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人茶乡行
(一)银杉开茶离开贺州后来南宁谋生,已经两年没有参加昭平的“茶王节”了。但作为茶人,却时刻关注着茶乡昭平的茶情茶事。每次进茶叶,都会向昭平茶商打听消息。
今年刚过了年,就向茶叶供应商老朋友林先生提出,要亲自回昭平跟他一起采春茶,他爽快地说:“没问题!随时欢迎!”有他这句回答,心里就躁动起来,印象中,昭平应该算是中国最早的采茶区了,能回到昭平采下第一片春茶,比西湖龙井足足早一个月,这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情啊!于是在网上就跟乡人“黄花堂小青龙”谋划起来,他说,应该写首《采茶歌》,才不虚此行,我说,《采茶歌》太多了,而且我们写不过人家;《请茶歌》也很多,干脆就来个《请吃茶》!于是,俩人就胡诌了一首歌词:
《请吃茶》
——为2009年昭平开茶而作
暖暖春光抽新芽,
袅袅茶香冉冉发,
茶岭歌声阵阵起,
君采诗歌我采茶。
茶飘香,香万家,
歌嘹亮,满山崖,
歌中有你也有我,
茶香有爱味更佳。
来来来,请吃茶!
来来来,请吃茶!
缕缕青烟追云霞,
潺潺流水逝年华,
梦萦千转回盛唐,
最恋陆羽新煮茶。
茶飘香,香万家,
万家香,昭平茶。
精行俭德和为贵,
闲愁俗虑付烟霞.
来来来,请吃茶!
来来来,请吃茶!
茶商林先生电话里说:估计3月1日可以开采,最迟不超过3月5日,我就算计着安排好生计上的事,腾出时间前往开茶!
但人算不如天算,2月20日突然收到林先生短信:2009-02-20 19:02:11秋歌你好!今天已开摘,明天春茶上市,最早是我公司,你可以随时来。茶王节3月底,也欢迎你来!
我想采下第一片春茶的梦想就被这条短信破灭了!还好,歌词是之前写好的,要不,肯定没有创作激情了。看来,只好等3月底再去看“茶王节”了。
3月9日,又接到林先生电话,说今年的“茶王节”多了个仪式——就是弄个开采仪式拉开“茶王节”的序幕!我一听,心又跳了起来,忙问具体时间,他回答说,原定于今天的,因为下雨,推迟了,具体时间要等县里的消息,而次日他要出差,就不能过问了。我的心又冷了下去,县里搞这些活动怎么神神秘秘的?3月10日,打林先生电话时正好关机了,我还是不罢休,干脆打通长途114,得到昭平县农业局“茶叶办”电话07746695332,然后迫不及待地打过去,工作人员告诉我:县里开会决定了,开采仪式定于明天进行!地点是福行村的茶叶基地。
事情来得突然,原本有朋友准备开车送我去的,也因为这突然袭击而无法前往,我只好独自爬上22:30唯一一部夜班车从琅东车站赶往茶乡昭平。
在车上,怎么也睡不着,脑子浮想联翩:此行一定要亲自去采摘一芽一叶的春茶,亲自去炒茶、制茶;还要前往黄姚古镇,在逐渐西斜的阳光下捧一本小说,泡上一杯新茶,加入客家曝米(阳光曝晒的香米),让茶香和米香放松自己的心情,减轻压力;或者摘茶劳累一天到了夜晚,把自己整个埋进浴缸里冲泡,再吃上一杯自制的新鲜抹茶,让自己感受犒劳自己的心情;又或者在黄姚夜雨的晚上,偶然在音乐下享受孤独,一杯苦涩的浓茶,想想许多逐渐忽略的往事……
迷迷糊糊中,巴姐告诉乘客,本次班车已到达昭平!我一看手机,北京时间3月11/周三清晨6:02,走出车站大门,天未亮,雾蒙蒙,雨绵绵,不好打扰友人,就近在交通大厦住下,安顿后洗漱好,到了7点,就开始打茶商朋友的电话,心想:他们应该去开采仪式的现场吧,我可以跟他们去,但是打完电话惊住了!除了林先生继续关机外,其他几个茶商朋友均回答说情况不详,也没有接到去参加开采仪式的通知!我茫然起来:怎么这个活动连茶叶界的朋友都不清楚呢?
好不容易熬到8点多,终于拨通茶叶办,接电话工作人员的回答更让我诧异:“我也不太清楚,因为我刚下乡回来!”接着又问:“你是哪里?”我只好说是来购买茶叶的,到底有没有开茶仪式?想去看看,在我仔细询问后,知道了大概情况,仪式正是今天,政府抽调了三部越野车去福行搞开采仪式,人员正在政府门口集中出发。
等我赶到政府门口时,发现队伍已经走了,我只好又回到车站等公交车,但公交车少,难等,我猛然发现,县城里已经有了出租车,干脆打的士!跟司机讨价还价后,以25元的价格成交,的士载着我向福行茶叶基地奔去——
在车上,从的士对讲机里听到有非本地的陌生口音在调度车辆,忙问司机怎么回事,她说:“出租车公司是河南人承包开发的,连车子、司机都是他们的人,当然,也有本地人陆续买他们的车子了,我的车就是6万多买的。”
不一会,司机说:“是这里了,看!半山上有气球拱门。”我一看,一个大气球拱门果然写着:广西2009昭平茶王节“昭平银杉春茶开采仪式”,主办:中共昭平县委员会,昭平县人民政府。但人群却是打着雨伞或戴着斗笠下山了!原来,仪式结束了!我不顾下雨,拼命冲上活动地点,向广告公司的人员询问活动情况,他们回答说:来了个副县长讲话,参加采茶的人员有职高的学生和茶农,因为下雨,很快就结束了,现在,收拾音响和拱门了。我趁气球拱门还没有倒下,抓紧时间照了两张照片,也算到了现场,呵呵。所有设计过、想象过的场面都因为下雨和我的迟到没有看到!车队开走了,拱门放下了,音响装车了,不一会,只剩下雨中孤独的我……
茶叶我还是要采的,往山顶看,偶然发现还有一老农妇在雨中采茶,爬上山去看看再说!雨是越下越大,衣服很快就湿了,我只好躲进一个供茶农休憩的简易厂房避雨,不一会,农妇也走了进来,我们便用本地话攀谈起来,从她的口中得知:今年的茶叶也不尽人意,去年是寒冷冻坏了茶树,几乎到3月中旬才开采,今年呢,因为天旱,该入肥的时候没有水,2月20开始采摘,几天后又遇冷空气南下,现在又下雨,一天只能摘几斤……说完老人叹了口气。
我想问这位象母亲一样慈祥的老人累不累,但话没出口就咽了回去,屁话!谁不知道采茶累呀?谁愿意在下雨天冒雨采茶?谁不想大清早躲在被窝里睡懒觉?谁想爬那么高的山走那么远的路去采茶?喝茶很享受,当你看着手中冒着热气,在水中飘着的绿悠悠的清茶。很香,味也很浓,但你可曾想到这种清香,这种心情,这种带给你心情的清茶又是出自一个个满身污泥,双手布满老茧的农村妇女之手呢!
我突然觉得,政府搞这次开采仪式简简单单是对的,茶本来就是适宜精行俭德之人,就算再简单,我们昭平银杉还是比西湖龙井早摘一个月!
(二)黄姚蒸茶
下午,在福行小学老师的带领下,我还真的摘了几斤生茶,因为我决定明天要到黄姚亲自炒制我采的春茶!
到黄姚去制茶,多少有作秀的成分!但又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因为,不说是昭平的茶厂,就是全中国的茶厂,都很少保留蒸青的杀青工艺了!多是用机械滚筒杀青或者炒青,而我的茶道是山区里的客家人保留下来的唐宋吃茶之风,用蒸青茶最好。在这里,有必要跟大家说说古代的制茶工艺,茶叶采摘后,按下列方法制茶:
蒸: 将采回之鲜叶置于蒸笼内,再将蒸笼置于锅内,锅中加水并于灶 上烹煮,蒸笼内有一层由竹皮作成之□,蒸熟后将□取出即可。
捣: 蒸好之茶菁趁热倒入臼中捣碎,捣成之茶泥置于铁制的茶模中, 茶模的形状有很多种,茶模的形状不同,制出的茶形亦不同。
拍: 茶泥倒入模内须加以拍打使其变得紧密坚实,拍打前须于茶模下 预置一光滑绸布再放于石承上,石承是用来固定茶模的,其下段预埋于土中。
焙: 拍打后取出掠乾的茶团,用锥刀挖一个洞以细竹棒将茶团一一贯 穿放在栅上焙乾,使其不易发霉败坏。
穿: 焙乾后的茶团像铜钱一样可依不同的斤两或数目用线、细竹等贯 穿成串,以便于贮藏或运销。
藏: 制好之茶为保留其茶味须用一种称为育器的器具收藏,它是以竹 片制成,中间可埋藏热灰,必要时可燃烧加温、降低湿气。
目前只有日本和我国少数几个地方采用蒸青工艺做绿茶,但自从明代朱元璋颁布命令“废团茶,早散茶”后,绿茶一般都不做团茶了。只有粗茶才压制成团、饼状,做成黑茶。蒸青绿茶或许不如炒青茶香,却能保持绿色和营养,用来做抹茶或者擂茶最合适。尽管建议过昭平的茶厂恢复蒸青工艺,但上一条流水线是很大的投入,谁也不愿意冒这个险,土法来蒸成本更高,效率很低。
我选择到黄姚蒸茶,一是因为这里的人不认识我,万一制茶失败,也没有昭平制茶高手看见;二是因为黄姚是千年古镇,不说在这里制茶,就是在这里吃上一杯好茶,在南宁的人看来,都是很小资的事情!
3月12日早,八步过来的两位摄友,用摩托车带着我和制茶工具向黄姚奔去。一路的风雨,让我们走走停停,他们还不断拍照,到达黄姚时已是午后两点,吃过午餐,买了门票就进去制茶了,要不,茶叶就不新鲜了!无心浏览古镇风情,很快选好最宽敞的大街,在墙角边架起大锅,生火!不知是激动,还是烟熏的原因,泪水不住流,但没有人取笑,古镇的人继续着他们的生活,连旁边的狗都睡得很香,偶有几个游人走来看我们,还以为我是在蒸馒头,我也笑着回应他们:“我不蒸馒头就蒸气,呵呵。”锅里的水很快在大火中烧开了,热气腾腾!当温度足够时,我把生茶撒入蒸笼里,迅速地让蒸汽杀死能分解发酵的酶,让绿茶留驻绿色的容颜!分了好几锅,才把全部茶叶杀青,接着就开始揉茶,因为不做团茶,是不用再“捣”和“拍”的了,再接着就可以烘茶了……
当天色暗下来之时,我的两斤新茶也宣告成功!回到“金兰居”旅馆,把新茶泡给同行的朋友,都说:“不错!”我知道他们不忍说真话,因为,这样制的茶直接冲泡是不如炒青茶香的,等明天,我在黄姚古镇按我的方式煮给你们吃,那才让你们知道什么是好茶!
(三)夜游黄姚
摄友们才不愿多听我的茶话,他们要拍黄姚的炊烟,迅速蹿上了楼顶,在这座最好的观景楼顶,几乎可以把黄姚一览无余!烟雨中黄姚,炊烟袅袅,不就是我歌词中“缕缕青烟追云霞“的景象么?下午我蒸茶的时候,是他们耐着性子陪我,现在,轮到我耐着性子看他们拍照了:什么A门、B门的,又是手持又是三角架,还有把景色连成巨幅来拍……尤其是老贺,一张照片可以弄半个小时!
吃过晚餐,已9点多,除了网吧,再没有什么娱乐项目了,回房休息吧,也够累的。但在房间,怎么也没有想安歇的意愿:就象电影《陈唤生上城》里的农民老陈一样,我是花了门票钱的呢!但我还没有游黄姚!只在一条街上做了一下午的茶,不游景区不是吃亏了么?更何况,我还要选择明天煮茶的地点,当然,最好在水边,这样才有“潺潺流水逝年华”之意境,又或者在那个写有“且坐吃茶”的茶亭里煮我的三茶……
我敲开他们房间,跟他们小心地说出夜游黄姚的打算,出乎意料,他们也激动起来,其中一个说:“我来黄姚十多次了,就是没有夜游过。”我问他们,有照明工具么?他们回答说:不用,黄姚景区听取了游客的意见后,主要街道都装有灯笼!于是,在雨中,我们夜游黄姚!
雨中的黄姚石板街,在昏黄的灯笼照射下,泛着光,安静得甚至没有虫鸣,只有我们的脚步声和说话声,甚至说话声都在两边的墙壁反射下显得有点吵闹,黄姚真的睡着了。走在无人的小巷,仿佛能听见与心灵对话的声音……
古镇屋檐下挂着一盏盏的黄灯笼,是因为旧的原因?还是本来就是黄的?中国人大都喜欢红灯笼的。墙面陈旧斑驳裸露出里面的青砖,沿街的墙面上有意贴了一些刻意做旧的广告画(影视拍摄留下的?),还有的则自门厅上方高高地挑出一面旧式的布招牌,有意地要带你进入旧日的时空。从一家门上高挑了一黄底红色大酒字的布招牌屋子前走过,我总疑心那门吱呀一响,会从里面出来一个刚豪饮完好酒的负剑游侠,他一个翻身跨上一匹丰神俊秀的白马,马蹄声随即在青石板上哒哒哒地响起,迅息间便又消失,让你来不及有任何反应。恍忽间竟会觉自己也许正走在梁羽生或者金庸笔下某个侠客云集的边陲小镇上。
就这么在古镇里随意地走着走着,前面完全地黑了下来,因为没有灯笼了。幸好,跟随我8年的老手机有手电筒的功能,充电也很足,用它来引路是没问题的,终于走到了茶亭。在许多绘画和摄影作品中,茶亭印象最深的莫过于那个“且坐吃茶”的牌匾,这也是我想选择在这里做茶道煮茶的原因,但是,令我失望的是:牌匾没有了!同伴说,早就没有了,不知道是村民藏起来还是被盗?总之,想在这个茶亭煮茶就少了最灵魂的东西!兴趣突减,不如出去。
出得大门,出现一个广场,广场一端有一座古朴的戏台,戏台旁边不远处就是门洞,上书“黄姚”两个大字——透过门洞,还依稀可见华盖般的榕树、古朴的小桥、高低错落的房舍。既然茶亭不理想,明天就在广场的大树下煮茶吧,反正客家童谣有云:“一骑(骑马)骑到大树下,大树底下好煮茶!”还可以把戏台和写有“黄姚”的门洞带入镜头,多美啊!当然,私底下暗想:还可以节约门票钱。
一夜无话。
(四)黄姚煮茶
13日早晨,突然转冷,下着中雨,本来早上就要去广场煮茶的,现在只能等雨听了才去,将近10点,雨才停,经得“古镇酒家”老板夫妇的同意,叫上酒家里两个本地服务员小妹,让她们充当茶童,八步朋友还说怎么不找会茶艺的人来?我对他们说:我们客家茶道崇尚的是古朴天然、新茶活水,有了昨天新制的春茶,不管是谁,将黄姚活水用心去煮,就是好茶!“茶艺”本来就是上世纪80年代的台湾茶人才编造出来的,跟我们的茶道不在同一个水平线上。说起茶,我有必要跟贺州的朋友胡诌几句:
茶道是中国向世界输出的文明之一,茶的历史源远流长,与中华民族同生,从“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解之”到唐朝出现《茶经》之前,饮茶的形式只能从少许的文献中看出端倪,如王褒《童约》文中提到“客来烹茶”,《茶经.七之事》中有晋人“煮茶粥”的记载。可以推断,唐朝以前对茶的处理方式均是“烹煮”后食用。后人总结出:唐烹、宋点、明泡——唐宋时期,茶都是吃的!即茶经过一定的程序烹制后食用;直接冲泡喝茶起源于明朝,由朱元璋的第十七个儿子朱权所创,至今也不过600年。客家人南迁后不但继承了唐宋茶风,还与时俱进,发展和丰富了中国茶道,让日本茶人惊叹“找到了茶道的根源”!
今天,就算是作秀,也要让同行的八步朋友感受一下唐宋的吃茶之风!
因为是散茶,很干,所以省略“炙茶”程序,我先教茶女“碾茶”:把茶放入磨臼中研磨,茶碾有金属、石碾、陶碾,宫廷中使用最昂贵的鎏金茶碾,出土于西安法门寺,是唐僖宗(小名五哥)用过的,现存放于法门寺。今天我用的是铁碾。
茶女很快就把茶碾碎,我又指导她们“罗茶”:将茶粉倒入茶罗筛末,筛过的细粉贮于合中待用,较粗的茶屑则不用。
接着就按陆羽《茶经》记载的方法“煮茶”:
备好茶粉后,把茶粉放入釜中烹煮搅拌后分茶食用。陆羽分水有
三沸:有鱼目般水泡从釜底上冒微有响声为第一沸,此时加少许盐巴投入釜中;到釜边水泡如泉涌般直往上冲时就是第二沸,随即从釜中取出一瓢汤,用竹筷在沸水中心回旋搅和,并将事先量好的茶末倾入汤中,稍等片刻,汤便如波涛翻滚,水花溅出这是第三沸,此时将刚才第二沸时取出的汤尽速倾入釜中,使水停止沸腾,以培育茶的精华(陆羽认为水过三沸已老化,不可再饮,饮后会得腹疾)。茶煮好后,就分酌各茶碗中食用了。
八步的朋友第一次吃茶,觉得不错!接着我又按照宋代皇帝写的《大观茶论》记载的方式“点茶”:
宋代饮茶法基本上是唐人的延伸,程序稍缩减,不再把抹茶与水同煮,而是改为点茶:用开水冲点碗中的抹茶。当然,点茶也有三点:什么“静面点”、“一发点”、“调糊再点”也一一演示给朋友看,点好茶,就可以“吃茶”了!
吃茶,怎能没有歌呢?今天,让我们重温卢仝的《七碗茶歌》,一起吃茶吧:“一碗喉吻润,二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吟诵完毕,大碗吃茶,痛快淋漓!
……
还没吃够七碗茶,接到南宁工作室一个27岁的音乐人小董传给我更好的消息:秋歌,按您的要求,把京剧、壮族嘹歌、说唱等元素融入您的《请吃茶》,已做好了小样,这歌一定红!
再来几张照片
再来几张照片(还有待传——) 秋歌老师辛苦了
图文并茂
茶神香飘 阿秋歌在烧火做脉个? 回答阿彬:烧火蒸茶——最古老的杀青工艺! 黄姚真是古色古香啊! 四月十日——昭平“茶王节”,邀请各路英雄前往!顺便去黄姚。 原帖由 阿秋歌 于 2009-3-27 00:16 发表 https://www.hakkaonline.com/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四月十日——昭平“茶王节”,邀请各路英雄前往!顺便去黄姚。
想去想去 “茶王节”原准备开唱《请吃茶》的,还没有找到第二个女高音茶女。 录音完毕,在后期混音。
页:
[1]