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守与刺史
1、太守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职官称谓,战国时就开始设置。当时,列国在边境冲突地区设立郡的建制,作为综合行使军政权力的特别政区,长官称守、郡守,治水能吏李冰就曾经做过蜀郡的郡守。秦併六国,废除封建制,在全国设立三十六郡,以郡守为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
西汉改郡守为太守,秩二千石。西汉太守位置很高,往往入为公卿,三公、九卿罢政,亦多出为太守。
东汉设州牧后,太守遂为州牧或刺史的下一级行政官。
隋废郡,以州领县,太守之官遂废,这时刺史则成为与汉朝太守相近的官职。
2、刺史,中国古代职官名,始于汉代。其等级和职权范围随朝代不同而多有变迁。
汉武帝废除了沿秦而置的监御史制度,将全国划分为十三州部(十二州加上司隶校尉部),各州均置刺史一人(司隶校尉部属首都特区性质,特置司隶校尉)。此时的刺史为监察官,受御史中丞管辖,以六条诏书监察本州郡县官,秩六百石,较太守的秩比二千石为低。
汉成帝时,改刺史为州牧。汉哀帝初,改归旧制,不久复称为州牧。
东汉初,又复称刺史。汉灵帝时,改刺史为州牧,位居太守上,掌握一州军政大权,成为一级地方行政长官。
魏晋南北朝,以刺史领州,多带使持节、持节、假节、都督诸军事衔。隋文帝废郡,以州领县,则刺史与前代太守无异。
隋炀帝、唐玄宗、武则天都曾经废州改郡,不久仍其旧。
晚唐五代时,节度使、观察使所领诸州不得径自奏事上计,节度使甚至自署刺史,导致刺史职任渐轻。
宋朝一般以朝臣充知州,刺史遂成专供武将迁转的虚衔。
明清,刺史成为对知州的雅称。 太守:官名。原为战国时代郡守的尊称。西汉景帝时,郡守改称为太守,为一郡最高行政长官。历代沿置不改。南北朝时期,新增州渐多。郡之辖境缩小,郡守权为州刺史所夺,州郡区别不大,至隋初遂存州废郡,以州刺史代郡守之任。此后太守不再是正式官名,仅用作刺史或知府的别称。明清则专称知府。秦时设郡守,汉景帝更名为太守,为一郡之最高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 既然是复制的,你干嘛删除原文的最后一句话:
太守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职官称谓,战国时就开始设置。当时,列国在边境冲突地区设立郡的建制,作为综合行使军政权力的特别政区,长官称守、郡守,治水能吏李冰就曾经做过蜀郡的郡守。
秦併六国,废除封建制,在全国设立三十六郡,以郡守为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
西汉改郡守为太守,秩二千石。西汉太守位置很高,往往入为公卿,三公、九卿罢政,亦多出为太守。
东汉设州牧后,太守遂为州牧或刺史的下一级行政官。
隋废郡,以州领县,太守之官遂废,这时刺史则成为与汉朝太守相近的官职。
宋代以後,時雅稱知府、知州等官為太守。如〈醉翁亭記〉:「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你两之辩, 令我从新回味中学时似懂非懂的"醉翁亭记"
你俩之辩, 令我从新回味中学时似懂非懂的"醉翁亭记"谢谢.
醉翁亭记 北宋 欧阳修
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
环滁(chú)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hè)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láng yá)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chán)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zhé)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fú)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xué)暝(míng),晦(huì)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yǔ)偻(lǚ)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liè);山肴野蔌(sù),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hān)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gōng)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sàn)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yì),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 本帖最后由 namlow 于 2009-12-1 15:57 编辑 ]
回复 3# Isy 的帖子
宋代以後,時雅稱知府、知州等官為太守。如〈醉翁亭記〉:「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回复:这就是你县长、县委书记统称什么鬼称为的理论依据和救命稻草,不过脱脱不买你的账,想给脱脱一个下马威,没那么容易。《宋史》的哪一页有关于“太守”的记载,请贴出来。真是百度太守一大把,高!
回复 3# Isy 的帖子
隋废郡,以州领县,太守之官遂废,这时刺史则成为与汉朝太守相近的官职。回复:人们怎么会有一点历史知识和年代概念呢,宋朝有“太守”,莫非赵宋王朝活生生的被写小说一般提前到杨隋王朝之前。还“脱脱是什么意思?”不是很滑稽吗?莫非那几本罗氏族谱记载有宋朝时候的祖宗是“太守”,感觉很光荣,实在痛恨脱脱等编写《宋史》时的疏忽,七品芝麻官都有记载,偏偏忘了“太守”。 原帖由 zzjz 于 2009-12-2 09:46 发表 https://www.hakkaonline.com/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隋废郡,以州领县,太守之官遂废,这时刺史则成为与汉朝太守相近的官职。
回复:人们怎么会有一点历史知识和年代概念呢,宋朝有“太守”,莫非赵宋王朝活生生的被写小说一般提前到杨隋王朝之前。还“脱脱是什么 ...
说来说去就知道脱脱。脱脱没记载你祖先,是不是你祖先根本不存在呀?还是脱脱疏忽了?
回复 7# Isy 的帖子
回复:一个黔驴技穷者的悲叹,找不出《宋史》中关于“太守”的记载,而罗氏族谱中又多处记载得有,管他是真是假,雅称也好,空的也好,总之具有装点门面的功效,不亦乐哉!至于“说来说去就知道脱脱。脱脱没记载你祖先,是不是你祖先根本不存在呀?还是脱脱疏忽了?”之言,足见LSY先生的涵养是多么高,也折射出为什么2008年的时候LSY先生自命清高的“都说宋朝无太守,百度收索一大把”,实在为罗氏族人争了光。因为LSY先生家的祖上几千年来代代都王侯,不像普通老百姓,所以正史里记载得清清楚楚,无怪乎LSY先生很在意他家宋朝时期那几位“太守”祖宗,白纸黑字,怎么会有错呢?那种怕被别人戳了气球似的虚荣心,不能够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来研究历史,在罗氏族人面前装什么干将——“德垂公不可能是大一公的后代:大一公是湖寮开基祖(多本族谱记载),他的孙子应该是三世祖,怎么还会是湖寮的大始祖(多本族谱及墓碑记载)?况且,“念三郎”和“大三郎”本来就不是同一个名字。”读读这些,真是感觉滑稽!脱脱主修《宋史》,连七品芝麻官都写了,唯独少了那要命的“太守”,真是没有水平! 原帖由 zzjz 于 2009-12-3 09:56 发表 https://www.hakkaonline.com/static/image/common/back.gif回复:一个黔驴技穷者的悲叹,找不出《宋史》中关于“太守”的记载,而罗氏族谱中又多处记载得有,管他是真是假,雅称也好,空的也好,总之具有装点门面的功效,不亦乐哉!至于“说来说去就知道脱脱。脱脱没记载你祖 ...
请问你看完《宋史》了吗?
回复 9# Isy 的帖子
《宋史》卷一百六十一•志第一百一十四•职官一 到 卷一百七十二 •志第一百二十五 •职官十二 •奉禄制下 ,对刺史、县令的记载到确实是一大把,不是虚的。对太守的叙述好像只在下面这段话中有:“又念昔者秦之开郡置守,汉以天下为十三部,命刺史以领之。自后因郡为州,以太守为刺史,降及唐氏,亦尝变更,曾未数年,又仍旧贯。今多命省署之职出为知州,又设通判之官以为副贰,此权宜之制耳,岂可为经久之训哉?臣欲乞诸州并置刺史,以户口多少置其奉禄,分下、中、上、紧、望、雄之等级,品秩之制率如旧章,与常参官比视阶资,出入更践,省去通判之目,但置从事之员,建廉察之府以统临,按舆地之图而区处。昔者兴国初,诏废支郡,出于一时;十国为连,周法斯在,一道署使,唐制可寻。至若号令之行,风教之出,先及于府,府以及州,州以及县,县及乡里。自上而下,由近及远,譬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提纲而众目张,振领而群毛理。由是言之,支郡之不可废也明矣。臣欲乞复置支郡,隶于大府,量地里而分割,如漕运之统临,名分有伦,官业自举。”[ 本帖最后由 zzjz 于 2009-12-3 15:31 编辑 ] 网上看见的:
康熙年间《封川县志》记载,“陈道蕴,字宣猷,号湖山,世封川人也。系出汉春秋博士元之后。天启二年贡生,一任浙江金华府儒学训导;二任陕西西安府高陵县知县;三任河南府陕州知州,晋阶奉直大夫。”
而其墓碑碑文为“皇明陕州太守湖山陈公墓”
回复 11# Isy 的帖子
lsy先生不愧是能人,让脱脱丢脸不说,又搬出明朝知州还“太守”之魂,摆出一副振振有词的架势,真当别人是傻子。《明史》中能够找出“太守”吗?真当王鸿绪等编修者没有读过书,斗大的字不识几个,还烦“皇明陕州太守湖山陈公墓”揭他们的丑。回复 9# Isy 的帖子
看来《宋史》、《明史》的编修者水平不高,请LSY先生继续搬出宋朝、明朝时期古墓碑帖揭揭脱脱、王鸿绪等的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