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kkangin 发表于 2009-4-23 10:39:51

从寻找「广」在哪里而追根溯源

参事工作的职责主要是为政府决策提供谘询,要做好必须深入调查研究。既然命我任文教组长,并分工主要负责文化方面的参政议政工作。当时西方文化学传入已有一段时间,「世界已进入文化科技时代」的观点开始被人接受,初步认识文化观念对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的决策和行动的指道性影响,以文化把握企业,行业、事业、地方的管理和精神建设,以及提高人的素质、塑造地域或企业形象等等成了「文化热」的主要内容;特别是认为水决定人的生命、生存、生活、生产和观念意识的水文化理论,获得较多认同,江河文化与海洋文化的研究应运而生。在这样的背景下,我自然而然地想到要弄清珠江文化的源流和特质,才能从深层次提出文化建设的谘询意见,以古为今用、从今溯古的途径为现实服务。

  探究珠江文化源流,从哪里下手呢?中国各个省份的名字使我受到启发,粗略统计有一半以上的省名或简称,都用有水字边的字,如:上海、江苏、浙江、江西、四川、青海、黑龙江、台湾等等;使我特别注意的是,有些省份的界分也是以名山大川为标志的,如:山东和山西以太行山为界,湖南和湖北界分于洞庭湖,河南与河北界在黄河,而广东、广西分界之「广」在哪里呢?我想,可能解决这问题是进入探究珠江文化源流之门的锁匙。

  珠江水系由西江、北江、东江和珠江三角洲水网组成,西江发源于云南,流经贵州、广西,从广西梧州流入广东封开后,到三水汇入珠江三角洲;北江源头一在湖南、一在江西;东江源头在江西;相邻的水流是韩江,发源于福建:广东沿海江河很多,如:漠阳江、榕江、鉴江、练江、枫江、南渡江等等,虽水源不属珠江,但从经济文化上说仍属珠江水域,隔海相望的海南岛,也是如此。所以,珠江水域及其经济文化的覆盖面和幅射带,包括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湖南、江西、福建、海南和香港、澳门,与最近提出的「泛珠三角经济圈」概念所指地城(9+2)大致等同(尚缺四川),显然,这些地域也即是珠江文化的产生和覆盖地带。在珠江水系中,广东处于诸水主要总汇的地位,从水域上看也处于中心地位;西江是珠江水系中长度第一、水量第一(仅次于长江)的主干流,要找珠江文化的源流理所当然要首先着眼于西江,我们要寻找的两广分界之「广」也正在西江入粤之口上。

  1993年从春到秋,我偕同广东省政府参事室文教组和有关的多学科专家,先后三次到广东封开县和睦邻的广西梧州市进行考察,从史料和古迹的研究勘查中,发现两广之「广」是指「广信」,而广信之名来自公元前111年(汉元鼎六年)汉武帝平定岭南时,设立管辖整个南方九郡的交趾部,并以广信县为首府所在地而来的。广信之名又来自汉武帝所发圣旨「初开粤地,宜广布恩信」选出「广信」二字而来。东汉三国以后,以广信为界,西为交州,东为广州;宋以后,以广信为界,东为广东,西为广西。而广信之名早已消失,其原址又在何处呢?查阅过去出版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和有关资料,多注明在今广西梧州,早年已故的中山大学教授罗香林则认为在广东封川县(封川与开建合并为今封开县),两种说法,各有道理,但我们研究后认为,应以指今梧州与封开部分地区为宜,即梧州的桂江以东和封开的贺江以西(即封川)地区,理由是:郦道元《水经注》称,古广信在桂、贺两江「入郁」(即西江)处;从现场地理形势看,今两广分界处,只是设置界牌,无山或水为界,很可能古时原是一个地方整体;封川今之渔涝河,古名广信河,也汇入贺江流向西江,也是古广信旧址之佐证。

  找到古广信所在的意义,不仅在于解决一个历史之谜和一个地名之争的悬案,更重要的是极有助于弄清广东和珠江文化的源流和在古代的发展走向。我们这班多学科专家,分别从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地理学、民俗学、语言学论证出:古广信即在湖南马王堆汉墓出土印章所刻「封中」地带,是西汉时岭南人口最多地区,是岭南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是中原文化与岭南百越文化交汇地,是多民族聚集交融之都,是广东三大语种之一粤语的发源地,特别是以封开黄岩洞出土两颗距今14万8千年原始人牙齿化石的论证中,将原来以曲江马坝出土距今12万年的岭南人文明史,推前了2万8千年,从而称封开是「岭南文化古都」,幷且明确了从西汉至唐代,广东和珠江文化是从古广信从西向东的发展走向。为此作出贡献的有:司徒尚纪、黄启臣、谭元亨、容观琼、张镇洪、周义、叶国泉、罗康宁、陈其光、陈永正、叶春生、刘伟铿、陈乃良、高惠冰、何楚熊、杨式挺等专家教授。

  在此之前后,我们还分别考察了北江流域的南雄,曲江、乐昌、翁源、韶关、仁化、英德、清远等县市。在英德,考古学家张镇洪教授从宝晶宫岩洞地质层发现:这里与封开黄岩洞、广西柳江,以至贵州、云南的古人类遗址,同属一个考古地带。这个发现,从地质考古角度证实了珠江水系是同属一条人类生活带和文明带的,也即是珠江文化源流,从西江发源地云南和流经的贵州、广西和广东,都是一水相连的。在南雄市的梅关珠玑巷,我们发现这是中原文化进入岭南、与岭南百越文化汇合,又转向海外的重要转折地,据历史记载,仅唐宋年间就有三批百万以上移民经此转向珠江三角洲一带定居,随后又有部分移民海外南洋、欧美各地,其他年代经此零散移民不计其数,中国的百家姓竟有140多个姓氏家族经此南下移民。这个发现,不仅使这条历来不受注目的小巷一下成了世界闻名的华裔子孙寻根旅游的热点圣地(此盛况源于我们考察珠玑巷时向当地政府提出发展寻根旅游和后裔联谊的建议,他们接受后,在霍英东先生支持下,成立了珠玑巷·后裔联谊会,短短一年即筹集捐款一亿多元。这是我们研究开发珠江文化产生精神物质双效应之首例),而且查清了珠江文化与来自北方的黄河文化、长江文化,以及海外文化都有着悠久历史的源流关系,找到了珠江文化具有兼融性和开放性的典型实证。

  后来我们又先后分别考察了东江流域的龙川、河源、博罗、惠州、东莞、深圳,韩江流域的梅州、潮州、汕头。在龙川考察时,我们发现两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一是在纪念秦始皇任命首任龙川县令赵佗(后为南越王)之佗城,有许多姓氏之宗祠,这些姓氏家族都是跟随赵佗南下的,驻下之后即与本地人同化了。这现象的发现,可谓解开了史家所称当年秦始皇派50多万大军征南越的下落不明之谜,同时也佐证了东江也是珠江文化承传来自北方的黄河文化、长江文化的渠道之一;另一个现象是:在龙川境内,既有来自江西的东江流过,又有来自福建的韩江经此,奇怪的是在几个两江相邻的地方,都是仅隔一山头而不交汇相通,但这些地方的经济文化、风土人情,都是没有差异、浑然一体的。这现象,从地理上证实了韩江虽不属珠江水系,但在经济文化上仍是珠江文化的组成部分;韩江北承华东沿海,南接南海东部,是珠江文化连接长江文化和海洋文化的一条重要渠道。

  从这些江河的文化源流的考察中,我们还发现珠江文化在广东境内几种主要文化成份与一些江河的密切关系,往往某条江河即是某种文化成份的源流,如:客家文化与自北南来的北江、东江密切相关,广府文化与自西向东的西江和珠江三角洲水网共呼吸,韩江从福建带进福佬(潮汕)文化,高凉文化在粤西随鉴江发展,南渡江贯流雷州半岛文化……这些现象说明瞭水文化的理论正确,同时也说明珠江文化从源流到成份都是多元的,从而证实珠江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构一样,是多元一体的,是具有兼融性、包容性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从寻找「广」在哪里而追根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