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xiuhong 发表于 2004-2-5 00:50:22

【转帖】江西客家方言中的客籍话和本地话 

http://www.huihome.com/bbs/dispbbs.asp?boardID=3&RootID=2149&ID=2149

江西客家方言中的客籍话和本地话 
 


刘纶鑫


南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年04期

内容提要 江西是客家方言的重要分布区,江西境内的客家方言,有客籍话和本地话之分。本文深入探讨了江西客家方言中的客籍话和本地话与居民史的关系,分析了操这两种不同方言的居民在迁徙时间和来源上的不同。最后,从语言内部即语音、词汇和语法的特点上,说明了它们的异同。    

关键词 客家方言 客籍话 本地话 

作者简介 1943年生,南昌大学新闻系副教授。


客家方言是江西省内的第二大方言,使用人口800余万,主要分布在赣州地区的赣州、赣县、南康、大余、崇义、上犹、信丰、安远、龙南、定南、全南、寻乌、会昌、于都、瑞金、兴国、宁都、石城等18个县市(按:赣州市内和信丰县城嘉定镇为西南官话岛,不属客家方言),吉安地区的吉安、遂川、泰和、井冈山、永丰、万安、永新、宁冈,宜春地区的靖安、奉新、宜丰、万载、铜鼓,萍乡市的莲花,九江地区的修水、武宁,抚州地区的广昌等地,都有客家话。此外,贵溪、铅山两县的畲族乡也属客家方言岛。

江西是客家先民南迁时的必经之地,有不少客家家族还有在江西的居住史。今天,江西在全国仍然是客家人最多的省份之一。但是,在江西民间和古代史志等地方文献中,从来就没有出现过“客家”“客家方言”或“客家话”等名词。在江西各地,对这种方言和说这种方言的人有不同的认识和称说。

一、 赣中和赣西北一带客籍话的由来

赣中和赣西北地区的客家方言,是明末清初由闽西粤东迁来的客家移民带来的。当时,这些客家人被称为“闽广流寓”“兰户”“棚民”“麻棚”“怀远人”“客籍”。“闽广流寓”是就他们的原籍而言的,因为他们初来时并不定居,故称。“兰户”是指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在山区以种兰草等经济作物为业。“棚民”“麻棚”是指他们初时在山中搭棚居住,以种植苎麻为生。至于“客籍”是对土著而言的,先来者为主,后来者则为客了。而所谓“怀远人”是指清雍正三年,准江西宁州(相当今修水、铜鼓)知州刘世豪奏,为安辑棚民,将耕山者编入保甲,有产者另立都图,以“怀远”为名,隐寓招携之义;也就是说,“怀远”本为都名,转而将怀远都中居住的客家人通称为“怀远人”。至于这一带的客家移民说的话,也就被称为“广东话”“怀远话”或“客籍话”了。

根据地方史志文献的记载,在井冈山一带,明隆庆年间就有不少兰户“流聚其间,以种植为业”。到清代初年,从闽粤迁来的客家人越来越多。清同治《龙泉县志》(按:龙泉即今遂川县): “泉山故多荒棘,康熙间,粤闽穷民知吾泉有山可种,渐与只身之境,求主佃山,约栽插杉苗,俟成
林时得价而均之”。他们勤力耕作,生活日益富饶,不仅聚妻作室,还有不少人“并主人之业成为己业”,于是“闽粤之人比户可封,生齿日繁,而相继流入者愈多”。另外,清同治《义宁州志·卷六·田赋》:“迨康熙三十年后,国家生齿日繁,闽广诸省之人散处各方。分宁地广人稀,因而诸省之人扶老挈幼,负耒而至。缘旷土之租甚轻,久荒之产极沃,而无产之人得土耕种其力倍勤,故不数年,家给人足,买田置产,歌适乐郊矣。”又据修水《全善局志》1载,修水三都一图、四都二图丁粮老册共55户,239人,分别由福建上杭、武平,广东长乐、和平、程乡、平远、连平、龙川等地迁来。迁得最早的时间是康熙三十年(1619年),最迟是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此后,闽广二省又有数万人迁来开山垦地,他们都是修水的“怀远人”。再据新编万载县《高村志》(1989)的统计,高村乡现有53个较大的宗族,其中有37个是清代初年由广东(13个)和福建(24个)迁来的,还有10个是从赣南迁来的(其中又有几个是先由闽粤迁赣南,再由赣南迁高村的)。笔者近年曾到赣中和赣西北一带作田野调查,翻阅了许多民间的姓氏谱谍,所载客家人的迁徙情况无不与上述内容相吻合。限于篇幅,这里就不再多说了。

赣中和赣西北山区的客家人有很强烈的客籍意识,顽强地保留着客家的生活习俗及其特有的语言。直至今日,他们仍习惯于以“怀远人”“客籍人”自居,称自己的语言为“怀远话”“客籍话”。近些年来,由于客家学的勃兴和客家人寻根活动的频繁,“客家人”“客家方言”等名词才逐渐为人所知,并出现在各地新修的地方志中。例如新修《修水县志·方言》:“本县方言有属于赣方言系统的本地话和属于客家方言系统的怀远话。本地话源远流长,怀远话传入历史不久。清康熙乾隆年间,闽广南赣等地客籍人迁入本县崇、武二乡,所操客家方言修水人称为怀远话。”

与说“客籍话”的“客籍人”相对的是说“本地话”的“本地人”(或称“土著”),而赣中和赣西北的本地话属赣语。也就是说,在那些地区,客家方言处于赣方言的包围之中。经过二三百年的时间,那一带的客家方言发生了许多变化。在宜春、萍乡等地,据调查,还有不少客籍人后裔。但是,那里客籍话已经完全被当地的赣方言同化了,最多也只能找到一些客家方言的词语。在奉新,知组和章组声母读〔t〕、〔t′〕;在万载,泥、来二母洪音字已混读为〔l〕;永丰龙冈定母洪音字读〔h〕;宁冈、泰和、万安许多阳声韵的鼻音韵尾失落,变成鼻化元音。这些,都与当地赣方言的读法相同。在词汇方面,被赣方言同化的成分更多,例如“细牛儿”(小牛)变成“牛崽子”,“剪刀”变成“铰剪”,“旧饭”(剩饭)变成“现饭”,“

河源客家 发表于 2004-2-5 12:39:48

Posted by yanxiuhong9 at 2004-2-5 00:50
http://www.huihome.com/bbs/dispbbs.asp?boardID=3&RootID=2149&ID=2149
江西客家方言中的客籍话和本地话 

赣南的所谓本地话与客籍话虽在学术上同为客家方言,在此文看来之间的差异还是蛮大的啊。赣南的本地话也许是长期受赣语影响而与粤闽的客家方言相差很远的吧?

ouny 发表于 2004-2-5 14:45:23

按楼上的逻辑,那什么才是客家话呀~ 另外,楼上的听过闽客家话吗?你听得懂吗?

[ Last edited by ouny on 2004-2-5 at 14:49 ]

cplisgod 发表于 2005-1-17 13:56:00

路过 看看

youbiao 发表于 2005-1-17 17:24:37

梅州好像才是正的



提示:欢迎您加入我们的 客家人~[家园] 群号:8542719

蓝猫 发表于 2005-2-11 20:19:44

赣南本地话与惠州本地话有关系吗?

台湾客家人阿林 发表于 2005-2-11 20:52:36

江西的贛州話也很像客家話

不知道贛州話是否屬于客方言呢???

yanxiuhong 发表于 2005-2-11 22:21:37

赣州市内是西南官话。

kikia717 发表于 2005-2-20 13:27:33

怎么会是西南官腔呢

大黄赣客话 发表于 2005-2-20 19:24:28

看看前面的帖子。就知道。 当时有一个人,当时凶狠的西南的太守制造一个悲剧|

JGSR 发表于 2009-12-20 21:09:14

赣州方言岛的由来

据权威的客家源流专家分析,客家是北民南迁至山区形成的一支汉族民系。客家先民的迁徙始于五胡乱华、晋室东渡时,东晋、唐末至北宋为第一阶段,是客家的孕育形成期。学界认定,这一时期的南迁北民有数支深入江西中南部、赣水中上游,在赣南山区播种了孕育客家民系的种子,赣南山区是客家的最初摇篮。

    罗香林先生认为客家民系在五代时期,所处地域为南唐以南、王闽以西、马楚以东、南汉以北的地带,即闽粤赣三省交接的三角地带。在几个割据政权包围的三角地带,正是卢光稠、谭全播生长、发展、割据虔、韶的时期。卢光稠以二州之象雄峙于淮南岭表两大之间,使虔、韶保持了二三十年的相对稳定,是形成赣南客家孕育发展的必要环境。客家先民在艰苦的迁徙后,在赣南盆地封闭发育的过程中,经历了割据战争、艰苦开拓的共同性的社会行动和震撼性的过程,改变了偏僻的穷山恶水,产生了与赣南土著(越族及其它少数土人)的汇合、语言习俗彼此认同的新的汉族民系,这样北方的先民也改变了自己。这个时期延续下来,在赣州市至今留存还有卢氏家族(卢光稠弟卢光谦家族)、阳氏家族(阳孝本家族)、池氏家族(池梦鲤家族)、李氏家族(李渤子李默家族)、谢氏家族(东山堂谢安后裔)、郭氏家族(郭子仪后裔)等,属于老客家的姓氏,还有甘、包、许、刘、周、朱、金、袁、舒、秦、陆等等。

   据福建长汀《客家风情》资料,现长汀客家姓氏有115姓,其中赣南迁去的姓氏有43姓。这是谱牒记载了的,未经查明的资料肯定还有不少。明末清初,原先由赣南迁闽西、粤北的客家人回迁至赣南,是当今赣南客家的主要部分,这些人占赣南客家的多数。据《赣州市地名志》载,从福建回迁至赣州市的有68姓111个村落,从广东回迁至赣州市的有39姓65个村落。

赣州(即五代、北宋时的虔州),是中国客家的最早的城市,也是中国最大的客家城市。但赣州市内,赣方言和客家方言混杂,成为赣南客家大本营中一块赣州话(西南官话)方言岛,赣州话吸收了不少客家话成份,方言岛内的人都能听懂客家话,方言岛四周的赣州市郊区则是有赣南特点的客家方言。这是怎么形成的呢!

   有一种意见认为,赣州自南康郡守高琰筑城以来,虽一度迁回于都,但在梁承圣元年(552年)郡治又迁回赣州,从此一直是赣南郡、州、军、路、府、道的治所,是政治、文化、经济、交通的中心。历代朝廷派驻赣南的官员也大多来自北方,他们带着北方方言来此地实行统治,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官方语言”的作用。文人应试、百姓办公事,都须使用“官方语言”,就像东晋时士族间必须说洛阳官话一样,就像状词,文章都要使用古文一样,北方方言在城市里占据了统治地位,北方方言和原来的客家话势必互相影响,相互融合,形成一种变种语言——赣州话。而城市郊区也受赣州话的影响,但郊区主要讲客家话,乡下接触城市影响的部分人,不可能对郊区的客家人群,产生过多的影响,就像现在讲赣州话的人同时也讲普通话一样。这样,致使相当数量的人们认为,王阳明在赣州期间影响较大,而王阳明宦游地区的语言也有相似之处,就认为赣州官话是王阳明推行的结果,但王阳明来赣州担任巡抚是正德十一年(1516年)至正德十五年(1520年),时间是短暂的,有影响,不可能产生这样大的影响。

       赣州市区内,客家话不占统治地位,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由战乱造成的。

   南宋绍兴二十二年秋七月(1153年),东南第六将校齐述,以八营四千人据州以叛,胁附者又四千人。这次兵变是步军司差官选调虔州兵出境引起,杀了驻扎虔州的殿前司统制官吴进和安抚使统领官马晟,还据城纵火。二十二年宋高宗派殿前游奕军统制李耕率领御前护卫军,还调鄂州、循州、福建的驻兵,江西洪州驻兵,宁都民兵,在十一月四面围攻虔州,官军大造攻城器械,刊木辇石,控筑甬道接近城墙,十一月二十三日城被攻破,士兵被屠戮,部分溺死在赣江。这是一次规模很大的兵变,府志载:“力战薄之于濠,几无噍类,将士枭其首数千于鹿角,脯其尸食之。”最惨重的是“时百姓死于兵疫,弗克葬,积尸盈城;宁聚为丛冢。”宁就是张宁,以循州兵驻城之南。李耕对兵变士卒,一个都不放过,还筑京观,将死者尸首堆起来,封土成高冢。这对虔州的百姓是一场最惨重的打击,这叫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客家的赣州几无噍类。

   二百年后,元至正十八年九月(1358年)陈友谅又使赣州遭受一次危难。陈友谅遣将幸文才率兵围赣,使人招降,全普庵撤里(江西行省参知政事)和总管哈海赤死守,杀招降人。八月,民间食尽,九月军无见粮而守益力。陈友谅兵入城后,愤其久不下,燔劫一空,居民歼焉。赣州百姓又遭受一次屠城。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距陈友谅屠城后不过六年,常遇春围攻赣州,二十五年(1365年)正月,陈友谅党熊天瑞,援绝粮尽出降,城内已无人可杀了。赣州流传一则故事,说常遇春攻城不下时,发怒要杀赣民百万,后来杀了一个姓黄名百万的人了事。

   清顺治三年(南明隆武二年,公元1646年)赣州经历了杨廷麟、万元吉领导的抗清保卫战。赣州人老弱妇孺人人皆兵,人自为战。五月至十月城市被围困,城中粮尽,饿死载道,人无叛志,赣城人民又遭受一次空前浩劫。十月初三清兵破城,“纵火三日乃熄,阖城煨烬”,城内巷战惨烈,随之是自溺、自焚、自刎的殉节悲风。当时战斗在赣州的有粤军、滇军、广西狼兵,还有全省各地的赣军,还聚集了相当数量的来自外省各地的明朝官吏,从《赣州府志》和《爝火录》记载的死难官员的名单看,简直是一个小朝廷,有兵部、吏部、户部和各级地方文武官员,可见赣城内语言之复杂。这是又一次对客家方言的冲击。

   客家赣州,在四次围城战争中,第一次“积尸盈城,筑为京观”,第二次被“燔劫一空,居民歼焉”,第三次名为“克赣不杀”,实际上寥寥空城,第四次“纵火三日,阖城煨烬”。近五百年间(从1153年至1646年,经过493年),遭受四次大屠杀,赣州的居民更换多次,这就是赣州方言岛,虽然保存着许多客家话的影响,而仍以新来户的北方方言为主(赣州官话)的重要原因。

namlow 发表于 2009-12-20 21:22:15

这一时期的南迁北民有数支深入江西中南部、赣水中上游,在赣南山区播种了孕育客家民系的种子,赣南山区是客家的最初摇篮。
现在從龙南到龙川有高清图了. 可以看清上数千年前的赣南山区.请大家提供检查点?

[ 本帖最后由 namlow 于 2009-12-20 21:31 编辑 ]

竹海聽聲 发表于 2009-12-20 22:46:15

還原歷史,洗盡浮華,才真的讓人心動。歷史竟經得起這許多次的殘酷殺戮。

wenxinying 发表于 2009-12-21 00:11:22

原帖由 台湾客家人阿林 于 2005-2-11 20:52 发表 https://www.hakkaonline.com/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江西的贛州話也很像客家話

不知道贛州話是否屬于客方言呢???

哪点像?

wenxinying 发表于 2009-12-21 00:14:15

严老师能把文章贴完整么?

链接是无效的。文章只说了赣北客话的由来,其他的部分能一起贴出来吗?谢谢了!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转帖】江西客家方言中的客籍话和本地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