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qifeng 发表于 2009-6-20 23:03:35

梅州:仁厚温公祠要申“世遗”

大洋新闻 时间: 2009-06-20 来源: 广州日报 作者: 叶仕欣

  本报梅州讯 (记者叶仕欣 通讯员朱迪光摄影报道)昨日,梅县文博部门将当地最大的围龙屋、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的仁厚温公祠,作为梅县现存700多座围龙屋建筑代表之一,加入梅州市客家围龙屋群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曾同时居住500多人

  坐落在叶剑英元帅故乡梅县丙村镇群丰村的巨型的客家围龙屋仁厚温公祠,始建于明朝弘治三年(公元1490年),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它是唯一收入中国建筑学会编撰的巨著《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一书的客家围龙屋。

  仁厚温公祠有三堂、八横、三围龙,拥有480多间厅堂、房间,当地村民温伯告诉记者,仁厚温公祠在上世纪70年代,曾同时居住了500多人,一座屋住了当时的2个生产队。

  记者昨日随到这里考察的梅县博物馆工作人员来到仁厚温公祠看到,这里有宏伟宽阔的祠堂、深深的庭院和长长的天街、巷道。

  据副研究员、梅县博物馆朱馆长介绍,仁厚温公祠由堂屋、横屋、围屋、化胎、池塘五部分科学地组合而成。中间的堂屋有上、中、下三个厅堂和48间住房,光中厅就可摆20台宴席。堂屋的两边各有四行横屋共“八横”,共有240间房。这使整座建筑显得宽阔庞大,气势宏伟。堂屋和横屋的后面是三层弧形的围屋,又有房102间。围屋形似长龙,美如彩虹。在堂屋和围屋之间,长着两株400多岁的华南苏铁树。堂屋、横屋的前面是一口半月形的池塘。

  整座建筑坐北朝南偏向东;中间有一中轴线,两边平行对称;后面的围屋与前面的池塘使全屋的外形呈椭圆形;屋内天街、巷道、走廊如脉络相连,四通八达。

  夏天排雨冬天挡风

  仁厚温公祠的构建科学而巧妙:全屋五部分主次分明,堂屋居中,其余成向心之势;一年四季温润的东南风可吹遍每个角落,正午的阳光能照到每家门前;夏天大雨排水顺畅,无淋漓沥涝之苦;冬季寒冷的北风被挡在围屋外面,族人在屋内享受冬日的阳光。

  朱馆长认为,如此一座庞大的客家围龙屋古民居,从历史、规模和文化内涵来看,比起福建的圆土楼和山西的乔家大院一点也不逊色。

  仁厚温公祠档案:

  已有500岁,占地2.3万多平方米,拥有厅堂及房间480多间,为梅县迄今发现最大围龙屋。

  围龙屋内的天街。

  客家围龙屋仁厚温公祠。

ansai 发表于 2009-6-21 15:46:32

周边都被新建筑包围,完全没有客家村落的景观可言,申遗的门槛都不知能不能“跨过"。

东方不败 发表于 2009-12-12 17:25:25

对,兴宁大把这样的围龙屋,比它好的多的多,像泥陂汤湖清武进士王侍卫屋和福公屋,两屋毗邻,总占地面积各占约2.5万平方米,两屋占地四万多平方米以上,而且两屋都是独特变化了的棋盘式两层半有走马通廊的围龙屋,比这屋更有规模。这个只是单层的,要说建筑艺术就更多围龙屋比这个好的了。

ansai 发表于 2009-12-12 19:57:40

原帖由 东方不败 于 2009-12-12 17:25 发表 https://www.hakkaonline.com/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对,兴宁大把这样的围龙屋,比它好的多的多,像泥陂汤湖清武进士王侍卫屋和福公屋,两屋毗邻,总占地面积各占约2.5万平方米,两屋占地四万多平方米以上,而且两屋都是独特变化了的棋盘式两层半有走马通廊的围龙屋,比 ...
看过,有些地方有特色,但总体情况看,不比仁厚温公祠好多少,半斤八两而已。

yanxiuhong 发表于 2009-12-12 23:24:01

温氏祠,还有一定历史内涵,周围景观还算协调。

大家做得来批评,但莫一棍子。

汨羅老人 发表于 2009-12-17 06:59:25

回复 5# yanxiuhong 的帖子

客家围龙屋"仁厚温公祠"及两株古苏铁为太原堂温氏肇基公派下第11世祖妣杨氏斋婆太亲自兴建与种植所保留下来的纪念物后裔子孙应遵照斋婆太遗留家风切实奉行!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

屈灵均 发表于 2010-3-24 19:06:08

梅州:仁厚温公祠要申“世遗”

梅州:仁厚温公祠要申“世遗”

大洋新闻 时间: 2009-06-20 来源: 广州日报 作者: 叶仕欣
  本报梅州讯 (记者叶仕欣 通讯员朱迪光摄影报道)昨日,梅县文博部门将当地最大的围龙屋、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的仁厚温公祠,作为梅县现存700多座围龙屋建筑代表之一,加入梅州市客家围龙屋群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曾同时居住500多人
  坐落在叶剑英元帅故乡梅县丙村镇群丰村的巨型的客家围龙屋仁厚温公祠,始建于明朝弘治三年(公元1490年),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它是唯一收入中国建筑学会编撰的巨著《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一书的客家围龙屋。
  仁厚温公祠有三堂、八横、三围龙,拥有480多间厅堂、房间,当地村民温伯告诉记者,仁厚温公祠在上世纪70年代,曾同时居住了500多人,一座屋住了当时的2个生产队。
  记者昨日随到这里考察的梅县博物馆工作人员来到仁厚温公祠看到,这里有宏伟宽阔的祠堂、深深的庭院和长长的天街、巷道。
  据副研究员、梅县博物馆朱馆长介绍,仁厚温公祠由堂屋、横屋、围屋、化胎、池塘五部分科学地组合而成。中间的堂屋有上、中、下三个厅堂和48间住房,光中厅就可摆20台宴席。堂屋的两边各有四行横屋共“八横”,共有240间房。这使整座建筑显得宽阔庞大,气势宏伟。堂屋和横屋的后面是三层弧形的围屋,又有房102间。围屋形似长龙,美如彩虹。在堂屋和围屋之间,长着两株400多岁的华南苏铁树。堂屋、横屋的前面是一口半月形的池塘。
  整座建筑坐北朝南偏向东;中间有一中轴线,两边平行对称;后面的围屋与前面的池塘使全屋的外形呈椭圆形;屋内天街、巷道、走廊如脉络相连,四通八达。
  夏天排雨冬天挡风
  仁厚温公祠的构建科学而巧妙:全屋五部分主次分明,堂屋居中,其余成向心之势;一年四季温润的东南风可吹遍每个角落,正午的阳光能照到每家门前;夏天大雨排水顺畅,无淋漓沥涝之苦;冬季寒冷的北风被挡在围屋外面,族人在屋内享受冬日的阳光。
  朱馆长认为,如此一座庞大的客家围龙屋古民居,从历史、规模和文化内涵来看,比起福建的圆土楼和山西的乔家大院一点也不逊色。
  仁厚温公祠档案:
  已有500岁,占地2.3万多平方米,拥有厅堂及房间480多间,为梅县迄今发现最大围龙屋。

http://blog.udn.com/you420404/3882087

在广东,最早入粤的是九郎四世孙肇基(五郎)和宗泽(六郎),分别迁梅县松口丙村和松源横岗发展;来台者,以太原堂温念九郎公派下居多
广东省梅县丙村镇田头杨桃树下太原堂温氏肇基公派下第26世裔孙温带彬赞佩本节目制作高水平内容让客家乡亲人人自然以生为客家族裔为光荣!
客家围龙屋"仁厚温公祠"及两株古苏铁为太原堂温氏肇基公派下第11世祖妣杨氏斋婆太亲自兴建与种植所保留下来的纪念物后裔子孙应遵照斋婆太遗留家风切实奉行!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

http://www.kjwhsky.net/html/28/forumdisplay-fid-228.html

关于二十九书生界定客家人之论调
=========================================
摘要:界定客家人主要是以血缘、地缘、风俗习惯、语言、文化教化、自我认同等,其中语言和自我认同很重要。
血缘和地缘是界定是否客家人的基础。如果不接受客家文化教化,那么久而久之也就失去客家人这个根,并被其他民系同化,最后便“客将不客”。
邓小平祖上是客家人,讲客家话,但邓小平生于四川,又受当地川蜀文化教化,操持的母语也早就变成了四川话,而不是客家话,此时你说邓小平是客家人,岂不怪哉?自我认同是界定是否客家人的关键标准和综合因素。本人以为邓小平只能算作客家人后裔,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客家人,孙中山亦然。但朱德则不然,朱德保持了基本的客家人特性。
=========================================
关于二十九书生界定客家人之论调,表面上固然言之成理,实际上这个问题及解决方案,应该由全球客属总会集思广益,根据全球各地方客属总会代表实际情形深入研讨,获得共同认知之结论,审慎界定客家人之论调!
~广东省梅县丙村镇田头杨桃树下太原堂温氏肇基公派下第26世裔孙温带彬2009.12.06.于台湾台北
http://www.youtube.com/watch?v=ugiJxj8_e38
http://www.56.com/u74/v_NDYwNjE4MTU.html
http://www.56.com/u66/v_MTQ0ODYzNTE.html
http://www.56.com/u52/v_MjQzMjU2MTc.html
http://buda.5d6d.com/thread-180-1-1.html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梅州:仁厚温公祠要申“世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