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而灿烂的回响——互联网上的汀州文化再发现
http://bbs.ctw.cn/thread-132913-1-1.html汀州,从盛唐建州开始到清末,均是州、郡、路、府的治所,作为一个曾经管辖八县、2万多平方公里地域的行政单位,已经消失近百年了。
但是,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的移民走廊,客家人的孕育和发祥地,汀州一千多年来创造出来的辉煌文化,随着汀州人的四处迁播,至今还在华夏大地上熠熠生辉。
笔者经常在互联网上漫游“汀州”。打开GOOGLE,键入“汀州”两字,页面上立即显示出“约有1460000项符合查询的结果”。在虚拟的网络空间,穿梭千年时光隧道,竟然发现千万里之外遥远而灿烂的回响。
浙南汀州人
一个叫做“浙南汀州人”的网站,闯入笔者的视野。怀着惊喜和好奇,笔者进去浏览一番。网站有“客家风情”、“浙南客家”、“客家方言”、“客家联谊”等栏目,内容不多,也没有主办者的蛛丝马迹。
浙南汀州人?你到底是谁?几百年之后还在眷恋尘封已久的身份?
我们知道,清代前期是闽西、粤东客家大举外迁的重要时期。对于这一时期客家人往粤西、广西、四川、台湾等地的大规模迁徙,学术界早有定论。然而,对于这一时期浙江山区的客家移民活动,史学界和客家学界却知之不多。
近年来,复旦大学历史系曹树基教授发表的《清代前期浙江山区的客家移民》一文,终于揭开了对清朝闽西客家向浙江大规模移民的神秘面纱。明末清初,浙西、浙南山区的严州(今金华市)、衢州、处州(今丽水市)等地,由于长期战乱人口大量减少,当地政府在地窄人稠、“生齿日繁”的汀州府各县招徕大批群众前往开山植靛。自康熙至乾隆年间,长汀、上杭、宁化等县贫困农民掀起了移民浙南、浙西山区的大潮。
曹树基教授根据长期实地调查研究认为,清朝前期闽汀客家人对浙江山区的移民,是同时期客家移民大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清代以汀州为主体的客家移民的大规模迁入,浙江山区成为靛青的主要产区,山地垦殖的规模日渐扩大。至乾隆四十一年,浙南山区的汀州客家人及其后裔大约有23万,浙西山区则有近10万人。以府计算,他们大约占处州府人口的五分之一,在云和、遂昌、宣平、汤溪等县,他们的人口接近或超过了土著,形成了人口重建。至今在丽水市的遂昌、云和、松阳、龙泉等县还有众多移民操汀州口音,称为“汀州腔”,至今仍保留汀州风俗,并自称为“汀州人”。据人口普查资料,光丽水市云和县约有“汀州人”数万之众,30多个姓氏,分布较广,以紧水滩库区一带居多,尤以原龙泉溪北岸梓坊坑附近尤为集中。云和县大源乡等地还开发出“汀州客家文化村”,以汀州民俗文化吸引游客游览参观。
数百年前,闽西移民在浙南山区再造了一个汀州。汀州府早已解体,然而千里之外浙江,“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依然有人执著呼唤着“汀州人”那温馨而亲切的名字。
汀州路的春天
生命总有许多不同的路你要不走你要不就闭嘴沉默如风的诳语就当我从没说从没说……而我美丽如昔的汀州路我刚认识的情人会在那里等我聊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忘了当年的豪情啦啦啦啦……甜蜜在心的汀州路就要失去的汀州路曾经拥有的汀州路不愿放弃的汀州路曾经有我的汀州路
《汀州路的春天》,是台湾著名歌手陈升近年推出的力作,在宝岛年轻人中传唱一时,也使汀州的名气“墙里开花墙外香”,在港台声名远播。
属于台北市中正区的汀州路地处台北文化教育区,周边有台湾大学、台湾师范大学等多所名校,一直是大学生们流连忘返的地方。台北市的许多道路,是以大陆省份和城市命名的,其中包括福建地名的福州街、泉州街、厦门街、晋江街、同安街、诏安街。以汀州命名台北市这样一条重要的道路,绝不是偶然,而是数百年来汀州人在台北影响的产物。
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施琅率兵收复台湾,自康熙始,至乾隆、嘉庆年间,福建民众相继赴台,导致台湾由南到北、由西向东的垦殖运动全面展开。汀州府移民随着泉州、漳州移民渡海入台垦殖。汀州人人数较少,南部平原已由泉、漳移民占据,只好集中前往当时还是荒蛮之地的台北县垦殖。据有关史料记载,清朝中叶台湾北部海岸的淡水、三芝、石门一带的客家移民,主要来自汀州府,其中永定人数最多,武平、上杭也有一定数量。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台北淡水永定籍人张鸣冈等士绅,联络汀州在台八县移民,集资建设淡水鄞山寺,供奉其汀州原乡守护神定光古佛,又称“定光佛庙”,并在寺庙两厢设有接待同乡后进抵台住宿,兼有会馆功能。其建筑至今始终保有其原貌,近年来被列为台湾“二级古迹”。
1926年,日据当局对台湾汉族祖籍地进行调查,台湾在籍汉人达3751600人,祖籍地为福建省者3116400人,占总数的83.1%,其中汀州府籍42500人,占总数的1.1%,仅次于泉州、漳州籍的人数。经过几百年的开发,祖籍福建汀州的台湾民众为台湾尤其是台北的开发和繁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汀州会馆群星闪烁
最近,北京崇文区的汀州会馆北馆修葺一新,为古都北京增添了一个文化旅游景点。
从明代开始,汀州人逐渐走出大山,放眼世界。汀州士子或追求科举功名,或游宦,或经商,奔走在全国各地。尤其到了清代,汀州商人日渐崛起,他们经营土产、木材、茶叶、烟丝、蓝靛,成为福建商帮中的一支劲旅。汀商依托闽西山区丰富的土特产资源,凭借客家人的刻苦耐劳的奋斗精神,创出非凡业绩。
为了同乡联谊互助的需要,汀州官宦、商帮在各地建立了大量的汀州会馆。北京的汀州会馆是最著名、目前保存最完好的会馆之一。
汀州会馆位于崇文区西北部,前门外长巷两条。始建于明代弘治年间(1488~1505年),系汀州八邑在京同乡集资修建的北京独一无二的福建风格的民间建筑,已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汀州会馆分北馆和南馆两部分,隔街相望。北馆先建,有大小6个院落,房屋共50多间。中院为主院,有一座五开间的大殿,原为会馆的祠堂,供奉天后娘娘和会馆创建先辈的牌位。祠堂建筑相当考究并具有南方建筑的特点,形制独特,雕工精湛,淡施彩绘,色调素雅。其他各院落也都各成一体,可谓院中有院。南馆建筑年代在后,为清代乾隆年间建成,其中也有大殿,内祀奉一尊硬木雕刻的文魁星像,其建筑不如北馆精湛,规模也较小。
当年全国到底有多少汀州会馆?这个数字至今是个谜。据现有资料,如今保存完好的汀州会馆不仅有北京汀州会馆,台北淡水的汀州会馆,还有闽北汀州会馆、福州汀州会馆、广州汀州会馆、苏州汀州会馆,以及台湾彰化汀州会馆、马来西亚槟榔屿广东暨汀州会馆。这些群星灿烂的汀州会馆,当之无愧成为各地的古建文物瑰宝,也使当年辉煌千年的汀州文化,像活化石一样长存于祖国大地。
(作者:傅长盛来源:闽西日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