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清明习俗:插柳
客家清明习俗:插柳文/客家阿哥 小米
清代、民国时期客家地方志关于清明“插柳”习俗的记载屡见不鲜。
如赣南地区,清光绪元年《瑞金县志》载曰:“清明,插新柳枝于门,妇人、儿童摘柳叶戴之。谚云:‘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妇女靓妆上坟,曰‘踏青’。”又清光绪十九年《上犹县志》载曰:“清明插柳扫坟。”
如闽西地区,明崇祯十六年《汀州府志》载曰:“清明,折柳悬于户外,仍以插鬓。”又民国二十四年《漳平县志》载曰:“清明折柳插于门,采艾为粿,展祭坟墓。”清乾隆二十五年《上杭县志》载:“清明,折柳悬于户外,仍以插鬓。”
如华南、粤北地区,清光绪十六年《花县志》:“三月清明,门插青柳,或戴于首,具筵上墓。”又同治十年《增城县志》:“三月清明,插柳于门,扫墓郊行,谓之踏青。”又民国二十五年《龙门县志》:“三月寒食,不禁火。清明墓祭,插柳于门,妇女皆簪柳。”清同治十三年《韶州府志》载曰:“至三月上巳,袚禊。清明,插柳于门。”清康熙二十六年《重修曲江县志》载曰:“清明扫墓,制乌饭以祀先,折柳插头及门左右。”清同治十年《乐昌县志》载曰:“清明,遍插柳于门,祀先祖,集少长出郊,曰踏青。”民国二十三年《仁化县志》载曰:“清明,家插柳枝,各姓族宰牲祭祖上墓,去草加土,谓之扫坟。”清嘉庆二十五年《翁源县新志》载曰:“清明扫墓,制乌饭、艾糍以祀先。折柳插头及门左右。”
如粤东地区,清乾隆二十八年《博罗县志》载曰:“清明,人家插柳于门,亦簪于首。”又民国铅印《长乐县志》(今梅州五华县)载曰:“(清明)早起插柳于门,男女俱插柳于鬓。”
客家祠堂前月牙形池塘边多种植吉祥柳树
插柳风俗,最初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即客家崇拜的五谷神、五谷仙。其次,柳枝作为辟邪的吉祥物,习俗亦非常古老。贾思勰《齐民要术》载曰:“正月巳,取柳枝著门户上,百鬼不入家。”由此可知中华民族门户插柳的习俗不仅仅是在清明,正月巳日也有插柳袚除不祥、驱除鬼灵的传统。
宋吴自牧《梦粱录》载曰:“清明交三月,节前两日谓之寒食,京师人从冬至后数起至一百五日,便是此日,家家以柳条插于门上,名曰明眼。”后来妇女也将柳条戴在头上,谚云:“清明不戴柳,红颜变皓首。”清代诗人杨韫华《山塘棹歌·插柳枝》诗云:“清明一霎又今朝,听得沿街卖柳条。相约比邻诸姊妹,一枝斜插绿云翘。”《岁时百问》则云:“万物生长此时,皆清净明洁,故谓之清明。至清明戴柳者,乃唐高宗三月三日祓禊于渭阳,赐群臣柳圈各一,谓戴之可免虿毒。今盖师其遗意也。”
清代各地地方志均有记载清明插柳禳除凶邪的民俗寓意,如清乾隆年间《曲阜县志》有载清明“插柳于门外,辟不祥。”
清代清明卖柳条风俗图(图片来源:王弘力《古代风俗百图》)
所谓插柳以“明眼”,即使眼睛变得明亮。关于这一说法,大约起源于“青盲日”禁忌。如山西《临晋县志》记载:“清明是日,妇女不作生活,曰‘青盲日’。”就是说,这天是妇女们的休假日,必须放下手中的针线活计,否则视力就会严重下降。对于致盲的禁忌,生发出明目的联想。清嘉庆十六年《西安县志》载,清明“折柳枝插门或簪之,食青豆令人眼明”,说明吃食青豆也有令眼睛明亮的风俗,其中大概有以“青豆”克“青光眼”的寓意。清嘉庆十年《长兴县志》则载,清明食螺,谓之“挑青”,亦有明目功效。此外,各地还有清明日采新茶能明目的习俗。
而清嘉庆年间刻本《峨眉县志》则记,清明时妇女贴胜于鬓,名“柳叶符”。又浙江《临海县志》载,清明插柳于门,或簪之,谓之驱“香几娘”。所谓“香几娘”,盖指螫虫一类。同辟邪相近者,是避蛇虫之说。如河北《怀来县志》载清明“折柳枝插门,谓可避蛇虫。”
清明门上柳,又是迎接春燕的。燕是候鸟,春归北方。所以,迎燕说只见于北方。河北的《乐亭县志》云:“插柳枝于户,以迎元鸟。”《滦州志》:“以面为燕,著于柳枝插户,以迎元鸟。”“元鸟”就是燕子。对于北方来说,燕归来永远是一件有美好的事。值得说明的是,山西不愧是介子推的故乡,那面做的“燕”穿在柳条上,插于门户,称为“子推燕”。
左图:杨柳观音画像 右图:元代陶塑彩绘杨柳观音立像
客家有着比一般民族、民系更为执著的观音崇拜信仰,因此,客家清明插柳、簪柳除了上述“明眼”、“禳除”、“驱虫”等民俗寓意外,还与杨柳观音逢凶化吉、赐福平安有关。
杨柳观音左手托着净瓶,右手执着柳枝,连拂净瓶中的甘露洒向人间,祝愿天下大平,社会和谐,个人吉祥,家庭福安。观音菩萨偏执柳枝,或许与观世音爱柳有关,另一层寓意则是取柳枝秀美易活的特性。传说曾经天下到处熊熊大火,眼看着成千上万的众生将葬身火海,观世音将柳枝连拂几点甘露。霎时间,烟火熄灭,众生得救,众人随之叩头跪拜谢恩。于是,观世音便成为世人爱戴和敬仰的神灵,万众顶礼膜拜、慈祥善良母性化身的菩萨。
如今云南大理的“三月街”,原名“观音市”,于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至二十一日在苍山麓举行。两边的金童、玉女分别骑在麒麟身上,扬蹄欢腾,四只美丽的仙鹤在观音身后翩翩起舞。人们手执柳枝和“拂尘”,吹奏树叶,弹着三弦,敲着八角鼓,挥着霸王鞭,载歌载舞。就是纪念观音的世俗。清代诗人《咏绕三灵》描写盛况:“红男绿女喜春游,山麓海滨绕一周”、“淡抹浓妆分外艳,游行手执霸王鞭。咚咚更有金钱鼓,且舞且歌为飘然。”
又相传唐末黄巢起义时,曾令官兵戴柳为记号,乃取柳树生机勃发、容易成功之寓意。诚如俗谚所云:“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所期盼的是春色长留人间、青春永驻、前程似锦。黄巢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然插柳习俗却盛行不衰。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到宋代时,这种习俗更盛,不仅门前插柳枝,而且还在头上戴个柳条帽圈,坐着插满柳条的车子、轿子,到郊外踏青、游春。现在,除传统的客家地区以外,我国许多地区都仍有清明插柳、戴柳的习俗,还有些地方在清明扫墓时,把柳条插坟头上表示儿孙开枝散叶、家族繁荣。
宋代将男女成年行冠礼的时间统一定在寒食、清明期间。据吴自牧《梦梁录》记载,不论生时年月,“凡官民不论大小家,子女未冠笄者,以此日上头。”戴柳还作为成年的标志。据此,后世便有“纪年华”之遗俗,并演化成妇女戴柳球于鬓畔以祈红颜永驻的习俗。在此,青青春柳,又有象征青春之义。时值春季,妇女戴柳,表现出女性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与留恋。
旧时客家清明戴柳,有将柳枝编成圆圈戴在头上者,也有将嫩柳枝刮结成花朵而插于头髻者,还有直接将柳枝插于头髻者,且多数地方男女均有戴柳习俗。明清时期全国各地,特别是江南一带,男女戴柳之俗蔚然成风。明朝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记载当时清明,“家家插柳满檐,青茜可爱,男女或戴之”。近人所著《芜湖古今》也记载江淮一带清明,“清晨,街市叫卖杨柳,家家折一枝绿柳蘸上清水,插上门楣,妇女则结杨柳球,戴在鬓边”。
清明时节儿童戴柳又渐渐成为民俗时尚(图片来源:华声在线网)
今天,中华民族的成年礼俗基本自行消匿,少年、儿童清明戴柳当然也就不再有“冠笄”的民俗寓意了。当下女性清明簪柳的习俗也渐渐消失,但儿童、少年仍多有清明戴柳习俗,并渐渐重新成为一种民俗时尚。儿童戴柳一为避免疾病传染、虫疫流行,二为快高长大、前程似锦。
据明嘉靖《香山县志》(今广东中山市)和清同治《香山县志》记载:“清明戴柳上坟”。“三月清明插柳。三日采三丫苦叶捣作粉团蒸熟以荐祖考。扫墓郊行谓之踏青,亦曰铲草,亦曰压纸,以楮置坟上也,孙宗盛者堆如积雪。或曰送灯,亦曰拜山。”
清明时节,中山客家人多在门口、窗户等处插上杨柳枝,以辟凶邪、鬼灵。又据中山客家长者们传说,旧历三月初一地狱吏将曾把鬼门关误开,于是将成千上万孤魂野鬼放了出来。孤魂野鬼来到人间,见门就入,以索阳气人魂,或称借尸还魂。而在家门、窗口插上了杨柳枝,孤魂野鬼就被拒于房宅之外。因而从此以后,每逢清明时节均在家门、窗口到处插上柳枝,以治孤魂野鬼、驱除凶邪。
中山客家清明辟邪除凶、消除虿毒的另一习俗是做“三丫苦糕”吃。清明日前,人们到山上采摘三丫苦叶(一种草药),将其晒干、捣碎,混合于糯米粉中炊成薄糕,一用以祭祖,二为应节食品。用三丫苦叶做成的米糕,一可去湿,二可清热,三可解毒,四可辅助治疗肠胃疾病,五有辟邪驱毒的民俗寓意。 ,袁兄写得尽详细,赞,已经加入资讯:https://www.hakkaonline.com/xspace/?action-viewnews-itemid-3498 袁兄的民俗研究非常深入,令人钦敬!
回复 2# huangchunbin 的帖子
谢谢阿彬哥! 原帖由 古小彬 于 2009-9-16 08:50 发表 https://www.hakkaonline.com/static/image/common/back.gif袁兄的民俗研究非常深入,令人钦敬!
感谢小彬兄的盛赞! 我那里好像没有这样的习俗哦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