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angchunbin 发表于 2009-9-11 00:13:11

客家祖先步行千里迁居浏阳



正所谓“人无祖不生,水无源不流,树无根不成”,追溯张坊陈氏的渊源,我们会与一个叫“江州义门”的大家族在一千多年前相遇。这个显赫的大家族是怎么来的呢?

  续修于1994年的 《陈氏宗谱》没有忘记这一段家史:陈国亡后,家国破碎,陈霸先的后代为避战乱南迁,于公元832年迁居江西德安县太平县常乐里永清村 (今德安县车轿乡义门陈村)。陈氏在此繁衍生息,日益昌盛,约六十年后,唐昭宗下诏赐立义门。因德安古时归九江管辖,而九江古称江州,因此这一支陈氏被称为“江州义门陈氏”。

  江州义门陈氏集聚一处,前后持续了19代230年 (族谱上记载如此,其他资料另有聚居300多年的说法)。对于中国历史上这个无与伦比的大家庭,唐僖宗曾赐联:“九重天上旌书贵,千古人间义字香。”在当时朝廷赐立义门的诏书中有 “累世同居、长幼七百余口,不畜婢妾,人无闲言……有犬百余,共宾而食,一犬不至,诸犬不食也”的描述。皇帝们似乎对此还嫌意犹未尽,纷纷赐诗赐联赐匾,有御诗中赞道:“且问江南谁第一?咸言惟有义门陈。”

  据说宋真宗听说义门陈氏“堂前架上衣无主,三岁孩儿不识母,一十五代未分居,农夫不怨耕田苦”后,惊叹不已,连命义门族人进朝加爵,并额外恩准义门陈氏铸造家币以示荣宠 (海外至今仍有人收藏铸有 “义门世家”字样、外圆内方约一寸直径的铜币),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

  到宋仁宗嘉佑七年 (公元1062年),江州义门陈氏盛极一时,合家人口达3778人,有田庄三百多处,故有“族聚三千余人,世间第一;居同五百多载,天下无双”的赞联。《陈氏宗谱》中收录有《九江义门全图》,描绘了当年“楼阁连云延四方,旌旗映日紫气长,农夫耕种犹作赋,学子吟哦翰墨香”的繁荣景象。在重重殿宇楼阁中,有“御书楼”,有皇帝赐匾 “忠者世家”、“真良家”、“义居人”等。皇帝派官员监护分家

  如此庞大显赫之家族,固然令人钦羡不已,却也不免使朝廷担心。皇帝的心思是猜不透的,面对如此庞大的家族,封建王朝的统治者感到了威胁,两百多年的皇恩浩荡终于变成了打压。

  据《义门分庄序》记载,公元1062年,大臣文彦博、包拯、范思、吕诲等人上疏宋仁宗,反映义门“朝野太盛”,以人多地少、供给不足为由建议分析“义门陈氏”。恐怕这正是宋仁宗自己想说而不好说出口的,他自然允奏,并当即下旨,命江西转运使谢景初及郡牧吕诲等地方官六人,于当年七月初二到义门陈氏 “临门监护分析”。

  庄户人家分家析产,哪能有如此场面?虽恪守祖训几百年“不敢分析”,但这次义门陈氏不得不“善解君意”奉旨分家。第二年三月,终于议定了分庄事宜,江州义门陈氏分为292庄,依派拈阄分迁于赣、鄂、浙、湘、豫、徽、粤、川、闽等16个省(市)的125个县(市)。

  除留江州义门一支外,其余各房支族以拈阄方式分得属于自己名下的各处田庄,开始了轰轰烈烈的迁徙过程。一个大家族分家析产,兄弟姐妹从此天各一方奔往近三百个不同地方,这个场面是怎样的难舍难离又怎样的规模宏大呢?单单是为记全这三百多个地址,《义门分庄序》就用了13页。步行千里迁居浏阳

  这一年,江州义门陈氏有一支共九十七人,分庄来到了福建汀州,在此繁衍生息十余代后又迁居广东嘉应州平远县。当时的嘉应州,现在成为梅县,提到梅县,很多人就会想起客家人。现在居住于我市境内的客家人,其祖先很多正是由此地迁来的。

  在嘉应州又繁衍生息十余代后,时间转眼到了清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这一年,江州义门陈氏后人陈明吉,见陈氏在此聚族而居已有人满之患,便决定选地远迁。

  决定作出后,时年仅二十出头的陈明吉即背负先人遗骸,举家风尘仆仆奔浏阳而来。以当时的交通条件,数千里之路迢迢水长长,该是多么的艰难。但陈明吉一家全然不惧,毅然步行而来。其间经过,《明吉公传》中仅用“风餐露宿”四字形容,但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出,那段长途跋涉的风尘苦旅,充满了多少艰辛。

  经历了几次战乱劫难后,浏阳此时正是地广人稀,尤其是一些边远山区,更可谓人烟稀少,陈明吉一家正是奔此而来。不知经历了多少磨难,这一家子终于自遥远的嘉应州穿越江西,来到了浏阳,在东乡张家坊落基。安葬先人,建造房屋后,陈明吉率全家开荒种地,开始了艰苦创业。

  经过数十年惨淡经营,陈氏终于家业昌盛,田园广置,嗣孙众繁,人才辈出。据1994年续修《陈氏宗谱》时统计,陈氏入浏始祖明吉公在浏后裔已达865人,而其后裔迁往萍乡的一支也发展到了约500人。全市客家人约有二十万

  与陈氏客家人一样,浏阳的客家人大多都是在明末清初迁来的。他们的到来,充实了浏阳的人口,丰富了浏阳的文化,更推动了浏阳的发展。

  据调查,我市有二十多个乡镇有客家人分布,总人口大约有二十万,主要集中在东乡、南乡。在东乡、南乡靠近江西,北乡临近岳阳的山区村庄集镇,几乎都能找到客家人。特别是东乡,大约有十余个乡镇有客家人的分布,如张坊、小河、大围山、达浒、官渡、沿溪、永和、七宝山、古港、三口等乡镇,分布人数也是最多的,在15万人左右。南乡中和、文家市等乡镇的边远山村,也都分布着客家人,北乡一些乡镇的边远山村也分布有少量客家人。

  这些客家先民来到浏阳以后,大部分都是聚族而居,也有一部分人和本地人杂居。他们来到这里以后,和本地人在一起和睦生活,共同为浏阳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正如客家人“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的传统,浏阳的客家人在保留着自己语言的同时,也还保留着客家人独特的风俗,几百年来坚持着自己的语言和风俗不变,在浏阳方言和民俗中成为一道鲜明的风景。

  客家风情比较浓郁是张坊镇、小河乡、大围山镇,而官渡镇的观音塘则被称为客家文化村。走进这些风情独特的地方,你不但可以听到粤语般的客家方言,欣赏到独特的客家风俗,还能听到婉转悠扬的客家山歌,那无疑是一种山青青水灵灵的天籁:“天蓝蓝来山青青,唱支歌子散忧心,若凡有人和歌子,高山流水遇知音。”



来源:小河旅游信息网http://www.xiaohexiang.com.cn/html/kejiaxiangqin/2009/0808/46_2.html

浏东客家谢 发表于 2009-12-4 16:27:06

谢谢黄先生!老班子不在,现在唱客家的人可能越来越少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客家祖先步行千里迁居浏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