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阳小河客家人
趴下,只会被踩断脊梁;行进,方可扛起一肩风雨。客家人,就是凭着这种信念,从中原大地走到了闽粤,再从闽粤走向全国各地;就是凭着这种信念,从历史走到了今天,再从今天走向更辉煌的未来!
本报的客家文化系列报道让广大读者走近了客家人,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浓厚兴趣,很多读者来电表示支持和鼓励,也有不少读者热情地为我们提供采访线索,我们十分感动——因为我们做得还很不够。热心读者王桂和、王中良和一位姓练的读者等人为我们提供了从福建迁徙来浏阳的客家人的线索,日前,记者循着这些线索,来到了福建来浏阳客家人比较集中的地方——小河乡严坪村,再一次去叩问客家的厚重历史,领略客家人丰富多彩的文化和传统,尤其是我们想了解一下从粤入浏的客家人和从闽入浏的客家人是不是有什么不同。?
?
枫树段安家
为我们提供了采访线索的小河乡林业站副站长王桂和热心地为我们当起了向导,他也是严坪村人,是福建来浏客家人的后裔。据他介绍,整个浏阳的客家人大部分都是从广东和江西迁徙来的,从福建直接来浏的客家人并不多,大约在1至2万人左右,具体数字说不清,而严坪村是比较集中的居住地,有2000多人。
小河是我市的边远乡镇之一,而严坪则是小河最边远的村之一,与江西万载县只有一山之隔--翻过山就出了省。当我们深入到这个崇山峻岭山村之中,才真正地感受到了客家人当年迁徙的艰难。
出小河集镇不久,汽车便在窄窄的盘山公路——其实真正意义上只能算是一条可以供拖拉机出入的便道——上呻吟,左拐右拐,近一个小时的跋涉,终于到了目的地——严坪村的枫树 ,据王桂和说,这里是从闽入浏史祖王其庆公的发祥地。
枫树段现在称为枫树组,是一个几乎完全与世隔绝的山冲,山高林密,路徒弯急,里面只有十余户,60多人。王桂和说,关于枫树段还有一个说法,当时枫树段是一个无人要的地方,这里只有一棵大枫树,后来大枫树倒了下来,王其庆率一家老小从福建武平县千里迁徙来到浏阳的严坪时,并无地可居,一位风水先生告诉其庆公,枫树倒下的地方是个风水宝地,于是其庆公便在枫树段这个深山坳里安下了家。传说不管是真是假,后来王家成了当地的大富豪是千真万确的,王家在当地拥有100多间造纸作坊,富极一方。
有客家人的地方就有族谱,这几乎成了定论,在枫树段,我们在王震邦老人那里见到了好几本族谱,其中有一本是道光年间修的谱,已经是“古董”级的族谱了,尽管纸张已经泛黄,但印制精美,保存得很好。
族谱无疑是一个家族最好地历史见证。这本泛黄的王氏族谱便记载了这个家族传奇的家史:“夫吾始祖晋公系周灵王之太子也,肇姓以来,堪称望族,人才杰出,公侯将相,世代不乏……康熙十六年富贵二房,有其庆公、廷伟公、廷宣公等先后由武平米坑迁居于浏万之间,开基辟地,辛勤创业。”
王震邦老人介绍,其庆公是在康熙六十一年从福建迁徙来浏的,此前王氏家族早几十年前就开始从闽西武平迁居到了江西万载一带,而其庆公是最后迁来的,他便从万载翻过大光山,进入了一山之隔的浏阳。距现在也只有近三百年的历史,目前其庆公的后裔还只有十二代左右。??
古物颇多
可能是相对封闭一些的缘故,在枫树段,我们见到了相当多的具有客家文化特色的古物,还有保存得比较完好的古建筑。
令人称奇的是,其庆公的祖屋竟然还在!在66岁的退休老师王长忠家我们见到了这栋祖屋(其实真正的祖屋可能只有一、二间了),十分古朴,但却丝毫未见破败,可见保存得很好。正厅前上方就是一个上书“龙门伟干”金色大字的大匾,下面是一个古香古色的神龛,石头砌的天井上面已是斑斑黑色,木制的窗户也是古朴大方,无不透出这间屋子的久远与不同寻常。
在王老师家的上方不远处,还有一栋古屋,王桂和特意带我们去看了一下,看得出的确是有些年代了,房屋十分宽敞,以前应该是一户大户人家所有,雕梁画栋仍然在目,最有特色的当属厅屋中上方的一个大“罩亭”,这是我们在几次客家采访中从未见过的,罩亭是木制的,正中间画的是八卦图,四周是八仙的图像,栩栩如生,上面还有三根大梁,画的是太极图,可惜由于太高,光线不好,加这图画有点模糊了,我们无法将其清楚地拍摄下来。
在枫树段的几户人家走走,竟能都见到一些“古董”来,迎亲用的大花轿——上面有“金花诰封”四个大字;迎亲时用来打锣的锣扒——雕有一个类似大虎头形状;还有造纸用的纸槽。一些桌子、箱子等东西,随便一问,竟都有上百年的历史了。最有意思的是,在王老师家,我们见到一个拿着有80公分长的烟竿抽烟的老伯,看到那根黑油油的旱烟筒,记者随意问了一句:“这根烟筒是自己做了的吧,有蛮久了吗?”老伯说:“是呀,用水竹做的,怕有百把年了,还是我祖上传下来的呢。”
记者注意到了这里好像没有大祠堂,这与其他几个地方客家人有点不同。王桂和说,本来是有一个很大的王氏祠堂的,有几十间房子,在大革命时期曾作过浏阳苏维埃政府的驻地,王首道就曾在这个祠堂里办过红军学校,红军撤退后,被国民党军队一把火烧掉了。后来就只建了一座小祠堂,里面也没有什么东西了。
??
客家文化期待喝彩
客家,处处非家,处处是家,敢于在不毛之地上种出嘉禾茂卉,在崇山峻岭中开辟出一方乐土,客家人的精神如不灭的凤凰,高高地飞翔,客家人的文化应当占有一席之地。
王老师去年曾去福建拜过祖,记者专门请他谈了谈从闽入浏和从粤入浏的客家人,以及福建当地的客家人有什么区别没有。王老师想了一会,他认为本地的客家人除了“客姓话”的语言上有些差别外,其余的基本上是没有什么不同了。但福建那边的客家气息还是比较浓的,由于福建也是客家人的策源地之一,对客家文化的研究和保留也就很重视,客家人的习俗保留得比较好,像他们在福建武平的王氏家族,每年的古历9月23日,都有一个大型的拜祖祭祖活动,去年严坪的王氏就第一次去参加了,王老师他们八个人自费包车去了武平县,参加了这一年的祭祖。
小河乡党委委员张芙蓉向我们介绍了的全乡客家人的情况,她说小河其实也是客家之乡,全乡共14000人,客家人占了将近80%,因此乡里对客家文化也比较重视,考虑到小河与江西万载县交界,和万载的客家人有着割不断的渊源,乡里正着手准备和万载方面联合搞一个类似“客家山歌对唱”形式的文化交流活动,以推动客家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客家,这是一种生存的状态,同时也折射着一种生命的情结。也许,对于客家人来说,所有的故乡都是异乡,而所有的异乡又都可以是故乡。
在近一个月的客家文化采访中,记者被客家文化所折服,被客家人的热情所感动。当我们更深入地走进他们的生活之中时,我们发现,文化的交融将成为一种必然,这是大势所趋,客家人心中的故乡与异乡在很多年轻的客家人心中也许已经有点重叠了。几乎所有的客家人基本上都会说浏阳话、长沙话以及普通话。而在客家山村中,如果不开口说话,根本就分不清那个说客家话的男人到底是客家人,还是本地人;也分不清说普通话的那个女子是本地女子,还是客家女子。 两种文化在互相渗透中,变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正是在这两种文化的快速融合之时,我们是不是更需要来做点什么:客家的历史正等待挖掘,客家的文物正面临散失,客家的文化正期待发扬……
【星辰在线 通晓长沙】本文网址:http://bbs.changsha.cn/thread-80626-1-1.html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