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ao7890yeahent 发表于 2009-9-8 16:54:03

廖燕

廖燕
廖燕(1644年-1705年)清初文学家和思想家,原名燕生,字人也,号柴舟、梦醒,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其一生贫困潦倒,以熟师为生计,但他在文学上成就较高。廖燕十九岁补为秀才后放弃了学业,在武江西岸建起“二十七松堂”潜心于经史、古文辞。他反对科举制度和八股文,攻击程朱理学,近代以来,他的思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廖燕的著述颇丰,但因其僻居于南方一隅,未居显位,因而他的文章流传不广,甚至差点堙没,现有《二十七松堂集》传世。1862年,《二十七松堂集》流传到了日本,颇受欢迎,日本人伊豫近藤元粹在1884年将廖燕列为中国明清文坛八大家之一。



个人简介
  廖燕(公元1644-1705年),初名燕生,字柴舟,曲江人。清初具有异端色彩的思想家、文学家,因一介布衣,既无显赫身世,又乏贤达奥援,所以生前死后,均少人知。待道光年间,阮元主修《广东通志》,其集已难寻觅。他一生潦倒,在文学上却颇有成就。十九岁时补为秀才,在武水西筑“二十七松堂”潜心经史,攻古文词。
  廖燕著述颇丰,收辑为《二十七松堂集》,共十卷,包括论、辩、说、记、序、文、尺牍、传、墓志铭、杂著、疏、书后、词、诗等。共计文370篇(含卷一自序),诗551首。代表作是《金圣叹先生传》。廖燕多才多艺,善草书,如古木寒石,能戏曲。
[编辑本段]理念主张
  廖燕的散文充满强烈的批判社会的精神:对程朱理学,他持批判态度,揭露统治者“以梦愚天下后世”;对科举制度,也持批判态度,认为这套制度是为统治者钳制思想言论;他呼吁文章用世,提出布衣与人主平等,这在当时是非常可贵的。他的人物传记往往能写出传主的精神气质;山水游记情景结合,表现自己的个性;小品文随心所欲,纵横自如。他对自己文章与统治者的矛盾有充分的认识,并看到这是才是他所追求的价值所在:“不遇之文,其文必佳,……佳者必传,是天将传吾文也。”近代以来,廖文的思想内涵越来越受研究者的重视。
  廖燕也使清代岭南散文进入更高境界。其中“杂著”载杂剧《醉画图》、《镜花亭》、《诉琵琶》、《续诉琵琶》等四种。其中《诉琵琶》是廖燕传奇中思想性、艺术性最高的作品。
[编辑本段]深远影响
  同治元年(1862,日本文久二年),《二十七松堂集》流传到日本,引起日本汉学家的极大兴趣,为之刻刊。盐谷世弘在序文中称赞说:“廖燕文以才胜,文章能继承明代文风,可说是明代文坛的大殿军。”又说他一生未作过清朝的官吏,是因为他是明代的遗民,清朝统治者对他不放心,不敢使用他。光绪十年(1884,日本明治十七年),日本人伊豫近藤元粹也将廖燕列为中国明清文坛八大家之一,赞其文章雄瞻杰出,笔有奇气。并认为廖燕并非是甘心隐逸的高士,而是毕生不得志的潦倒布衣。依田百川说:“柴舟(文)的峭刻古奥,几符乎介甫(王安石)。”廖燕的文集曾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过贡献,这在粤北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其遗诗入选清朝国诗,被列为“广东诗粹”。
[编辑本段]他人评价
  1:今人评廖燕“匕首寸铁,刺人尤透”。
  2:袁行霈(袁本)《中国文学史》第七编三章评廖燕: “史论文《汤武论》、《高宗杀岳武穆论》、《明太祖论》等,推翻陈说,无所蹈袭。”

[ 本帖最后由 liao7890yeahent 于 2009-9-8 16:59 编辑 ]

liao7890yeahent 发表于 2009-9-8 16:56:57

廖燕与“诗石桥”

廖燕与“诗石桥”
来源:韶关日报 作者:海源   

   诗石桥,典雅美妙的名字,为韶州古桥中少见。据清光绪元年《曲江县志》记载:诗石桥在贤二都。那么,贤二都又在何处呢?县志记载,清代布衣文人廖燕写有《游诗石桥题铭记》,记中写道:“去府治西南十五里有涧,莫知其名。”据《廖燕文集》记载为:“去邑治西南二十里有涧”,“涧上有桥,以其近黄屋村”。可知诗石桥位于城西南黄屋村附近,距韶城十五至二十里处。
    《游诗石桥题铭记》中又记载这一带的景致:“上多枫樟松竹杂树,藤花曼草,纷披岩侧,风来香气,不辨所从……”廖燕于同年七月十五日,偶然与一些朋友结伴相继至此,“因活溪山之胜,遂呼小艇载酒,沿流往復,兴酣捉笔,向石壁留题。洒墨杂进,触景成诗,计共得二十一首。纵横欹仄,字画皆带醉态。予顾而乐之。”在桥边石壁上题诗抒情,雅趣十足,“因为题曰诗石桥”。这就是诗石桥名的来历。
      廖燕为进一步说明诗石桥的准确位置,除写明近黄屋村外,还写道:“桥南一二里,有朝天(县志记为书堂岩),罗隐诸岩,皆邑志所未载。”康熙年间,评出曲江名胜二十二景,“诗石留题”选为其中一景。廖燕写有“曲江名胜诗”,他在《诗石留题》诗中写道:
    野涧潺湲水雾封,何人载酒辟游踪。
    飘枫色染澄谭里,峭壁苔侵古篆浓。
    天地大文镌石骨,山川全部注心胸。
    后贤览此须防护,笔墨千秋欲化龙。
    另在廖燕《二十七松堂集》中载有《诗石桥三首》,诗题注明:诗石桥“即黄屋桥,予为改今名”,可见该桥最初称“黄屋桥”。诗中写道:
      (一)
    岸壁随流曲,苍茫渍墨痕。
    闲吟桥上客,惆怅立黄昏。
      (二)
    名笔成光怪,桥头浪欲稀。
    蛟龙不敢住,一夜尽南飞。
   (三)
    村落存黄屋,今传诗石桥。
    留题难尽处,来往待渔樵。
    廖燕的《游诗石桥题铭记》、《诗石留题》名胜诗和《诗石桥三首》妙趣雅致,记载了古桥的来历,为古韶州风光名胜添色增辉,也使康熙盛世时韶州文人雅趣成为千古流芳的美谈。

liao7890yeahent 发表于 2009-9-8 17:09:46

廖寿恒

廖寿恒
廖寿恒 (1839年-1903年),字仲山,晚号抑斋,江苏嘉定人。晚清大臣,支持光绪帝推行新政。同治年间进士,授庶吉士。历任湖南学政、国史馆纂修、侍读学士,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兵、礼、户、吏四部侍郎、左都御史、礼部尚书、刑部尚书 。

光绪九年,中法战争爆发,廖寿恒曾力主筹饷制械,抗击法国侵略,巩固西南边防。二十四年,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同年,廖寿恒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约康有为问话,询问变法的步骤方法。维新运动展开,廖助康有为向光绪送书递折,也给康传递光绪“上谕”,“凡有顾向之事,由总署代传,或有章奏条陈,亦由总署呈进,特派廖公专司之,朝中呼之为廖苏拉。”康有为当时与廖过从颇密,曾记其事:“时吾递书递折,及有所传旨,皆军机大臣廖仲山为之。京师谣言,皆谓廖为吾笔帖式,甚至有谓为康狗者。”

光绪二十六年,廖寿恒因病开缺回籍,三年后卒。

取自"http://zh.wikipedia.org/zh-cn/%E5%BB%96%E5%A3%BD%E6%81%86"

liao7890yeahent 发表于 2009-9-8 17:13:46

廖 中

廖 中,字用中号约斋,明宣德十年(1435)生于顺昌县埔上乡。少时进县学读书,后以监生名被推荐赴京应礼部试,明成化十一年(1475)中进士。后任刑部主事。他处事谨慎,执法严明。时太平府(今安徽省当涂、繁昌、芜湖等地),有一谋夺财产被处死刑的罪犯,日久未决,地方官借故袒护,民愤很大。廖中查明其罪恶严重,遂责令府官立即处决,深得百姓拥戴。不久,临洮一带(甘肃省东部)发生饥荒,贫民嗷嗷待哺。廖中奉命前往赈灾,对饥情窘急者按口定日发给粮银;对外来逃荒者及时遣返安置。由于措施得力,不到三个月,使许多饥民度过难关。后出任山东按察司佥事。

明弘治五年(1492),廖中出巡济南,时“地方极旱”民饥,且惧催科,相率逃亡。廖中即制止地方官对百姓的征赋摊派,并酌情发放粮银赈恤,使外流饥民很快回乡安居生产。由于他深入民间,体察到要改变地穷民饥的状况,必须改革生产条件,多产粮食。于是采取抗旱防洪措施,在东兖一带,组织农民修筑浜河堤坝,又改造张秋河河道,兴建了许多水利工程。上级对他多年不懈地为百姓辛勤办事,取得抗灾保收的功绩很赞赏,推荐他升任山东按察司副使。生产救灾任务完成后,派他管理泰山玉女祠建筑工程,廖中认为所任并非本职,再三推辞未得上司准可,只好勉强从事。工程将完成时,又派他督管青州府(今山东益都)建筑益王府工程,他推却不就,辞官归里。

廖中回乡后,热心筹办地方水利,“墼以溉田余水可碓。”他亲领乡民建筑方池蓄水灌田,并利用水力设水碓舂米。深受乡民称赞。明弘治末年病逝,享年七十岁。

liao7890yeahent 发表于 2009-9-8 17:18:27

廖 澄

廖澄(生年不详),顺昌县人。少年有志气,尝以爱国爱民勉励自己。后梁开平二年(908)中进士。当时,梁、晋两国交战频繁,社会动乱不安,他未被安排官职,无从为国出谋献策,感到忧郁。公元923年,李存勖兴兵灭后梁,建立后唐即皇帝位,诏廖澄任大理评事,后在南唐为官。
    开宝七年(974),宋将曹彬率兵十万攻打江南各州,次年十一月,攻陷南唐京都金陵(今江苏南京),有同僚劝廖澄投降宋朝,廖澄慨然说:“吾久仕唐,君臣之义不可废也。”立誓要与京城共存亡,并写了遗嘱,派人送交家属,然后自杀于金陵官邸。
    明朝,顺昌知县马性鲁为他入祀乡贤祠。

liao7890yeahent 发表于 2009-9-8 17:21:15

廖德明

廖德明  [约公元一一八二年前后在世]字子晦,南剑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孝宗淳熙中前后在世。少学释氏。及读杨时书,大悟,就受业于朱熹。乾道中,[公元一一六九年左右)举进士第。以宣教郎知莆田县,务重风教,抑制强豪。历知浔州,有政声,人多爱敬之。迁广东提举刑狱,弹劾不避权要。累迁吏部左选郎官,奉祠卒。德明著有槎溪集、文公语录、春秋会要等书,传于世。

[ 本帖最后由 liao7890yeahent 于 2009-9-8 17:25 编辑 ]

liao7890yeahent 发表于 2009-9-8 17:23:49

德高廉明的廖德明

德高廉明的廖德明
2000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朱熹逝世800周年,由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华东师范大学朱熹研究中心、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厦门大学、福建社会科学院、福建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和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共同举办,南平市人民政府承办的朱熹逝世800周年纪念活动于10月11日至14日在南平市举行。其中以研究朱子学对当今世界的影响为主题的“朱子学与21世纪”国际学术研讨会引起了广泛关注。
朱熹生于闽,长于闽,终老于闽。闽北作为朱子学的发源地,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宋以前,中国的文化重心在北方中原一带,但自宋代后,福建的学术迅速昌盛,赶上并超越全国水平,被誉为“海滨邹鲁”。究其原因,除两宋中原人士大量南迁、中国政治经济中心南移、对外贸易等因素外,就是由于游酢、杨时、朱熹及其弟子极力提倡和发展理学,中国文化重心在南宋以后的南移是以朱熹创立闽学即朱子学为标志的。而闽北顺昌籍的廖德明就是朱熹的得意弟子和学有所成的理学家。
廖德明,字子晦,别号槎溪先生(生卒年不详),今顺昌县元坑镇槎溪村人。其祖廖业,将乐莲花峰人,唐懿宗时为睦王府司马,始迁槎溪。他少时信仰佛学,后攻读将乐籍的宋学者杨时的理学著作,“读之大悟”,遂有心于理学。当时朱熹讲学闽北,他投其门下,成为朱子得意门生,师生书札往返甚密,仅明朝顺昌知事马性鲁修纂的正德庚辰版《顺昌邑志》记载,朱熹即有五封《答廖子晦书》及《书廖德明仁寿庐条约后》《秋日同廖子晦、刘淳叟、方伯休、刘彦集登天湖下饮泉石轩,以山水清晖分韵赋诗,得清字》等诗文。宋乾道五年(1169年),廖德明登进士第出任福建莆田知县,当时莆田民间巫风盛行,他到任不久即惩办一批愚弄百姓骗取钱财的神棍,沉神像于江,打击了歪风邪气。他巡视城垣,发现有一乡官以权势占用公用土地,即下令收回。可是,太守(府官)听信谗言,会集僚属,当场指责廖德明多管闲事。他不畏权势,据理力争,指出:“太守,天子守土之臣,未闻以土地与人者。”他理正词严,太守闻之愧服,只好同意收回公地。廖德明为官清廉,爱民如子,曾在莆田县设立慈善机构“仁寿之庐”。朱熏称此“使夫道路往来,疾病之民咸得以托宿而就甫”,“以活中路无告之人,固学道爱人之君子所乐闻而愿为者”。
后廖德明升任浔州(今广西桂平市)知州,因执政有方,甚得众望,上司曾多次推荐他任更高职位,而他“固辞不受”,后被调升广东提举刑狱,“弹劾不避权要”。在任期间廉洁奉公,用人不徇私情。时朝廷下诏各地选拔有才干的人,有人来函求荐,他认为选拔人才是“国家公器”,不能任人唯亲,把来函一一退回。有一乡亲很有才干,廖德明推荐他任县主簿。不久,他因公至该县,这主簿为酬谢他提携之恩,特设宴招待,席间摆设借用自豪门的华贵酒器。廖德明看他讲究排场,铺张浪费,愤怒道:“一主簿乃若是侈耶!必贪也。”感到自己荐人不慎,当即“追还荐章”,免除该主簿职位。当时乱匪攻陷桂阳,进逼韶城,韶人惧。廖德明却“燕笑自如,遣将驰击而亲持小麾督战,大败之”。他严守边关,“明审赏罚,宣布威信,韶晏然如平时”。南宋中叶,廖德明升任广州知州,兼任广南路经略(安抚使),后调任吏部左选郎官。
廖德明不仅以政绩见于《宋史》,更以朱门理学名家著称于世,“立师悟堂”,“确守师说”,不愧是朱子门生中的佼佼者。朱熹逝世后,他编辑了朱熹言论著作《文公语录》《晦庵先生语录》及《春秋会要》《槎溪集》等。朱熹称赞道:“廖德明学有根据,为政能先王已坠之典”。
为纪念廖德明的业绩,乡人于明成化五年(1469年)在槎溪村兴建“槎溪桥”,几经修复,沿用至今。时任省委书记的陈光毅、陈明义曾视察并题词的“八闽文化名村”——顺昌元坑镇谟武村(与槎溪村相邻)曾建规模宏大的廖氏宗祠,祠内后厅(第三厅)塑有廖德明大身像,神龛上额置有朱熹生前题赠廖德明的“太子书”金字匾。每年清明,本县郑坊、元坑、槎溪、武坊及将乐县高塘镇、沙县夏茂镇等乡村均有廖氏人来祠祭祀。2000年6月,顺昌县人民政府已将“谟武文苑”向上申报为省级文物保持单位,“谟武文苑”大厅中央悬挂廖德明、廖刚与游酢、杨时、朱熹等先贤并列的“功德榜”,参观者络绎不绝,交口称赞。


文章来自:廖氏宗亲网(http://qyou.5d6d.com) 详细出处请参考:http://qyou.5d6d.com/thread-610-1-1.html

liao7890yeahent 发表于 2009-9-8 17:39:54

朋友,你还知道哪些廖氏名人?他们做了哪些于国于民有利的事绩或功绩,公布于众,也好让我们共欣之。

[ 本帖最后由 liao7890yeahent 于 2009-9-8 22:04 编辑 ]

liao7890yeahent 发表于 2009-9-9 09:20:33

廖腾煃

廖腾煃
   
   
廖腾煃
 生於清崇德六年 (1661 年 ) 。康熙八年 (1669 年 ) ,廖騰煃考中舉人,先後任知縣、府尹、監察禦史、太常寺少卿、光祿寺正卿、左右通政史司、通政使丁、都察院右副都禦史、戶部侍郎等職。康熙二十六年 (1687 年 ) ,廖騰煃出任徽州休甯知縣。當地人“尚氣好訟”,一有意見就鬥毆相殺,而且居住分散,很不利於治安。對此“有司急於編審”,並限時完成。一些吏胥趁機攤派,中飽私囊,“民困不支”。他到任後,首先集中力量打擊“鬥殺”者,並宣佈對其親友家屬不“連坐”。接著,招撫外流百姓,健全保甲制度,放寬“編審”期限,禁止“錮婢”,禁侵墓田,並多方教化,使社會安定,“生者得所,死者以安”。後他升任浙江道監察禦史。這時有一汙吏變通關節,想調入休寧縣。他得知後,立即上疏朝廷,論列是非,使那個汙吏和與之有瓜葛的撫臣都被朝廷罷免。休甯人稱頌廖騰煃,祀名宦祠。廖騰煃曾兩度主持典試,“所取皆孤寒知名之士”,選拔了不少有學識的人才,得到朝野一致好評。他曾任奉天府尹,清朝這個官職歷來由軍人擔任,選用文職官員乃由廖騰煃開始。康熙五十年 (1711 年 ) ,他升任都察院右副都禦史,康熙皇帝知他“公明可任”,派他往福建查辦陸路提督藍理為官“貪酷”一案。“以閩人治閩獄”,乃清朝所未曾有,以廖騰煃開此先例。回京後,騰煃又以戶部侍郎之職奉命往山東主辦祭告、犒軍,均勤恪盡職。清唐熙五十五年 (1716 年 )8 月,廖告老還鄉,客死浙江衢州清湖,享年 76 歲。他平生好詩,所到之處多有吟誦。今山東蓬萊閣避風亭尚保存有他的詩碑。他著有《浴雲樓稿》、《海陽紀略》、《三大公案》、《壽世鴻篇》、《慎修堂詩集》等傳世。

 

liao7890yeahent 发表于 2009-9-9 09:40:22

《三明姓氏考略》:第十四章 廖 姓(选节)

《三明姓氏考略》:第十四章 廖 姓(选节)
第五节 人物



一、古代

廖棠

廖棠,字子卿,将乐人,生于东晋建武元年(317年),逝于南朝宋武帝永初元年(420年)。他品行高洁,才学出众,以教书为业,是东晋知名的隐士。他的学生大多学业出众,不少弟子被朝廷录用,其中不乏高官显位者。内史王羲之曾遣使邀他出山为官,他坚辞不就。

廖孝先

廖孝先,晋代将乐人,曾任丹阳县令、江州刺史。

廖易之

廖易之,晋代将乐人,曾任乌程县令。

廖正

廖正,晋代将乐人,曾任瓯宁尹。

廖标

廖标,字林秀,将乐人,唐武德九年(626年)考中进士第一名(当时未设状元),官至直阁副相。他才德并重,敢于为民请命,朝野对他刮目相看。

廖董钊

廖董钊,唐荆州大司马廖轮之子,任先锋部将。唐贞观四年(630年)随父入闽征剿泰宁开善九峰山册寇高海、高澄叛乱后留居泰宁,为泰宁廖氏开基始祖。

廖端

廖端,廖董钊之子,泰国人,唐龙朔二年(660年)任金华通判。

廖前

廖前,字胜后,将乐人。唐咸亨三年(672年)因其父隆平侯廖明的功勋,廖前被荐为真州判官,后升任南剑州刺史。他在任期间,多次到南剑州所辖的将乐,发动百姓在龙池垦荒造田,修建道路,并建仓贮粮20余万石。他经常巡视乡间,见到可耕之地,安置农户,发放稻种。仪凤三年(678年)将乐大旱,灾民缺粮,廖前下令开仓救济灾民。垂拱四年(688年),他奏请朝廷恢复将乐县建制。因廖前功业显著,朝廷特敇他“总督平章加二千石,记牧兹上。”廖前死后,将乐百姓不忘其德,特建“大施禅寺”祭祀他。后任南剑州刺史的王审琴写诗赞他是“天生奇才”、“功业著国”。

廖广

廖广,将乐人,唐天宝七年(748年)进士,曾任廉访史。

廖汾

廖汾,唐代将乐人,曾任九江团练使、金吾大将军。

廖云

廖云,唐代将乐人,曾任集贤院校理、扶风刺史、护相侍郎。

廖荫

廖荫,唐代将乐人,曾任直阁御史。

廖畅

廖畅,唐代将乐人,曾任南剑别驾。

廖明

廖明,唐代将乐人,曾封隆平侯。

廖赎

廖赎,唐代将乐人,曾任直阁侍御史、护相侍郎。

廖彦敏

廖彦敏,唐代将乐人,曾任太常寺少卿。

廖晶

廖晶,唐代将乐人,曾任招讨尉、隆平侯。

廖居素

廖居素,南唐将乐人,官至南唐御史中丞相。他在任期间,忧国忧民,治理政事井井有条。后唐末期,廖居素一再劝南唐后主李煜不能再天天醉迷后宫、歌舞升平、不理政事,但李煜不听,依旧纸醉金迷,直到宋兵围攻都城,仍是如此。廖居素眼见南唐就要国破家亡,悲愤之下,以头撞殿柱而死。

廖如熏

廖如熏,将乐人,北宋兴国二年(977年)吕蒙正榜探花。

廖克谦

廖克谦,字受益,泰宁开善乡枫林人,北宋景德元年(1004年)授广州吴邑知事。

廖淳

廖淳,将乐人,北宋天禧三年(1019年)王整榜榜眼。

廖子孟

廖子孟,将乐人,北宋皇祐元年(1049年)冯京榜榜眼,曾任建阳县令、尚书郎、进朝散大夫、金紫光禄大夫。

廖子平

廖子平,将乐人,北宋治平二年(1065年)进士,曾任南安县令、宝谟阁直学士。

廖正古

廖正古,将乐人,北宋治平二年(1065年)进士,曾任西安县令。

廖刚

廖刚(1069-1143年),字用中,号高峰,北宋熙宁二年(1069年)出生于南剑州交溪乡(今顺昌县元坑镇蛟溪村),永安廖姓开基始祖廖觐的祖父。少年时,廖刚跟随曾任谏议大夫的陈灌、理学家杨时学习,是上承洛学之传、下开闽学之绪的理学家杨时的高弟。北宋崇宁五年(1106)中进士,历任县主薄、判官、录事、教授等职。宣和初,他自漳州司录升为国子录,后提升为监察御史。当时,右仆射蔡京把持朝政,以恢复新法为名,大肆征收赋税、劳役,剥削百姓,廖刚反对这种做法,“不畏强权,论奏无所避”(《宋史》卷三百七十四),表现出刚正不阿的可贵品质。由于,看不惯朝廷的不良风气,廖刚“以亲老求补外,出知兴化军(今莆田市)”。(见明正德《顺昌邑志·道学》)后,他调任吏部员外郎、起居舍人、给事中等职。绍兴七年(1137),廖刚调任御史中丞。他经常上书陈说时弊,得罪秦桧。秦桧使人弹劾廖刚“荐人不当”。廖刚遭贬职,调任毫州明道宫提举,后获准辞职回原籍。宋绍兴十二年(1143)病逝,享年74岁。朝廷赠他为少帅,追封为“顺昌开国男”。廖刚博学工文词,著有《高峰集》、《御览世彩堂诗集》、《诗经讲义》三卷、《大学讲义》一卷、《高峰文集》十七卷等。廖刚父子五人共禄享万石,乡人称为“万石廖氏”,后裔多以“万石第”、“万石堂”为宗祠名其后裔分布在闽、粤、桂和港台地区、东南亚各国。

廖迟

廖迟,廖刚之长子,永安廖姓开基始祖廖觐的父亲,曾任朝散大夫、均州知州。

廖觐

廖觐,廖刚之孙,南宋时,由福建顺昌交溪迁到永安大源,曾任承议郎、雷州通判、广东经略使,朝奉大夫。

廖正一

廖正一,将乐人,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进士,曾任常州知府。

廖瑜

廖瑜,将乐人,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进士,曾任汀州判官。

廖复之

廖复之,建宁人,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进士。

廖绶

廖绶,南宋泰宁开善枫林人,南宋开庆元年(1259年)任河南淮阳知事。

廖元

廖元,宋代将乐人,官至御史、尚书。

廖琥

廖琥,宋代将乐人,官至左仆射、尚书。

廖广进

廖广进,宋代泰宁开善枫林人,曾任江西德安、湖北随州知州。

廖广进

廖广进,字我贤,北宋泰宁开善乡枫林人,曾任江西德安、湖北随州知州。

廖绶

廖绶,字逢思,泰宁乡枫林人,南宋开庆元年(1259年)授准阳知事。

廖先

廖先,宋代将乐人,曾任漳州通判、本州守。

廖居仕

廖居仕,宋代将乐人,曾任韶阳郡守。

廖恩

廖恩,宋代将乐人,曾任义勇承信郎、南剑巡寇通判、左翊随驾都虞候、银青金紫大夫。

廖伦

廖伦,宋代将乐人,曾任邵武提举、右翊随驾都虞候。

廖冲

廖冲,宋代将乐人,曾任潭州安抚。

廖居征

廖居征,宋代将乐人,曾任银青光禄大夫。

廖幻

廖幻,宋代将乐人,曾任泰宁县令。

廖白廖白,宋代将乐人,曾任治曹侍郎。

廖仁□

廖仁□,宋代将乐人,曾任集贤院校书郎、建阳县令。

廖璞

廖璞,宋代将乐人,曾任左军都虞候。

廖炤

廖炤,宋代将乐人,曾任秘书郎。

廖元

廖元,宋代将乐人,曾任御史、尚书。

廖咸

廖咸,宋代将乐人,曾任江淮枢密使。

廖正道

廖正道,宋代将乐人,曾任史馆修录、泉州司理。

廖琥

廖琥,宋代将乐人,曾任尚书、左仆射。

廖怀恩

廖怀恩,宋代将乐人,曾任金华县令。

廖先明

廖先明,宋代将乐人,曾任尚书郎。

廖丕显

廖丕显,宋代将乐人,曾任登州判官。

廖浑

廖浑,宋代将乐人,曾任徐州守备、镇关节度使。

廖焜

廖焜,元代将乐人,曾任建阳县尹。

廖彦举

廖彦举(1381~1462),建宁城关人,地方富商。廖彦举生平尚义乐施,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捐巨资造龙星、镇安(即今万安桥)二桥,又出资砌四门官道,建预备仓、县堂;明正统十一年(1446年) 建宁灾荒,廖彦举捐米500石赈济灾民。建宁民间至今流传着许多关于廖彦举热心办地方福利事业的故事。

廖信

廖信,沙县人,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曾任新兴县知县。

廖世绍

廖世绍,泰宁北斗人,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进士,国子监博士。

廖异昂

廖异昂,泰宁大田北斗人,明嘉靖元年(1522年)授四川成都府超隽经历。

廖颙

廖颙,沙县人,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曾任云梦县知县。

廖希夔

廖希夔,建宁人,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曾任吉州通判。

廖祥

廖祥,大田朱坂人,明嘉靖六年(1527年)任严州府教授。

廖世魁

廖世魁,泰宁大田八石丘人,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进士,曾任广东琼州知县。

廖泷

廖泷,大田朱坂人,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任乐会训导摄知县事。

廖宪

廖宪,大田朱坂人,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任赣州府通判惠州府同知。

廖恕

廖恕,大田朱坂人,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任武昌楚王府教授。

廖廷光

廖廷光,大田人,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任河南温县知县。

廖传易

廖传易,建宁人,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曾任化州州同。

廖鸣华

廖鸣华,建宁人,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曾任雄县知县。

廖成贤

廖成贤,字赤许,建宁人,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曾任灵州知县、和州判官、永淳知县。

廖忠

廖忠,建宁人,明天启年间(1621~1627年)曾任广东都司。

廖铭器

廖铭器,字警惠,泰宁北斗人,明天启七年(1627年)选蓟州判,升山东都司经历。

廖璨

廖璨,大田人,明崇祯三年(1630年)任建宁教授。

廖腾奎

廖腾奎(1641~1716年),字占五,号莲山,将乐县人,历任知县、府尹、监察御史、太常寺少卿、光禄寺正卿、左右通政史司、通政使丁、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户部侍郎等职,著有《浴云楼稿》、《海阳记略》、《三大公案》、《寿世鸿篇》、《慎修堂诗集》等传世。

廖长伦

廖长化,明代清流县人,以国子监授赣州通判。

廖湘柏

廖湘柏,明代清流县人,以国子监授潮州照磨。

廖大成

廖大成,明代清流县人,以国子监授太平经历。

廖懋敬

廖懋敬,明代清流人,以国子监授求州经历。

廖仕淮

廖仕淮,明代清流人,以岁贡授南京卫经历。

廖晨

廖晨,明代清流人,曾任中城兵马司。

廖淳

廖淳,明代清流人,曾任唐县知县。

廖世眷

廖世眷,明代清流人,曾任武都有尉。

廖宜

廖宜,明代永安人,曾任德化县丞。

廖公赐

廖公赐,明代泰宁龙安人,曾任山西潞州府同知。

廖愈高

廖愈高,明代泰宁大田八石丘人,曾任四川岳池知县。

廖富

廖富,明代泰宁金龙山人,曾任湖州府同知。

廖惟显

廖惟显,明代泰宁大田北斗人,曾任江西分宜知县,升九江府同知。

廖铭器

廖铭器,明代泰宁大田北斗人,曾任蓟州通判,升山东都有司经历。

廖昇昂

廖昇昂,明代泰宁大田北斗人,嘉靖初授四川成都府超隽经历。

廖宏烈

廖宏烈,明代泰宁大田北斗人,曾任河南卫经历。

廖宪

廖宪,明代尤溪四十七都人,拔贡,曾任惠州府同知。

廖朝枢

廖朝枢,明代大田人,曾任广东新兴知县。

廖中复

廖中复,明代大田人,曾任东莞县知县。

廖天民

廖天民,明代大田人,曾任把总。

廖中孚

廖中孚,明代大田人,曾任武学教授。

廖续

廖续,明代大田文江乡朱坂人,曾任福宁府教授。

廖清

廖清,明代宁化人,岁贡,曾任慈溪知县。

廖湘柏

廖湘柏,明代清流人,国子监,曾任潮州照磨。

廖鋐

廖鋐,明代清流人,曾任经历。

廖世昭

廖世昭,明代泰宁大田乡北斗人,授国子监博士。

廖世魁

廖世魁,明代泰宁大田乡八石坵人,曾任琼州知县。

廖世昭

廖世昭,明代泰宁大田乡北斗人,授国子监博士。

廖宾贤

廖宾贤,建宁人,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曾任建宁府教授。

廖腾煃

廖腾煃(1661~1716年),字占山,号莲山,将乐人,康熙八年(1669年)中举人,先后任知县、府尹、监察御史、太常寺少卿、光禄寺正卿、左右通政史司、通政使丁、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户部侍郎等职。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廖腾煃出任徽州休宁知县。当地人“尚气好讼”,一有意见就斗殴相杀,而且居住分散,很不利于治安。对此“有司急于编审”,并限时完成。一些吏胥趁机摊派,中饱私囊,“民困不支”。他到任后,首先集中力量打击“斗杀”者,并宣布对其亲友家属不“连坐”。接着,招抚外流百姓,健全保甲制度,放宽“编审”期限,禁止“锢婢”,禁侵墓田,并多方教化,使社会安定,“生者得所,死者以安”。后他升任浙江道监察御史。这时有一污吏变通关节,想调入休宁县。他得知后,立即上疏朝廷,论列是非,使那个污吏和与之有瓜葛的抚臣都被朝廷罢免。休宁人称颂廖腾煃,祀名宦祠。廖腾煃曾两度主持典试,“所取皆孤寒知名之士”,选拔了不少有学识的人才,得到朝野一致好评。他曾任奉天府尹,清朝这个官职历来由军人担任,选用文职官员乃由廖腾煃开始。康熙五十年(1711年),他升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康熙皇帝知他“公明可任”,派他往福建查办陆路提督蓝理为官“贪酷”一案。“以闽人治闽狱”,乃清朝所未曾有,以廖腾煃开此先例。回京后,腾煃又以户部侍郎之职奉命往山东主办祭告、犒军,均勤恪尽职。清唐熙五十五年(1716年)8月,廖告老还乡,客死浙江衢州清湖,享年76岁。他平生好诗,所到之处多有吟诵。今山东蓬莱阁避风亭尚保存有他的诗碑。他著有《浴云楼稿》、《海阳纪略》、《三大公案》、《寿世鸿篇》、《慎修堂诗集》等传世。

廖学信

廖学信(1693~1765年),字资年,号耕田,泰宁县前街人,初授尤溪县教谕,升陕西省蓝田知县。

廖长龄

廖长龄,将乐人,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进士,曾任兵科给事中、四川道、广东粮驿道。

廖淮

廖淮,建宁人,清乾隆十年(1745年)

廖智初

廖智初,永安人,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赐进士。

廖玉麟

廖玉麟,建宁人,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进士。

廖日相

廖日相,字世旺,号联芳,尤溪台溪人,生于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年,为清代进士。

廖学韩

廖学韩,永安长川人,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贡生,授惠安县训导。

廖炳

廖炳,建宁人,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曾任建宁府训导。

廖朝彬

廖朝彬,清流人,清道光二十六(1846年)武进士,任厦门右营中军府守备。

廖桂林

廖桂林,清流人,清咸丰六年(1856年)武进士,任御前侍卫、广东永安营都司。

廖树森

廖树森,永安人,清同治六年(1867年)举人,任漳浦县教谕。

廖国琛

廖国琛,建宁人,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曾任中牟知县。

廖泉

廖泉,清代清流人,曾任唐县知县。

廖朝栋

廖朝栋,清代清流人,曾任直隶州分州。

廖凤羽

廖凤羽,清代建宁人,曾任都匀县知县。

廖文潮

廖文潮,清代建宁人,曾任太常寺祠正。

廖乐贤

廖乐贤,清代建宁人,曾任礼部儒士。

廖鸣寰

廖鸣寰,清代建宁人,曾任施州卫督饷署县事。

廖德济

廖德济,清代建宁人,曾任南丰知县。

廖士选

廖士选,清代建宁人,曾任湖北监利。

廖传善

廖传善,清代建宁人,曾任广东廉州经历。

廖开春

廖开春,清代建宁人,曾任钜野知县。

廖其仁

廖其仁,清代将乐人,曾任州通判。

廖有则

廖有则,清代将乐人,曾任资政大夫、户部右侍郎。

廖于宸

廖于宸,清代将乐人,曾任资政大夫、户部右侍郎。

廖腾昌

廖腾昌,清代将乐人,曾任文林郎。

廖九龄

廖九龄,清代将乐人,曾任崇信知县。

廖佑龄

廖佑龄,清代将乐人,曾任广东合浦知县、昌化知县、琼州知府、万州知府。

廖其礼

廖其礼,清代将乐人,曾任州同知。

廖鸿度

廖鸿度,清代将乐人,曾任文林郎、广东合浦知县。

廖天任

廖天任,清代将乐人,曾任文林郎、广东合浦知县。

廖科龄

廖科龄,清代将乐人,曾任江西武陵知县、文林郎。

廖其礼

廖其礼,清代将乐人,曾任州同知。

廖泉

廖泉,清代清流人,拔贡,曾任唐县知县。

廖朝栋

廖朝栋,清代清流人,曾任直隶分州。

廖升恒

廖升恒,清代泰宁人,曾任柳沟卫千总。

二、现代

廖立周

廖立周(1875-1946年),字筱廉,明溪县城关南门人,清末拔贡,后又毕汪于浙江省官立法政专门学校,历任浙江省高等法院审判厅民庭书记官,福建省官产处、福建银行督办处,福建银行总管处、福建省长公署科长。民国26年(1937年)12月,廖立周辞职回乡,后任明溪县政府助理秘书。民国31年,县长王维梁任明溪县修志委员会主任委员时,推荐立周为副主任委员,主管修志工作。他全力以赴,公正无私地投入修志工作。当时个别乡绅假报学历、资历,立周查实后即从原稿中删除,其刚正不阿精神,颇受社会好评。民国32年《明溪县志》成书后,他受聘为明溪初中教员。民国35年2月,廖立周病逝于家中,享年71岁。

廖立元

廖立元(1879-1944年),周立周的胞弟,字勉斋,明溪县城关南门人,清末廪贡,毕业于浙江省官立法政学堂。民国初年(1912年),廖立元考取第三届县知事,出任浙江省象山县知事,授五等嘉禾章,先后曾任山东省高等法院泰安分院书记官长等职。廖立元一生经历清末朝政腐败、民国军阀混战、抗日烽火等历史时期,目睹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的凄惨情景,立志:“我无济世之才,当存济世之心。”廖立元虽未从医,却常年储备人参、鹿茸、熊胆等珍贵药品。对乡里求药者以原购价让售,对贫穷无力购买者免费赠送。民国22年(1933年),廖立元在福建省高等法院任职时,毅然放弃较高的薪俸,辞职返乡担任县志总纂。在编纂期间,他公正无私,于人于事都能坦诚相见,颇受同仁敬重。民国26年,廖立元在山东省泰安工作时,常遭日军飞机空袭轰炸,平民生命受到威胁,他出资400元国币(当时一元国币兑银元一元)建防空洞,供平民百姓避难。民国27年,他还主持募捐修复县文庙正殿、惠利夫人庙门楼、戏台、酒楼等古建筑。他一生节俭,数十年俸银节余既不置家业,也不留给子孙,全用于捐助施舍。晚年生活清苦,但他坦然自乐。民国33年8月,廖立元在家病逝,噩耗传出,乡亲深为惋惜,出殡之日,送葬队列盛况空前。

廖全乡

廖全乡(1884~1932年),清流里田乡人,民国19年(1930年)月参加安乐区李廖乡赤卫队,民国21年在本村与四堡民团马贤康作战时负伤,在宁化曹坊牺牲。

廖新增

廖新增(1893-1934年),明溪县城西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军进驻明溪城,他发动群众,组织食盐等物资供给军需,立场坚定,爱憎分明。民国22年(1933年)7月,彭德怀率领的东方军解放了明溪城。廖新增毅然参加地方红军。同年底,县苏维埃工农代表大会召开,他被增选为县苏维埃政府成员。不久组建县西北区苏维埃政府时,他当选为县西北(区)办事处副主席。廖新增工作主动积极,配合红军发动群众斗争土豪劣绅,协助红军完成筹集粮食和销售战争公债等任务。民国23年10月,国民党军进犯苏区,他组织县赤卫队掩护主力红军转移,从明溪县西北部游击到宁化境内,战斗中他不幸中弹,光荣牺牲,年仅41岁。1983年,省人民政府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廖求英

廖求英(1884~1934年),清流里田乡人,民国20年(1931年)月参加安乐区李廖乡赤卫队,民国23年在本村放哨时被民团抓至长校杀害。

廖罗生

廖罗生(1895~1932年),清流东华乡人,民国21年(1932年)7月参加革命,任清流县一区城西乡苏维埃政府文书,同年冬被民团杀害于城北供坊村桥头。

廖三老

廖三老(1895~1932年),建宁县客坊杞树下人,民国20年(1931年)5月参加革命,任乡苏维埃主席,翌年12月随红军出发后失踪。

廖箕托

廖箕托(1886~1934年),清流里田乡人,民国19年(1930年)月参加安乐区李廖乡赤卫队,民国23年被民团抓获押至洋背村杀害。

廖云昌

廖云昌(1889~1932年),清流里田乡人,民国19年(1930年)月参加安乐区李廖乡赤卫队,民国21年被民团杀害。

廖狗麻

廖狗麻(1892~1931年),清流里田乡人,民国19年(1930年)月参加安乐区李廖乡赤卫队,翌年7月14日在本村放哨时被敌人杀害。

廖箕福

廖箕福(1892~1934年),清流里田乡人,民国19年(1930年)月参加安乐区李廖乡赤卫队,民国23年在长汀陈地村与民团作战被俘,押至洋背杀害。

廖炳南

廖炳南(1899~1934年),建宁县黄坊杨家湾人,民国20年(1931年)6月参加革命,任乡苏维埃主席,民国23年7月被国民党杀害。

廖墙仔

廖墙仔(1901~1931年),建宁县里心上黎人,民国20年(1931年)3月参加红军,同年8月在广昌甘竹塔村战斗中牺牲。

廖顺庆

廖顺庆(1901~1933年),建宁县溪源鲇坑村人,民国21年(1932年)10月参加游击队,翌年5月被国民党杀害。

廖克什 廖水生

廖克什(1902年生)、廖水生(生年不详)均为清流东华乡人,民国20年(1931年)5月参加红军,随红军出发后无音讯。

廖友诚

廖友诚(1904~1933年),清流东华乡人,民国20年(1931年)5月参加红军,任班长,民国22年在江西作战负伤后在红军医院治疗时牺牲。

廖东岳

廖东岳(1904~1933年),清流里田乡人,民国19年(1930年)月参加安乐区李廖乡赤卫队,民国22年在长汀馆前陈地与民团作战被俘在宁化曹坊罗溪牺牲。

廖德新

廖德新(1904~?年),沙县夏茂乐厝人,民国22年(1933年)参加红军,随军出征后下落不明。

廖广生

廖广生(1906~1934年),建宁县黄坊下村人,民国22年(1933年)4月参加红军,翌年11月被大刀会杀害。

廖长生

廖长生(1907~1930年),清流田源乡人,民国19(1930年)月参加红军,同年随红军赴江西后无音讯。

廖百斗

廖百斗(1907~1932年),建宁县客坊廖家村人,民国20年(1931年)3月参加红军,翌年10月在宁都战斗中失踪。

廖大老

廖大老(1909~1931年),建宁县里心罕坛村人,民国20年(1931年)3月参加红军,同年7月随红军出发后失踪。

廖长寿

廖长寿(1909~?年),清流田源乡人,民国19年(1930年)10月参加红军,同年随军赴广东后下落不明。

廖小介

廖小介(1909~1933年),建宁县溪口桥连村人,民国21年(1932年)10月参加红军,翌年8月随军出发后失踪

廖国太

廖国太(1911~1932年),建宁县里心林家碑人,民国20年(1931年)4月参加赤卫队,翌年在滩角被国民党杀害。

廖定周

廖定周(1912~1933年),清流嵩口镇人,民国22年(1933年)参加嵩口赤卫队,同年5月在江西黎川白水寨作战中牺牲。

廖铁容

廖铁容(1912~1933年),清流嵩口镇人,民国22年(1933年)参加嵩口区赤卫队,同年在本村被田口大刀会抓至田口杀害。

廖国安

廖国安(1913~1933年),建宁县里心林家碑人,民国20年(1931年)4月参加赤卫队,民国22年11月在泰宁被大刀会杀害。

廖哑巴子

廖哑巴子(1914~1932年),建宁县里心林家碑人,民国20年(1931年)4月参加少先队,翌年3月跟红军出发后失踪。

廖道春

廖道春(1914~1933年),清流田源乡人,民国20年(1931年)7月参加红军东南游击支队,民国22年11月在宁化县与民团作战中牺牲。

廖毛牙仔

廖毛牙仔(1916~1934年),建宁县城关樱桃岭人,民国21年(1932年)10月参加红军,民国23年5月随军出发后失踪。

廖翔鹏

廖翔鹏,将乐人,民国13年(1924年)生。其父廖国英是将乐县第一位留美学生。廖翔鹏青少年时期在南平、福州求学,学习刻苦。后,他考取福建协和大学,因学业优秀,留校任教。1948年,他赴美国西北大学留学,攻读化学专业,1952年获苯基博士学位。此后,他先后在美孚石油公司、巴尔的摩FMC公司任化学高级研究员。他是美国科学促进会、美国化学协会、美国营养学会、新泽西州普林斯顿研究会会员,曾主持过“的确良”等多项产品的科学研究,在美国、法国、荷兰、西德、日本等三十多个国家获97项专利。他的名字和业绩被《世界名人录》、《美国工业人物志》收录。廖翔鹏是美国著名的华侨领袖。从20世纪60年代起,他为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和促进中美邦交正常化四处奔走;同时,他十分关注祖国科学事业的发展与进步。1972年,他当选新泽西州美中友好协会主席。1972年,中国政府邀请他到北京参加国庆观光活动,因事耽搁,不能成行。1978年,他到香港讲学,再次受到中国政府邀请,前往北京观光、讲学,还回到阔别30年的家乡将乐,与亲友欢聚。此后,他每年回国一次,在北京、上海、南京、福建、广东等地讲学。

廖逢卜

廖逢卜(1928-1948年),字家志,号元才,尤溪中仙人,1946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福建省委城市工作部交通员。1947年3月,他同廖怀玉(尤溪籍中共产党员)受城工部部长庄征派遣,随带省委领导曾镜冰联络信回尤溪县中仙开展革命活动。同年4月中旬,在尤溪中仙竹峰成立中共尤德永工委。廖逢卜任委员,负责到德化地区开展工作。1948年3月,廖逢卜动员父亲卖掉五亩田地,积极筹款,准备买枪发展秘密武装。后因领导人廖怀玉被捕,他转移到福州继续工作,1948年8月因“城工部”事件在古田被错杀,时年20岁。1958年7月,中央人民政府追认廖逢卜为革命烈士。

廖贤辉

廖贤辉,将乐万安人,红军三军团七十一师六十一团传令兵,民国19年(1930年)6月在将乐县界源村界源岭战斗中牺牲。

廖瘌子 廖细瘌子 廖流贵 廖光富 廖日辉 廖德胜 廖标清 廖流贵 廖玉文廖灿炎 廖和金 廖六聂子 廖长贵 廖方才

廖瘌子、廖细瘌子、廖流贵、廖光富、廖日辉、廖德胜、廖标清、廖流贵、廖玉文、廖灿炎、廖和金、廖六聂子、廖长贵、廖方才均为泰宁人,民国20年(1931年)6月参加红军,随军出征后无音讯。

廖者电

廖者电,泰宁赤坑塘边人,民国20年(1931年)6月参加红军,民国22年2月27日,在宁都的黄陂战斗中牺牲。

廖庆柯

廖庆柯,泰宁料坊人,民国20年(1931年)6月参加红军,翌年2月在江西赣州警戒防线时遭敌军偷袭牺牲。

廖志亮

廖志亮,泰宁大田人,民国20年(1931年)6月参加红军,同年9月15日在江西吉安东固六渡战斗中牺牲。

廖庆增

廖庆增,泰宁大田料坊八十丘村人,民国20年(1931年)6月参加红军,翌年3月在江西石城作战中牺牲。

廖金华

廖金华,泰宁朱口王坑村人,民国20年(1931年)6月参加红军,同年10月在江西会昌战斗中牺牲。

廖金水

廖金水,明溪胡坊乡人,红军战士,民国20年(1931年)在归化城牺牲。

廖祖贤

廖祖贤,明溪人,儿童团干部,民国21年(1932年)在明溪城关牺牲。

廖苟保

廖苟保,泰宁谙下川边人,民国21年(1932年)10月任大田区粮食部长,翌年冬内部肃反时当AB团捉去在黎南县(建宁溪源下黄家)错杀。

廖洪财

廖洪财,泰宁大田料坊村人,民国21年(1932年)10月北斗苏维埃财政委员,翌年9月被敌人杀害于祖屋大厅。

廖华茂

廖华茂,泰宁金坑人,民国21年(1932年)10月参加红军,随军出征后无音讯。

廖宗棋

廖宗棋,泰宁萧坑人,民国21年(1932年)10月参加红军,随军出征后无音讯。

廖细妹

廖细妹,女,明溪城关人,妇女干部,民国22年(1933年)在城关牺牲。

廖求茂

廖求茂,泰宁料坊人,民国22年(1933年)2月参加红军,随军出征后无音讯。

廖财逊

廖财逊,泰宁垒磜人,民国22年(1933年)7月参加红军,随军出征后无音讯。

廖水应 廖宗明

廖水应、廖宗明均为泰宁人,民国22年(1933年)1月参加红军,随军出征后无音讯。

廖观火

廖观火,泰宁萧坑人,民国22年(1933年)1月参加红军,同年3月在九峰山战斗中牺牲。

廖清根

廖清根,泰宁龙安戈里人,民国23年(1934年)3月参加红军,随军出征后无音讯。

廖新增

廖新增,明溪雪峰镇人,县西北办事处主席、赤卫队干部,民国23年(1934年)在宁化牺牲。

廖录立

廖录立,明溪人,红军战士,民国23年(1934年)在铁岭牺牲。

廖金标

廖金标,明溪城关人,红军战士,民国23年(1934年)在宁化牺牲。

廖启逮

廖启逮(1929-1953年),尤溪县台溪乡象山人,1948年11月参加革命,后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任志愿军24军222团1连战士,1953年7月15日在朝鲜柳临战斗中牺牲。1953年8月,志愿军政治部向其家属颁发烈士证书,并记四等功1次。

廖崇辉 廖连才

廖崇辉(仁美乡维持会主席)、廖连才(仁美乡维持会干事)均为大田湖美乡旺建人,民国38年(1949年)11月被土匪抓到德化双汉杀害。

廖建钗

廖建钗,大田湖美乡仁美人,民国38年(1949年)参加县独立营,为二连战士,1950年9月在早兴遭土匪伏击牺牲。

廖应时

廖应时,将乐南口上仰人,八五○部队三支队战士,1955年5月在光泽县大禾村工程施工中牺牲。

廖应时

廖应时,明溪盖洋乡人,解放军战士,1955年在将乐牺牲。

廖国华

廖国华(1940-1995年),将乐县人。1946-1959年,廖国华先后就读于将乐县古镛小学、初级中学和南平师范学校。1959年毕业后,他曾在县内18所山村小学任教,任教师、教导主任、校长等职,多次被县、乡评为先进教师。1986年,组织上安排廖国华负责将乐文博工作。1988年,省、市考古队在将乐进行大规模文物普查,廖国华带头参加。他坚持勤俭办文博事业,在改节孝坊古建筑为博物馆的修缮过程中,认真核算,精心组织施工,为国家节约近7万元资金。1992年,为开发岩仔洞洞穴博物馆,他不辞辛苦,日夜奋战在工地上,为岩仔洞博物馆开发做出贡献。1987年国家二级文物汉白玉释迦牟尼佛像被盗案侦破后,有人为案犯说情,廖国华大公无私,一身正气。他顶住压力,坚持原则,积极配合执法部门坚决打击盗窃文物犯罪分子。1995年7月6日,廖国华在与闯入馆内图谋盗窃文物的犯罪分子展开殊死搏斗国,不幸殉职。将乐县人民政府为廖国华召开隆重追悼大会。国家文物局授予廖国华“文物卫士”的称号。福建省文化厅党组号召全省文化系统干部职工向廖国华学习。福建省公安厅追授廖国华“福建省见义勇为先进分子”荣誉称号。三明市人民政府追授廖国华二等功。《人民日报》、《中国文化报》、《福建文化报》用大幅版面报道他的先进事迹。

廖蓉花

廖蓉花(1966~1983年),女,大田县湖美乡仁美村人。1983年4月18日中午,廖蓉花为了护送6名小学生过桥回家,不幸落水身亡,牺牲时年仅18岁。廖蓉花牺牲后,共青团大田县委追认她为优秀共青团员,大田县妇联追认她为“三八”红旗手,共青团三明市委追授她为“优秀青年”。

liao7890yeahent 发表于 2009-9-9 09:45:26

刚直见忌的廖居素

刚直见忌的廖居素

南唐李煜时,南唐出了一位战国楚国屈原、吴国伍胥似的人物。他就是廖居素。
廖居素(?-973年),将乐人。
廖姓是福建将乐的一个主要姓氏之一,在将乐繁衍生息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唐咸亨三年(672年),廖前被荐任为真州(今江苏仪征)判官,后升任南剑州刺史,并举家入闽,经从南平迁将乐县龙池团定居。据将乐黄潭《廖氏族谱》载:“廖氏世系之亲,初出自河南,迁居陕西长安祖廖权。权公生于东汉顺常年间,为武陵尉,因子廖立入仕蜀国,避入吴地,而后将乐,始焉。继而二十有一世之孙廖前任真州通判,理政清廉,升南剑州刺史。”将乐档案馆保存的《廖氏宗谱》也载:“自汉季武陵尉世重公至唐季刺史胜公之父隆平侯孟光公供二十世旧谱,相传仍勤卷首而笔,族龙池实由刺史公定为一世祖考。”可见,廖前是将乐龙池廖氏的开基始祖。因此,将乐廖氏为当地名门旺族,人才辈出。
廖居素为人“以刚直见忌”,(见《中国人名大辞典》)南唐李昇时(937-942年)出任南唐校书郎。因为,他“为人坚正,不为当国者所喜,困校书郎二十年”。(《南唐书》)可以说,这二十年的校书郎生活,耗尽了廖居素才华和青春。南唐中主李璟时(943-960年),廖居素才得以迁任大理司直。北宋建隆二年(961年)李煜继任南唐国主后,廖居素迁任环林光庆使、检校太保、判三司。
李煜继父位为南唐国主后终日沉湎声色,寄情佛门,怠于朝政。南唐群臣中一些忧国忧民的有识之士出于“板荡识诚臣”的义愤,不惜冒死犯颜直谏,规劝李煜。歙州进士汪焕目睹由于李煜佞佛,朝野狂惑,劳民伤财,国事日非,冒死上《谏事佛书》说:“昔梁武事佛,刺血写佛书,舍身为佛奴,屈膝为僧礼,散发俾僧践。及其终也,饿死于台城。今陛下事佛,未见刺血践发,舍身屈膝,臣恐他日犹不得如梁武也。”中书侍郎韩熙载也针对李煜好佛行善、宽贷囚犯上书纠弹:“狱中诉讼乃有司之事,囹圄之中非车驾所应至,陛下有违禁例,请捐内帑钱三百万,充军资库用。”大理寺卿萧俨得知李煜不理朝政,连日与嫔妃对弈时,便奋不顾身冲破禁军的挡驾,迳直入宫,怒将棋盘掀翻在地。在上疏的群臣中,著名诗人、内史舍人潘佑的言词最为激切。开宝六年(973年),潘佑连上8道奏疏,指责李煜:“古有桀、纣、孙皓者,破国亡家,自己而作,尚为千古所笑。今陛下纵容奸佞,败乱国家,不及桀、纣、孙皓远矣!臣终不能与奸臣杂处,事亡国之主。” 终于激怒了李煜。李煜将潘佑和他的好友、执掌司农职的卫尉卿李平收付刑狱。潘佑闻讯自尽于家中,李平在狱中缢死。同年,李煜还用鸩酒毒死了勇猛无敌、对南唐忠心耿耿的将领林仁肇。三朝元老的廖居素鉴于李煜昏庸,慷慨进谏,希望李煜幡然悔悟。但李煜仍然不为所动。廖居素十分失望,据陆游《南唐书 &S226;廖居素传》载:廖居素“闭门却食,朝服衣冠,立死井中。”廖居素死后,家人整理遗物时,在绝命书上发现了他的死因:“吾之死,不忍见国破而主辱也!”
南唐集贤殿学士徐锴特撰文吊廖居素,称他为伍员、屈原。据《南唐书》载:“徐锴为文吊之。以比屈原伍员,后几百年。将乐父老犹叩头称之,盱江李觏为之传云。”

liao7890yeahent 发表于 2009-9-9 09:58:16

热心善举的廖彦举



三明境域有一座最为古老的桥——建宁县的万安桥。它位于建宁县城东门外,原始建于南宋绍定元年(1228年)。这座桥曾在明永乐年间毁于水患,后由建宁首富廖彦举捐资重建。

廖彦举(1381-1462),生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建宁城关人。廖彦举幼年丧父,随母投靠外祖父。这年遇到灾荒,廖彦举给人做工来养活母亲。不久母亲去世后,廖彦举承担起抚养9岁的弟弟的重担。长大成人后,廖彦举带着自己的弟弟回家乡创业。他为人精明勤奋,又有经商的天赋。廖彦举经商,诚信公道。在他苦心经营下,生意越作越红火,逐渐成为富甲一方的富商。

廖彦举生平尚义好施,尤其是公益事业。永乐年间(1403-1424年),他捐助巨资修建龙星、镇安(即今万安桥)二桥;又出资修建四门官道,建预备仓、县堂。正统十一年(1446)建宁遭受灾荒,廖彦举捐出大米500石赈济灾民。建宁民间至今流传着许多关于他热心为地方谋福利的故事。
附:风雨中的万安桥

怡雯



几年前,编辑室在编撰《三明之最》这本书时,我们几个编辑不约而同地想到了建宁县的万安桥,一致认为三明最古老的桥梁,便是万安桥。

据《建宁县志》载:万安桥,横跨濉溪,原名镇安桥,始建于南宋绍定元年(1228年),石头桥墩、木质桥面,桥高 10.3米、长92.7米、宽6.1米,六个桥墩,墩上各建一个桥亭,桥亭相连,形成桥面长廊,桥东建有濉川阁;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改名为万安桥。

古老的建宁县城,是依濉溪而建成的。这条来之闽江正源头——严峰山的濉溪河围绕县城而过,于是古城墙沿委延的河岸而建,形成一道天然的屏障。人们出行就靠这座万安桥。于是,万安桥矗立在宽敞的濉溪河上风风雨雨781年。781年啊,已历元、明、清、民国至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安桥就像历尽沧桑的老人,沐浴在风霜雪雨之中,史载它有过水圮8次,火焚5回的记录;但屡毁屡建,屡圮屡修。说起万安桥的历史,不能不提廖彦举这个名字。据史载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热心公益事业的廖彦举捐银二千两、米一千石,修建万安桥。明正统二年(1437年),万安桥又被洪水冲毁,廖彦举再次召集乡绅和民众,齐心协心再建万安桥。清乾隆六年(1741年),万安桥再次被洪水冲毁,知县刘毓珍倡议重修,将石墩木廊桥改建为石拱石板桥。清嘉庆九年(1804年),万安桥又有两个桥墩被山洪冲垮,廖彦举的后人廖霖捐资再建。万安桥成了一种生命不屈的向征,总是顽强地横跨在濉溪河上。

更为传奇的是,这座万安桥,连同这座福建边陲小县城与共和国九位元帅的事迹连在一起。

第二次反“围剿”战役中,红军总前召开第四次会议,决定攻打建宁城。1931年5月30日,红一方面军副总司令彭德怀率红三军团星夜出发,直插建宁城西门外龙堡山和左翼的溪口镇。31日中午,彭德怀指挥三军团主力攻城,并用缴获的两门敌炮,封锁万安桥,对城内敌人形成合围之势。这一仗击溃刘和鼎师四个团,俘敌3000余人,缴获2500余支枪。

1931年5月31日,红军攻克建宁,时任中革军委委员、负责军委参谋部工作的叶剑英随总部进城,进驻溪口天主教堂。1933年11月,闽赣省机关、军区由黎川移驻建宁,叶剑英接任军区司令员,12月兼任建宁警备区司令员。

1931年7月初,时任中共赣南特委书记的陈毅到建宁参加军事会议、苏区负责人会议。会议期间,陈毅住在建宁城北溪口将军庙。1933年4月初,调任江西军区总指挥兼政治委员的陈毅从江西广昌再次到建宁视察,部署了建宁军分区继续扩大游击队,全力消灭地方团匪和大刀会;扩大独立师,将唐坊、客坊、里心一带的游击队编入独立师;突击建立赤少队;召开边界军事会议,巩固建宁、广昌边区联防的四项任务。

1932年10月16日,时任红一军团政治部主任罗荣桓和聂荣臻、林彪率红一军团从广昌头陂分两路向建宁开进。10月18日下午,红一军团向建宁城发起进攻,当日傍晚,就击溃守敌周志群部的第二团,缴获枪械500余支,俘虏敌人400余人,第二次解放建宁。

1932年10月18日,刘伯承随朱德、周恩来等领导人及中革军委、红军总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进驻建宁。11月,在建宁刘伯承接任叶剑英的红一方面军总参谋长职务。参谋部在刘伯承的统领下成立了作战、侦察、交通、动员、教育、管理等部门,建立起适应战争需要的参谋工作制度。

1933年,朱德率红一方面军进驻宁县城。同年9月,国民党调集50万兵力发动大规模的第五次反“围剿”。1934年5月,周浑元、潘嵩甫、汤恩伯三个纵队分别从东、北面进攻建宁县城。红军决定撤出建宁城。为了为红军撤离建宁城争取宝贵的时间,闽赣省苏政治保卫局决定炸毁万安桥。朱德知道后坚决反对保卫局的决定。他说:“我们炸毁这座大桥,也不能阻止敌人进城,但会损害群众利益,给群众进出县城造成不便。这种有损群众利益的事,我们红军是决不能做的。” 建宁的百姓从心底里感激朱德,从此亲切地称万安桥为“红军桥”。

1934年1月至5月,聂荣臻和林彪指挥红一军团两次进入建宁,和红九军团在建宁的北线和东线相继开展了邱家隘、将军殿、驻马寨、雪山栋、武镇岭五大阻击战。1934年1月29日,国民党军向邱家隘防线进攻,突破红十五师、十三师防守的保卫建宁的北线第一道防线——邱家隘防线。红军退守第二道防线——将军殿。红一军团和红九军团在平寮、三甲嶂与敌进行争夺战。红军以一个团的兵力,阻止了国民党三个师的进攻。5月7日,将军殿失守;15日,第三道防线驻马寨也相继失守。不久,雪山栋防线、武镇岭防线相继失守,宣告建宁保卫战失败。红一军团被迫向西撤。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全面失利,主力红军被迫作战略转移,踏上了二万五千里的征途。

万安桥见证了这段不平凡的峥嵘岁月。

2002年6月16日“两百年一遇”特大洪水,再次冲毁万安桥。于是,133个社会团体、机关企事业单位和8348名社会各界慷慨解囊。次年的12月一座采用4×20米预应力砼空心板加12米钢筋砼异型板结构,桥面扩宽至15.5米,桥长92米的崭新的万安桥矗立在人们的面前。

也许以前的那座万安桥只成了人们情结中的一种记忆,如今的万安桥已经没有了过去那般满目沧桑的凄惨壮烈和那般悲悲切切、诗韵淋漓的缠绵,更多的是恢宏刚毅的雄姿。但是,万安桥作为这座县城的灵魂永远弥漫着一种令人振奋力量和充满希望的神奇色彩。

[ 本帖最后由 liao7890yeahent 于 2009-9-9 10:01 编辑 ]

liao7890yeahent 发表于 2009-9-9 10:07:44

个人简介
  廖立字公渊,武陵临沅人。蜀汉之臣,历任太守、侍中。刘备在赤壁之战後,占据了荆州,他开始细心的查访人才,这个时候诸葛亮说:“找两个人就够用了,一个是庞统,一个是廖立。别人都白扯。”
  后来为长水校尉,但是因流露出对职位不满而被流放。在流放地得知诸葛亮的死讯,流下了眼泪。
[编辑本段]个人档案
  个人资料
  字 公渊
  生卒 ? — ?
  终属 蜀
  籍贯 荆州武陵临沅[今湖南常德]
    官至 长水校尉
  
  曾效力过的势力 蜀
历史概况
  蜀长水校尉。先主领荆州牧,辟为从事,年未三十,擢为长沙太守。建安二十年,权遣吕蒙奄袭南三郡,立脱身走,自归先主。先主素识待之,不深责也,以为巴郡太守。二十四年,先主为汉中王,徵立为侍中。后主袭位,徙长水校尉。立本意,自谓才名宜为诸葛亮之贰,而更游散在李严等下,常怀怏怏。立诽谤先帝,疵毁众臣。於是废立为民,徙汶山郡。立躬率妻子耕殖自守,闻诸葛亮卒,垂泣叹曰:“吾终为左衽矣!”后监军姜维率偏军经汶山、诣立,称立意气不衰,言论自若。立遂终徙所。妻子还蜀。
[编辑本段]演义概况
  蜀长水校尉。初,立自谓才名宜为孔明之副,尝以职位闲散,怏怏不平,怨谤无已。于是孔明废之为庶人,徒之汶山。及闻孔明亡,乃垂泣曰:“吾终为左衽矣!
[编辑本段]历史评价
  诸葛亮:“庞统、廖立,楚之良才,当赞兴世业者也”、“长水校尉廖立,坐自贵大,臧否群士,公言国家不任贤达而任俗吏,又言万人率者皆小子也;诽谤先帝,疵毁众臣”、“立奉先帝无忠孝之心,守长沙则开门就敌,领巴郡则有闇昧闟茸其事,随大将军则诽谤讥诃,侍梓宫则挟刃断人头於梓宫之侧。”
  《三国志·廖立传》:“刘封处嫌疑之地,而思防不足以自卫。彭羕、廖立以才拔进,李严以干局达,魏延以勇略任,杨仪以当官显,刘琰旧仕,并咸贵重。览其举措,迹其规矩,招祸取咎,无不自己也。”

liao7890yeahent 发表于 2009-9-9 10:12:53

《廖立传》三事考辩

《廖立传》三事考辩


一 巴郡太守考


《三国志-蜀书-廖立传》云,“建安二十年,权遣吕蒙奄袭南三郡,立脱身走,自归先主。先主素识待之,不深责也,以为巴郡太守。”

又同书《张裔传》言,“(裔)为璋奉使诣先主,先主许以礼其君而安其人也,裔还,城门乃开。先主以裔为巴郡太守,还为司金中郎将,典作农战之器。”

《杨戏传》又云:“(费)观建安十八年参李严军,拒先主於绵竹,与严俱降,先主既定益州,拜为裨将军,后为巴郡太守”

案,先主得益州在建安十九年,则张裔已为巴郡太守。检《华阳国志-巴志》:“巴东郡,先主入益州,改为江关都尉。建安二十一年,以朐忍、鱼复、汉丰、羊渠及宜都之巫、北井六县为固陵郡,武陵廖立为太守。”,故知《廖立传》“巴郡”为“巴东”误。及裔为司金中郎将,以费观补巴郡太守。





二 “李正方未为卿”


《廖立传》注引《诸葛亮集-弹廖立表》:“陛下即位之后,普增职号,立随比为将军,面语臣曰:‘我何宜在诸将军中!不表我为卿,上当在五校!’臣答:‘将军者,随大比耳。至於卿者,正方亦未为卿也。且宜处五校。’自是之后,怏怏怀恨。”

《李严传》:建兴元年,封都乡侯,假节,加光禄勋。

《后汉书-百官志》:光禄勋,卿一人,中二千石。本注曰:掌宿卫宫殿门户,典谒署郎更直执戟,宿卫门户,考其德行而进退之。郊祀之事,掌三献。丞一人,比千石。

案,后主袭位,廖立徙长水校尉。时李严未为光禄勋,故诸葛亮言“正方亦未为卿”,李严加光禄勋,当在建兴二年。承祚之误,盖因后主袭位,是年改元建兴,亦章武三年也。




三 姜维诣廖立年份考


《廖立传》云:“后监军姜维率偏军经汶山、诣立,称立意气不衰,言论自若。立遂终徙所。”

《华阳国志》以事属延熙十年姜维讨汶山夷之时。

案:姜维讨汶山叛乱时,官至卫将军,未可以监军称维。又言“姜维率偏军经汶山”,与延熙十年之事不符。《姜维传》记:“琬既迁大司马,以维为司马,数率偏军西入。”时姜维为右监军,辅汉将军,此与《廖立传》记载相合。又检《郭淮传》:“正始元年,蜀将姜维出陇西。”故姜维诣廖立当在魏正始元年,亦蜀汉延熙三年事。

liao7890yeahent 发表于 2009-9-9 11:04:54

总后勤部部长廖锡龙上将简历

总后勤部部长廖锡龙上将简历

廖锡龙上将,男,1940年6月生,汉族,贵州思南人,1963年2月入党,1959年1月入伍,解放军军事学院基本系毕业,大专学历,上将军衔。1959.01-1966.01  贵州省军区四十九师一四五团四连战士、副班长、班长。1966.01-1971.02  贵州省军区四十九师一四五团四连排长、副连长,五连连长。1971.02-1971.05  陆军第十一军三十一师九十一团司令部作训股副股长。1971.05-1978.11  陆军第十一军三十一师司令部军务科副科长、作训科副科长。1978.11-1979.08  陆军第十一军三十一师九十一团副团长。1979.08-1981.11  陆军第十一军三十一师九十一团团长(其间:1980.03-1981.08 在解放军军事学院基本系学习)。1981.11-1983.02  陆军第十一军三十一师副师长。1983.02-1984.05  陆军第十一军三十一师师长。1984.05-1984.09  陆军第十一军副军长。1984.09-1985.06  陆军第十一军军长。1985.06-1995.07  成都军区副司令员(其间:1986.09-1986.12 在国防大学国防研究系学习)。1995.07-2002.11  成都军区司令员、党委副书记(1999.09-2001.09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应用社会学专业社会经济发展与管理在职研究生课程班学习)。2002.11-2003.3  中共中央军委委员,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2003.3-  中共中央军委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第十五届、十六届中央委员。
页: 1 [2] 3 4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廖氏名人知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