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客家人的信仰习俗
四川客家人的信仰习俗李映发
2009-6-18
四川是一个多民族省份,藏、彝、羌、土家等兄弟民族十余个,本文主要讨论汉族的信仰习俗。清代四川是一个移民社会,各省入川移民绝大多数是汉族。清代移民“五方杂处”,长时期的“习尚相染”,逐渐形成共同的信仰习俗。四川地域辽阔,各地习俗虽有些地域差异,但也不过是大同小异。
信仰,属精神,对某物、某事、某言极端相信与尊敬。人有信仰,生活就有信念,做事就有信心,就能自觉、主动地从事各种工作。习俗,属文化,也可表现为物质的,如图腾、徽章,端午节的龙船,元宵节的龙灯等。习俗是长期形成的。本文所讲的习俗,是清代至民国年间四川人的习俗,主要有:
1.迎神祈福。寺庙烧香,家中供观音菩萨、吃斋、念经、贴财神,观音会,盂兰盆会,等等。
2.驱鬼压邪。做道场,跳端公,庆坛,画符念咒,泼水饭,丢纸钱,立阿弥陀佛,挂照妖镜,堂屋脊梁画八卦,等等。
3.趋吉避凶。看吉凶,走阴、打卦、烧蛋、算命、看相、拆字、合八字等;看风水,建房、造坟均看方位、地穴等;禁忌,忌日子、忌言语、忌出行、忌动土、行业禁忌等;迎吉,贴吉祥祈福的剪纸、贴吉祥楹联、做字花窗格等。
4.慎终追远。立祠堂、建家庙,立祖宗神龛香位,年节祭祖,厚葬,望坟垒坟,修家谱等。
5.顶礼圣贤。黄帝祠、禹庙、孔庙、关帝庙、川主庙等等。
6.万物有灵。日蚀降灾、星坠人亡,土地庙、山神庙、灶王神、牛王神,尝新先喂犬,等等。
这许多信仰习俗活动,不少是各家自己择时举行,如进庙烧香拜菩萨、做道场等,但也有不少是大家同时举行的同样庆祝或祭祀活动,这就形成节庆,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等。
四川地域辽阔,又是移民社会,各地的节庆日子、活动内容、倡扬的意义,存在着差别。如七月十五,信佛教者认为是“盂兰盆”节,是佛祖为弟子目连的母亲超度解救,众僧念“血盆经”的日子。而一般乡村百姓认为这天是鬼节。各家的祖宗魂灵,自有节庆家祭,而许许多多倒毙在路边荒野的鬼魂却没有归宿,七月十五这天,地狱的鬼门关开了,孤魂野鬼在这“放风”的日子,四处寻食,寻替生;这天晚上,家家户户都要泼水饭,避免走夜路。在压邪除祟风俗上,川西人多用泰山石敢当(吞口),而川东多立阿弥陀佛。在看阴阳风水方面,丘陵、山地多重山形水势的走向与拟想形状(龙、蛇、凤、金盆)地穴;而一望平原之地,则重方向、时辰。新中国成立前的四川乡村,土地庙最普遍,川东有“一里三土地”的说法,乡下人用石块砌一座1米高的小庙,里面有土地公公、土地婆婆的坐像,前有一香烛台。还有观音菩萨土地庙,也是用石块砌成2米高的庙,上层是观音菩萨坐莲台,下层是土地菩萨。敬香者,上层、下层都要插香烛。如此简便,真是“亲民”之神。土地菩萨,古代称为“社稷”之神,保一方平安。清代至民国时期,四川人的信仰习俗由十余省移民共同“习染”形成,与全国其他省区有大同小异之处。除此之外,四川客家人还有独特的信仰习俗,有的还遗存至今。
客家人的信仰习俗
四川客家信仰习俗中,最为注重的一是对祖宗的崇拜、祭祀;二是对入川前故里神的膜拜。
一、对祖宗的信仰与祭祀
1.敬祖、祭祖,在于感恩,理清血缘,维护人伦,慎终追远,永续发展。敬祖、祭祖是汉民族最基本、最主要的信仰和习俗传统。过去,家家都有神龛,年节祭祖,摆刀头(一块四方的熟猪肉)、燃香烛、烧纸钱。
关于神龛祖牌的写法,一般四川人为“天地君亲师之位”,或“×氏宗之香位”。客家人的神位不同,一般有两种写法:一种如成都洛带镇巫氏大夫第“祖公堂”里的精刻神龛,木雕神牌,2尺高,贴金,中刻“巫氏堂上历代先祖考妣神位”;另一种如黄土镇张家祠的神牌,上刻“张氏历代始高曾祖考妣神位”。“考妣”二字均为并排写。
神龛上,中间是神牌,两旁还有楹联。新都县石板滩李家祠,神牌两旁楹联“将军世泽千秋衍庆,宰相家风万古流传”,横额“理官柱史”。一炷香烛,祭了自家列祖列宗,也祭了李姓历代先贤。
家祭祖宗,主要在春节、清明、冬至。巴县龙凤乡李氏,康熙年间入川始祖李奉先、李雷先兄弟插占田土300余亩,子孙繁衍至民国年间已11代600余人,清明节在观音崖祠堂公祭祖宗,每家去户主,或一老一少(女性不能参加)。祠堂神榜,上部横额“陇西堂”;横额下中写:“李氏宗亲历代先祖考妣神位”;左小字“昭穆宗祖”,右“文武圣神”;楹联为:“黄天厚土君王气千秋庇佑,孝子贤孙儒士风四海盛昌”。祭案上摆着入川始祖二神牌。祭祀由德高望重的族长主持。供品有刮毛洗净去内脏的整猪一头,留着几支尾羽和翅尖羽毛的大公鸡两只,时鲜果品等。祭祖礼,焚香、献牲、鸣炮、击磬。礼毕,小字辈分别向长辈鞠躬或叩首。中午会餐,摆二三十桌,宴席丰盛。参会者虽然是李氏子孙,平时各住一地,少会见,不知名,此时亲如一家,畅怀笑谈。大家把这叫做“吃清明会”,十分乐意参加。清明会上有田产放佃,每年收租87石黄谷,有专人任干事,有收支账簿。李氏家族的冬至会,限定在同一高祖的子孙中分别进行,冬至会举宴,也有田产收租作经费。
2.捡金葬。客家人四海为客,为此,他们在迁居地既勇于开拓,同时也祈求祖宗神灵的庇佑。客家人迁入四川垦殖时,也将祖宗遗骸从坟茔中取出,带到新住地安葬,叫做“捡金骸”、“捡金葬”、“拾金葬”等。
雍正四年(1726年),刘镇玉17岁,弟刘良玉11岁,由母黄氏带领从广东迁移到四川简州镇子场(今成都洛带镇)。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刘良玉专程返粤将去世已经46年的父亲“金骸”拾捡入瓮,负回镇子场安葬。
有的客家人奉行“九葬九迁,十葬万年”信条,随着居住地变动和对风水吉地的追求,将“金骸”一迁再迁。成都东山客家魏氏,其入川始祖专程回原居住地广东长乐县横坡约西山下,将其祖妣巫氏的“金骸”,迁葬于简州西乡双古庙,继迁两盘李姓业内的君山,又迁葬堰山坝,后人于同治四年(1865年)再将其迁葬于风水较好的两盘,并立碑。
入川后,去世的客家人也有拾金迁葬习俗。乾隆初年,范对扬(璧)自广东长乐县迁四川叙永厅,后迁华阳县,卒后葬于巫家桥,后人迁居十陵镇。今十陵镇松林村有范对扬夫妇合葬墓,即属于“拾金葬”。
据四川客家中心调查,在成都东山客家乡,今仍遗存着许多“捡金葬”的坟墓。如洛带镇宝胜村6组刘氏祖屋四周的浅丘上有5座坟墓,其中4座为“捡金葬”;万兴乡大石村林家祠附近有4座林氏“捡金葬”墓等。
3.重家谱、祖训、家风。寻根追源,敬宗尊祖,是中华民族的习俗,修撰家谱、族谱是较为普遍的风气,客家人尤其重视这一点。当今四川所面世的家谱、族谱近200种,其中客家人的家谱、族谱占百分之八九十,而且多为私人保存。谱牒中大多记载有家规、祖训,希望世代遵守,永远传承。祖训化为生活原则,集中体现在独特的家风上。成都东山客家人有“孝友家声”、“清白传家”、“百忍家风”等匾额遗物。另外,老祖宗定下的字辈排行也集中体现着祖训,如华阳谢氏蜀谱排行,“子上元学,重君益世,芳惠直声,冀永承继”。
二、客家会馆里的神信仰
四川客家人的寻根信仰以及对入川前故里的怀念,主要表现为在移民会馆中供奉原省籍流行的神及举行与之相关的祭祀活动。
清代至民国时期,四川各地有许多省籍会馆。据调查,有的乡镇有七八座,全川有1400余座。各省籍的人在会馆各奉神。如湖广会馆主祀大禹,江西会馆主祀许真君(许逊),福建会馆主祀妈祖,广东会馆主祀庄子及佛教禅宗六祖慧能,广西会馆主祀黑煞神刘本,云南会馆、贵州会馆主祀关羽、黑煞神刘本,陕西会馆主祀关羽、三圣(川主李冰、土主冯绲、药王孙思邈),山西会馆主祀关羽,四川川主庙主祀李冰、二郎。
在四川落籍的移民、商贾、流民等,各自到自己省籍的会馆去祭神,进行节庆宴飨,以敦睦乡谊,或者去请求同乡帮助,或者去请客长解决人事纠纷。至今,移民会馆大多已毁,只有自贡的西秦会馆,成都洛带镇的广东会馆、江西会馆、川北会馆、湖广会馆等少数会馆还在,向游人诉说着移民历史和移民的信仰习俗。
原省籍神灵能在四川显灵庇佑吗?对此,他们自有说法。如福建会馆天后宫中塑妈祖像,妈祖(天妃、天后)是东南沿海诸省庇佑航海平安之神,而四川是内陆省,祀天后可宜?南溪县客家人说:“吾乡濒海,称大方焉。而后(天后)降生于莆,福庇天下……西蜀四面巨川,万流奔赴,湍波激荡之中,舳舻往来不绝,非后之功乎!”(民国《南溪县志》卷1《舆地》)这就是信仰,不依时空地域变化而变化。
三、九皇节与童子会
成都东山客家乡,每年农历九月初一至初九,家家避荤吃素食;乡镇上的食店也只能卖素食,并在摊位上插一面黄纸三角小旗,这就是“九皇节”。上世纪50年代以前,一直流行这个节日。据说“八仙”之一的张果老是“风水世家”,他继承父业,为民众婚丧嫁娶、造房建宅看风水,择吉日,逢凶化吉,造福一方。他自己择了一块吉地,死后显灵“皇袍加身”,九个儿子因此遇祸。百姓群起为其鸣冤,皇上悔悟,褒奖九个儿子孝心,让其各当一天皇帝,并下谕旨,官民在每年九月初一至初九日吃素,插三角小黄旗。客家人过此节,表明其十分重“风水”,崇尚节俭。一般四川人没有这个节日。
童子会也是成都东山客家的一个独特节日。每年三月三日,人们群集于三峨半山上古燃灯寺敬神,祈愿娘娘送子,尤其是已婚无子和未婚青年特别兴奋。“娘娘会”主持者唱罢“仙姬送子”戏文,三声炮响,他向人群抛出12个(闰年13个)一尺长的柏木刻成的童子,人们哄抢。抢到手的童子还可争夺,连抢带跑,一路上都可追逐争夺,抱着童子跑进自家屋门,别人才不能争夺。“抢童子会”中,冲撞摔跤,滚山落水,鞋掉衣破,抢者忘情,观者开心,十分热闹。体弱者,可请人帮抢,抢着了要办酒席酬谢。抢到的童子要供在卧室中,直到怀孕小孩出生前送回燃灯寺娘娘庙中。若是请人抢童子而有了小孩,生小孩后要请他吃“三朝酒”,并称之为“童子舅舅”。其他四川人没有这风俗,他们只有去向观音菩萨、送子娘娘焚香祈祷,或者去某山地的“打儿窝”(石穴)掷石,或者去某寺庙摩挲某神物而求子。由此可见,同在四川,客家人的习俗却多么地不同。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来源:《寻根》2009年
我是四川人,这些都亲历过
家谱。祖训。家风这些在我这一代就断了呵。真不知道怎么给我以后的孩子教,现在农村很少见到有正规的堂屋和神龛了呵,小的时候我们连平常走路碰都不能碰而且不能抬头仰视路过堂屋的时候都要低着头慢行搞他地方
发噶发法3213 李映发,生于1940年,重庆巴县人。四川大学历史系本科毕业。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四川客家研究中心副主任。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