佛历史老人发出的呢喃,诉说着笋岗的传奇往事。

既然是“元勋旧址”,那么,这位元勋是谁?他跟这个城寨有什么关系呢?

翻开《明史》、《广东通志》、《广州府志》、《东莞县志》、《新安县志》等古籍史书,以及逃过十年浩劫得以幸存的笋岗村《何氏族谱》,粗线条的答案基本被勾勒出来。

深港闯入帝王梦

1369年3月,刚刚登基不久的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南京朝阳殿做了一个颇为奇怪的梦:“一臣幞头象简,一白髯老者随之,山呼舞蹈,称臣东莞城隍,老者县中钵盂土地,谨奏陛下:‘东莞岁中致祭五祀,一次不敷,乞敕有司,递年祭三次,庶幽魂第一均沾’……”

这大概是深港地区第一次闯入帝王的梦中。也许是朱元璋意识到屁股下面的龙椅并不稳定的梦吧,因为当时的两广地区,依然是听元朝皇帝的,而统治广东的,则是何真。

何真,字邦左,号罗山,元朝至治元年(公元1321年)生于东莞圆头山村。八岁丧父,由母茶园叶氏抚养成人。元朝至正中,何真任河源县务副使;后转为淡水盐场管勾,时值元末岭南动乱,何真弃官归家。

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东莞石冈人王成(又名王诚、王可成)捐资募土,雄据一方。见状,何真也动了念头,遂武装村民聚众保卫乡里,并赴元帅府告王成作反,岂料反遭元兵追缉。无奈,他只好逃居位于今深圳北面的泥岗,继续招集义勇,以图保障。不久,何真率众义勇攻灭割据惠州的王仲刚、刘守正等,为行省所赏识,功授惠阳路同知、广东都元帅,守惠州,占有惠、循二州之地,即相当于今广东龙川、和平、兴宁、五华和连平等县域。

几年后,南海三山邵宇愚攻陷广州,大肆焚掠。百姓遭劫,怨声载道。何真闻讯,义愤填膺,领将校挥兵征讨,收复广州。然后被提任广东分省参知政事、晋江西等处行省中书左丞,阶资善大夫,分省洽理广州。

民众安居乐业未及三载,邵宗愚挟廉访副使广宁等,驱兵围广州。何真偕部众,奋起抵御。但在次月因部将通敌,粮道被绝难以固守,唯有忍痛弃城而走。

时值兵荒马乱,岭南各地群雄割据,大动兵戈。何真与胞弟何迪擒杀了占据一方的陈仲玉。元至正二十六年,何真统领大军围困王成于茶山。王成据寨自守,屡攻不下。王成粮绝,无法固守,遂弃寨窜至溪南编筏再战,又败。再次逃脱。由于王成部众经此两战已溃不成军,成不了大气候,何真便悬赏钞十千通缉王成。其后,王成被贴身奴仆张进福五花大绑,押送何真面前求赏。何真颇有气量,微笑着给王成松绑,叹道:”你呀,怎么能把包藏虎狼之心的人置于身边呢?!”

何真兑现了诺言,把金钱如数赏给张进福。但他恼恨张进福见钱忘义,又把其处死于街市。对王成则尽释前嫌不记前仇,当即释放。王成解甲归田,于数月后郁愤辞世。

收复王成之后,沿海各地豪杰纷纷归附何真。由此,何真迅速统一了岭南大部分地区,其势力范围东至惠州、潮州,西达广西苍梧。盛名之下,有人劝何真仿赵佗割据岭南,独霸一方。何真怒斥之,仍遣使由海道贡物予远廷,并再次收复广州。由于功绩卓著,被封右丞,拜为荣禄大夫,成为岭南一代霸主。可尚来不及接印,朱元璋的起义军已以摧枯拉朽之势驱走元兵,攻占江西。

“况山河社稷,不过终归明主”

就在朱元璋那次做梦后不久(1368年春),便集结大军开赴两广。一路由杨景、周德兴指挥,由湘入桂;一路由陆仲亭指挥,取道韶州,直逼德庆;一路则是由平定闽中的水军组成,由”智迈雄师”、中书平章政事廖永忠统率,由海道取广州。廖永忠在到达福州后,即派出使臣,向何真劝降。

何真避免岭南百姓再遭战祸,接书后遂生归顺之念。同年3月,廖永忠驱军至广东潮州。何真闻讯,令都事刘克佐前往军门奉印章、郡县户口、兵马钱粮降明。何真在《上廖平章书》说“顾我广东撮土,尚复谁争?况山河社稷,不过终归明主。”

洪武元年(1368年)4月,明朝舟师浩浩荡荡开进广州府辖下的赤湾港,何真率官属回到桑梓之地,在港口张灯结彩,跪迎劳军。

此事传至京师,明太祖朱元璋赐诏褒奖,又诏何真入朝,将其擢升为中奉大夫、江西行中书省参加政事。对何真归附安民的举动,朱元璋甚为赞赏,喜色盈面道“天下纷争,所谓豪杰有三:易乱为治者,上也;保民达变,识所归者,次也;负固偷安,流毒生民,身死不悔,斯不足论矣。顷者,师临闽越,卿即输诚来归,不烦一旅之力,使兵不血刃,民庶安堵,可谓识时达变者矣。”

何真奉诏入朝后,在《朝京有感》诗中写到”鼎浮图存仅十年,平生忠义在安边。英雄不学万人敌,方寸长悬五尺天。宣布曾分南国政,贤劳敢咏北山篇,真心独有松堪比,臣节惟应老更坚。”诗虽俚俗,但平白地表达出了一腔忠诚。

归明后,何真获明廷重用,历任江西、山东、四川、山西、浙江、湖广六省布政使,在官颇著声望,有德有威。在朝名流如宋濂、方孝孺等,都很敬重他,视为至交。何真父子还于1376年任平定云南的开路先锋和后勤部长,又在1383年、1384年两次回到广东,召集旧部,屯田剿匪。

铁券封“开国元勋”

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八月,明廷封何真为东莞伯,食禄1500石,予世铁券(铁券,是用铁铸成的为皇帝对大臣嘉奖的文字凭证,由受券人收执),赐钞万贯,并赐府第于京师,可谓显赫一时!《明太祖赐东莞伯何真铁券制》中说“尔真心悦诚服,罄岭南诸州,具在表文入朝,全境安民,岂不识时务者哉?!”翌年三月,何真逝世,终年67岁。

治丧时,明帝朱元璋亲自撰文祭悼,谥恭靖。还命在朝百官,皆素服三天致哀。这在当时很不简单,相当于现在下半旗三日。可谓极尽哀荣。朱元璋还御书“开国元勋”的牌匾,悬挂在何真祠堂,后毁于“文革”时期。”开国功臣近有祠,当年忠顺鬼神知。涓埃若不归河岳,桑梓谁能保乱离。碧甲潮来堪洒泪,黄旗风起想行师。珠帘高阁藏题主,亦有邻翁走岁时。”这是明朝的吏部侍郎杨起元拜谒“东莞伯何公祠”留下的一首诗。

“狡兔死,走狗烹”,何真死后的第五年,也就是公元1393年,开国元勋之一的凉国公蓝玉被朱元璋以“恃功横暴”的罪名满门抄斩。袭封“东莞伯”的长子何荣因为曾经是蓝玉的部将,也以莫须有的罪名开斩。消息传来,不愿坐以待毙的何真之弟何迪同年五月聚众造反,震惊朝野,持续了10个月才被镇压下去。何真的8个儿子除何崇祖逃生之外,其余7子皆死于党祸,东莞伯何真之何公祠也被夷为平地。

而今,何真的祠堂在笋岗已被翻修一新,就坐落在彩虹桥的北端,其堂名为“庐江堂”。这也道出何氏家族的迁徙历程:何氏是从安徽庐江一路迁移南下的,祠堂门前的榕树已有200多年了,虽然已被砍掉了主枝,但新发的嫩芽仍显得非常茂盛。

像竹笋一样蔓延成长

昔日,何真逃难时,居住在深圳泥岗,他看到这里长满了大而白的竹笋,认为这里是建设家园的好地方。后来,何真将其母亲及他的次子、五子从东莞接来定居,开基辟地,命名为笋岗村。笋岗村的意思是将来的子孙后代会像竹笋一样茁壮成长,越发越多。何母叶夫人,辞世后葬于笋岗村北侧的朗贝山。

明代中期,何真四世孙何云霖等耗资兴建田宅、祠宇,把何真曾居住过的地方扩建为城寨式的村围。这就是现在仍保持着原有风格的“元勋旧址”。城寨四角有二层的阁楼,阁楼间连以城墙,均以厚大结实的青砖砌成,宽1.2米高5米,甚为壮观。城寨呈方形,东西宽68米,南北深63.5米,四角有碉堡,碉楼间连以高5米、宽2米的围墙,内有3条纵巷,6条横巷,共140多间房,还有3个水井。

“元勋旧址”已经600多年了,是目前深圳市区最为古老的村寨建筑。1988年7月27日,深圳市人民政府将它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8月,被省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当地的村民说,围寨的四周本来还有很坚固的护围栏杆环绕,在文革时期被毁了。如果护围栏杆没有被毁,“元勋旧址”看起来会更加美丽。

“元勋旧址”虽说是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可是“元勋旧址”的建筑产权仍属于何真的后代们。目前何真的后代有一部分在笋岗村,一部分在香港和国外,还有一小部分分布在广东的其他地方。

不会被遗忘的“童年”

笋岗村的原住居民都是何真的后裔,笋岗股份公司的董事长何志斌特别注重他们村里的“文化遗产”。“这些,不仅是笋岗的,也是属于深圳的遗产”。他小时候就是在老围里长大的,那时候老围四周还有10米左右宽、两三米深的护寨河,小孩常在河里游泳。对着大门还有一座小桥和外界相通。现在小桥和护寨河都没有了,护寨河被回填,有些被回填的河段上搭了一些违法的临时建筑。老围里原来住着何氏家族200来号人,大概是1981年开始迁出老围,住进新村,最后一户何姓人家搬出去的时间在1988年。不过,老围的规模近几十年倒也没有过大的变化,只是四角碉楼毁了。

笋岗的土地寸土寸金,当初有村民提出“把老围扒了搞开发”,但何志斌却不这么认为,并在村里成立了专门的文物保护办公室,设专人进行保护,也正是他们的努力,“元勋旧址“才得以保存下来。

伫立在“元勋旧址”外,此时中午那毒辣辣的太阳晒在旧址的顶上,那平整的黑色瓦檐上反出些白光,绿油油的爬藤随风微动,显得有些瑰丽。看着他们,我想真的不应该说深圳是由“20多年前的一个边陲小镇”演化而来的,深圳不是没有“童年”,深圳的“童年”,已经非常遥远,被我们遗忘、冷落了。

SHANKE 发表于 2006-12-8 01:38:39

锺姓

颖川堂
      高山流水
      飞鸿舞鹤

yuliwei198910 发表于 2006-12-9 21:23:24

余姓:横匾---風采堂:曲江世德 名賢家声

dp328 发表于 2007-1-8 01:27:31

钟氏
潁川堂,
越国家聲远,潁川世澤長

wtengmy 发表于 2007-1-9 11:24:49

房 - 横匾: 清河
。。。。。。。。。。。。。。。。。。。。。////
:victory:

龙潜海角 发表于 2007-3-1 20:27:08

原帖由 caofeng 于 2006-7-1 03:29 发表
我们这里
罗姓是:
横匾---豫章堂:豫章道学湘水家声


兄弟你好
我们的是:豫章世德
            湘水家风
看来我们两地"罗"很亲了,{可以说在网上第一次看到如此接近的}.可否报上字辈及太祖名讳,大家对对看.如果是近亲,那我们两地兄弟要"相认""重逢"啊.

caofeng 发表于 2007-3-2 04:41:56

原帖由 龙潜海角 于 2007-3-1 20:27 发表



兄弟你好
我们的是:豫章世德
            湘水家风
看来我们两地"罗"很亲了,{可以说在网上第一次看到如此接近的}.可否报上字辈及太祖名讳,大家对对看.如果是近亲,那我们两地兄弟要"相认 ...

请问你是哪里人呢?

罗家枪 发表于 2007-3-2 05:44:09

罗姓一家亲,,,,,,,,,,,,,,,,,,,,,,,,,,,,,,,,,,

[ 本帖最后由 罗家枪 于 2007-3-2 05:55 编辑 ]

龙潜海角 发表于 2007-3-2 05:53:40

原帖由 caofeng 于 2007-3-2 04:41 发表


请问你是哪里人呢?



鄙人广东花都罗姓,兄弟你呢?可否短信或其他方式联系呢?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查看完整版本: 客家姓氏堂号、堂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