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金华的客家话方言岛
浙江金华珊瑚村方言状况曹志耘
提要珊瑚村是一个位于吴语包围之中的客家话方言岛。本文第一部分介绍珊瑚客家话的主要特点,第二部分考察珊瑚村的语言生活,第三部分讨论珊瑚客家话方言岛形成和发展的问题。本文的目的是想通过个案研究来观察汉语方言岛形成、演变以及方言接触方面的一些特点。
关键词客家话;方言岛;语言生活;方言接触
引子:苍凉往事
清康熙甲戌(1694年)七月十五日亥时,一个叫廖文仕的男孩在福建汀州上杭县的古田村出生了。古田位于闽西山区,“仁诚可结庐”,“为乐土之区”。然子孙繁衍,至廖文仕辈已是“人满殊难立业”。康熙末年①,为“遂营生之愿”,年轻力壮的廖文仕作别父母亲人,孤身一人北上浙江。初到江山县,“可耕而不得所祉”,于是转而东行,来到汤溪县南部山区的岱上村。
在岱上,独在异乡的廖文仕与该村一傅姓女子(出生于康熙庚寅年即1710年)结婚,入赘傅家。不幸的是,傅家以众凌寡,极尽欺侮之能事。雍正十年(1732年),38岁的廖文仕终于忍无可忍,夫妻二人挑起一副装满行李的箩筐愤然出走。聪明能干的妻子有言在先,箩线在何处断掉,就在何处住下。
廖氏夫妇似乎想向南部更高更深的山进发,他们翻山越岭,走到了汤溪、遂昌、龙游三县同时也是金华、处州、衢州三府的分水岭上。这里海拔千米,放眼远眺,远山近峰尽收眼底,环顾四周,三个湖形山凹构成一个与世隔绝的小盆地② ,天碧蓝,云洁白,竹木森森,满目葱翠。天遂人愿,此时箩线迸然而断,廖氏夫妇于是放下行李,搭铺生火,安营扎寨。③ 这两个人就成为珊瑚村的“总太公”和“总太婆”。夫妻俩垦山种田,生七子一女,日子殷实,子孙满堂。太公卒于乾隆乙巳年(1785年),享年91岁;太婆卒于乾隆辛未年(1751年),年仅41岁。在参天古树的掩映下,二人的坟茔居高临下,注视着子孙们的一言一行。(本节据《珊瑚廖氏宗谱》及珊瑚村民口碑写成)
一珊瑚客家话方言岛概况
1.1珊瑚村的位置
珊瑚村旧属浙江省汤溪县,地处汤溪县南端,与遂昌、龙游二县交界。1958年,汤溪县并入金华县,今珊瑚村属于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塔石乡。(参看图1)
图1珊瑚村及其附近地区
1.2附近地区的方言状况
1.2.1塔石乡
珊瑚及其附近的交椅山、白岩、大茗、金牛山、坟岩、郑坞④ 7个村都使用客家话,其中交椅山村约有五分之一的人(叶姓)讲汤溪话,大茗、坟岩村也有部分人讲汤溪话。交椅山、白岩、大茗3村的客家话基本一致,而与珊瑚村的客家话略有差别。例如交椅山客家话阴去、阳去区别很明显,阴去是低降调,阳去是低降升调,又如交椅山入声分阴入、阳入,其中阳入字带喉塞尾。⑤ 金牛山、坟岩、郑坞3村的客家话与珊瑚村的客家话差别很大,但互相听得懂。
银岭、西坞村使用吴语,但不是当地的汤溪话,而是一种比较接近兰溪话⑥ 的吴语。
张村使用一种由遂昌话和银岭话混合而成的方言,其中以银岭话的成分居多。
在塔石乡的其余地区,除了大坑村为畲族村,使用畲话以外,山坑村及其以北的村庄均使用吴语汤溪话。
1.2.2塔石乡周围地区
北面和东面同属婺城区的邻乡莘畈、岭上、沙畈乡均使用吴语汤溪话,南面遂昌县使用吴语遂昌话,西面龙游县使用吴语龙游话。在与张村交界的遂昌县寨下村,据说以前是讲福建话的,现在讲遂昌话,只有老年人还会讲福建话,但究竟是什么样的福建话还不清楚。
1.3珊瑚话的特点
珊瑚话由300年前的闽西客家话发展而成,至今仍完好地保留着自己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系统。本节介绍珊瑚话的主要特点(主要发音人是廖启生先生,1942年出生)。
1.3.1语音特点
(1)全浊声母清化,逢塞音塞擦音今读送气清音。
(2)非组字多数今读组声母。
(3)部分今细音的来母字读声母。
(4)部分古擦音声母字今读塞擦音声母:邪斜绪光~鼠祠饲喂事~实寻馊杉深产~母:产妇伸详像常生~熟醒松~树菘舂。
(5)古合口晓匣字多读声母,但非组字今不读声母。
(6)撮口呼韵母有、,但不太典型和稳定。
(7)效摄开口一、二、三等相分,一等读[«u],二等读,三等读、。四等有、、三种读法,部分字与二等相同,部分字与三等相同。
(8)流摄除帮非组外,开一侯韵读、开三尤韵读,二者主要元音不同。尤韵也有少数字读。
(9)咸摄一二等读[))],山摄开口一二等读,二者相分;咸山摄开口三四等都读。其中咸摄一二等的读法与宕摄相混。
(10)深臻摄与曾梗摄的阳声韵除了少数字外,已经合流,读。
(11)古入声韵字无辅音韵尾。
(12)次浊平多数字读阳平,以下字读阴平:拿宜便~霉~豆腐:豆腐乳姨狸危毛谋黏动词蝇蒙动词。
(13)全浊上多数字归阳去,同时有较多的字读阴平。读阴平的字如下:坐下底~在又弟被名词舐徛鲍厚妇舅淡伴断索~撇近盪上~山动重轻~。
(14)次浊上多数字归上声,以下字读阴平:奶裏~背:里面咬扭又有懒满允痒。
(15)次浊去多数字归阳去,以下字读阴去:骂妹乐要溜面问。
(16)入声不分阴阳,都读入声。
1.3.2词汇语法特点
对珊瑚话词汇和语法现象的调查还很不深入,下面列出的一些特点只是举例性的。
姐奶奶,扌百打,治杀,荷挑:~担,眏看[Ƥia)323],舐舔[þi£334],鼻嗅,闻,鸟肏,係是,细小,嫩细,禾稻子。
前缀“老”可用于亲属称谓前面构成名词,例如:老弟、老妹、老伯哥哥。
后缀“哩”(又读)用于其他成分后面构成名词,使用频率很高,例如:鸡哩、猪哩、鸟哩、燕哩、蜂哩、蛇哩、麦哩、豆哩、崽哩儿子、女哩女儿、大细哩小孩儿;男孩儿、老货哩老头子。
“哩”还可以用于单音节重叠形容词后面构成副词,例如:般般哩相同地、□□哩慢慢儿。
人称代词复数词尾用“全”,例如:我全、你全、渠全他们。
雌性动物名称为“X+嫲”,例如:牛嫲、猪嫲、狗嫲、鸡嫲。
有相当于“再”的后置成分“添”,例如:食碗添再吃一碗。
表示完成(相当于“了”)的助词用“撇”、“啊”,例如:离撇离婚了、雪烊撇、丢撇、去啊、食啊、懂啊、死啊、过老啊(老人)去世了、雪烊撇啊、丢撇啊(小孩)死了。
二珊瑚村的语言生活
2.1人口及其语言能力
解放初期,珊瑚村有140人左右,20世纪70年代达到211人。后来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减少,现在全村有63户,178人。
珊瑚人除了会讲珊瑚话以外,很多人还会讲多种其他方言和普通话。除了嫁进该村的外省籍女子以外,珊瑚人会讲其他方言和普通话的人数比例大致如下:
会讲汤溪话:100%
会讲银岭话:90%
会讲遂昌话:60%
会讲龙游话:20-30%(主要限于老年人)
会讲金华话:40%(主要限于年轻人)
会讲普通话(不标准的):60-70%。五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有些没上过学,也很少出门,所以不会讲普通话。老年男性的普通话水平比老年女性高,少儿的普通话水平比大人高。
案例1:廖启生之父(已去世),会讲珊瑚话、遂昌话。
案例2:廖启生之母(已去世。娘家为遂昌县?头背村,讲遂昌话),会讲珊瑚话、遂昌话、银岭话。
案例3:廖启生,会讲珊瑚话、汤溪话、银岭话、遂昌话、金华话。
案例4:苏爱芳(廖启生之妻),会讲珊瑚话、汤溪话、银岭话、遂昌话。
案例5:廖旭荣(廖启生之子),会讲珊瑚话、汤溪话、银岭话、遂昌话、金华话、普通话。
在珊瑚村,语言能力显然与年龄因素有密切关系,具体数据尚待搜集。
2.2婚姻与方言状况
2.2.1婚姻状况
珊瑚村地处偏僻山区,交通不便,经济落后,娶亲存在一定困难,三四十岁以上的单身汉有8个,同时也有少量同村结婚的现象,现在的儿媳妇中有3人娶自本村(均为同姓)。
由外地嫁到珊瑚村的女子,历来以附近的银岭(相距2公里)、大茗(相距5公里)、山坑(旧路相距5公里)等村居多,稍远一点的村有同属塔石乡的井上(旧路相距6.5公里),以及遂昌县与之邻近的村如?头背(相距7.5公里)。近年来,由于外出打工者众,外乡、外县乃至外省女子也相继嫁到该村。外乡的如汤溪镇寺平村、下伊村,外县如桐庐县,外省如安徽、江西、四川等省,这些地方的女子一般是珊瑚人在外地打工时结识的。
2.2.2嫁到珊瑚村的外地女子说什么?
以前,嫁到珊瑚村的外地女子,一般婚后两三个月、至多半年就学会讲珊瑚话,此后在该村基本上都使用珊瑚话。例如苏爱芳(52岁)是山坑人,现在讲一口流利的珊瑚话。
近几十年来,随着简单包办的婚姻模式的消失,青年男女之间自行接触交往直至恋爱结婚成为普遍现象。在这个过程中,珊瑚村的男子与外地女子交流时,在语言上一般都要迁就女方,使用女方所说的方言。在有些家庭中,这种状况甚至会在婚后一直延续下去。
现在,外地女子(尤其是外省女子)与珊瑚人结婚后,多数只能听懂珊瑚话,但说不好,或不会说。例如来自汤溪镇寺平村的戴慧娟,今年37岁,嫁到珊瑚村已经11年,她从来不说珊瑚话,跟公婆、丈夫、孩子以及珊瑚村的人说话时一律只说汤溪话,别人跟她说话时一般也只好说汤溪话,当然如果说珊瑚话她也听得懂。该案例的主要原因是戴慧娟比丈夫能干,在家庭中处于主要地位,因此她不愿意学习使用珊瑚话。此外,有4个来自银岭村的三四十岁的年轻女子,她们也只说娘家的方言银岭话(来自银岭村的其余女子均说珊瑚话)。其原因之一是珊瑚人听得懂银岭话(尽管二者差异悬殊),仅从交流的角度而言她们无需改变自己的方言。
2.2.3嫁到外地的珊瑚村女子说什么?
珊瑚村女子出嫁的目的地以邻村银岭村为最多,此外有附近的壁下村、井上村等。近年来,外出打工的女子也有嫁给浙江义乌人或福建人的。
出嫁到其他村的珊瑚村女子,在婆家一律讲婆家所在村使用的方言,不讲珊瑚话,回娘家时才讲珊瑚话。
案例:廖樟球(廖启生之姐),80岁,18岁时出嫁到银岭村,在银岭村讲银岭话。
2.3不同场合的交际用语
2.3.1同村人之间如何交谈?
在珊瑚村内,同村人之间交谈一般都使用珊瑚话。在外地时,珊瑚人之间交谈一般也使用珊瑚话。但现在小孩之间有时会用普通话交谈。此外,如上2.2.2所述,现在有一些嫁到珊瑚村的外地年轻女子即使在珊瑚村内也不讲珊瑚话。
年龄较大的外地女子平时一般都说珊瑚话,但她们和别人交谈时常常出现“语码转换”现象。
案例1:一名娘家是井上村(讲汤溪话)的中年妇女,跟廖启生交谈,大部分内容用珊瑚话,但每当引述她娘家人说的话时就改用汤溪话。
案例2:廖启生的儿媳妇娶自本村,其亲家母是郑坞村人,郑坞村讲客家话。一天,该亲家母来到廖启生家,廖启生的的妻子苏爱芳(娘家山坑村,讲汤溪话)和她交谈。两人开始时用珊瑚话,中途改说汤溪话,最后又改说珊瑚话。
2.3.2与外地人如何交谈?
除了交椅山、白岩、大茗等使用客家话的村庄以外,外地人都听不懂珊瑚话。因此,珊瑚人与外地人交谈时必须使用对方的方言或普通话。如果对方是附近的人,一般就使用对方的方言,如汤溪话;如果对方不是附近的人,则只能使用普通话。
三珊瑚客家话方言岛的形成和发展
3.1珊瑚话因何形成?
3.1.1宗族观念和语言观念
客家人的宗族观念普遍比较强烈,在离乡背井的情况下,也不忘尽力保存祖先的生活方式。例如在珊瑚村,每逢农历八月初一,要组织全村人修缮祖坟,这个风俗在当地为珊瑚村独有。在建筑方面,珊瑚村一直沿袭了福建民居的一些特点,例如堂屋直通房顶,上面无楼;又如分隔房间的木板墙壁,其木板横向相拼,而不是竖向相拼。
语言是一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群体(族群、民系)的最显著的标志。在语言方面,珊瑚人更是秉持“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的原则,不遗余力地善加保护。直到今天,珊瑚人仍自觉地坚持让小孩学习珊瑚话,让外地女子使用珊瑚话(尽管已经遇到了不少阻碍)。
方言岛通常是由较大数量的移民形成的。但在300年前,廖氏夫妇定居珊瑚时,只有廖文仕一个人会讲地道的客家话。以一人之力开创一个方言岛,听起来简直是个奇迹。廖文仕为什么不改用当地通行的汤溪话,而要不嫌麻烦地教妻子改用客家话,教子女学习客家话呢?这不能不说与他的自觉而强烈的维护和承传祖先语言的思想观念有重要的关系。
3.1.2夫权
可以想象,廖文仕入赘岱上傅家时,不管他的语言观念多么强烈,开创客家话方言岛的梦想也很难实现。原因一是他处于全村的汤溪话包围之中,孤掌难鸣。二是他作为傅家的女婿,寄人篱下,受人歧视,没有足够的搞语言独立的力量。
在这方面,珊瑚村的王传明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王传明是浙江省丽水市的缙云县人,缙云话与珊瑚话、汤溪话差异都很大,不能互通。王传明1956年(或1957年)来珊瑚村烧瓦,后来就和珊瑚村的一个女子结婚,入赘廖家。他在珊瑚村已经生活了40多年,结果完全放弃了自己的母语缙云话,而改用珊瑚话,其子女也说地道的珊瑚话,除了一个儿子会说一点缙云话以外,其余子女不会说缙云话。
廖文仕脱离岱上傅家以后,立即成为一家之主。在封建社会里,男尊女卑,夫权至上,廖文仕的母语客家话自然跃居家庭共同语的地位。假设当时的情况是一个来自上杭县讲客家话的女子嫁给了珊瑚村一个讲汤溪话的丈夫,可以断定就不可能有今天的珊瑚客家话方言岛了。
3.2珊瑚话为何能保存至今?
珊瑚话形成以来,在吴语的汪洋大海里300年沿用不衰,除了上文所说的语言观念方面的原因外,还有以下几个因素。
3.2.1生活方式
长期以来,珊瑚村基本上过着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生活,虽不能说与世隔绝,但与外界交往很少。60岁以上的老年人活动范围一般只限于本村及其附近村庄,有的人连汤溪都没去过。
以前,需要从外地购买的物品主要有大米、盐、布。珊瑚村水田很少,粮食以玉米、红薯等粗粮为主,要吃大米得到遂昌购买,盐一般是由畈盐的人从遂昌挑到当地来卖,布要到塔石购买。旧时乡间的货郎、手艺人则会上门售货或提供服务,卖针线、糖果等小物件的货郎多为义乌人,补锅焊壶的多为永康人,编蓑衣的多为义乌人,做衣服的多为汤溪人。至于一般的生活用品主要靠自己生产,例如鞋子自己做,腰带自己织。
需要拿到外地出售的物品主要是本村出产的农副产品,有杉木、毛竹、木炭、冬笋、笋干、香菇、茶叶等。这些物品一般要拿到山坑或塔石村出售。
3.2.2地理交通
珊瑚村地处旧汤溪县的最南端,离旧县城汤溪镇42公里,正好位于汤溪、遂昌、龙游三县交界处,也是金华、处州、衢州三府交界处。在地形方面,珊瑚村位于高山之巅,周围村庄稀少。地理环境偏僻、封闭。
交通条件也一直十分落后。10年以前,没有公路与外界相连,但遂昌-龙游二县间有一条路经过银岭-珊瑚-井上一线,该路一米多宽,用石子铺成,但从珊瑚至银岭一段是较小的土路。珊瑚人可沿该路往南到达银岭-遂昌,往北到达井上-龙游,如去山坑、塔石、汤溪等地,则先走小路到银岭,再从银岭走大路到山坑。
以前,每天都有步行去遂昌或龙游方向的人路过珊瑚村,现在人们一般都坐车走汤遂公路,不经过珊瑚村,珊瑚村反而成了一个交通的死角。不过,路过珊瑚村的外地人对珊瑚话没有太大的影响,他们一般都不会讲珊瑚话,珊瑚人和他们交谈必须迁就对方的方言。
3.2.3人口构成
珊瑚村由廖文仕夫妇繁衍而成,至今基本上仍是一个单姓村。全村63户中,有7户不姓廖,其余全部姓廖。7户外姓中,1户姓华,1户姓虞,都是在母亲嫁到珊瑚村时跟随而来的。另5户姓王,其中王传明1户是缙云县(讲吴语缙云话)招赘而来的;其余4户(原来是2户,后来分家成为4户)从珊瑚村附近的郑坞村迁来,郑坞村也讲客家话。这些外姓人,随母迁入的两个男孩(华姓和虞姓)小时候就学会了珊瑚话,从郑坞村迁入的王姓本来就会讲客家话,缙云人王传明早已改用珊瑚话。可见,珊瑚村所有家庭都使用珊瑚话。
3.2.4文化程度
祖辈中没有考取功名或做官的人。现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基本上全是文盲。接近60岁的人当中有7人读过小学或初中。中年人基本上都上过学,其中有少数人初中毕业,个别人高中毕业。青少年全都上过学。全村现有1名大学毕业生,1名中专毕业生。
3.3珊瑚话的发展变化
拿珊瑚话与福建上杭的客家话相比,可以发现二者有很大的不同。另一方面,今天的珊瑚话中有不少当地吴语方言的成分。从这两方面的情况来看,可以断定珊瑚话300年来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3.3.1受哪种方言影响最大?
珊瑚村历来属于汤溪县,汤溪话是汤溪县的通语。珊瑚村附近的山坑、塔石一带都讲汤溪话,其中山坑是旧乡政府的所在地,塔石是现乡政府的所在地。在珊瑚人的交际圈里,讲汤溪话的人占绝对多数。
解放前,珊瑚村没有商店,离得最近的商店在塔石村(旧路相距10公里)。如果要买东西,需要到塔石村买。后来山坑、银岭村也开设了小商店,现在珊瑚村也有一家代销店。
在教育方面,中老年人的小学低年级均在珊瑚村读,小学高年级在银岭村(讲银岭话)或塔石村读,中学在山坑或井上等村读。例如廖启生初小在珊瑚村读,高小在塔石村读,中学在九峰农中(位于汤溪镇)读。其儿子廖旭荣小学一至四年级在珊瑚村读,五年级在银岭村读,初中一、二年级在山坑村读,三年级在井上村读。20世纪90年代初,珊瑚村小学撤消,并入银岭村,但不久银岭村小学也撤消,附近12个行政村的小学全部并到山坑村。珊瑚村的小孩在山坑读小学一律住校,每星期回家一趟。现在初中均在塔石村读,高中多在汤溪村读。上学期间,与同村的小孩之间讲珊瑚话,此外的场合除了上课讲普通话外,平时都讲汤溪话。
从总体上看,珊瑚话受到汤溪话的影响最大,周围其他方言对珊瑚话影响很小。
3.3.2哪些成分是从汤溪话借入的?
汤溪话是珊瑚村的第二方言,在长期而频繁的使用过程中,汤溪话的许多成分已经进入珊瑚话系统,成为珊瑚话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了。从初步调查到的情况来看,借自汤溪话的成分主要有以下几类。
(1)传统口语中没有的新词和书面词,例如:
公社:“社”字珊瑚话口语不用,读音借自汤溪话,汤溪话“公社”读。
尿素[ƤiA11su53]~:这两个字珊瑚话分别读作[Ƥiµ214]、,但口语中没有这个词,汤溪话读[ƤiA11su52]~。
其他:“其”、“他”二字珊瑚话都无口语音,汤溪话读,连浊声母也一并借入。
学习[üiA11dzei214]:“学”字珊瑚话读,“习”字无口语音,汤溪话读[üiA113-11 dzei113],二字的浊声母[ü]、一并借入。
□榜考试得末名:“榜”字珊瑚话口语不用,汤溪话同样的意思说“背榜”。“榜”古帮母字,古帮母阳声韵字汤溪话读声母,珊瑚话读声母,珊瑚话“榜”字的读音肯定借自汤溪话。
(2)少数极常用词,例如:
吓人很:汤溪话说“吓农”,汤溪话“农”即指“人”。
□都(=秃):汤溪话说“□”(=秃)。
细手左手、大手右手:汤溪话说“细手”、“大手”。
(3)珊瑚话中有不少口语词,尤其是有音无字的单音节动词,与汤溪话十分相像,是否都借自汤溪话暂时还不能肯定,例如:
□强迫:汤溪话说“□”。
□坍塌 :汤溪话说“□”[úA341阳去]~[úA113阳上]。
□蘸[ƤiA53上声]:汤溪话说“□”[ƤiA113阳上]。
□用油炸(=飞~机):汤溪话说“□”(=飞)。
□转动,拧:汤溪话说“□”[þiei55阴入],比较“水”字汤溪话读[þiei535],珊瑚话读。
□搧:汤溪话说“□”。
□逗:汤溪话说“□”。
□畦(=搭):汤溪话叫“□”(=搭)。
灒溅:汤溪话说“□”。
□哩疖子:汤溪话叫“□儿”,珊瑚话自身没有鼻尾韵配入声调的结构。
墨瓦砚台:汤溪话叫“墨瓦”。珊瑚话有时叫“墨瓦”,但多叫“墨盘”。
3.3.3哪些成分正在变化?
由于缺乏历史资料,我们很难准确地指出珊瑚话发生了哪些变化。不过,撮口呼的出现、鼻音韵尾的合并和弱化、塞音韵尾的消失、入声调值的拉长等现象也许是珊瑚话形成以后所发生的变化,其中有些变化应该与汤溪话的影响有关。
珊瑚话目前正在经历着有些变化,下面择要举例。
(1)语音方面
阴去、阳去二调正处于合并的过程中。廖启生(60岁)阴去、阳去的调值非常接近,很难听辨。廖光根(37岁)阴、阳去分得很清楚,阳去调上升部分很明显。廖旭荣(34岁)、廖晖华(11岁)阴、阳去不分,都读。
(2)词汇方面
亲属称谓容易受母亲方言以及当地强势方言的影响,因而变化较快,例如:
祖父面称:老年人叫“爹爹”,中年以下的人叫“爹爹”或“爹”。
祖母面称:老年人叫“阿姐”,中年以下的人叫“姐”。
父亲面称:老年人叫“阿伯”,中年以下的人叫“爸”。
其他词语,例如:
灶堂:老年人叫“灶窟”,中年以下的人叫“镬空”。汤溪话叫“镬孔”。
(3)语法方面
和介词:珊瑚话原来用“合”,例如“我合你讲”。但现在一些小孩流行用“帮”,说成“我帮你讲”。这个“帮”到底是怎么形成的,还不清楚。汤溪话并不用“帮”,而用“和”。
3.4珊瑚话未来的命运
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珊瑚村的语言生活格局是,以珊瑚话为同村人之间的交际用语,以多种周围方言为与外地人之间的交际用语。
但是,最近几十年来,珊瑚村的语言生活格局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有:
3.4.1语言观念和语言态度
尽管老年人仍主张维护珊瑚话的传统地位,并认为珊瑚话不会消亡。但年轻一代的语言观念和语言态度已经悄悄地发生了变化,他们比祖辈们更加积极地学习使用汤溪话、金华话和普通话,尤其是嫁到珊瑚村的外地女子,她们不但自己不愿意学习使用珊瑚话,而且不鼓励自己的小孩使用珊瑚话,认为珊瑚话没有什么用处。现在有的小孩跟父亲讲珊瑚话,跟母亲讲母亲所说的那种话,如银岭话、汤溪话。
案例1:戴慧娟的小孩(9岁),上小学前在珊瑚生活,当时也会讲珊瑚话,但后来一直在戴慧娟的娘家汤溪镇寺平村读小学,所以现在不会讲珊瑚话,也听不太懂,只会讲汤溪话。
案例2:廖胜华,6岁,会讲珊瑚话、汤溪话和普通话。当笔者用汤溪话跟他交谈时,他多用普通话回答,有时用汤溪话回答。他和一个从银岭村来珊瑚村玩的小孩(这个小孩的外婆家在珊瑚村,也会讲珊瑚话)吵架时,用普通话而不用珊瑚话,例如说:“我打你!”“我的妈呀!”廖胜华连幼儿园都没上过,我用汤溪话问他普通话是怎么学的,他也用普通话回答:“妈妈教我的。”但他母亲认为儿子的普通话主要是通过看电视学会的。
小孩的普通话主要是父母亲尤其是母亲教的,母亲对小孩学习普通话比较重视。小孩在上小学之前,一般都和母亲在一起,所以母亲对小孩学习普通话的作用更大。
3.4.2与外界的交往
20世纪90年代初,塔石至银岭的公路(汤汤溪遂遂昌公路的一部分)开通。1992年,在现村支书廖旭荣主持下,修建了珊瑚村至垭头的2公里简易公路,与汤遂公路连接,汽车可直接开到珊瑚村口。从此,珊瑚村的交通状况得到了彻底的、具有历史意义的改变。现在,可从珊瑚村沿公路往北直达山坑-塔石-汤溪-金华,往南直达苏村-遂昌。银岭、张村每天都有开往汤溪方向的班车,珊瑚人可步行至垭头搭车。
以前,珊瑚人只在家里务农,不外出谋生。10年前开始有人外出打工,现在在外地打工的约有40人,基本上是20-40岁的青壮年,约占该年龄段的60-70%。打工的地点以义乌、金华居多,也有到温州的。
3.4.3教育和媒体
由于出生率下降,农村的小学近几年进行了大合并。现在,珊瑚村的小孩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与说汤溪话的小孩一起学习,共同生活,同时,在课堂上还接受普通话的教育。(参看3.3.1)
广播、电视媒体已经普及到户,媒体中的普通话以强制的方式和极高的频率出现在珊瑚人的耳朵里。
的确,在今天的珊瑚村,珊瑚话几乎人人会讲,也非常通行。但是,不可否认,这个珊瑚小岛已经开始受到致命的侵蚀,而这种侵蚀将会以一种加速度的方式继续下去。也许用不了两三代,在这个孤独的山头上存活了300年的珊瑚话将被汤溪话或更强势的方言所彻底取代。到那个时候,廖文仕太公就再也听不到他心爱的珊瑚话了。
参考文献
曹志耘1996 《金华方言词典》,江苏教育出版社。
蓝小玲1999《闽西客家方言》,厦门大学出版社。
李如龙1998闽西七县客家方言语音的异同,《客家方言研究》,暨南大学出版社。
附记
2001年9月26日至10月6日,曹志耘、秋谷裕幸和北京语言大学的7名研究生一起赴珊瑚村调查方言,2002年3月24-26日,2002年7月8日,曹志耘两次赴珊瑚村进行核对和补充调查。调查过程中,得到金华市婺城区塔石乡政府有关领导、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傅惠钧先生、金华市婺城区文联董正勇先生、发音人廖启生先生全家以及珊瑚村其他村民的大力协助,谨此致谢。
--------------------------------------------------------------------------------
① 《珊瑚廖氏宗谱》作“公自康熙年间始来浙地”。康熙年间为1662-1722年,廖文仕生于1694年,迁浙之举当在其成年之后,由此推算,廖文仕由闽入浙可能在1715-1722年之间,亦即康熙末年。
② “珊瑚”原名“三湖”,由此得名。
③ 《续修廖氏宗谱·旧序》:“爱其山灵水秀,遂筑室于兹。”
④ 村本很小,现已撤,原村民分散移居附近村庄。
⑤ 金牛山客家人的祖先也是从福建上杭迁来的,年代不详。
⑥ 兰溪市属于浙江省金华市,兰溪话属于吴语婺州片。
http://www.chinadialect.com/info_view.asp?id=206 说的是我村上,我太公啊 你说的是我太公啊,我是珊瑚的 能否录制一段 珊瑚客家话录音? 不知道有多少人》? 浙江好像还有客家话方言岛,前几天碰到一个义乌的朋友,他说他是义乌县的,他们说的土话接近客家话。
我问了他几个常用字:涯、自家都和客家话一样,我怀疑是浙江畲话,但他说他是汉族。
浙江客家话方言岛分布
客家话方言岛分布在金华市辖区、衢州市辖区、龙游、江山、遂昌、松阳、云和、龙泉、泰顺、玉环等地,移民主要来自福建省西部长汀、连城、上杭等县。畲话是畲族使用的一种的汉语方言,与客家话、闽语等南方方言有些接近。例如古全浊声母今读清音,逢塞音塞擦音部分字读送气清音,部分字读不送气清音;非组部分字读[ p ]组声母;溪母部分字读[ h ]或[ f ]声母;部分地点有[ m n ŋ ]和[ p t ʔ ]韵尾;声调6个,清去归阴平,全浊上主要归去声,少数归阴平;有小称变调。畲族主要居住在福建、浙江二省,在浙江省主要分布在南部的景宁、丽水市辖区、云和、遂昌、泰顺、文成、苍南、龙游等地,在西部建德、淳安、桐庐等地也有少量分布。浙江省的畲族主要是明清两代从闽东连江、罗源等地逐渐辗转迁来的。
http://tieba.baidu.com/f?kz=562459739 我们有一个专栏,就叫 浙南客家
浙江大约有50万上下的客家人。
详情请看:https://www.hakkaonline.com/forum-31-1.html
浙江省(浙西,浙南)
https://www.hakkaonline.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899 浙江南部部分县市的客家方言岛
https://www.hakkaonline.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982 泰顺县的汀州话分布
https://www.hakkaonline.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1701 衢州北部乡镇的客家 6-11更新
https://www.hakkaonline.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4781 衢州乡亲来报道
转载自『客家人社区』 http://www.HakkaOnline.com
https://www.hakkaonline.com/thread-1843-1-1.html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