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343|回复: 5

图说赣南客家地区古塔建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9-11 08:44: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jpg

上犹文兴塔  图片作者:一杯清水


赣南客家地区古塔建筑概述

文编/客家阿哥

塔,源于印度,其中一称“堵波”,最初是印度僧人的坟墓。原指为安置佛陀舍利等物,而以砖石等建造成的建筑物,后来又泛指于佛陀生处、成道处、转处、般涅槃处,乃至安置诸佛菩萨像、佛陀足迹、祖师高僧遗骨等,而以土、石、砖、木等筑成的高耸型点式建筑。塔随着佛教进入中国后,很快中国化,演变为仿中国楼阁式的建筑形式。但它的功能没有变,主要是用来存放高僧的舍利子,同时也成为人们瞻仰观光的高层建筑。它们建于寺内,多为九级,筑有外檐回廊,穿壁上绕可至顶层。所谓的“九级浮屠”即源于此。

西晋,佛教传入赣州,赣县契真寺就是僧人最早驻锡赣南的寺庙之一。在契真寺附近的宝华寺唐代大宝光塔,是赣南现存最古老的佛塔。唐宋赣南佛教的大发展,使许多佛塔应运而生,保存至今的有:唐代赣县的大宝光塔、宋代赣州的慈云寺塔、信丰大圣寺塔、安远无为塔、石城宝福院塔5座珍贵的古塔。它们成为今天江西省唐宋塔群之最。

赣南明清古塔,更是星罗棋布。其中又以明代赣州的玉虹塔、瑞金龙珠塔、兴国朱华塔、宁都水口塔、定南巽塔及清代于都的重光宝塔、赣州龙凤塔等为著名。它们不仅用砖石砌筑,还有用生土夯筑的土塔。与宋塔所不同的是,这些明清塔大多建于乡野河畔,而不在寺庙中出现。这一切,都与塔的功能变化有关。

明代,塔的功能起了变化,大多数塔已经不再埋藏舍利子,而成为象征文运,营造风水的玄秘高层建筑。所以,这些塔往往建在河旁水口和风水界山的特定位置。赣州城郊的明代玉虹塔,坐落在赣江之滨的小山头上,那是万历年间为了镇赣江水患而修建的宝塔。1992年5月,在玉虹塔地宫里出土了一只重76.5公斤的铁元宝,上面铸有“中流砥柱”四个大字。

又如定南老城镇不远处,与广东省交界的江西一侧青云峰有座明代崇祯年的石塔,塔高17米,五级,用花岗岩砌筑,是赣南惟一的明代石塔。因为塔建于老城镇东南,是八卦方位的“巽”向,所以塔名为“巽塔”。其实,它更深层的寓义还是:主镇外来煞气,永固定南风水。正因为出于这种目的,所以人们不惜工本,采用了厚重坚实的花岗岩材料来建塔。

2.jpg

宁都水口塔。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水口塔七层,高41.5米,典型的八卦图案。清乾隆二十六年飓风折顶,清乾隆四十三年修整。1996年重修。塔内铸有真武大帝神像,意在塔有真武大帝镇守,保风调雨顺、太平昌盛、荫福万家,有风水宝塔之美誉。图片作者:江山摄记

3.jpg

宁都步青塔。始建于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砖木结构。高九级,形六角,与经纬阁遥相呼应,位于赖村镇莲子村境内,是宁都县目前仅存的四座古塔之一。共九层,高34.5米。图片作者:江山摄记

4.jpg

宁都湖心塔(宁都文峰塔)。位于宁都县田埠乡东龙村山上。这座山形如匐伏在地的狮子,这就是东龙的宝塔镇狮山。这里有一个传说。相传很久以前本地有头狮子天天晚上出来骚扰百姓,白天却无法找到这头狮子。某天,有个道士前来投宿,听说此事后,决心帮村民除去此害。第二天清早天朦朦亮时,全村人听到一声巨吼,只见一头大狮子倒伏在村的西头。道长说这是只千年成精的狮妖,要想彻底将它制服,需用宝塔镇压。于是将宝塔移至此地来镇压狮精了。其实这座塔叫文峰塔,原位于水口外侧的一小山上。由东龙李氏外甥、明都察院副都御使陈勉捐资修建,建于明嘉靖年间。清雍正五年重建,并将塔址移到了今天的位置。现塔为砖木筒式结构,外呈六棱形,高七层22米,底层周长17.2米。东龙村中有大大小小百口水塘,联成一片,如同一湖。凭高而望“湖”中碧波荡漾,莲荷亭亭,文峰塔倒影于水中,其景如诗如画,是东龙十景之一的“塔影湖心”。有诗赞云:“七层古塔插云宵,倒影湖心景孰描。追会都堂当年赐,万载流芳仰高标”。 图片作者:江山摄记

5.jpg

宁都社溪塔。位于宁都县安福乡社溪村东南山上。此塔建于清乾隆十年(1745年),五层六角式砖塔,顶部已被毁坏,现塔高12.5米。图片作者:江山摄记

6.jpg

赣州慈云塔又名舍利塔,位于赣州城东,是一座典型的宋代高层楼阁式砖塔,为赣南古塔中的佳作。是古代慈云寺的附属建筑。该塔由地宫、塔基、塔身、塔刹等部分组成,塔原高42米,现高49.9米,塔身平面呈六角形,共9级,塔中心空。据考证,该塔建于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距今已有980多年的历史。该塔原来位于慈云寺内,故名“慈云塔”。此塔原来有登临远眺的功能:木构件及出檐回廊每层用平座挑出塔身以外,便于人们伫立和行走,形成回廊,供游人登塔赏景。清光绪23年(1906年),廊檐木板在一场大火中被烧毁,留下孤塔一座。1957年江西省人民政府将“慈云塔”列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赣州市政府拨款对慈云塔进行了维修复原。

赣州慈云塔,信丰大圣塔,安远无为塔,石城宝福塔和大余嘉佑寺塔。这五座古塔(尤其前四座)的风格和结构特点非常相似,具有浓重的地方(客家)特色,而又如此集中,为全国罕见。例如,五塔均建于北宋(嘉佑寺塔可能为唐末),平面六角形,不施普柏枋,砖木混合,内部结构为穿壁绕平座式(嘉佑寺塔为空筒式);另外,除嘉佑寺塔外,其余四塔高度均超过50米,为当地标志性景观建筑。

7.jpg

赣县大宝光塔又称宝华玉石塔。在赣县宝华山寺内。7层,高1丈多。塔内有一个菩萨。塔顶为大理石雕成,雅致美观。据《赣州府志》,该塔是唐穆宗为大觉禅师建,武守时废,大中七年(853年),宣宗复诏立,唐技撰碑铭,权德舆丹书。按唐技铭云:“咸通五年八月八日建。”按邵启贤《赣石录》卷一百六有“宋沙门觉显书唐技大宝光塔碑铭”。又云:“咸通五年八月八日建,元丰二年七月十五日住持传未能沙门释觉显重立并。”又附曰:“右元丰二年沙门觉显重书。”唐技大宝光塔碑铭在赣县龚公山,额篆“重建大宝光塔碑铭”八字,字径3寸,凡文24行,行40字,字径7分,行书。由此可知此塔在北宋元间(1078—1085)曾经重建过,现存者并唐物,原是宋物。

[ 本帖最后由 andrew 于 2009-9-11 16:04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11 08:52:41 | 显示全部楼层

图说赣南客家地区古塔建筑(二)

1.jpg

上犹文兴塔,又名黑塔、南山塔,在县城东南2公里的山顶上。明代永乐(1403-1425)年间知县吴谦为兴文风、障水口,令乡绅胡于谦募捐建造。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jpg

上犹文峰塔,在营前东3公里营前河北岸文峰山顶。明天启四年(1624)上犹县令龙文光鉴于营前文峰不振,倡建此塔。塔身为青砖砌成,外面白色,共有七层。内有沿墙螺旋而上的砖砌阶梯,计100级。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3.jpg

4.jpg

上犹登龙塔,位于上犹县城仙人湖畔。南安府同知卢洪夏倡议而建,因塔身白色,俗称“白塔”,后来为了缅怀卢洪夏,又称为“卢公塔”。塔身用青砖彻成,棱角六面,七层。塔高26米,为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年)建造的。此塔饱经苍桑,清朝丁酉年(公元1897年)重修一次,后又遭风摧雨击,塔身坍塌。2002年8月上犹县人民政府拔出专款重建。图片作者:一江清水

5.jpg

6.jpg

瑞金市龙珠塔,俗称白塔,是典型的水口塔。古塔位于瑞金绵江河畔,是绵江河的重要航标。传统的风水学说中,水口塔有镇水作用,水积则财聚,寓示佑护民丰物阜、百业兴旺。该处因塔建寺,“塔下寺”今毁不存。

7.jpg

安远县无为寺塔,在安远县城西门外原大兴寺后。唐长庆四年(824年)建无为寺,明改大兴寺。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建无为塔,计六面九级,塔内设有明暗层共计17层,步阶梯穿楼可登至塔楼顶层。塔身高55米,塔刹高6.5米。塔用长方形、三角形、菱形、正方形四种青色火砖,用黄泥拌谷糠将火砖交错砌成塔壁。每层用杉木做楼梁和瓦梁,用杉板做楼板,以琉璃瓦盖檐面和顶。原寺早废,塔仍完好。


8.jpg

兴国县朱华塔始建于唐末,杨筠松的第一代嫡传弟子曾文山,为护佑邑中风水而建。该塔外圆内方的结构,江西独此一座,故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寺庙代表如普惠寺,始建于唐。寺中一株铁树,从建寺至今,经历千年风雨。寺中一尊玉佛,一米多高,系整块玉石雕成,十分罕见。据《赣州府志》载兴国《朱华塔记》:“(唐)大顺间,土人请于西山、横石竖塔,补缺障空,大光宫曜……元润塔夷于横石,明兴塔废于西。”据此,赣南文峰塔之建造可推溯至唐代。按,文峰塔之兴起及流行,一般皆称始于明代,从有关资料看,也至多能上溯至宋,如杭州六和塔、岳阳慈氏塔,这两为镇邪避恶(镇水妖)而建,可谓与‘风水’沾得上边,但无“文风”的意义。因此,废于元、明的横石塔和西山塔,恐为我国最早的文峰塔。

[ 本帖最后由 yuanxianmin 于 2009-9-11 08:53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收起 理由
andrew + 10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11 08:58:02 | 显示全部楼层

图说赣南客家地区古塔建筑(三)

1.jpg

2.jpg

定南巽塔座落在定南县莲塘城南偏东南河对岸山顶上,明代建。红条石砌成,七层八角形。每层皆有飞檐。底层正门朝西北方,门额石刻横书,“青云峰”。残高14.8米。

3.jpg

4.jpg

5.jpg

会昌县龙光宝塔,始建于明朝天启四年(公元1624),历经58年才建成的宝塔。天启四年,会昌知县梁弘建为树起会昌文峰,创建此塔,但仅建两层因资金不足就停工了;相隔38年后,知县王志赘又从县衙军需存余库银中拨出白银300余两续建此塔,只加高了两层又停工了;过了18年,到康熙辛酉年,本县绅士沈茂赓等四人牵头,操办续建宝塔之事,经过一年多努力,终于在康熙壬戍(1982)年把这座宝塔建造成功了。龙光宝塔外观9层,内有11层,南北两条通道到顶,砖木结构形,塔基占地面积116平方米,塔高38.89米,是赣南比较独特、体量最大的古塔之一,是会昌县文物保护单位。清代进士肖凤仪在《龙光塔记》中写道,此塔“位属辛方”、“宜建塔以作文峰”,是一文峰塔。据史料记载,在建此塔前400年中,会昌才出过一个进士,22个举人。这座宝塔建成后至清朝末年的230年内,会昌人才辈出,中进士8个,举人35个。所以说这座塔是一座好塔、风水宝塔。




6.jpg

7.jpg

8.jpg

石城县宝福院塔,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国保存不多的北宋古塔之一。位于县城东南的宝福院后,紧临琴江河,塔影江心是古琴江八景之一。宝塔始建于宋徵宗崇宁元年(1102年),落成于大观四年(1110年)。是一座楼阁式佛塔,塔身七级六面,竹节钢鞭形;塔高59.8米,建筑面积1982.12平方米,底层对边直径为10米,对角直径为12米,内空直径为2.6米,墙厚3.7米,墙外边长5.6米,自下而上逐级微收,高而不危。每级有六扇门,三开三闭。檐角悬挂铜铃,风吹铃动,声播江城。塔墙北较直而南较斜,重心自然向北移成15度夹角,结构严谨,技艺精巧,虽经800多年风雨雷震,仍挺立江边。塔砖多有“崇宁壬年”,“僧道符立”字样,底层亦有“应可”砖记。宝塔在历史上曾遭三次兵燹,进行过两次维修。

9.jpg

10.jpg


大余县嘉佑寺塔,位于县城东狮岭山麓的南安板鸭旁,因塔属原嘉佑寺院内建筑,故名。是县内历史最久的一座古塔。嘉佑寺建于隋开皇五年(585年),唐景云年间(710年)重修,名“大云寺”,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名“清泉寺”,宋嘉祜元年(1056年)重修后更名嘉祜寺。寺早巳塌毁无存,惟剩此塔。嘉佑寺塔高19米,边长2.1米,五层方面,下阔上尖青砖仿木构筑,为楼阁式塔。塔基平面为六角形,五级,每级各面设有券门、柱、枋子、斗拱,每层下部六面的券门式佛龛均为直立拱顶,塔檐有挑,塔身中空,沿塔壁龛可登至顶层。二至五层每层之间均有突出的砖砌双层花檐,上层为倒钟形覆瓦坡顶,高1.5,整座塔身结构精巧,稳重端庄。专家考证,此塔有唐代风格,是不成熟的宋塔,其梁枋斗拱,与天籁阁所藏王勃《滕王阁对客挥毫图》中所描绘的古建筑风格极为相似,是全省乃至江南唐宋塔中的精品。嘉佑寺塔是1957年省政府公布的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58年、1981年、1996年人民政府三次对塔体进行了简单修缮,现塔基完好,塔身墙灰略显剥落。由于塔体结构严谨,构筑精湛,虽历千年风雨剥蚀和地震,依然雄伟屹立,被列为省级保护文物。

[ 本帖最后由 yuanxianmin 于 2009-9-11 08:59 编辑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11 09:03:14 | 显示全部楼层

图说赣南客家地区古塔建筑(四)

1.jpg

信丰县大圣寺塔,位于信丰县城北孝义坊,建造北宋治北元年。砖木结构,六面九层十八级,三面假门,三面真门,塔内有藻进绘画,穿壁绕平座回廊可登顶端。挺拔秀丽,雄伟壮观,高66.45米,属江南北宋最高塔。因塔上发现木雕像铭文“大圣寺”而得名,相传大圣寺塔建于三国赤乌年(公元238年)。《赣州府志》称:宝塔寺在县城北教坊,中为大雄宝殿,殿内宝塔为吴大帝赤乌年号建。唐贞观年(公元627年)重修,晚唐时期被毁,宋治平六年(公元1064年)县民在原址上重建宝塔。大圣寺塔为九级六面楼阁式砖塔,穿壁平座,塔内楼共17层,有明暗层之分。每级设有平座、檐、廊、栏杆、砖叠涩出檐,檐下为砖砌额坊,各层辟有真假门各3。塔身各角为八棱柱。塔内有藻井并绘有彩绘,塔顶为坊,塔刹由覆盆、相轮、宝珠等组成。塔座占地90平方米,1953年和1954年国家文物局曾2次来县考察,第一次取下木雕像一尊,铜钱数枚,一为“开元”一为“大观”。第二次发现木雕像一尊,像上有铭文,云“朱叶氏及妻来大圣寺,在塔上供养,乙丑年十一月X日题”,字迹苍劲,似宋人手迹。传说此塔为神人一夜建造,只因被一个好事之徒发现,晨曦未现时学鸡啼鸣,神人来不及盖塔顶就匆匆而去。于是,空留下这座没有塔顶的宝塔。儿时记忆中的塔峰,却生长着一株郁郁葱葱,冠盖如云的绿树,鸟雀在树中飞翔,白云在树顶飘动。又相传此塔为“三国时期”吴大帝赤乌年造,昔日塔前有寺庙,初名延福,后改祝圣,雄伟壮观,香火鼎盛。也许是毁于战乱,也许是塌于水火,寺庙荡然无存,片瓦不留,和尚们早已做了鸟兽散。

2.jpg   

信丰县上乐塔位于信丰油山镇上乐村塔下屋右侧约100米处的小山上,距县城31公里。赣南三年游击战争时期,项英、陈毅领导的游击队分为三个大队:一队在信丰,一队在北山,一队在三南。项英、陈毅坐镇油山,并以油山为中心建立了秘密交通站。交通站分两条交通干线:一条通三南;一条通梅山、北山。上乐塔则为交通站接头处。当时,大量的情报、特委和游击队的文件,以及项英、陈毅编写的《红军战士汉字课本》和军事、政治教材,都由交通站接头处交接或转发。游击队转移时将枪支弹药、文件和油印器材藏在塔壁内或埋在塔下。建国后,曾先后在塔内发现埋藏的步枪等革命文物。上乐塔系六面五层青砖塔,塔高29米,底层周长9.88米,对角距3.16米,塔身略向东头倾斜。上乐塔为明代建造。1979年进行过全面维修,现坚固完好,属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jpg


龙南县龙头塔坐落在龙南县桃江乡与全南县龙下乡交界处一座突兀的山头上,与赣南名景龙头滩瀑布隔江相望,曾是古龙南八景之首。相传,此地妖气弥重,每当狂风骤雨雷鸣时,常有芸芸众生被击倒在地。当地百姓惶恐之余,愤然集结重金聘来地课大师拣日建塔。塔建成后,风和日丽,一方群众安居乐业,幸免于难。此传说无从考究,却实实在在认知了人民群众敢于斗神降妖的大智大慧。而塔缘于神奇的传说,故称其为镇妖塔,又界于龙南北进中原之首,赣水逆上粤蛮之前锋,地方志上又称其为龙头塔。

4.jpg

南康市文峰塔始建于宋端拱年间(公元988年),重建落成于2000年6月。文峰塔坐落于东山公园内,雄峙于章江之滨,按宋代古塔设计,六面九层,高66.66米。底层有大檐廊,层层有阳台回廊。四周正六边形塔坪,平行边距为66.66米。全国政协副主席、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为文峰塔题写塔名。文峰塔为南康市区的重要标志,景观壮伟。

5.jpg

6.jpg

于都县重光宝塔始建于宋仁宗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邑人曾绍、陈可暹发起,塔址为县城小西门外贡水河右岸(今长征大桥北端西侧),塔身七层,并含有一石刻,乃陈可暹记其造塔之由。因塔傍于唐所建之慧明禅院,故取名慧明院塔。宝塔历经千年沧桑,曾在宋、元、明、清几度修复,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再次修复后方改名为重光塔。清宋启在《龙门石赋》中记曰:“雩城之西,宝塔之前,水萦洄而荡漾,山磐固而回旋。” 原重光宝塔呈六角形,塔身用火砖砌成,中间空,七级楼阁式,逐层收分明显。塔高47米,塔基面积宽大,厚3.3米;上层内宽1.5米,外宽3.5米;下层内宽1.5米,外宽5.5米。宝塔造型雄伟壮观,素有“于都文峰”之称。只可惜由于历史的原因,宝塔于1971年被拆毁,民众无不痛惜。公元2003年,于都县委、县政府尊重历史、顺应民意,决定重建“于都重光宝塔”,并因势扩展为宝塔公园。新塔址择于贡江镇永红村狮子岭,同年农历3月13巳时奠基,次年农历2月15举行了隆重的竣工庆典和开光仪式。新塔高55.26米,塔型八面朔风,塔身七级重檐,塔基5.32米,塔腹设旋梯升级,每级设游廊护栏;塔单层设子、午、卯、酉四大正门,双层设乾、坤,艮、巽四大隅门;塔刹四级铸铁,塔基呈八角形,直径12米,塔体框架砖混结构,外砌青砖,着色调和,仿宋风格,古红衬灰,临江而立,蔚为壮观。

7.jpg

于都县文峰塔位于于都县禾丰镇麻园村西南的脱背山上,又名水口塔。文峰塔是座六边七层楼阁式土塔,高约30米,宝葫芦顶,砖叠涩出檐,塔体为三合土版筑而成。底层边长4。52米,厚2米。在第二层上嵌有一块红石匾,上阴刻“文峦耸秀”四个大楷字,塔底层辟有一门,内为空筒式,原有十三层横木梁,相错架设,今大多朽落。据《于都县志》载,该塔建于清乾隆二年(1737)。与塔隔山小河相呼应的,还有一座水阁(文昌阁),阁为方形三层,大屋顶四面坡,飞檐翘角、也是三合土结构,约与塔为同一时间的建筑。这两处建筑,皆位于麻园村出水口,是一组典型的风水建筑。该塔及水阁是用三合土筑夯而成的,尤其文峰塔,在我国众多建塔材料中是别具一格的,实为我国古塔建筑之一绝。1982年此塔公布为于都县文物保护单位。

[ 本帖最后由 yuanxianmin 于 2009-9-11 09:04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7 收起 理由
andrew + 7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11 16: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細說風水建築_"塔"

全文詳:
https://www.hakkaonline.com/foru ... p;extra=&page=3

"塔" 的功能,類型及作法:
1、“兴文运”——文峰塔
2、“水口锁钥”——关锁建筑、水口园林
3.“镇邪祛煞’——厌胜建筑
4、“障空补缺”·培补建筑
5、“吉气丰盈”——祈福建筑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6 13:57:55 | 显示全部楼层
怎么没我们瑞金的
我加个龙珠塔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5-1-10 07:50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