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晓俊和客家服饰“大观园”
陶晓俊和客家服饰“大观园”□记者谢东琳
10月13日,撩开密密如织的雨帘,记者踏进赣南师院客家文物博物馆的大门,不禁惊呆了。虽然,在2004年第十九届世客会时就对陶晓俊馆长收藏大量客家文物已有耳闻,但没想到他的藏品竟然如此之丰、之精,七大系列品种如此齐全,令人目不暇接。行走其间,如同穿越时空走进了客家人文精粹的“大观园”。
想像着,收藏一“园”客家民间文物精品、怀揣一腔浓烈客家情怀的“大观园主”,必定是个手扶须髯的沧桑老者,没想到,出现在眼前的竟然是儒雅大气、沉稳刚健、从容有度的中年智者、艺术家、收藏家。43岁的陶晓俊馆长引领记者边参观,边介绍:客家人作为中原衣冠士族南迁而来的一个民系,以中原汉族为正统的观念根深蒂固,客家服饰的形制基本保持了中原服饰的特点。但由于客家民系自身形成的客观原因和客家人生活环境与生活习惯等特定因素,客家服饰在形制和文化内涵上产生了一些变化。在与当地畲族、瑶族等进行多元化结合后,突出实用性、功能性,实用简便,个性鲜明。
客家服饰以蓝、黑、白素色为主色调,朴素简洁,多年不变,代代相沿。客家服饰主要由大襟衫、大裆裤、内衣、鞋袜等几部分组成。男装是正面开缝,用布作纽扣,戴棉线织的筒状爪子帽等;女衫比男装稍长,领边、开襟、袖口、裤脚会加滚饰、花边等,右襟沿侧缝直至下摆,便于哺乳,里襟缝袋以装物。包挡风遮日的冬头帕,系上蔽胸腹的围裙,用自织的色彩缤纷花带束之固定,另加围裙链、项链、腰链、牙牌和手镯等银饰。姑娘梳辫,少妇盘髻,插梳篦、银钗、银簪、毛锸等。妇女的披肩、围裙、绣花鞋、结婚礼服等,常绣上一些花纹,纹饰图案只是取其长命百岁、吉祥富贵之意。布料多用结实坚固的棉麻等,只有隆重场合,有钱人才穿上油绸、贡缎或丝绸衣服。有官职在身的,只在官府的正式场合才穿着官服,回家换常服。男子还有腰佩荷包、烟丝袋、扇袋、眼镜袋、笔墨袋或小香囊袋的风尚,以实用为主。童衫则花样较多,有婴仔衫、和尚衫、连体蛙衫、肚兜、直裙衫、开裆裤等;童帽、童鞋花样繁多,样式多以十二生肖的动物为主,帽檐绣有各种象征吉祥的纹饰,四壁饰有福禄寿星像或八仙纹样等。
在陶晓俊的服饰类藏品中,数量最多的,除了500多顶童帽,还有2000多件银饰。从形状各异、手工精美的客家银饰中,记者发现,银饰其实是客家服饰中最具艺术特色的饰品,具有非常强烈的装饰效果。不仅有寓意大富大贵的银元链,也有福禄寿的花鸟链,云水之意、龙蛇之象的螺旋纹链等。客家女除了用棉麻粗布等手工制作各式男装、女装、童装、肚兜、床饰、布偶、手包等,还善于手工刺绣,图文并茂,加以少许铃铛、金银薄片、流苏等镶缀物,极富艺术性。
据了解,陶晓俊走上收藏之路,纯属偶然。1991年,他到七里镇采风写生,望眼看见一座老宅崩塌了,朽烂的古木门窗等散落一地,任凭风雨侵蚀。他随手翻看后,发现两块镂空窗雕特别精美,心疼之下,拾回家中。当时并没有收藏的想法,只是觉得可惜。上世纪90年代中期,江浙、广东等地的收藏家把眼光投向了赣南,将整车整车的赣南客家木雕、牌匾、槛窗等文物低价收购拉往外地,赣南客家祠堂、古民居等遭受毁灭性破坏。为了保护散落在民间的各种客家文物,避免无数精品在岁月流逝中遭破坏和流失,陶晓俊开始了大规模的收藏。不知不觉中,他走遍赣南,随着时间的推移,从无意识到有意识,文物越集越多,从数百件发展到数千件,从木雕牌匾楹联函盖到了建筑石雕、砖雕、服饰、银饰乃至整个客家文化生活各个领域……如今,他的客家文物吸引了络绎不绝地参观者。
对于已成客家文物“大观园主”的陶晓俊来说,收藏已不是目的,更重要的是为社会提供较完整的可参考和研究的文物资料,并将底蕴深厚的客家民间文化与艺术挖掘、开发、弘扬。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