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方村 发表于 2009-11-13 00:12:57

回复 2# level 的帖子

清远的客家部分有吃擂茶的习惯!

20000 发表于 2009-11-13 09:01:34

。。。。。
五——怎么唱?

六转来到凑三双,
妹煮擂茶爱放葱,
妹煮擂茶放多滴,
你爱服侍你老公。

七——怎么唱?

level 发表于 2009-11-13 15:45:20

今天去博罗石湾镇,看到一家“常德烧烤擂茶店”,原来常德也食擂茶!

湖南桃源的喝擂茶风俗探究



  逢年过节,办红白喜事,就更离不开擂茶了。无论是炎热的夏季,或是寒冷的冬天,这里的百姓一般不吃中午饭,而是摆上一桌擂茶。家里来了贵客,更要摆上一桌擂茶。位于桃源县境内的桃花源素有“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之誉,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这里不仅自然风光让人叫绝,这里的擂茶,更是桃源擂茶中的极品。笔者生长在常德,数次饮用擂茶,熟知其制作过程,并了解其功能用途,现介绍如下。
  一、有关“擂茶”一词的历史记载和桃源擂茶的缘起
  擂茶实际上是一种饮料,由于“脚子”(方言,即擂制后形成的糊状物)是擂制而成,所以取名擂茶。擂茶源远流长,考“擂茶”一名,文献出现甚早。早在宋代就盛行此茶,宋朝耐得翁《都城纪胜》及吴自牧《梦粱录》中就有“擂茶”、“七宝擂茶”的记载,可惜七宝擂茶制法已经失传。袁文撰的《瓮牖闲评》 中也提到“余生汉东,最喜啜田田田茶、闲时常过一、二。北人知余啜此,则煮以相饷,其法以茶芽盏许,入少脂麻沙盆中研烂,量人多少煮之,其味极甘腴可爱……茶,古不闻食,晋以降,吴人采叶煮之,号茗粥,则知田田田茶者,自晋盖有之矣。”①
  清·同治《兴国县志》曾记载:“平时宾客偶至,必呼酒留饮,佐以果盒,曰把盏。……把盏之后,继以擂茶。捣叶为末,加芝麻、油盐及姜,瀹而羹之,陈列果品,再三劝进。女客至,尤尚此。农工力作,午间亦设以相劳,皆习俗之近厚者。”②
  在第二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称“桃源擂茶”是世界茶道中的上乘之作,并一致认定湖南省的桃源是我国正宗擂茶的发祥地,其它擂茶亦本源如此。中国擂茶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调饮式饮茶方法。
  擂茶的历史是有史籍可作考证的。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竹简上,有用茶、姜、米等原料制作的茶饮并成为宫廷贡品的记载,据说那就是擂茶。公元前280年,秦大将司马错屯兵沅水之南,在与桃源毗邻的长茅岭一带筑城,当时民间流传“古羹”,这就是擂茶的老祖宗。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今桃源之地被纳入黔中郡。西汉初年改黔中郡为武陵郡,辖13个县,包括今湖北西南部,湖南沅江流域以西,贵阳东部及广西三江,龙胜等地。桃花源就在武陵郡的临沅县境内,当时叫乌头村。关于擂茶的传说有的涉及到刘备,有的涉及到诸葛亮、张飞,但更多的却是提到马援。刘备和诸葛亮到没到过乌头村,无可稽考。张飞取武陵虽到过乌头村,但没留下瘟病流行的记载,唯有马援一说可见于历史的记载。
  马援到乌头村(即今桃花源)的具体时间已无史可考,但据史料推测,当在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到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之间的一盛夏,《桃源县志·凡例》(康熙版)载③:“马援征五溪蛮……将兵行有纪,鸡犬不惊”,“凿石室以安民(马援当年和将士们开凿的石室,近似于陕北的窑洞,经两千年风雨沧桑,至今保存完好),民间献擂茶以报德”,誉为千古绝唱。《桃源县志》(道光版)记载:“擂茶合茶、姜、芝麻、盐、茱萸,以阴阳水和饮之,一名五味汤,相传马援制以避瘟。”相传马援率军驻守桃花源,不料许多将士纷纷病到,当地居民便献擂茶以治病。被病魔缠身的伏波将信将疑地喝了一碗,只觉一股芳香沁入心脾,嘴里立刻有了滋味,遂连喝三大碗,随之他大汗淋漓,似乎淤积多日的病痛也随汗水流走。他忙问:“是何神物?”一老妪回禀:“此乃神传秘方五味汤。”于是,马伏波忙命三军服用,军中疫病全除,士气大振,举旗征蛮大捷。桃花源有马石(室)、伏波洞、马王庙、马王溪等历史遗迹和纪念性山水名称可作佐证,擂茶的来源已久。
  二、桃源擂茶的制作及饮用
  桃源擂茶的配方遵循古制,以桃源产大叶茶珍品“野茶王”的生茶叶为原料。擂茶的工具主要就是擂茶钵和擂棍。擂茶钵通常是陶钵,一般约20㎝高,25㎝至30㎝宽(还有大小不等规格)。一般的陶钵要内外过釉光滑,而擂茶钵是特制的,钵内有一道道像草席纹一样的钵牙,这样才能把茶擂成沫。(擂钵曾在长沙窑、白居易故居、黄堡镇窑、富滩东吴墓等出土过。)另外还有配套的擂茶棍。此棍是一根约50㎝至70㎝长,手电筒一般大的木棍。选料多用上等油茶树,这些树料既无毒素又不会散发其它杂味。擂茶的料是比较讲究的,茶叶一般采用清明至立夏前后的鲜叶,经蒸烫去其青涩味,然后烘干或炒干贮藏备用,用武陵溪(在常德境内)的溪水浸泡。下钵把生茶叶、生米、生姜 (所以擂茶又名“三生汤”)与食盐、黄豆、芝麻、蒜仁、胡椒、花生米、陈皮、甘草及山泉水(或深井水、矿泉水、凉开水)等,放在钵内。
  《事林广记》中还载有相关类似擂茶的制作过程:“将茶芽汤浸软,同去皮炒熟芝麻擂极细,入川椒末盐酥糖饼再擂匀细,如干,旋添浸茶汤。如无糖饼,斟酌以干面代之。入锅煎熟,随意加生粟子片、松子仁、胡桃或酥油,同擂细,煎熟尤妙。如无草茶,只用末茶亦可。与芝麻同擂亦妙。”④
  具体来说,作擂茶时,擂者坐下,双腿夹住擂钵,握擂棍,频频舂捣、旋转。待钵中的东西便捣成碎泥,茶便擂好了,越细越溶越好。同时还根据不同用途、不同季节加入不同的配料,如滋润肌肤、美丽容颜等加入黑芝麻、黑豆等,防暑清热加入鱼腥草、绿豆、陈皮、藿香、白芍、甘草、金银花等;又如春季加入薄荷、茉莉花,夏季加入金银花、白菊花,秋季加入甘草、白扁豆、八角,冬季加入花椒、肉桂、茴香。然后,用一把捞瓢筛滤擂过的茶,投入铜壶,加水煮沸。
  冲服擂茶的方法十分考究。首先,必须待宾客入席之后才放上茶碗。其次,在碗里放进半汤匙“擂茶脚子”和少许食盐(爱甜食者可放入糖),再用少量开水倒入碗内将“脚子”及盐(或糖)化淡。接着壶高提,水快冲,让水在碗里冲成漩涡,使“脚子”在漩转的水中自然冲匀。擂茶必须趁热而喝,然后,细品慢咽,香、辣、咸(甜)、涩四味俱全,异香绵长。
  另外,喝擂茶时还要辅以“压桌”(又称“搭菜”),少则十几种,多则达四十八种,通常有辣藕、韭菜、荷叶豆、豆角、小白菜、炸薯片、炸蚕豆、油炸锅粑、豆豉、米泡、苞谷、荞饼、蒿叶粑粑、腌坛菜等等,用以配茶,吃时任人选择。现在的“压桌”增加到饼干、糖果、蜜饯、瓜子、水果。这些配茶,酸甜咸辣,五味俱全,别有风味,人们边喝擂茶,边吃“搭茶”,谈笑风声,饶有兴趣,当地有首民谣歌曰:“走东家,跑西家,喝擂茶,打哈哈,来来往往结亲家。” 桃源一带的回族同胞招待客人,常将“压桌”摆成一字,客人入席喝擂茶,就要懂规矩,如主人摆的是“福”宇,客人就要将字拆开,另摆成“寿”字或“喜”字或其他字,喝茶也像饮酒一样,相劝饮茶。喝擂茶成了常德人民交朋结友,待人接物的一个重要方式。
  桃源人招待客人喝擂茶,除了有一整套茶道外,主人每劝客人喝一碗擂茶的理由都令人无法拒绝———开碗大吉、好事成双、三生有幸、四季发财、五谷丰登、六六大顺、七星相会、八八大发、天长地久、十全十美。还有“三碗不下席,六碗不出源”的规矩,如果你客气推辞,主人会显得很不高兴,假如你撇开肚皮牛饮,主人会感到十分愉快,说不定还会再给你敬上一大碗香飘三湘的秦人腊酒(也产于桃源)。来桃源第一次喝这种茶的人,一定要喝完三碗,喝完三碗才算领了主人的情,喝第一碗是“贼”,喝完第二碗是客人,喝了第三碗才是朋友,喝得越多才越是领了主人的情。由此看来,在桃源如果没有喝上三大碗热气腾腾的擂茶,你可就错过了体会当地人那一份热情好客的机会。而且读过陶渊明《桃花源记》的人都会知道,现代桃源人这种待客之道正是当地桃花源古朴民风的延续,对他们而言,通过喝擂茶体会这种民风,也算是对陶渊明笔下的那个世外桃源的一种缅怀。
  三、桃源擂茶长盛不衰的原因
  擂茶在桃源为什么世代相传,长盛不衰呢?究其原因,从文化上,作为中国茶文化之一的擂茶是扎根于中华大文化基础之上。在其历史的长河中,虽然茶的制作及茗饮方法曾有过多次变革,但每次变革都是茶文化自身的不断超越和完善。而以茶养性、联谊、示礼、传情、祭祖、育德,及至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这个根本上,始终未发生过脱胎换骨或替代性的嬗变。这是擂茶得以形成并长期延续下来的基本前提。
  从擂茶本身来说,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风味独特,口感好。因为如此多种的配料擂制的茶,无味俱全,既有茶叶,还有芝麻等的芳香,还有多种配菜的可口,味道丰富,回味无穷。二是桃源擂茶属纯天然饮品,不仅鲜浓味美,而且还有药用功效。据中药学研究:擂茶中茶叶能清心明目、提神去烦;大米能润肠止火、益精强肾;生姜能理脾解表、散寒温胃。常喝擂茶还有通血脉、润肌肤、乌须发的功效。擂茶的组成部分,容易消化,可以说是清肠开胃的良方。夏天吃擂茶可消暑,冬天吃擂茶可温身,同时,还可以去油腻增食欲,常吃擂茶亦可减肥益寿。实际上也正是这样,有喝擂茶习惯的人家男女老少多数精神健旺,无病无痛。当地人还认为,如果能够坚持长年累月地喝擂茶,就可以收到祛病延年的效果,他们说:“日饮两碗擂茶,胜吃两剂补药”。桃源人都爱喝这擂茶,当地还有“国不可一日无君,家不可一日无擂茶”的说法。三是擂茶,可以自采自制,价廉物美。其茗饮,既不失茶道之情趣,又不受经济的困扰,从而能在武陵人(常德古称武陵)中长期流传下来。
  四、桃源擂茶在茶文化中的价值及前景展望
  翻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源远流长的茶文化,对社会文明起过巨大的历史作用。桃源擂茶文化作为中华茶文化中的一种,具有较高的价值。
  首先,桃源擂茶是茶文化与人民群众的生活相结合形成的智慧产物,并形成了一种民间艺术。中国人常说“早晨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与生活紧密相连。因桃源擂茶的发祥地桃花源地处四面环山的小山坳里,湿气比较重,桃源擂茶正是在这种环境下,当地人发挥智慧的产物。桃源擂茶的动作好似旋律,擂茶的人还时常哼着小调,唱着民谣。配菜从原料选用,到加工、制作,整个过程体现了桃源人民的劳动艺术。至今,桃源民间舞蹈中还保留有原始舞蹈《擂茶舞》。 擂茶还与文人学士结下源远流长的茶墨之缘,留下了一些茶文艺作品。如汪曾祺书赠的擂茶诗:“红桃曾照秦时月,黄菊重开陶金花;大乱十年成一梦,与君安坐吃擂茶。”
  其次,桃源擂茶文化的发展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桃源当地的桃花源风景区最大的两个特色就是桃花和擂茶,每年的“中国湖南常德桃花源游园会”,更是吸引的大批中外游客前往,推动了当地旅游经济的蓬勃发展,使当地很多家庭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再次,桃源擂茶文化反映了现代人们的精神文明状态,是一种精神享受。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人们的生活、工作节奏明显加快,“忙”字成为许多人的口头禅,易使人们心理上、精神上产生紧张、焦虑、失落、烦燥不安等情况,需要以适当的调节。而桃源擂茶有一种本能,能把人带到悠闲静幽的境界,疲惫的身心此时也很容易得到安抚与调节。桃源擂茶反映了人们对于健康、长寿的追求。我国自古就有“茶为万病之药”的记载,医学文献中茶疗秘方甚多,成为医学上的财富。现代茶食疗学的发展,更为桃源擂茶赢得了“健康饮料”的美称。中国传统文化很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桃源擂茶文化完全吻合了这一特征。喝擂茶时人与人之间距离缩短,气氛就容易融洽起来。在现代社会中,如果多提倡以擂茶待客,以擂茶交际,相信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要搞活当地经济,就可以继续把擂茶的地方风俗文化用来促进经济交流。即所谓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这是经济与文化的一个延伸。桃源擂茶的包装成品曾畅销日本、韩国、新加坡、台湾、香港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但现已跟不上了时代,得继续对擂茶资源加大开发利用,在对传统擂茶的制作工艺进行考察研究的基础上,探索适合擂茶的工业化生产模式,采用企业化经营,实行标准化生产经营,把桃源擂茶做成工业化产品推向市场走向世界。

注释:
①亦可参见薛翘,刘劲峰:《客家擂茶源流考》,《农业考古》,1994年第4期
②亦可参见余悦:《江西茶俗的民生显象和特质(续) 》,《农业考古》,1998年第2期
③亦可参见《常德府志》(嘉靖版)
④参见南宋·陈元靓:《事林广记》。曾多次翻刻,各版内容有所增删。本文根据的是中华书局1963年影印的元至顺刊本。有关茶的记载见至顺本别集卷七。

参考文献:
①卢祺义:《茶文化在社区文化中的积极作用》,《农业考古》,1994年第2期
详情请看:http://www.zisha123.com/tea/catalog/42181.shtml

阿秋歌 发表于 2009-11-16 08:52:28

客家童谣:

黄姚豆豉
昭平细茶
北陀表姊
且坐吃茶
仙人古井水
煮哩三勺嘛
脉介茶?脉介茶?
擂茶、米茶、细末茶——

wenxinying 发表于 2009-12-4 22:23:18

是否很多“本地人”不吃擂茶

江西宁都,北部乡镇多是“老客”,不吃擂茶,南部则是闽粤移民的“新客”,普遍吃擂茶。

[ 本帖最后由 wenxinying 于 2009-12-4 22:44 编辑 ]

三方村 发表于 2009-12-4 23:44:10

回复 20# wenxinying 的帖子

哦,我写下了!

level 发表于 2009-12-25 00:29:50

我一直以为河源地区没有人食擂茶,前段时间我朋友(他也是紫金人)告诉我,在紫金南岭镇至今还有食擂茶的习惯。这一事实后来又得到多个紫金朋友的确认。我想可能是因为南岭靠近陆河、陆丰那边,所以习俗相近,有食擂茶的习惯。

jiaqi2004 发表于 2011-9-3 18:05:59

连城以前老一辈人有吃,现在人毛食过。

未名扁舟 发表于 2011-9-3 22:08:41

福建长汀好象没有

andrew 发表于 2011-9-4 13:31:50

南台灣一直到近十年,才喝擂茶.

(拜   觀光,旅遊之賜...
南部才風行起來滴)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请问何处客家没有吃擂茶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